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負面性格特質卻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

2016-10-25 10:53 am
這樣的情緒?定義?是否是一種夢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0NwCro8ig

回答 (12)

2016-11-15 10:37 am
✔ 最佳答案
在思想的監獄裡 誰最有可能成為被挾持的人質?

如果我們正在經歷電影 那麼誰是我們的製片人?
2016-10-25 2:49 pm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同樣,沒有不好的性格,只有不被尊重的性格。任何一種性格特質都是我們在人生的經歷中為了保存個體、發展自我而形成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卑也如此,它雖然是一種負面性格特質,但卻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首先,來點鼓勵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一書的作者)本身就是一個自卑的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kz46vq.html
網路

何以負面性格特質卻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
這樣的情緒?定義?是否是一種夢想!?

我們常常使用語言,去引發別人的行為,以便獲取實際的目的,達到意願的效果。導引,祈求或命令,可以明顯為之,也可隱含進行。表願的用法的語言,常常沒有明白確定的受話者。敘述當作抒情動感使用的語言,主要功能為何?語言文字為甚麼能夠動人?動人與否和是真是假有沒有關聯?它們的精確關係為何?是不是述句只有認知意義,而沒有情緒意義?是不是用來抒情動感的語言,只有情緒意義,而沒有認知意義?能否比較形上學語句與科學語句兩者之差異?假若形上語言不只具有情緒意含,可是又與一般科學語言有別,那麼形上語言的特徵為何?是否換來的是寂寞?以下是形上語句或科學語句?
1、物極必反。
2、善惡必報,只是時間未到。
3、凡事必有因,同因必生同果。

★凡事必有因,同因必生同果!?
使用語言來吐露情緒,和運用語言來報告感情,兩者有何不同?是否淡淡而去?

人格與社會行為的發展:早期的人格發展 影響嬰兒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餵哺和依附。飢餓是一個很基本的生理動機,嬰兒需要由別人來餵哺以滿足此一生理的基本慾求。餵哺方式很多,而且各有不同。不過餵哺方式似乎不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嬰兒人格有關的乃是餵哺者對餵哺嬰兒所持的態度以及她餵哺嬰兒時的情緒。母親餵哺嬰兒的態度與情緒可以透過有形的式樣而傳達到嬰兒。母親餵哺嬰兒的素質對嬰兒人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嬰兒飢餓的適當滿足可以使嬰兒產生一種信賴他人及外界的個性;反之,如果飢餓得不到適當滿足,他將會對外界以及別人產生恐懼和疑慮的反應。

「沒有不好的性格,只有不被尊重的性格」???
SxThZpslbhE

「沒有不好的情緒 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悲傷的盡頭是接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hpBV9XHdE
2016-10-27 12:42 am
他走進一個像廚房的地方(沒看到相關炊具)一個女子對著一個中年男子說「這樣不行」 男子用舊式碳爐在煮食物 那食物好像是要販售的 但食物有問題!?
男子並沒有理會女子的話 他們應是夫妻 他走近時 男子盛了一碗給他 他和該男子似乎不認識 但他接過後就直接喝下了 最後他看到碗底有剩物是蛤蜊! 他將碗遞還給男子 始終沒有看到女子的容貌! 男子起身往外走 那裡像是一個後院 男子靠著像廚房的牆角坐下 他也坐在男子身邊 他們好像在觀看他們前方的!?看不清楚? 男子左臉頰有顆暗紅色極大的腫瘤 似乎有傷口發炎!男子對他說 我想上學! 他正想對男子說 關於記憶與理解時 他這才發現華也正坐在那男子的左方 而華將他本要說的話 很快的說完 說完後同樣地觀看他們前方的?看不清楚

對於這問題 卡繆喜歡倒過來問。原先的問題是:生命有否一個值得人生存的意義。對於這問題 你願意的話 你總可以找到一個 但別人也總可以找到另一個不值得活的理由。

即使主觀上欲望得到了滿足 客觀方面 事情能否成功 人生每每無法保證 所謂「求不得」之苦 不止是欲望未必可滿足 也是指成功未必如指望。這便是所謂「客觀事實未必隨主觀意志所轉移」。明明用盡了努力 成功也是離我們遠去 這不是很悲哀嗎?努力拼搏 欲望永不止遏 成功未見指望 疲困郤沒有休息的機會 也沒有休息的地方。惶偟然如喪家之犬 沒有歸宿的小鳥。對此 莊周不禁嘆一句:即使不死 又有甚麼好處?一切正好是身體隨著歲月變化衰微 心靈感受到這情況 而且被種種因素牽引 隨之出現剝 落和能量的消逝。有些人年紀老邁 身體不濟 但心境依然年輕 奮鬥仍然不懈 但也有些人年紀不大 便全無鬥志 虛頹沮喪 箇中分別 便是後者心隨形化的速度較大。而這也造就了主觀虛無感的出現和持續。 
 
欲望永不滿足 反過來說 人生價值的實現 郤不可持續。藝術創作的結晶--藝術品隨著歲月遷移而變色 而破損;其表現的美 其為觀眾帶來的賞心悅目 其為觀念改革社會 意識變遷帶來的影響 可一不可再 而且隨著時間流逝 往往由確定變得不確定。德行何嘗不如是?我今天對父母盡孝道 明天可能耐不住惡言相向。今周為朋友兩脅插刀 下星期可能禁不住為利益出賣另一個朋友。<論語>的顏淵 三月不違仁 已是難能可貴 凡人今天行善 明天惡行 只屬平常。不消提那些好心做壞事 又或者本是好事 但很快變了質 變成壞事的俗世「德行」了。

相關: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為何莊子對監河侯的回應很不以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IJEX7vQgg
2016-10-26 4:03 pm
仿懸吊系統及差速器是事例與事例之間的關聯的分析命辭?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
馬達的完善是否是處於馬達之外的?

3-1

「方法」是一個比較尋常的語詞,本來不需多加解釋。但是一個語詞愈常在一般的用法裏出現,它的意義可能愈多樣,與它關聯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愈分歧。「方法」一詞是個平時常用的的語詞,它的情況正是如此。

一般我們稱為「方法」,或只簡稱為「法」的,種類甚多。比方,我們想方法、史學方法、科學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形式方法、分析方法、化學方法、現代方法、直覺方法.....教學方法、製陶方法、煉油方法、讀書方法、使用方法、育嬰方法….磨刀方法、煮蟹方法、削皮方法、剪毛方法等等;或者簡單地說,看法、讀法、畫法、算法、用法、吃法、計量法、比較法、演繹法、直接法、乘法、圖解法、統計法.....代入法、消去法、石灰澄清法、塔式法、過濾法、神智體寫法、皴法….字典查法、發音法、撐竿跳法、調虎離山法、情書寫法…..等等等等,無法盡舉。(何以有生命的機體可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我們故意不對上面所列舉的方法加以比較整齊的分類,因為那樣做就「不自然」了。那樣做已經使用了是先選好的「分類方法」了。(異中同是否較能增長正知正見?)

從上述例子,我們至少得到一個印象:堪稱為方法的,好像不只是一種東西 --- 至少好像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比如「現代方法」和「煮蟹方法」之中的「方法」,好像意義不同;同樣的,「圖解法」、「演繹法」和「情書寫法」當中的「法」,也似乎大異其趣。果真如此,那我們為甚麼同用「方法」(或「法」)來指謂它們呢?(仿懸吊系統及差速器是事例與事例之間的關聯的分析命辭?)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所謂方法雖然種類繁雜,層次不一,它們之間難道沒有共同特徵或類似要點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首先這樣問:是不是舉凡人生的活動、行為或動作,全都可以稱得上它們的方法,甚至更進一步,全都有其方法可尋呢?

我們平常說「思想方法」,但却很少說「想像方法」,雖然想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同樣地,我們常說「證明法」,但却不說「發明法」,儘管發明也是人類的一種行為;類似地,我們習慣說「游泳的方法」,却絕少說「口角的方法」,即使口角也是人類的一種動作。此外,我們也很少設想做(白日)夢的方法、走路(邁步)的方法、吃飯的方法、妒忌別人的方法、入迷法、陶醉法、忘我法(或物我兩忘法)、自欺法等等。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是變更的意識的特性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XcPVEtghQ
2016-10-26 2:10 am
心理學家對於情緒的分類曾做過多種不同的嘗試,但是,對於情緒種類多寡的看法,目前仍然十分分歧。喜、怒、哀、樂、懼、愛、惡等等情緒,應該如何區分釐訂,學者間並沒有一致的看法,為了分析討論上的方便,有些人認為情緒可以從三方面來加以辨別:

趨與避(Approach-avoidance) 情緒的發生大多由外來事物所以引起,我們對於這些外來的事物有時喜歡加以接近,有時則企圖加以逃避。根據此等對事物接近或避免的不同反應,我們可以對某一情緒加以區分(Arnold,1960)。例如當小孩子看到狗時,有些小孩子會接近狗去摸它,有些則會跑開躲避。根據這種反應,我們認為接近狗的小孩喜歡狗,而那些跑開躲避狗的小孩不喜歡狗。一般來說,那些引起喜好快樂的事物,是我們所靠近的,而那些引起憎惡和不快的,則是我們所想逃避的。至於那些引起我們氣憤的事物,我們可能加以避免,也可能予以接近,如果我們接近引起氣憤的事物,我們往往以一種攻擊性的方式去加以接近。由於氣憤和恐懼的情緒有時混淆不清,因此逃避行為之由何引起並不是很容易地加以確認。

強度(Intensity)基本的情緒類似基本的色彩,其種類並不是很多,但是由於情緒強度上的差別,我們的情緒感受和反應也就變成為數甚眾。例如,當我們生氣時,我們可能暴跳如雷,也可能面有慍色,而在這兩者之間,又存在着多種不同程度的情緒感受。有些人認為情緒的強度乃是某一情緒所獨具的特性,例如,主張促動說(Activation Theory)的學者,就認為個體對於外來刺激所做的反應之強弱,乃是決定不同情緒的唯一因素。他們認為所有的行為因其活動的高低,依次做順序性的排列,人類情緒之所以產生,只是因為有些行為的活動程度較高,高而強烈的活動乃是情緒不同於一般行為的關鍵。根據這種說法,★情緒為一種行為。不過,大部分的心理學家認為強度只是情緒的一方面而不是情緒的本身,根據強度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情緒加以細分。

仿懸吊系統及差速器是事例與事例之間的關聯的分析命辭?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
馬達的完善是否是處於馬達之外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sxzLrJ20

快樂 --- 不快樂(Pleasant-unpleasant)根據個人感受上的快樂不快樂來對情緒加以區分是最尋常的。例如喜好、滿足等屬於快樂的一面,而悲戚、憤怒則是屬於不快樂的。情緒的快樂與否和對引起情緒的事物之趨向或逃避,兩者間有着密切的關係。雖然我們有時會憂喜參半或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情緒感受,但是對於這種混含的情緒感受,我們大都不難根據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則來加以區分。

除了上面的分類外,也有人認為情緒可以分為五大類,這種分法將特別的情緒歸納為:(1)基本情緒,(2)與感覺刺激有關的情緒,(3)與自我評鑑有關的情緒,(4)與他人有關的情緒,和(5)欣賞的情緒。基本情緒包括喜、怒、哀、懼等,這些情緒因為與自我息息相關,所以被稱為是基本情緒,與這些情緒有關的活動★一般都是具有標的的,所以這些情緒所具有的緊張程度較高也較為複雜。好、惡和痛楚則與我們的感覺有關,這與第五類的欣賞情緒頗為類似。與★自我評鑑有關的情緒包括勝敗的感受、內疚和自足驕傲等,這些是根據自我內在標準以及社會準繩來釐訂,愛、憎以及其他許多包括正值和負值的情緒都是與別人有關的,這些情緒不但微妙而且有又相當複雜。至於欣賞的情緒則包含對於美術的感受、驚奇、竟為以及幽默滑稽等。

相關
為何我們世界中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社會,政治或者經濟?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
看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詳細解說後 都不得不開始懷疑 老子真的是地球的人類嗎?會不會我們認為是神話的可能是我們不懂的科學 ~ 其實老子……真的是外星人!! 我最怕煎煮大魚了 雖然聽說薑是可以做為前置作業 ~ 鋪底... 人際關係在理性的社會生産方式和制度的作用下 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和平而穩定的社會結構 現實地推進了社會人倫的發展。 通向自由之 ---- 構建理性的倫理學 光明在黑暗 。若光明與黑暗並存同一時空? 20151230222845AAzowfI
《轉角處》
2016-10-28 5:51 am
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 英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英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們偏重觀念的產生與結合之研究。洛克就曾提出「簡單的觀念是由感官經驗而來」的看法 許多的簡單觀念經由心靈的結合而成為複雜觀念。而另一個英國實用主義者米勒認為觀念的結合乃是了解人類學習與思考的基本法則 這些基本看法對於日後的聯想心理學有著深切的影響。

十七世紀以後 客觀的觀察與描述成為研究人類行為的主要工具。心理學歷史學家波林認為笛卡兒是這個演變中的重要人物 笛卡兒是法國哲學家與數學家 他有兩個見解對於心理學的發展與演變有過重要的影響

第一 他認為動物與機器無異 動物只不過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沒有意識的存在。笛卡兒認為人的身體也不過是一種質材料 它可以由肌肉的運動來加解說。

第二 他認為人類除肉體外 還超然地擁有心靈 而人的心靈是完全與肢體分開而不相干的。人的心靈可以自由思想、記憶和想像。笛卡兒的心身兩例觀念 以及肉體機械化的見解 對於日後心理學的發展 有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國哲學所標示的殊多文化理想中 有幾項甚為突出而值得我們注意

1、 重視人的內在價值 :成德基於立功。
2、 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甚於一味利用自然。
3、 重視家庭感情關係和倫常規範 以此做為社會秩序之起點。
4、 不只獨善其身 更求兼善天下的情懷。

ひらがな便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LQyJoOevU
2016-10-27 6:07 am
一般來說,人類對於自己感到興趣的活動、行為或動作,對於影響人生重大的活動、行為或動作,對於求其成功不願見失敗的活動、行為和動作,對於有價值受重視被喜愛的活動、行為或動作,全都設法尋求其從事或致力的方法,找尋促進成功之道(快樂 --- 不快樂(Pleasant-unpleasant))。方法的認識和把握增加人類從事活動所帶來的成果,令人類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而且使人更有系統地建立知識,累績經驗,將它們傳遞他人,或遺留後代(★如何做到「格物致知」?),促進人類的文明。另一方面,人類的知識的長進和經驗的增廣,又反過來扶植方法的成長、修正和更趨成熟。兩者互相補益,相成相長。所以,方法之來歷與人類所注目的問題內容,以及人類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雖然方法一經建立,並且逐步成形穩定之後,往往有它們自己獨立的生命。這時方法本身也常常成為研究和討論的目的和對象;方法雖然具有某種程度的穩定性,但他們却是有演化的(★進步的實質),有進步可言的。各種層次的方法都是如此。

但是,在我們人生活動裏,以及在人類的文化事業之中,並不是每一個問題(以及每一類的問題)我們都把握了解決的方法。有時我們不但還沒有發現解決的方法,而且如果我們堅持需要合乎某一標準或者屬於某一個類型才接受的話,我們也就不可能有解決的方法可尋。(★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比如,如果我們堅持只能使用圓規和直尺的話,那麼對於任意角的三等分這個問題,就不可能有解決的方法)。可是,我們為甚麼一定要堅持合乎某一標準的方法,或者屬於某一類型才願意接受呢?我們對這種問題本身又可以尋求和講究解決的方法了。

可見方法這個概念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有沒有方法和是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看我們在那一個「體系」裏談論問題,或者看我們怎樣構作問題,才能確定。不但如此,當我們作出此等考慮的時候,我們已經提高了我們的問題的層次,討論比較高層比較抽象的方法。比起比較低層次的方法,這時我們所注目的已經是(有關)方法的方法了。

相關: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731000015KK0549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dUR1O0gc8
2016-10-27 5:37 am
他將鈔票放在報紙上 再以報紙摺成袋子(代替紅包袋)
外面傳來聲音「還要三個!」
這時有人拿了三個紅包袋給他 他自己說:「報紙摺成袋子應該沒關係吧?」
……….最後呢?他有完成任務嗎?
如果有 那麼他就可以離開那一層
沒有!?那麼他就必須自己去找出答案!
一元應該是沒有紅色的!!

「這些新鈔是那來的?是石牌?我看得留幾張起來」
他裝好的紅包呢?包括用報紙包的那些呢?
顯然在那一層他還有未盡的責任!
這個『責任』與那個『答案』或許是同一件事
也或許是不同的兩件事

談起方法的方法,聽起來好像不太自然。這是因為我們平時使用「方法」一詞之時,沒有計較它的繁雜之故。事實上,在我們平時的用法裏,方法這個概念(或者法的概念),上通「法」則,下達「法」術,而不是自己孤立自存的。比如,「文法」、「語法」、「理法」等等,表面上看起來,不是種方法。但是它們却規範或指導着說話的方法,為文的方法。論理的方法等等,它們是說話、為文、論理等所依傍的法則。說話之所以能達意,為文之所以能傳思,論理之所以能貫通,就是我們沒有輕易違背這類法則之故。它們是我們為了藉決達意問題,為了解決傳思問題,為了解決貫通問題的高層方法。所以方法是多種別的,是位居不同層次之上的。

方法是關聯到法則之上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尋求方法,目的和旨趣就在於認識法則,解釋法則,陳示法則,組織法則,並且進一步體現法則和運用法則。我們所認識直到運用的法則是那些法則呢?它們包括人的法則和物的法則,包括人類理性的法則和自然經驗的法則。這是講求方法所應注目的★第三層認識。

方法的法則是方法之為方法的必要條件。舉凡是方法的必須提出原理,指明規律,點破要領,或者陳列範例;或者列舉製作規則、解答程序或完事步驟。盲目而無規律的輕舉「亂」動,不是有方法的活動。(我們可以有「類比法」、「試誤法」,甚至可以有「旁敲側擊法」;但却沒有「盲目法」或者「輕舉妄動法」。要注意:我們並沒有說盲目輕舉妄動一定不能成事,我們只說那不是根據方法而成事。)

所以,一般我們所談論的方法涵蓋甚廣。有高層有低層的,有緣理性有步驟性的,有抽象性有非抽象性的。
把方法作為討論研究的對象,所成的學科稱為「方法學」或「方法論」。

「中國的文字,西方的思想..................不搭不七的白話文。 」?
請問閣下在知識+宣揚深奧佛法時說的是印度官方語言還是烏魯木齊的文言文?
真希望閣下自己也聽得懂
眾人皆醒 • 2 月前
20150521000010KK06354
東東降的廟會聲是否會隨著知識提升而步入歷史?
qrSboUvMtcc
習慣的形式、培養宗教情操完成人生理想
如何能夠與黑松鼠和平對峙?
20161012163640AAdAgDt

風與舟於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的意義為何? 如何繫趨新與戀舊?
★用青春賭明天!?
x-ifH2W4qwc&feature=relmfu

接受本來形態 與本來形態是不能各奔前程的!!
何以負面性格特質卻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
用青春賭明天!?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04164633AAwihOT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731000015KK05491
2016-10-27 1:32 am
何以負面性格特質卻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

甚麼是語言意義的『交互主觀性』? 它與『客觀性』有何根本不同? 交互主觀性的基礎為何? 為什麼我們一般只求意義的交互主觀性,而不必追求其客觀性?

為何『一首雪中紅將自己列為目錄則為蒙!!』!?
20160124165408AAlSPg7《↗☆秋之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ou7Y9KTxc

1、我們大部分的知識從父母 朋友 學校 報紙 書籍 談話 講演 廣播等得來的知識 全部都是透過語言的媒介得來的 例如我們全部的歷史知識實際上不過只是我們腦袋裡的一大套語文結構 現在我們大家都一致承認在公元前208年 項羽曾經在鉅鹿大破秦軍 但這一件事情我們誰都沒有看見

2、歷史書都說哥倫布是在一四九二年發現了新大陸。那麼我們只有相信這個報導的正確,此外,別無他法。反過來,有些問題,只要地圖的來源比較可靠,我們也就不必不憚煩的一一去求實地測驗。譬如醫院化驗室替我們做的白血球檢查報告,我們相信它好了,就是我們自己再去拿著顯微鏡複查,結果也未必一定好多少。

3、有時人們引用愛因斯坦為權威來支持一種理論。該理論說是萬事本身談不上是對是錯 而是要看個別的文化而定。比如 有人宣稱:愛因斯坦證明說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愛因斯坦闡述了一個物理上的相對論 那是事實。不過 他的理論對於文化或道德標準却毫無所說。以這樣來把愛因斯坦當作權威使用 很顯然是誤解了一個權威所做的陳述。

4、有一件你可能知道 但被你忽略了的秘密:世界上有很多優良的讀物 讀了之後 可以使我們對於生活的看法 完全改觀 其中大部分對於我們的生活與職業 有發生相當的激勵與鼓舞作用。但有些…..

5、有位少年非常愛好音樂 有一天他去見某位知名作曲家 問他怎樣才可成為一個作曲家。作曲家對他說 他的年紀太輕了 不能成為一個一個作曲家。那個少年很無禮的說:「你不是在十一歲的時候 就開始作曲了嗎?」作曲家答道:「不錯 可是我那時候 並沒有請教任何人如何才可以成為一個作曲家!」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純音節奏音樂 / Rhythm / 氣勢音樂 / New Age Music / 新世紀音樂
更新 2: 201512020923
「『範疇』失誤」「『規則』紊亂」「『假定』偏離」「對『質』」如何!?
20151129160300AAeAYH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i6FiQIZ_E

為何我們世界中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社會,政治或者經濟?
喝酒開車有時會奪人命 但有時後只是光喝酒就會去見老天爺
知識訊息千萬別道聽塗說 不管是循怎樣的管道獲得都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sxzLrJ20
2016-10-26 4:13 am
當我們經歷某種情緒時,此一情緒發生的經緯如何乃是一般情緒理論所企圖加以解說的。

1、詹姆士 --- 連吉學說(James-Lange Theory)
有關情緒的第一個學說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在1884年所提出。差不多在同一時候,丹麥的生理學家連吉氏也發表了類似的解說,此一學說的德明也就是由此而來。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看法,情緒的產生乃是動作反應的後果,而不是其前導。早先,一般人常認為當我們看到一隻老虎時,因為感到害怕,所以我們拔腿就逃,這種常識性的理論並不為詹連二氏所接受。詹連二氏認為當我們看到老虎,第一步反應就是拔腿而逃,之後,我們才感到害怕,而有了害怕情緒發生。看到老虎的知覺感受,首先導致體內生理上若干變化與反應,然後才產生了害怕情緒,如此看來,害怕恐懼等情緒的發生乃是生理上發生了變化的後果,而並不是因為看到老虎的知覺所直接引起。

2、康南 --- 巴德學說(Cannon-Bard Theory)
不同的情緒(如恐懼、氣憤等)所引起的生理反應並無不同(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等),那末不同的情緒將如何地加以分辨呢?再者,個體內的生理變化,大都由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支配,此等變化的速度相當緩慢,這與情緒的迅速反應並不能相稱配合。另外,當我們到氣憤和恐懼時,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有顯著的增加,但是假如在常態下,接受腎上腺素注射並不能使我們產生恐懼和氣憤的情緒感受,其所能產生的只是類此兩種情緒的感覺而已。

3、認知 --- 生理學說(Cognitive-Physiological Theory)
上面所述兩個學說,其論點的主要不同乃是生理反應與情緒發生的前後順序有異。其實,生理反應與情緒出現孰先孰後並不能很容易的加以確定,在緊急的情況下,為了應付需要,生理反應可能發生在情緒出現之前,但在一般情況下,情緒可能與生理反應同時發生,甚或發生在生理反應之前。加上★情緒是一個很主觀的個人經驗,基於過去經驗的不同以及對目前情境體會的差異,情緒的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是不盡相同的。

史傑特(Schachter,1970)的認知 --- 生理學說主張情緒是內在的生理反應與個人認知經驗歷程交互作用的後果。這個學說強調個人過去經驗以及對情境之感受與判斷在情緒上的重要性。根據史傑特的看法,★我們認知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對某種情緒感受加以區別命名,而這種區別命名的功夫需要與我們對環境的看法和體認相互符合。外來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反應之被稱為憤怒、悲哀或快活,主要是個人主觀感受和個別解釋所造成的後果。

4、認知 --- 評鑑學說(Cognitive-Appraisal Theore)
★亞諾也認為認知過程左右我們對情緒的解釋與反應。她特別強調評鑑作用在情緒上的功能。根據亞諾的看法,我們對於外來刺激,首先根據「好」「壞」或「無關」等加以評鑑,假如是「好」的,我們刺激加以接近,要是「壞」的,我們就迴避它,至於「無關」的刺激,我們則予以忽視,我們的評鑑準繩是根據個人過去的經驗以及當時的個人感受。這種評鑑作用的發生是在生理反應、情緒感受和採取某種行動之先。

亞諾的學說後為拉薩士等(Lazarus 1968;Lazarus,Averill and Opton,1970)所支持和擴大。拉薩士認為每一個情緒所需要的評鑑各有不同,而且,它還將情緒反應細分為多種不同的元素,這些元素包括不同的生理變化和反應。它對於評鑑與個人所處情境交互作用的方式也深入地加以分析。拉薩士強調★個人所持有的先決觀點乃是左右情緒感受的主要因素。由於社會文化背景上的顯著差異,他認為個人的情緒感受及其表示也都有顯著的不同。同樣的情境,印地安人可能覺得可怕,但是對美國白人來說,那可能是好玩的;另外,各種情緒的表現也因文化習俗的不同而有相當的差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2016-10-25 4:31 pm
自我啟發之父、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近年紅透半邊天。他關注人類的自卑感,認為正是因為有自卑感,人類才能創造出所有文化,自卑感與人類組成群體的行為息息相關,這也是阿德勒理論的基礎。
若說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的根基之一也不為過,阿德勒曾說「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追求生命的意義》),也有人將阿德勒心理學稱作「自卑感心理學」。
要理解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感,就必須先了解「劣勢」與「自卑感」的差異。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550

正是因為有自卑感,人類才能創造出所有文化.....「劣勢」與「自卑感」的差異?

個體的生長與發展

父母對小孩的控制大致可分為民主式和權威式的兩大類。在民主的家庭裡,雙親具容忍性,他們鼓勵激勵小孩子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有關整個家庭的重要決定,也大都經由家庭成員討論而得。反之,在權威式的家庭裡,父母的限制與控制較多也較嚴,有關行為的規定與準則都由雙親決定交待,問題的解決與訓導的步驟,小孩少有參與商討的餘地。來自這兩種不同家庭的小孩,其人格造型也有顯著的差別。生長於民主式家庭裡的小孩,大多比較外向、活潑,而且主動、好奇,其自信心和競爭心也較強,在托兒所裡,他常居領導的地位,熱心參與各種活動,自由表現自我。來自高度控制家庭的小孩,則比較順從、安靜,其好奇心和主動性也較低,同時對自我的表現,往往加以抑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IUVRL2Jqj8

成熟能**小孩的父母大都能有效地循循善誘,而且對小孩所做的要求也比較高,親子間溝通也比較有效。在教導小孩時,這些父母親大都給他們的小孩子必要的支持,同時尊重他們小孩的獨立與自主,對自己所決定的原因也都詳細地對小孩加以解說,以說理的方式來對小孩的行為做必要的控制。相反地,那些不成熟小孩的父母,對於小孩的行為少加控制,他們雖然也都很友善,這些父母親大多過份保護他們的小孩,管教不嚴,要求也不高,很少鼓勵和教導他們的小孩,對小孩的獨立與自主也少加以激勵。

相關: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曾與佛洛依德合作過10年,後來因為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不能茍同而拆夥,繼而發展自己的人格理論。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阿德勒對性格有特別的看法,大致分為激進性格(攻擊性性格)、非激進性格(非攻擊性性格)及其他三類;一般說來,當一個人追求權力及優越的目標,以公開與他人為敵的方式呈現,連對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敵意時,就屬於激進性格;相對於激進性格,非激進性格以自人群中撤退的方式,來操縱關心他的人,這種表面上不傷害別人的形式,其實同樣隱藏著對人的敵意。以下大致說明這些性格。
(一)激進性格: 1.虛榮(Vanity) 2.嫉妒(Jealousy) 3.羨慕(Envy) 4.貪吝(Avarice) 5.恨(Hate) 6.犯罪性疏忽
(二)非激進性格: 1.孤僻(Seclusiveness) 2.焦慮不安(Anxiety) 3.懦弱(Faint-heartedness) 4.粗野不馴(Untamed Instincts)……………《鈞天寰宇》
摘自:自卑與優越的界定關涉那些必要且具體身心因素?
2016-10-28 7:18 am
人不學 不知義?學?知?義?各是何指?

惡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由它所相反的善的觀念來著想。因為我們說過善主要是可追求的,所以凡是可以追求的都是善,所以結論應該只是不能是任何願望對象的能是一個惡。因為在自然所包羅的積極性裡沒有這樣的事物,所以必須把惡擲到非存在的階層裡。

實在,如同凡是存在都願望它的個別存在並且保護它,那麼應該結論是凡是存在,只因為它存在。就多多少少可願望的,因為欲望是善的真正判斷者,它的本質是願望的固有對象。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而惡本身不適宜任何的善,因為善惡是相反的。所以沒有任何事物是專適宜惡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積極性;它不是存在。如果它是話,它也不貪求也不被貪求,所以它既不主動也不能被動;因為一切的主動的或被動的動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養成的,意思是說,是為一個善而發動的。因為一個既不主動也不被動的存在,乃是一個空中閣樓海市蜃樓:在自然中沒有類似的事物.。

根據惡不是一個自然的實體,能不能做個結論說:惡不存在?那乾脆是否認存在一辭的正當意義之一。這個字有兩個意義。它能指一件事物的本質,並且幾時建立範疇,論的就是如此了解存在;但是也能指的是一個命題的真理,它是精神依照事物的秩序構成的配合,並且是存在動詞所表示的,幾時我們答覆這個問題的時候:某事物存在不存在?因為以最後這個方式了解的存在比自然本有的範疇還廣。所以說:肯定與否定是相反的,而這並不在自然理使甚麼存在。同樣的說:盲目存在,意思是指眼目感染了失明症,而不因此說瞽目是一個所謂的本有。

所以是按照這個意義我們說:惡是一個缺陷,這個缺乏一詞正是適宜指定指定惡的一個字。我們說缺乏,而不說否定,是因為否認在它本身不表示任何可以修飾的,所以不會指定我們所謂的堪稱存在的及已表明特性的惡之為物。惡與存在之間是有距離的,但是它與非存在的距離更大。所以不是一個否定。實在說,否定是一個無限;我們可以任意給一個存在戴帽子, 而它卻不因此被修飾,不論在善的方面或在惡的方面都是一樣。如果一個善的單純缺乏就是惡,不存在者就是一個惡了,並且一切事物也都是惡了,由於每一件事物沒有使另一件事物成為好的原因。於是人也是惡的了,因為他沒有牝山羊的敏捷及雄獅的體力。.而論到拒絕在一個主體內應該有的善的缺乏則不然,如同盲目拒絕一個生來就能看到的主體的視力一樣。為此,一個主體,就必須是一個存在,無論它是潛能的或者是現實的,並且存在是一個善,所以根據惡的本性,惡只能在善之內存在。所以相對惡的盲目是以一個構成的並能看的有機體為主體。所以有形存在的最大的惡的死亡與腐朽,乃是以原始資料為主體,因為它是積極的潛能性,所以是一個善,.由於趨向善,因此才趨向存在。

還有,我們從此可知:惡絕不能在一個主體內佔有一個極為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完全消盡了善。實在,在這個角度下,我們可以在惡影響之主體裡分三種善;

很顯明的有一種善竟被消滅了,那是恰巧與它對立的。比如視覺的善完全被盲目的缺乏而消滅了;然而視覺不是瞽目的主體,而是能看的存在,就像一般動物。

有另一個善不能為惡所消滅並且也不能被它減少,是主體本身所代表的善,這個主體既然它帶有惡,如果能這樣說的話,不能同時被它矯飾:黑暗的本體對於空氣是無法更改的,盲目本身不能阻止動物活下去,並且連死亡也與資料無關。

第三個有關的善是主體對行為的能力,這個善常是被惡減弱,因為惡奪去一個方法;但是這個善的減弱並不應該按照一個量的減去,減少加多起來可以耗盡動作的資本,不,它乃是一種減輕,一種衰弱,如同在特性及形式能發生的一樣。是資料的處置準備主體動作:如果這些準備完善,動作將是高級的;如準備欠妥,動作的能力則與之那麼在某些情況下,物質準備的減低有一個受物本性所規定的界限限制;在另些情況下,上述的減低能無限定的加強;但是明顯地是因為主體還在,所以準備不能完全被消滅,因為至少它們延長到它們的根基裡,及是構成的主體。

惡的研究是使哲學家傷腦筋的一個問題;而在形上學裡並沒有甚麼值得憂慮的特徵。現在既已決定了理論的基本要點,我們暫時對超越特徵的研究,停頓一下,超越特徵的觀念將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再提供出來。我們知道,他們區分存在,只是存在與理智的關係裡,因為是存在本身,在他整個範圍裡,在他所有的表現裡,是單一的,因為他在自己是完整的又與其他是涇渭分明的;是真的,因為他與理智有關,他仿效理智或完成理智;他是善者,因為他與願望有關,對於願望他表現一種適合性。現在應該看看其他的區分,這一次是實在的,是有關存在的,在他至到現在所研究的普遍的關係以外,所擁有的不同的型態,種種不同階層的實現,在它們本身就不同,並不只是與認識或意志的關係。

這樣剝蕉抽繭的研究,我們可以看見存在的觀念很顯明地對它的超越性則有所失了。在它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所支配的,存在是以普遍性來讓人意會的:把形態歸於它,那簡直是分化它,並且幾乎是毀滅它,我們是按照Parmenide的看法瞭解單一性的。存在不是雙關的,我們已經說過:請牢記這個看法。

心在故鄉GVfvLaoCqzQ
散步道iZI5ST5BfNc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00: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25025351AAr7M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