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玄武門之變(西元624年~西元626年)
武德七年(624年),跟往年一樣,唐高祖李淵下旨太子監國,讓李建成留守長安料理朝中的日常政務,自己則帶著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等人前往仁智宮中避暑。仁智宮在宜州的宜君縣,位於長安正北方。
當李淵等人離開長安以後,李建成做了一件事:他讓手下的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押運一件盔甲前往慶州,交給慶州都督楊文幹。楊文幹曾經是東宮的侍衛,和太子李建成的關係非常密切,後來楊文幹離開東宮,擔任朝廷的要職。按照當時的法律,擔任朝廷官員的他不能再和東宮太子李建成來往,但是,他仍然在暗中為李建成辦事,還非常隱密地為李建成招納過豪傑,輸送過壯士。當年的盔甲和今天的槍炮一樣,都是在行軍打仗時使用的,屬於軍用物資。唐律規定,官員要運送盔甲,必須有朝廷兵部的批文,並且要得到皇帝的同意,也就是說皇帝需要在批文上加蓋玉璽印章。很顯然,李建成把盔甲運給楊文幹,卻沒有這張關鍵性的文書,換句話說,他要運給楊文**這批盔甲是非法的。據史書記載,爾朱煥和橋文山最開始並不知道太子讓自己運送的東西是盔甲。後來他們發現了車上的物品是盔甲,為了洗脫自己的嫌疑,兩人決定向李淵告發,把責任全部推給太子李建成。因為唐律規定,犯罪後只要能夠主動自首就可以減輕刑罰,如果揭發出別的人還能夠得到獎勵。
因為慶州在長安城的西北,從長安到慶州一路上要經過豳州、寧州等地。所以,當爾朱煥和橋公山抵達豳州,發現車上運送的物品都是盔甲後,就向豳州官員自首,並且說有十萬火急的事情必須面見皇帝。豳州官員一聽此事非比尋常,自然不敢怠慢,連夜就將二人快馬加鞭地送往仁智宮。下面就是一幅再清晰不過的場景:在仁智宮中,李淵端坐於皇位之上,爾朱煥和橋公山二人跪在李淵面前,告發太子李建成勾結楊文幹謀反。湊巧的是,就在爾、橋二人當著李淵的面密告太子謀反時,另外一個名叫杜鳳舉的寧州人也被寧州官員火速送到仁智宮中揭發太子謀反。杜鳳舉究竟是什麼人?在正史中,除了這個人名,別的資料再也查閱不到。在一些野史中,有關於這個人的各種說法,有的說他是杜淹的私生子,有的說他做過鄯州刺史。總之,關於這個人的真實身分,今天還難以考證。但無論杜鳳舉是誰,他到仁智宮來的目的是確定的,就是告發太子謀反。本來仁智宮中逍遙避暑的唐高祖李淵,同時聽到爾朱煥、橋公山和杜鳳舉三人揭發太子謀反,心中的火氣可想而知。他二話不說,立刻下旨,讓人立刻趕回長安,將太子「請」到仁智宮。他的旨意中並沒有提到謀反的事情,而是另外找了一個理由將太子「請」來,這一舉措正是想試探太子的心意。
李建成聽到這個消息一定十分驚恐,很可能李元吉已經將有人告發他的事情通知了他,現在父皇派人來「請」自己,無非是想拿自己問罪。但李建成畢竟是太子,他在膽顫心驚的同時,迅速冷靜下來,對形勢作出分析。雖然他並不知道父皇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但是他知道李淵肯定會對他有所懷疑,而下一步棋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此時東宮的謀士中有人建議乾脆立即佔領長安,起兵領事;當然更多的人傾向於讓太子立即趕往仁智宮,向李淵認錯,並解釋運送盔甲的原因,畢竟私自運送盔甲不可能成為太子謀反的理由,更何況太子本身並沒有謀反的打算。李建成接受了後一種建議,主動向父皇認錯,他不敢耽誤片刻,立即向仁智宮趕去。
李建成抵達仁智宮以後,誠懇地向李淵承認了自已疏於管理的錯誤。李淵此時仍在氣頭上,並且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所以他並沒有輕易地相信太子,而是下令將太子軟禁起來。之後,李淵冷靜下來略微思索了一下,就發現了一些破綻。首先,太子李建成是自己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在建成和世民的政治鬥爭中,自己實際上一直都是支持建成的,自己對建成的信任也從未動搖過,他的太子地位十分穩固。既如此,建成又為何要冒著巨大的風險來謀反呢?如果建成真有謀反之心,又為何要這麼衝動地讓人給楊文幹運送盔甲。盔甲不易隱蔽,運送途中極易暴露目標,而且建成手中並沒有運送盔甲的批文,這樣很容易被別人發現,這不是等著別人來告發他嗎?況且楊文幹遠在慶州,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若建成真是要為謀反找裡應外合的人,為何要挑慶州這麼偏遠的地方呢?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李淵看見兒子李建成順從地出現在自己面前,儘管神色中有些膽怯和驚恐,但他還是盡量表現得從容、坦然。憑著對兒子的瞭解,李淵更加堅定地相信,如果建成真要謀反,那麼事情一旦敗露,他正好以太子監國的身分控制住京城,並想辦法挾持遠在仁智宮中的自己,又何必要順從地來到仁智宮中面對自己呢?這一切顯然是一個陰謀,但這個陰謀的幕後主使者是誰,他不願意去想。因為他不僅是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有些事情,是一個父親所不願意見到的。
想到這裡,李淵迅速派出司農卿宇文穎快馬加鞭前往慶州,準備把楊文幹召到仁智宮中和太子對質。按照李淵的想法,在他堅定了自己的直覺和對兒子李建成的信任後,他相信只要召來楊文幹,就能夠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就能順還太子清白。但是,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宇文穎趕到慶州後,楊文幹竟然真的起兵謀反了。此時的李淵不得不接受太子謀反的這個事實,就算太子沒有直接謀反,至少也是太子的人謀反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淵先派遣靈州都督楊師道前去鎮壓,接著又下旨讓秦王李世民帶兵去鎮壓。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李世民出征之前,李淵曾鄭重地向他許諾說:「你去吧,我準備封你為太子。不過,我不能夠像隋文帝那樣殺死自己的兒子,我會封建成為蜀王。蜀地遙遠,那裡兵力也不強。如果以後建成能夠服從你,就請你保全他;如果他不願意服從你,那麼你要控制住他也很容易。」
不過,就在李世民帶兵出發鎮壓楊文幹,李淵又突然改變了主意,他釋放了太子李建成,並且讓李建成回到長安繼續監國,處理朝中政務,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似的。當李世民迅速將楊文幹平定,並興奮地班師回朝時,李淵對廢立太子一事隻字未提,反而將東宮幕僚王珪、韋挺以及秦王府的幕僚杜淹同時流放到邊州,並要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兄弟以後和睦相處。
李淵為什麼會突然改變決定呢?本來一件重大的謀反事件,卻被處理成兄弟不和導致的內部矛盾。對此,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解釋,只是很含糊地說在李淵後宮中那些支持李建成的妃殯們,還有齊王李元吉,以及朝中的太子黨,都紛紛為李建成說情,請求網開一面,保全太子,才使事情出現了轉機。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李淵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他洞悉了整個事件的真相,看出來太子李建成確實是被人誣陷。一些史學家也認為「楊文幹事件」其實是秦王府的一個陰謀:太子確實私下給楊文幹運送了盔甲,但只是出於對下屬的關心,並沒有什麼深意,而秦王府的人卻拿此事大做文章。他們買通了太子的屬下爾朱煥和橋公山,又派出自己人杜鳳舉去揭發太子,甚至楊文**臨時起兵也是宇文穎教唆的結果,因為在李世民平亂的過程中,宇文穎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這很有可能是秦王府殺人滅口的結果。總之,不管怎樣,「楊文幹事件」使兄弟二人的矛盾白熱化,成為後來玄武門之變的前奏和導火索。
楊文幹事件之後,唐高祖李淵一度想讓李世民離開京城。他曾對李世民說:「你們兄弟之間一直不和,如果都留在京城,我擔心以後會出事。畢竟你們都是我的兒子,有些事情是我不願意看見的。所以,我考慮了很久,想讓你去洛陽。你到洛陽以後,陝西以東的所有地盤都歸你,你可以像梁孝王一樣建天子旌旗。」梁孝王是西漢文帝的次子,景帝的兄弟,景帝和他都是竇太后所生。在兩個兒子中,竇太后寵愛的是小兒子,一直希望小兒子能做皇帝。景帝繼位後,竇太后又希望景帝日後能把皇位傳給兄弟。雖然竇太后的心願一直沒有能夠實現,但是梁孝王卻因為母親的原因,得到文帝與景帝兩朝帝王的恩遇。他擁有四十多座城池,居住在西漢王朝最富庶的土地上,經常得到豐富的賞賜。他揮金如土,過著像帝王一般的生活。可見,李淵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向李世民承諾:只要能夠避免你們兄弟之間骨肉相殘,我允許你在洛陽建立自己的政權。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得知後,明白此事對自己十分不利,於是就千方百計地阻撓。他們一方面讓大臣向唐高祖上書,勸諫李淵打消這個念頭;另一方面又找人當著唐高祖的面分析其中的利害關係。李淵見這麼多人反對此事,無奈之下只好作罷,但他的內心始終充滿憂慮,擔心兩個兒子終有一天會兵戎相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人大舉入侵唐朝邊境。太子李建成向李淵上書,建議讓齊王李元吉擔任統帥,率領大軍征討突厥,李淵同意了。李元吉在接受任命時,趁機向李淵提出將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段志玄、秦瓊等人調給自己征討突厥,還要求統轄秦王府的全部兵馬。李元吉要李世民的大將和人馬,名義上是為征討突厥,私底下的算盤卻是調走李世民身邊的得力幹將和親信兵卒後,再找機會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察覺到了事情的緊急性,派人將早已調離秦王府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偷偷請了回來,並召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段志玄、秦瓊等人,一起商量對策。眾人經過商議,都認為太子與秦王的這一戰在所難免,太子與秦王想藉這次出征削弱秦王府的實力,若真等他們出征回來,秦王府再想將自己的人馬調回來,恐怕已經晚了。唯今之計,不如先下手為強,搶先在玄武門設下埋伏,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
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太子等人淫亂後宮,李淵大驚,決定第二日召三人進宮當面對質。不久後,李建成接到了張婕妤的密報,得知父皇此次宣召是因為二弟李世民的挑唆。李元吉認為事情詭異,建議「勒宮府兵,托疾不朝,以觀形勢」,而李建成卻認為李世民可能只是想挑撥自己與父皇的關係,應該與四弟共同入朝,向父皇當面解釋清楚。就這樣,李建成在毫無準備、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就坦然入宮,而等待他的卻是一張早已編織嚴密的死亡之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7年7月2日)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騎馬走向了玄武門。玄武門是出入皇宮的一處重要宮門,這裡守衛的將領一直都是李建成的人,所以他們並沒有什麼戒心。然而令李建成想不到的是,秦王府早已經買通了玄武門的當值守將常何。原來李世民早就為今日這一戰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太子卻一直被蒙在鼓裡。常何早在天還未亮的時候,就將尉遲敬德及其率領的七十精兵偷偷從玄武門放入了皇宮。此刻正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必經之路等候著他們。
據史書記載,當李建成和李元吉騎馬走到臨湖殿時,感覺氣氛似乎有些不同尋常,心中頓時疑慮叢生。這二人身為皇子,一直都處在權利和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對任何動靜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們可能預感到前面埋伏的殺機,於是立即調轉馬頭準備往回走。此刻埋伏在內的尉遲敬德還沒有衝出來,李世民卻帶著其他秦王府的將領從宮外趕了過來,並高喊追拿亂黨。李元吉此刻的反應很快,他察覺到了事情不對,立刻摘下背上的弓箭,想要射殺李世民,結果情急之下連射三箭都未中。李世民見此情景毫不慌張,他並不躲避李元吉射來的箭,而是胸有成足地摘下自己的弓箭,穩穩地將箭射向李建成的喉嚨。由於李建成事先沒有任何準備,所以當他看到李世民帶兵衝進玄武門的那一刻,他愣住了。就是因為這一愣,他沒有閃躲,那支箭狠狠地射進了他的喉嚨。李建成可能至死也沒有明白,為什麼親弟弟會下此狠心親手結束自己的性命。隨後,尉遲敬德帶領伏兵衝了出來,開始射殺李元吉,卻只射到李元吉的馬,李元吉落馬後拔腿就跑。
此時李世民的坐騎無意中受到了驚嚇,開始狂奔不止。李世民畢竟剛剛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心裡也有點懵了,他並沒有控制受驚的坐騎,而是任由它跑進了叢林之中,並被灌木叢絆倒在地。李元吉見此情形,立即上前取下李世民的弓,他想趁機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卻連弓都拉不開了。尉遲敬德恰好也在此時趕來,李元吉一見寡不敵眾,轉身欲往自己曾經居住過的武德殿跑去。尉遲敬德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他衝著李元吉就是一箭,徹底結束了李元吉的生命,也宣告了秦王府在這次玄武門事變中的勝利。之後,他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匆匆向玄武門方向趕去。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此時已經得到消息,並在薛萬徹、馮立、謝叔方等人的帶領下從東宮的玄德門出發,沿宮牆向玄武門逼近。不想卻在玄武門外遭遇了常何帶領的北門禁軍的激烈抵抗,混戰中,北門禁軍的將領敬君弘、呂世衡被殺。就在東宮衛士士氣高漲,薛萬徹高喊要攻打秦王府的時候,尉遲敬德突然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出現在玄武門城牆之上,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看到太子與齊王的腦袋,士氣頓失,終於停止了抵抗。
至於李淵,他此刻正和一群大臣在宮中等候三個兒子來解釋前日之事,卻聽見從宮門外傳來吵吵嚷嚷的人聲,四處似乎都亂哄哄的。他正在詫異發生了什麼事情,尉遲敬德就手持長矛,帶人闖了進來。尉遲敬德向李淵稟報說:「陛下,太子和齊王叛亂,已經被秦王殺了,請陛下傳旨,讓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停止抵抗。」
李淵聽了大吃一驚,惶恐不知所措,一直侍立在旁的宰相蕭瑀上前參奏說:「秦王功勞顯赫,太子和齊王妒忌秦王,想方設法都要謀害秦王,現在,太子和齊王自食其果,被秦王殺了,這是一件好事,陛下可以放心地把國事交給秦王了!」其餘幾位大臣,見此情形都紛紛誇讚秦王的功績,數落太子與齊王的不是,只有裴寂一人對此沉默不語。此刻李世民又以親子的身分投懷痛哭,傾訴自己的「委屈」,李淵見大勢已去,只好下旨宣布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罪狀,並冊封李世民為太子,又下令原東宮和原齊王府中的所有人馬全部歸屬秦王李世民。
兩個月後,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李淵再也不想插手國事,於是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去了。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李世民正式登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參考: 陳楠,〈第二章、一代明主,千秋賢皇,開創帝都盛象〉,《圖解:大唐帝國》,(台北:海鴿文化出版,2014),頁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