1. 世家大族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p3/junior/ch/ch04.htm
(一)世族:又稱門第,是指重教育、聲望高、歷史悠久的家族。
(二)世族形成的原因:
1 漢代尊崇儒術,經學發達,盛行以經學傳子,形成代代相傳的家學。
2 朝廷以經學取士,書香世家多得上選,日久便形成世家大族。
(三)魏晉時期鼎盛:與實行九品官人法有關
1 曹魏初年,實施「九品官人法」,選才只重世家,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2 西晉亡後,世族因九品官人法和皇室的維護,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末衰。
2. 當時朝廷缺乏金錢,改大錢方便“搶劫”百姓。
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198305/198445/17956413.html
唐肅宗時,正值安史之亂,軍費開支龐大,財政匱乏,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與“開元通寶”並用,史稱“乾元當十錢”。乾元二年,又鑄了一種“乾元重寶”大錢,北面的外郭為重輪,所以又稱“重輪乾元錢”,又叫“重棱錢”,對“開元通寶”的比價為一當五十,當時明確稱鑄此種虛價錢的目的是“用收十倍之利”。這樣,“重輪乾元錢”、“乾元當十錢”、“開元錢”三錢並行。因比價不合理,造成了市場的混亂。又因大錢有利可圖,長安城中的“豪族”、“奸人”紛紛盜鑄大錢,甚至寺廟中的鐘鼎、銅像也被盜毀而鑄錢。幾個月內僅在長安因反盜鑄錢而被誅死的就多達800余人。在這種情況下,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政府隻好宣布“重輪錢”改為一當三十行用,“乾元當十錢”與“開元錢”等價使用。至公元762年代宗即位后,宣布“重輪大錢”以一當三,“乾元小錢”一當二。三天后又宣布,各種大小錢一律一當一,皆等價流通。這樣,大錢無利可圖,便自動銷毀而退出了流通,又恢復了“開元錢”的流通。
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ieces/200906/11/t20090611_19295028.shtml
慶曆重寶(鐵母)
北宋慶曆五年(1045),因陜西邊鄰西夏,宋仁宗准許陜西置博濟監,鑄行慶曆重寶當十大鐵錢。而陜西阜民、朱陽監也鑄有鐵錢。初以一當十,後因盜鑄成風,改為當二錢。此錢係鐵母,錢文旋讀,極為少見。
3. 交子
http://books.sina.com/bg/funny/focus/20110907/004535523.html
從飛錢到交子:四川人有法子
中國是世界上印刷術的鼻祖,蔡倫造紙和畢昇活字印刷這兩大發明,使中國人很早就享受到了輕薄的紙張帶來的生活便利。但是紙張用於金融領域,卻已經是唐朝後期了。
在唐憲宗在位時,許多商人外出經商,隨身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非常不方便。於是發明出了“飛錢”,商人在一地比如京城把銅錢如數交給官府,官府給開具一張有效力的憑證,上面記錄著開具的地方和銅錢數目。商人只要帶着這張憑證到異地相關官府部門,就可以提取同樣數量的銅錢,用於購買貨物,銅錢就好像自己飛到了目的地一樣。這種憑證就是飛錢,相當於現代金融業裡的匯票。
飛錢使得商人們可以輕裝上路,交易更方便了,同時也減少了長距離的銅錢大搬家,減少了人們在交易中使用銅錢的數量,緩和了銅錢短缺的現象。不過,使用飛錢只是匯兌業務,它本身不是貨幣,使用完畢就銷毀,不進入貨幣流通領域,所以它並不算真正的紙幣。
在宋朝建立之初,滅掉了位於四川的後蜀國,把當地的銅錢劫掠到京師,只留下鐵錢在當地流通,以此緩解新興王朝的貨幣短缺問題。此後,北宋朝廷甚至宣佈,禁止四川地區使用銅錢,只能使用鐵錢,希望減少市場上對銅錢的需求量。
可是,鐵錢購買力太低下,按照北宋前期的貨幣兌換比率,一貫小鐵錢重6斤多,幣值卻只有銅錢的1/10。當時要買一匹絹,需要的小鐵錢的重量有30多斤。可以想見,人們日常生活因鐵幣的流通産生了諸多不便,商人就更苦不堪言了,想進貨100匹絹,竟然要用牛車拉着鐵錢去買。許多小額交易的買賣雙方一想到沉重的鐵錢,立刻打消了念頭,回家洗洗睡了。
迫於無奈,受飛錢的啓發,宋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訂立契約,聯合創立了世界首家發行紙幣的私人金融機構“交子鋪”,開始發行信用紙幣“交子”。交子一開始還是與飛錢類似,只是一種民間的匯兌憑證,並非真正的貨幣。後來,北宋政府介入了交子的發行之中,交子的發行由民辦改為官辦,並把交子作為貨幣強制推行,交子搖身一變,成了可以在四川市場中流通的貨幣。
世界上的第一張紙幣就這樣在四川人手中誕生了,而且北宋官府在發行紙幣之初,就顯露出了高度的現代金融標準,宋朝人知道紙幣雖然看上去一本萬利,但卻不能隨意亂印,畢竟這東西只是貨幣,不是財富,論實際價值,紙幣還不如銅錢,後者起碼有料。紙幣的發行必須要以一定比例的准備金作為基礎,以防人們大規模把紙幣兌換成其他貨幣時能夠應付擠兌潮。
由於紙幣誕生於北宋的四川地區,這個地區又是鐵錢的流通範圍,於是一開始宋朝人會預留一定數量的鐵錢作為准備金,然後再發行相當數量的紙幣,從面額來看,鐵錢面值約是紙幣發行額的二成八,也就是28%。我們今天的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一般在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之間波動,几乎不會超過20%,由此可見,宋朝剛發行紙幣的時候,還是非常謹慎小心的。那時候的造紙工藝不比現在,紙幣磨損得很快,北宋官府通常過3年就要再發行一次新紙幣,同時回收舊紙幣,以新換舊。
紙幣對於被錢荒折磨的大宋,真是一劑靈丹妙藥。上一篇已經談到,民間對銅錢趨之若鶩,收集起來熔化銅錢造銅器,使得市場上難見銅錢。其實,大宋的銅錢不僅是本國的法定貨幣,而且“一國所鑄,四朝共用”,在遼朝、西夏和金朝境內也是硬通貨,大家都處於一個貨幣體系中,類似於今天歐元在許多歐洲國家中充當法定貨幣一樣。大宋銅錢甚至還流向了不與本國接壤的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進一步導致了大宋境內銅錢嚴重缺乏的狀況。
銅錢缺乏,自然會引發通貨緊縮,但紙幣一發行,用少量的鐵錢准備金放大出面額巨大的紙幣,流通於世,立刻抵消了通貨緊縮的趨勢,市場上有了流通的貨幣,人們做交易也就更加方便了。
除了法定的楮幣這種紙幣,宋朝官府還發行類似於今天的匯票或支票之類的證券,有些證券有固定面額。拿着這些證券,人們可以在官營的部門領取到鹽、酒、茶、礬、香料等專賣品,類似於幾十年前中國大地上通行的布票、糧票、油票之類的作用。更有趣的是,大宋就連和尚、道士也有專門的證券,叫做“紫衣”或“師號”,他們可以用這種專用證券購買自己所需之物。紙幣一旦出現,人們就開始思如泉湧,發明出各種花樣的用法,方便自己的生活。
大宋開始對紙幣上癮
紙幣絶對是劃時代的金融創新,但這個早産兒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有喜悅,也有痛苦和災難。任何貨幣都有自身的特性,紙幣也不例外,紙幣的“鑄造”過於容易,面額又可以隨意書寫,這讓紙幣好像是一匹性情暴烈的駿馬,騎手駕馭得當,可以日行千里,建功立業;但如果駕馭不當,直接尥蹶子把騎手摔翻在地。紙幣是福是禍,全看騎手的駕馭能力。
北宋最初對紙幣的使用很謹慎,嚴格遵守准備金比率發行,維護了紙幣的市場信用,所以從宋仁宗到宋神宗的50年中,紙幣幣值保持穩定,為大宋的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到了宋徽宗的時候,蔡京太師主持朝政,開始大肆印刷紙幣,把紙幣的流通地區擴大到全國,搜刮民間財富,終於把北宋的經濟局面引入了嚴重通貨膨脹的深淵中。發行紙幣時的准備金比率越來越低,准備金只有紙幣面額的1/60時,也敢開印;甚至到了最後,沒有准備金也照樣發行紙幣,洶湧的紙幣搞亂了北宋末年的經濟。
北宋末年,固然有遼朝、金朝大舉進攻的威脅,國家需要籌集足夠的禦敵資金。但也正是這個時期,蔡京幫助宋徽宗大辦花石綱,給皇上四處搜羅奇石怪樹,滿足皇上高雅的藝術需求,卻搞得許多中産階級都傾家蕩産;方臘在南方揭竿而起,朝廷又要花錢去鎮壓。假如能夠把辦花石綱的錢用於禦敵,也就不必靠狂印紙幣來籌措軍費了。所以北宋濫發紙幣,怪不到遼朝人和金朝人的頭上,皇上和奸臣的貪婪才是病根。
民衆的財富也不是可以隨意屠宰的羔羊。大量的紙幣不僅帶來了通貨膨脹,還把市場中的銅錢徹底驅趕走了,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北宋民衆知道紙幣肯定會貶值,而且還會大幅度貶值,於是拒絶接收紙幣,手頭有紙幣的也盡快兌換成銅錢或實物,把銅錢壓在箱底存着。於是市場上紙幣充斥,銅錢難得一見,紙幣這種“劣幣”驅逐了銅錢“良幣”。
面對混亂的局面,北宋官府不得不宣佈,民衆納稅時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銅錢;紙幣和銅錢的幣值必須按照某個固定的匯率進行兌換。可是,破壞紙幣信用的恰恰是北宋官府自己,它卻希望老百姓尊重紙幣的信用,這根本就是南轅北轍的金融政策,也向老百姓暴露了紙幣的信用已經崩潰的現實。
還沒等金朝的鐵騎沖入國境,北宋其實已經被紙幣摧毀了,金兵南下不過是收拾一下殘局而已。
北宋已死,有事請燒楮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