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革命成功後……有什麼不同?

2016-10-22 8:31 am

回答 (2)

2016-10-22 4:41 pm
✔ 最佳答案
  如何評價辛亥革命,史學家之間頗有爭議。總結而言,這是一場有意義的革命,因為它推翻了皇權,而皇權正是傳統政治不合理的根源之一。然而,辛亥革命並沒有為中國帶來民主政體,而是長期紛擾的內戰,故就建立民主政體而言,它是一場失敗的革命。追究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國民革命所面對的是一個古老的體制,非一夕之間能有所變革。一個新的政體不可能突兀的建立在舊的社會結構之上。
  推論清朝滅亡與皇帝制度遭推翻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幾點。
  一、士大夫階層的解體。在清季的改革中,西元1906年科舉考試遭廢止無疑是一件大事。科舉制度對於中國的功過,此處不予討論。無論如何,一千多年來,中國的國家與民間的結合,即透過科舉為媒介。由於科舉制度的作用,傳統中國的國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士人可以循此制度化的管道,成為國家的官僚,與皇帝共享統治權力。科舉官僚雖然稱不上今天所謂的「民意代表」,但由於人們尊重儒學的教養,所以科舉官僚也是地方上的社會領袖。多少士人從童蒙開始,即以科舉考試為目標。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已不是上流社會的特權,中下層的地主也有機會參加。這也是士人一向擁護皇帝制度的原因。
  按造清廷的規劃,在科舉考試廢除後,士人欲進入官僚界,可進入新式學堂或參加民意代表的選舉。就前者而言,新式學堂的學費十分昂貴,非一般的士人所能負擔,換言之,只有上層的士大夫得以入學,所以這項管道的公平性反而不如科舉。至於民意代表的選舉,更是遙遙無期。科舉考試的頓遭廢止,一般士人的失望憤懟是可以想像的,也催化了士人對於滿清政府的離心力。科舉的停辦實際上是宣告了皇帝制度的結束。
  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止,也造成士大夫之間的分裂。上層的士大夫可以透過新的管道上升,而中下層的士大夫反而成為受害者,喪失了在政治界上升的管道。此外,由於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中國,出現許多新興的職業,許多士人投入工商業的活動,也有些人從事西方式的行業,如教師、新聞業、律師、西醫等。這些行業在社會上取得了尊嚴與價值,於是士人的身分不再是社會價值的標準。由於西方文明的強勢,這些新式行業所代表的西方價值也成為強勢,相對的,士人所代表的儒教開始沒落,多元的價值觀開始浮現。這些發展促使皇帝制度下的「官僚制社會」出現了鬆動的現象。
  士大夫階層解體的結果,是皇帝制度失去主要的支持力量,因此武昌起義的一把戰火,竟促使滿清政權土崩瓦解。但在此同時,科舉的廢止,使得國家與民間失去聯繫的管道,這個管道亟待民主選舉的建立。然而,民主制度的建立又一再遭到挫折。這種發展造成民國初年中國的內戰。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歸因於各省的響應,而各省能夠自行決策,則可上推到西元1850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果。在這場變亂中,清廷政府的無能暴露無遺,平亂的力量須靠漢人官僚所號召的地方軍隊,如曾國藩的湘軍。戰後,滿清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大為削弱,地方上的實權落入漢人的上層鄉紳手中。在清末預備立憲階段,清廷為籌設各級民意機構,在省級設立諮議局。各省上層鄉紳藉機出任議員,以「地方自治」為名,實際上把持了地方政務。我們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郡縣支配原理在崩潰中,地方勢力的抬頭解消了「本籍迴避」制度。
  這些上層鄉紳中,理解民主理念者寥寥可數,多數人是想藉立憲為由,爭取私人的利益,而非措意於公共的制度。當武昌起義的戰火燃起,這批人觀望時局,所以先宣布對於清廷與革命黨的戰爭,採中立的立場。其後,看到革命黨的局勢轉好,各省諮議局又紛紛響應革命。於是滿清政府看到大勢已去,宣統皇帝只好宣布退位,民國成立。然而這批上層鄉紳並非有志於民主政體的建立,他們的掌權,反而是民主的掣肘與中國未來分裂的原因之一。
  三、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為了加強軍力,籌建「新軍」,即仿照西方軍隊的建制方式。在西元1901年至1907年間,中國有兩支新軍,一是清廷任命袁世凱所訓練的北洋軍,一是張之洞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西元1907年,清廷下令各省開始籌建新軍。從宋朝以來,皇帝制度便強而有力的掌握軍權,所以當清朝政府尚存時,軍隊系統仍須服從官僚系統的命令。可是令清廷意想不到的是,這批新軍卻提供了革命黨與民初軍閥的來源。清末革命黨人的勢力已經進入南方的新軍,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即為南方的新軍。在辛亥革命爆發的同時,清廷的政權也實際上落入以袁世凱為主的北洋軍閥手中。因此,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民國能否成立的關鍵除了上述各省士大夫的支持之外,就是北洋軍閥的態度,滿清政府實際上已無足輕重。結果北洋軍閥願意支持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革命,宣統皇帝只好黯然下臺。但是革命黨也不得不與北洋軍閥妥協,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可是一等到同年二月十二日滿清退位,孫中山即依承諾讓位給袁世凱。辛亥革命雖然帶來了民主的國號,但是革命的成果卻為各省的上層士大夫與北洋軍閥所分享,接下來的中國是更加動盪不安。
參考: 甘懷真,〈第六章、近代的變局與展望〉,《中國通史》,(台北:三民,2009),頁172-174。
2016-10-22 11:14 am
http://www.chiculture.net/0122/html/c27/0122c27.html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首先,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其次,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再次,辛亥革命還推動了「實業主義」。人們認識到必須實現工業化,國家才能臻於富強。在共和國的搖籃期,確是呈現出興辦產業的熱潮。此外,辛亥革命衝擊了現存社會秩序,為後來的變革開拓了道路。


  故此,稱辛亥革命為偉大的變革,當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36: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22003108AAl3UAS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