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把天下給你 可是要把你殺死 你肯嗎?
村民:天下最蠢的人也不會答應
韓非子:金沙比天下差得遠呢 為何冒著分屍酷刑來盜採呢?
村民:因為不一定會被抓到嘛
韓非子:徹底執行法令 使法網周密不漏 人們無倖免心理 便不會輕易犯法
19:33〈僥倖心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aCNXAJRMM
監獄內的林老早該出獄了.之所以仍在獄中.乃是因為當初他出獄後發現.他失去了一切.於是最後他選擇黯然的回監獄...當志工
林老的眼鏡僅剩左邊鏡片很勉強還可以看信
因此林老依法向有關單位提出申請
他渴望能有一副清晰的眼鏡
但每次收到相關單位的來函
一時陣不知怎樣 悲傷珠淚滴 雖然是男兒立志 猶原心稀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RGOCLgew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atPO4x6uU
本體模式 / 日常模式
存在主義治療法的目的與患者中心治療法的目的相類似 乃在求得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實現。不過 此一治療法的理論基礎卻有其獨特的地方 存在主義者認為個人具有能力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標 但是 許多人卻放棄了這種自我決定的自由 而為個人的職務 社會地位以及錢財等所困惑所束縛。
根據存在主義者梅氏的看法 心理治療的目的乃在恢復個人主掌個人生活的慾望。
存在主義所用的治療法深具伸縮性 他們認為心理治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暫時性的。從事治療者與患者間的關係因他們的看法與期望而有所不同 至瞭者往往要求患者自我反省 從而指示一種基於自我指導、積極而又實際的生活方式;至瞭者也常常鼓勵患者拋棄空蕩的想法 勇於對自己負責 並做某種程度的冒險與嘗試 而不為世俗傳統縮拘束。(心理治療法 頁383)
尼采體驗人生之慾望的不可否定,於是倡「生的意志說」。以生命的發展,決定其生活的價值,認為生命是力量也是藝術,生活裡充滿了美,是一首悲壯抒情曲。在蘇魯支語錄裏面,他說:「對痛苦發生恐懼和懷疑的心情,那是平常人的習慣。人格愈高,愈不怕痛苦,因為痛苦是生存最根本的東西。快樂只是另一形式。深沉的痛苦,使人高貴。」
這一大段話,豈不和我們孟老夫子所言一樣?痛苦是支持人生向上的唯一力量,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信念。莎士比亞的悲劇所以格外感人者,其原因在此。就是真正的喜劇,大概也是以含淚的微笑為高格。羅曼羅蘭說得更為徹底,他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事要做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西哲叔本華,也曾以為人之大患在「有我執」。「有我執」,則以我為主體,以我的主體為其意欲,那麼別人和自己在內,都是自己的奴隸。同時一個人有意欲就有掙扎,有追求,於是痛苦和悲哀隨之俱來。他認為如果人能脫離了意欲的束縛,即可由自我意欲的世界,轉移到曠大的精神宇宙。則人生就到達了另一境界,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一剎那中的永恆。
叔本華對於人生的了解,也在於創造一個平淡的人生境界以通往永恆。他的思維近於我國道家的思想,與孔孟所謂平淡境界大異其旨趣。一個是虛空的平淡,一個是充實的平淡,一入世一出世,迥然不同。首先懷疑叔本華這種否定人生欲望活動,以提高內心生活含氧而解脫人生的是尼采。
1.存在主義的立基點:對個人的尊重、探索關於人類行為的新觀點、發展了解人類行為的各種方法。
2.當代存在主義取向的焦點放在當事人被拋擲於世界的孤獨感,及面對孤立狀態的焦慮感。
3.人性本質:我們存在的意義從未固定,且不會固定
命題一:自我覺察的能力
1.自我覺察的能力愈高,我們自由的可能性愈高。
2.我們有採取行動與不採取行動的選擇,不行動也是一種選擇。
命題二:自由和責任
1.即使我們是毫無選擇被拋擲在這世界,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仍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2.誠懇的生活指的是真實的探討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誠懇的生活包含缺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自覺及假定自己的存在大部分是被外在力量控制。
3.諮商者的工作:邀請當事人認清自己是怎樣讓他人來替自己做決定的;鼓勵他們往自主的方向前進。
命題三:追求自我認同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1.存在的勇氣:當事人最大的恐懼之一是他發現自己的存在沒有核心(core),沒有自我,沒有內容(substance),只有他人對自己期待的反映(reflections)→如果我脫下面具,裡面什麼都不存在。
2.孤獨的經驗:當我們體認到除了自己之外,不能依賴任何人來肯定自己時,孤獨就會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獨自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孤獨無法治癒。
3.關係的經驗:人必須依賴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而生存。當我們能獨自站起來,探索自身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便能建立在自我的實現上,非自我的剝奪上。治療者幫助幫是人去分辨他和別人的關係是神經質的依附,或是雙方都能從關係中獲得生命肯定(life-affirming)的關係。
4.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搏鬥:因為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孤獨感,所以放棄了自我認同,讓他人規畫自己的生命。治療者會促使當事人面對他們須獨自找到自己的答案的事實。
命題四:意義的追尋
1.拋棄舊有價值的問題:在拋棄舊(或被灌輸的)價值觀後,卻找不到新價值。
2.無意義感:導致空虛和虛無感。由於並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目標,因此人必須面對自己要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事實。
存在的罪惡(existential guilt):來自於自己有所不足的感覺,了解到自己並沒有達成自己期盼的那種人。
3.創造新的意義:即使遭受了苦難,人還是能在其中探索到意義。"意義"是我們投入創作、愛、工作或建設之後的副產物。
命題五:焦慮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1.焦慮源自於個人為了追求生活的努力、維持和肯定自我存在的努力。
2.一般性的焦慮:成長的泉源,是面對事情時適當的反應,不須被抑制。
3.神經性焦慮:使人產生無力感,要減少。
4.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般性焦慮的一種形式,當我們逐漸增加對自由的覺察,並了解接受或拒絕這些自由的結果時,會同時增加存在性焦慮。
5.治療目標不是讓生存變得較容易或安全,而是鼓勵當事人辨認出生活不安及焦慮的來源並加以處理。
命題六:覺察死亡與無存
1.人若能體驗人會死,知道沒有無限的時間完成計畫,將會更重視現有的時光。
2.治療的焦點之一是探索當事人在他們視為有價值的事上做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3.認清死亡會讓人產生一股力量,讓我們改變舊有的習慣,並以更真誠可靠的方式生活。
莊子的悲劇意識和自由精神
《莊子˙德充符》中有一句動人心弦的話:「遊於羿之彀中」,可謂道盡了普遍人們生活於極端狀態之處境,尤其是吐露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險惡逆境。這句話也可以恰貼地用來說明今天這個講題:「拜之殼中」乃是必中之地,「悲劇意識」便是在這種極端的境況下產生的。而在這種極端困惑的境況下,莊子以「遊」來表現人的主體自由的展現。
「悲劇」在西方文化形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古希臘的悲劇作品中,就表現著人的自由意志對命運的抗爭,其堅韌、悲壯的情景激盪人心。這些作品雖然洞察到人生的艱險可怖,但仍能以藝術手腕點化、提升,使人類不致淪於悲觀之頹境,從而在人生苦境中,透過審美情趣,使人生重獲新義。尼采對希臘悲劇曾有特殊的解釋,他強調悲劇不是悲觀,要以悲劇人生觀來克服悲觀主義。他予希臘神話中的日神和酒神以哲理化的新意義,以他們來象徵兩種精神,作為文化創造的兩種基本動力。尼采認為,生命活動、藝術創造,乃至文化發展,都是阿波羅的夢幻境界與戴歐尼索士的醉狂境界相互激盪的結果。因此,在尼采看來,悲劇是一種壯闊而深篷的生命動力。(老莊新論 頁337)
尼采有尼采式的悲劇意識,莊子有莊子式的悲劇意識
在尼采看來,戴奧尼索斯精神是以激情來鼓勵生命的豪情,阿波羅精神則以恬靜涵映著生命的開闊與精微。如果我們借用尼采所提示的這兩種精神來看尼采和莊子,那麼,在尼采的思想生命裡,「衝創意志」使他越來越成為「戴奧尼索斯的信徒」,而莊子則屬於阿波羅式的精神境界。
由於從現實的苦難而來,所以莊子的悲劇意識既有著深刻的現實主義根源,同時,在從苦難世界做精神提升的時候,又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這方面,莊子與希臘的悲劇文化又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面對苦難的世界,而以審美心胸來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悲劇是對苦難世界的反抗及提升,基本上是一種入世的精神。一般以為莊子消極、出世,其實這是一種很表面的看法。莊子置身一個戰禍連綿、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之中,對不幸的現實有深切的體驗,因而其思想中表現著追求「逍遙遊」的境界。但是,他的逍遙並不是出世的,而是寄沉痛於優閒之中。在莊子哲學中,從無另一世界之說,他從不寄願望於彼岸世界。他寫〈人間世〉以及〈天下〉篇說他「與世俗處」可以為證。我們可以說莊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莊子要揚棄現實世界中的世俗價值網(如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價值網),從中解脫出來,這種「出世」的精神與宗教的離棄此世截然不同,因此莊子並不捨棄這個世界本身。
莊子作〈逍遙遊〉,他之逍遙於人間,心情之沉重也隱約可見。因為莊子之所以逍遙,是為了避免「中於機辟,死於罔罟」,避免「斤斧之害」。由此可見,在逍遙的背後,在莊子生命的底層,未嘗不奔騰著憤激與焦慮之情。
環顧前後左右,是這樣慘烈的歷史及現實。在做歷史透視時,莊子看到的是自黃帝、蚩尤以下,干戈不息,「流血百里」。權力結構的交替也總是兵刃相向,形成一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世界,忠臣不得好死,奸人卻能善終。放眼現實,情况更為慘烈。〈在宥〉篇所說「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正是戰國時代戰禍綿延、嚴刑峻法之下社會景象的一種具體寫照。就莊子所處的大環境來說,〈則陽〉篇中有一則寓言,「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日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交戰之傷亡。〈胠篋〉篇說:「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可見倫理道德已淪為有勢者的工具價值。就小環境來說,莊子的故國宋是一個小國,且為「四戰之地」,而國君宋偃王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史書稱為「桀宋」。〈人間世〉篇說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其實即是宋偃王的寫照。(老莊新論 頁337.338)
IDfymcXUPiI
戀曲1990 • 5 月前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為何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03195112AAZux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