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時不分散兵力進攻呢?例如晉滅吳之戰,晉軍的兵力分成數隊進攻那樣,可以讓敵軍難以同時兼顧呢?而諸葛亮北伐,常是一路大隊人馬進攻到底的作戰方式?

2016-11-05 9:52 am
更新1:

例如第一次北伐,馬謖失守街亭,導致大軍敗退,是否就是兵力過於集中導致的呢?

回答 (4)

2016-11-05 12:37 pm
因為蜀軍就只有這兵力耶,後勤也沒有能力去支援多線作戰耶。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3/25z0324.htm


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2016-11-06 9:56 am
因為孔明在劉備死後,傷心之餘,性情大變,喪失了原有的成穩,做事衝動!照現代人的語言,他是得了躁鬱症,你讀過
出師表不難看出,他邊寫邊哭,他曾勸關公別衝得太快,結果自己也學關公.出師未捷生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016-11-16 7:02 pm
因為諸葛亮並不是要滅魏國
以當時情勢來看天下以成定局
之所以要出兵只是以戰止戰
當時蜀國其實已經相當虛弱了
假如不出兵就會被魏國看出其虛實
進而進犯蜀國,這點在諸葛亮亡後
幾年便印證了,因此為了不讓魏國識破
其已經虛弱不堪,不得不出兵
與其在自家土地打仗,不如在敵家戰爭
所以每次出兵都是以[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
來退兵]做為前提,不管是當時的文人還是現代
研究學家,明眼人都知道天下以成定局
諸葛亮不會不知道,伐魏乃不得已之舉
2016-11-05 10:35 am
  諸葛亮六次伐魏,後人稱之為「六初祁山」,事實上蜀軍是三出祁山,二越秦嶺,尚有一次在秦嶺以南待敵。他的師出無功,主要由於受地形的限制。從蜀地出兵北伐,必須翻過廣闊的山區,交通困難,糧食不易攜帶,因此蜀軍常以糧盡而退。同時他指揮作戰,過分持重,不肯出奇致勝,以致每次出兵,魏人事先都有準備。魏方的將領曹真、司馬懿又都是優秀的軍事人才,而魏的堅守戰略,也非常正確。此外,他在軍事行動方面,也顯然與吳人沒有很好的配合。但魏人對他是畏懼的,他是司馬懿的生平勁敵;他死之後,蜀漢尚有三十年的安定,可以說是他的遺惠。
參考: 傅樂成,〈第九章、漢的衰亡與三國的分合〉,《中國通史(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251。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38: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5015211AAnpngy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