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2016-10-17 8:45 am
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 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a1-kciCb4

回答 (7)

2016-10-18 2:20 am
✔ 最佳答案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聖多瑪斯對基督人說:祂幾乎是一種法律及活生生的公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q-a7RCoI

伊人是天主教徒.何時才能高興在胸前劃十字?
哲學和宗教:兩種處理救贖問題的對立方式
人的自主和道德自由必須取決於怎樣的能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x49PgRsAQ

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 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在同一個社會.因內在倫理的不同.而發生價值的衝突。但在不同的社會裡.價值的相對觀.卻足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了解.減少各自文化偏見.文化偏見往往是引起不同國家之間的爭端的主要動因。中英鴉片戰爭以後.中西的衝突.歷百餘年而未止.其中原因當然是很複雜.但與對方打交道時.依據各自不相同的傳統習俗和價值判斷.顯然是一個主因。十九世紀中葉.由於西方傳教士對中國的習俗缺乏認識.以及中國人也不了解西方教會的習慣.因而引起一連串的教案.部份的原因就是由於中西民族都同樣缺少價值相對的觀點而產生的悲劇。現在這方面是進步多了.但是不能相知的情形依舊不少.像以父權中心的家族背景.去判斷西方老年人的生活.就是一例。為了替未來世界和平的遠景做鋪路的工作.增進彼此知識文化的普同模式故有必要.培養價值相對觀.以加深彼此的相知程度.也同樣重要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 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我們永遠不知,何時必須面對這個赤裸裸的事實---我們對聖言的認識,永遠不夠。但這個時刻絕對會來到,而且很可能就在我們正為自己愚蠢的成就洋洋得意時。

也許在多瑪斯的一生中,也曾有這樣的時刻。當他的聲望正如日中天時,真理的寒風卻把他從雲端打下地面。你或許記得在William of Toccon所著的Storia 中有一則軼聞:1268-1271年,多瑪斯在巴黎時,他的同事請他就聖體聖事中的耶穌及沒有實體的存在這類問題,提供權威性的解答。因為這個故事是出自長年協助多瑪斯的得力助手Reginald of Pipero口中,我們沒有理由嗤之以鼻。據Reginald說,多瑪斯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把筆記本帶到祭台前,放在十字架的基督前,請教基督他答得對不對。

那時Reginald和聖雅格書院研讀團體的其他會士,也在他身邊。他們看到基督走下來,站在筆記前說:「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據William of Tocco報導,耶穌的這番話,鼓舞多瑪斯的每個學生,也在多瑪斯的學生中廣為流傳。但在這段話後面,還附加了一句話,卻鮮為人知,也不曾被人引述過:「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就一個人在今世所能了解,以及就人的理智能解答的程度而言,你答得很好了。」
2016-10-18 6:18 am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 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哲學和宗教:兩種處理救贖問題的對立方式: 聖多瑪斯對基督人說:祂幾乎是一種法律及活生生的公義

人會向自己發問:人為什麼活著?我要往何處去?就在超強寒流將凍全台(北台灣探5度)… 探討「從儒道兩家的「心」談生命價值的開發」.如何? 20160119160010AAJ3mz5

人生理想可以從二個層次來了解 從現世理想來看就是達到天下為公、世界太平的政治理想 從來世來看 就是藉著宗教情操 完成人生終局的理想。

有些人認為「不知生 焉知死」「不能事人 焉能事鬼」對於那些未來不可知的世界 沒有必要 也不必去探索、追尋 因為那是毫無意義的。但 我們如果想想 人生數十寒暑 又有誰能肯定在個人年少時 就已對自己未來的中年或老年有了一個明確而清晰的瞭解? 為少年人來說 中年或老年的生活 又何嘗不是一個未知的生活;個人現在生活的社會、時代和二、三十年以後的社會、時代來比 二、三十年以後的社會、時代,又何嘗不是一個未知的社會及時代?

人性在求得真善美時 自然會走向勝的境地 但我們要瞭解 聖不是完全指著來世 在現世社會中也可以獲得聖 這種聖 在個人來說 除了修身條件鍛鍊得爐火純清之外 更可以在團體中獲得聖的結果 所以聖從個人的觀點來看 常是政治理想的得以具體實現 有人讚美孔子 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 不正是就是如此? 政治理想乃是一個人在面對實際的社會環境中 切實了解個人和國家民族命脈的關係 而為了使自己的同胞 獲得更充實而豐盈的生活所有的一些理想 這些理想是基於人性的渴望 及對同胞的愛所發出的 但我們要瞭解 政治理想 盡管只是一些理想 但卻可以成為人類在現世社或中所追求的目標。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 孔子所稱的大同世界 老子所談的無爭社會等都是。這些政治理想可以提升人性的境界 也可以昇華人類的價值 而政治理想的真正目標 乃在藉著這些政治理想而有宗教上的目的 宗教情操不只是在現世社會中提供一個積極服務社會的楷模 也在指示一條人生的圓滿理想 所以宗教情操不只是一些宗教經典、宗教的儀式 而是宗教教義中所帶給人類的終極理想。

宇宙天地之間,任何一切實際存在之所以莫貴於人者,乃是在這複雜的生物群裡,人不僅僅受命於天地與天地尊為萬物之本,而且還能夠在生物進化的艱巨過程中,在「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的三個階段裡全部遙遙領先,為任何生物所不能及,人當然貴於一切而率領一切。嚴格地說,天地之生養,宇宙間所有生物並不敢覺得匱乏。獨有人以禮樂成之,其他生物則不能如此,尤其是人能夠一方面取法乎天地之形,在天地含精,萬物生化的自然進化過程中,獨獲宇宙之間的沖和之氣以「成己」,另一方面又能順其天生地養的大道以「成人」。這是人所受的天地之命,也是為人之本。任何生物望塵莫及,所以宇宙中生物間無貴於人者。

Never Back Dow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Tkg8GGEOo


運河水流聲悲哀 怨恨父母袂瞭解 破害著鴛鴦夢 不啊不應該 無想子女的將來
愛情害妹受拖累 生死猶原無分開 手透著褲帶 縛妹的腳腿 跳落運河永遠作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io8bvhJiw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

在人的先天權利與義務共同來衡量時 人一方面要去享受天地之所賜 另一方面也有義務要加入天地之間 而成為其中一員 只有如此 宗教情操的為己意義才能顯露。

從宗教為人的意義來看時 我們也可以發覺 為人的宗教情操 不只是一種犧牲 也是 一種成全 犧牲和成全之間 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犧牲是有一方面的結果得不到 而成全則是二方面都可以得到。例如:一對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常是拒絕 父母總是勝利 子女總是失敗 其結果似乎是子女總是要犧牲。但是聰明的父母 就不會使自己的子女有一種受挫感 他們雖然明知子女的要求是不合理 但他們總是想辦法 使子女了解這一種情況 其結果當然是在父母與子女之間 彼此都能達到一種和樂的境地 這一種和樂 是彼此了解的成全方法 而沒有使任何人有挫折或輸的感覺。這種成全就是宗教情操為人的一方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4XBEylxpE
2016-10-18 3:01 am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 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基本概念

聖多瑪斯說 「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 政治性的動物 必須營共同的社會生活 而社會生活為謀公共福利及公共安寧秩序 自不能沒有政府國家。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

孟子從生與義抉擇的觀點,為這個問題留下重要的啟示。在生與義二者擇一的極端情況下,要不捨義取生,要不捨生取義。人如果選擇前者,就是道德勇氣的喪失,道德挑戰的失敗,縱然保全了生命,卻喪失生命目的和意義。這雖是一個極端的情況,通常人很難遭遇到,但由此可以得知,人要活得生命的意義,並不是一種輕易的事。人如果不能肯定孟子所說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生命的意義是無從談起。

我們中國人常說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這一個回眸就是很適度的表達了她的情感,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有美的可能。至於那些表達過度,或表達不夠的人為什麼不能構成一種美呢?因為我們要瞭解,美常是一種成熟的、圓滿的感覺 ,我們說一位老先生或老太太,在他們臉上,刻劃出飽經風霜,生活磨練的痕跡,我們可以說,他們很美,但同樣的,我們也說一個小孩童稚的笑臉也是美,因為在他們的臉上所顯露的純真、自然,都可以構成一種美。而成熟却可以是一種自然的,也可以是飽經人事滄桑的成熟,只有在成熟中,才可以看到圓滿,也只有在成熟中,才能看到情感的適度表達。

何謂美?美的意義、美的價值、美的對象、美的判斷、美的種類 ???
★★★
我們很多人說童稚依戀父母之情 父母鍾愛子女之情 都是美的 但我們也同樣的可以用美來充實人生 用美來使得生活更有意義 所以 美的用處真是極為廣大。但美中如果沒有情感 則美就沒什麼意義 我們都記得當羅密歐為茱麗葉殉情時 那一刻的美 真是令人有很多的感受 因為這是感情全部的付出 所以才是最美的 但當羅密歐殉情之後的軀體 又能如何再表示美呢?除了予人悲傷之外 似乎還透着一些遺憾 這些悲傷 這些遺憾 雖仍然可有美 但是這種美卻是有“缺陷”的 不是完整的 用情感所獲得的美 可以是圓滿的 只有把全部的情感 用成熟的態度付出 才是圓滿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說為國犧牲 為理想犧牲的人是最可佩的了 因為他們這種犧牲就是最美的。

運河水流聲悲哀 怨恨父母袂瞭解 破害著鴛鴦夢
不啊不應該 無想子女的將來 (為何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puh2L1wbg

★★★
遊俠刺客如荊軻啊,當他負了重大的秘密使命,走向那荒漠無垠的西北方原野,朔風蕭蕭,牧馬悲鳴,蒼天悠悠,黃沙漫野。走到奔流不息的易水之濱,他翹首遙望雲煙迷濛的盡處,是秦王禁衛森嚴的宮闕,再回頭看看這一群送行的故人,他也自知此行西去,只有一死以報情誼。情為之動,於是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這是何等的愴涼,何等的悲壯!如果荊軻對於自己之必死沒有深切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了。他深知有如此一死,才是他責任的完成,也將覺醒天下俠義之士,掀起了抗暴的怒潮,誅一獨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2GPrYF4cw

想像一件東西存在而不同時想像它是真的,不論它是如何的不可能,但應該接受所提供事項的結果。假定一切精神都沒有,後來就不應該詐取地假定它的存在。凡是對我們思想的條件並不因此是思想的對象,並且我們很可能提供存在而不提供真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XI9GnuduU
2016-10-18 1:53 am
「和統無望」 算是學者的建言或預言?
20161011174616AAkQLGT

歷史是循環的?所以我們才有仿佛回到了莊子的時代的感覺?
20160930213601AAATc5c

生命中最大最終的牽引力是什麼?
20161014154048AADYiVB

曾有人搖頭表示台灣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政治!?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 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4】

秋風吹來心寒冷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 僅僅是出於惡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 唯有人這麼做

一戰中,有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死亡率為12.5%。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按照常理,英國貴族大多擔任軍官,為什麼死亡率反而遠高於一般士兵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總是沖鋒在前,撤退在後。對於他們來說,責任和榮譽比生命更重要。

就人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物質文明」與「戰爭」常是互為因果的。
征戰的真正起因!!
1 經濟情況和人口密度的變遷.是為爆發戰爭的主因
2 掠奪財物以改善生活的動機
3 希望得到光榮和建立功勞
4 喜愛刺激 藉以破除單調生活的衝動
5 陳腐的法定制度不能適合人民的社會需要和經濟需要 於是人民痛感不滿 寧冒戰爭之險 以求得到滿足
6 國與國之間 肥瘠不一 貧富懸殊
7 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法規的效能日趨低微
(譬如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 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 十字軍東征發生前的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謂「世界末日」,而這時的西歐也正處於長期的荒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C8J93prJU

戰爭與和平呢?有的人公然主張以戰止戰.只有經由戰爭.才有達到和平的希望。也許我們還不能充分知道.怎樣的運作程序.才是實現和平最有效的手段.但可以知道戰爭不能達到和平.從過去的歷史看.戰爭往往引發更多的戰爭.以戰止戰.只是戰爭疲乏後的休息.不是和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8OnPC1fLI
2016-10-18 1:23 am
歐巴馬承認“我錯了”

格達費到底好不好?只有利比亞人民知道!
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曾打電話給格達費:
「你趕緊逃到安全地方,要不,失去尊嚴…」
格達費最後被極盡羞辱直到慘死街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wTEcypaL4


人肉叉燒包兇嫌以自殺逃過法律制裁
若兇嫌畏罪自殺 在台灣是不予執行的

但英國是一個具有紳士淑女傳統的國家
因此 在英國 一個人自殺 不管其自殺原因為何
當事者本身深知 他最後仍會被記上“逃過法律制裁”之罪
如此 他將無法獲得救贖而進入天堂


譬如於戰場上我們的同袍深受重傷 事實與理智都告訴我們 他僅剩最後的凌遲時間而已
那麼這時我們該不該幫他『給他一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17000010KK01317

二戰期間 一對兄弟共赴戰場 哥哥在無法拒絕弟弟的請求下
含淚的將他重傷的弟弟一槍打死! 因為他弟弟在哀求中說:
「自殺是不能上天堂的!」

大法師中的孩子只是很平常的小孩子 老神父雖體力不足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還願意給自己服藥 年輕神父有決定是該讓「善」或「惡」進駐的意志 但是最後他的意志仍舊被「惡」徹底摧毀 所幸在最後他毅然跳樓
在他完全斷氣之前另一位神父問他『你需要救贖嗎?』為何他沒有回答!?因為他自己清楚他只完成他自己而已 ~ 這是有罪的! 尤其他是神父 更是有罪!因為我們都知道『惡』之所以能徹底摧毀年輕神父的意志 是在於整個過程中的那個重要關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ri6Rf4rVU
2016-10-21 7:22 pm
南懷瑾老師講述:自殺的果報



人身難得,這個生命存在是不容易的。因此,佛學認為,自殺是犯戒的,不准你自殺。為什麼人要自殺?覺得世間很苦,活受罪,早一點自殺就解脫了。錯了!這反而使你罪上加罪,判你的刑期沒有滿,你自殺就是從監獄裡脫逃,脫逃反而要更受罪,更加刑。所以自殺不是解脫的辦法。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



----------------------------



佛在世的時候,有小乘的阿羅漢證得了性空,但是這個身子還不能了,就自殺了。討厭這個身子,煩極了,要吃飯又要上廁所,喝了水又要去屙尿,吃了喝了都留不住……。



佛經在戒律上講明了不可以自殺,自殺是犯罪的。當然每個宗教都反對自殺,據說自殺的靈魂連閻王也不要,因為在他的簿子上沒有登記,時間還沒到你就作了逃兵,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也不收,人間又回不來,所以據說是很可憐的,比一般作鬼的還慘,漂泊無依。



我們中國的文化《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重視此身。所以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是這個意思,街上正在建築的高房子,牆邊是不能走的。這就是中國儒家的戒,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一個道理。



愛惜你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因為父母看到子女有病痛是會痛苦的。佛教大乘戒律也有這樣的含義,如果隨便把自己的肉體出一點血,等於犯了出佛身上血一樣的重戒,因為此身就是佛身,算不定你明天悟道了,你就是佛的應化身了。對身體上作任何一點傷害,等於犯了大乘的殺戒。



*****



無畏布施就是消除別人的恐懼。我常講,有時碰到極度絕望的人,都准備要自殺了,我就對他說,你等三天,三天之內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其實我說這話一點把握都沒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語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過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寧可犯戒,這劃得來嘛。這一句謊話救了他,就是無畏布施,真的無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為。



*****



永嘉禪師在《證道歌》也說,「幻化空身即法身」。大乘菩薩戒,自殺是犯了重戒,等於殺了佛、菩薩、羅漢。你的肉體就是佛的肉體,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無間地獄的罪。殘害自己身體,任意糟踢自己,浪費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薩戒的。



前面曾提過,儒家文化的《孝經》也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個觀念就是要保重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親生育養育而來,他們希望我們能健康,你把身體毀傷了,就是不孝。又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是這個道理。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我們的身體是全體的一部分,不可毀傷,自殺是犯了大戒,密宗更把身體看得重要。



我常常告訴大家,學佛有時候說謊是無畏布施。譬如這個人有困難了,「老師啊,老兄啊,你看我過得了關嘛?」「沒有問題,一定過得了關,我支持你。」你支持個什麼啊!自己也顧不了。可是你這麼幾句話,給他精神一鼓勵,就過去了。譬如有一個想自殺的,你勸他不要自殺,這個事情一定解決得了,不要怕喔。這不是亂吹自己有什麼本事解決人家的問題,而是你給他精神的無所畏懼。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



我們要懂一個道理,佛家跟道家一樣絕不准自殺,也絕不准隨便投生,就是要還業報,你前生所做的善業與惡業,應該要受完才可以走的。等於法院給你判了刑,你刑期沒有滿就想辦法逃出來,這是犯法的,



《我說參同契》



-------------------------



於身不巧便 自生分離想

交亂或塵碎 是為住所縛



那麼在這個時候,自己的感受有時會很討厭這個身體。你看小乘的經典上記載,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這裡就自殺了。所以佛的戒律不准自殺。



他因為功夫到了這一步,覺得這個生命很厭煩,每天要給他吃,有時候生病很痛苦,於身不巧,自生分離想,早一點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兩方面交亂。自己念力強的話可以把身體破壞了,這些都是境界裡頭的一種過程,是為住所縛,都還在身念處裡頭的一種過程的境界。



所以修行真要有福報智慧。智慧才是真福報,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時候被一個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來,跳不出來。等到真跳出來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謝這個魔障。經過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躍進。可是當你處在那個境界裡頭,就是很難解脫。



《達摩多羅禪經》



---------------------



我們在座的人,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准許的,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不能隨便破壞。



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



《金剛經說什麼》



------------------------



南懷瑾老師講述:解救自殺者的咒子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南師所傳破自殺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0tccp.html



------------------------


陳兵:佛教反對自焚 為洩憤自殺者更是犯殺生重罪

自殺,是自古以來習見不鮮的現象,在物質生活飛速提高的現代社會、發達國家,自殺率並未降低,已成為人類十大死因之一。自殺,乃人對現實絕望時所采取的唯一的、最後的自我保護手段,大多數自殺者並非真的想結束生命,而是企圖用自殺行為影響他人。

幾乎所有的正規宗教都反對自殺。基督教認為生命屬於上帝,自殺表示對上帝的蔑視,自殺者死後永遠不能進入天堂,要在地獄遭受酷刑。印度教說自殺者的靈魂不能入神道、祖道,將成為能加害於人的惡靈。黑格爾稱自殺為「卑賤的勇敢」。

反對自殺,是佛教的重要教義。佛教雖然數說人生的痛苦、缺陷,揭露人類肉身之危脆不淨,同時又說人身難得,教人珍惜人生,以此不淨多苦的肉身為「修學不苦患身」的「法器」。不珍惜此生而浪費生命、虛擲光陰,被佛陀所斥責,若輕生自殺,更為佛教所力戒。即因厭棄人間,以求往生於天上、淨土或解脫而自殺,亦為佛教所不許。《雜阿含》卷二十九第809 經載,佛弟子有由修不淨觀極厭患人身而自殺者,佛斥為「惡不善法」,乃為說安那般那(觀息)禪法予以糾正。《南傳彌蘭陀王問經》謂佛曾告誡比丘不應投崖自殺。《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說,菩薩若未具佛法,「亦不滅壽(自殺)而取證也」。

不可自殺,為佛陀所制的重戒。自殺與殺他一樣,都屬殺生重罪,自殺者不但殺死了自己甚為難得的寶貴人身,還殺死了依賴自身而生存的八萬四千戶蟲,並給自己的親人帶來莫大悲痛,給社會帶來損失,不僅不得解脫,而且要墮入地獄。《四分律》卷二、《彌沙塞五分戒本》、《十誦律》等比丘戒律皆規定:若比丘親手殺,或叫他殺,或教別人自殺,此比丘便犯了屬「波羅夷」的殺生重戒,失去作比丘的資格,須驅出僧團。在家佛弟子自殺,當然也犯殺生重戒。《成實論》卷十分惡為惡、大惡、惡中惡三種,自殺與教人自殺,皆屬大惡。

《未曾有經》卷下記載了一個佛弟子勸止自殺的故事:裴扇舍國婆羅門寡婦提韋,無子女,活得甚苦,她聽從婆羅門教士之言,欲積薪自焚,佛弟子缽底婆比丘勸她說:

夫先身罪惡,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焚燒,安能滅罪?

如果說今世的不幸是前世罪業之果報,那麼罪業屬於精神,與身體無關,焚燒身體,豈能滅罪而改變命運?「假令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絕。」而且,當燒身之時,心未壞故,「身心被煮,識神未離,故受苦毒,煩悶心惱,從是命終,生地獄中,苦惱尤劇」。真正能消滅罪業的方法,是懺悔,缽底婆比丘為說懺悔滅罪法,成功地勸止了寡婦自殺的行為。

密教雖然有自主生命、隨時可輕易自殺的「拋斡」法,但也反對於壽命未終時行之,道然巴羅布倉桑布講述《那洛六法》雲:

若未到其時而行拋斡,則其罪之大,與殺佛等。因未到時而拋斡,猶如殺死其平日所修之本尊,罪業甚大,是犯密宗根本戒之第八條,即出佛身血是也。

紅葉居士撰《自殺以後的真相》一書,據西方心靈學研究的成果和中國有關記載,列舉多例,證明自殺後有靈魂昏迷、自殺時之丑態常留、痛苦恆現及墮入地獄等痛苦,勸人慎勿輕生。當代星雲大師曾在日本著名的自殺森林「青木原」說法,勸阻自殺,他在《當代人心思潮·自然與生命》、《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等文中,批評自殺是很自私的行為,不但傷害自己的生命,還把痛苦留給別人,既不能引起別人的同情,更不能獲得家人的諒解,豈能安心、解脫?我們的生命是父母所賦予、賴社會士農工商的勞動而存活,誰都沒有權力自殺。

至於焚身供養佛的做法,僅見於《法華經》,經中說藥王菩薩的前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焚身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受到十方諸佛的贊嘆,然此菩薩為地上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其焚身之舉,以飲香油、香料涂身等方法准備了一千二百年,且非以柴薪而是「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燃身時放大光明照八十億佛剎,燃燒了一千二百年,非凡夫菩薩所可效法。大乘布施度規定:凡夫菩薩行財物、佛法等布施,地上菩薩才可行身命等布施。藏傳佛教有言曰:「下地之人不可修上地之行。」唐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燒身不合」條,論述有少年勇猛發心急求正覺而焚身供養,為犯殺生罪,即燃臂香、燃指等,亦不合律制。明蓮池大師《正訛集》「活焚」一節,謂「魔人灌油迭薪,活焚其軀」,乃「魔入其心而不自覺」,「氣絕魔去,慘毒痛苦,不可雲喻。百劫千生,常在火中號呼奔走,為橫死鬼,良可悲悼」。又說:

或曰:經稱藥王焚身如何?噫,青蠅何上擬金翅耶?藥王焚身,光明照耀,歷多劫而周十方。彼惑焚者,光及幾許?圭峰之徒燃臂慶法,清涼猶切戒不可,況燃身乎?溫陵謂苦因還招苦果,信夫!

蓮池大師又在《菩薩戒問辨》「反戒焚身」條斥焚身為「妄作之凶」,謂「律制燒身燃指,悉皆得罪」。

人肉燃燒時,腥臭難聞,污染環境,以此腥臭供養佛,恐怕佛也不會歡喜接受吧。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焚身,也可能是一種比喻,可以理解為將全部身心奉獻於利樂眾生、弘揚正法,以寶貴難得的人身去行菩薩道,作法供養,實實在在地做利益眾生和佛教的事,其功德應該不下於焚毀肉身供養佛。

至於為洩憤、反社會以瞋恨心自焚,就更是犯殺生重罪,無功德可言了。借佛教的名義勸誘、脅迫人自焚,則是邪教之邪行,乃毀佛謗法之舉,從佛法看,即便能逃脫國法的制裁,也難逃因果法則的懲罰。
2016-10-17 7:52 pm
生命的價值

誰也知道人皆有死 但是 人並不怕死。任何人對於生都有充分的喜悅之感 卻也有不少的人為生而悲傷 居然痛不欲生。基於這一點體認 人與人之間彼此有了很大的個別差異。在宇宙之間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大概也是根據此一體認吧。
假若有這麼一天 跟隨著一列哭泣的送殯人 默默的走向墓地 企立在蒼白色的碑林之前 脫帽向墓中亡人致最後敬禮的一剎那。無論是自己血脈相承的親人 或者非常知己的老朋友 乃至於是一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 面對著這憂傷的境地 就是鐵石心腸吧 也莫不悽然動情 於心有戚戚焉的。

其實,芸芸眾生存在於這曠緲的大宇宙裡,「生」和「死」只不過表示了無數生命的成長和隕落而已。每一顆生命的存在,又是如何忽促而細小,猶之如樹上的一片落葉,忽然飄入一條浩瀚的巨流之中,從隨波逐流一直到沉淪水底,是如呵的匆匆,是如何的迷惘!無怪乎有人喟然而嘆之日:「人生幾何?」

這一聲非常頹喪的悲嘆,往往絲毫不加選擇的否定了一切。誠然,在一般人的主觀感受裡,人生這一短短的旅程確實是富貴無常,變幻莫測。大詩人李白,在酒醉之餘,喻人生光陰的過於快速而高唱:
「古人今人若流水。」詩人多情善感,道出人生的密奧。

蘇東坡在落拓失意的時候,也會一變他豪放的作風,婉約低吟:「早生華髮!」而深感人間若夢。

這一位謫貶江南的多才多藝的文豪,到了垂暮之年,午夜夢迴,靜聽大江之上朔風蕭蕭,驚濤拍岸,在這空靈的天籟之中,驀然感覺得自己逝去的年華,是悄悄的一去不再回頭了啊!

固然,「自古多情空餘恨」,但人不能無情,對於宇宙人生尤其不能無情。特別是詩人,對生和死的了解,更偏重個人的感受。對人生一切現象,都以自我的真情做標準來衡量,把人生歌吟不盡,真是纏綿悱惻,可圈可點。詩人如此,大哲人亦復如是。孔夫子就說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乃是人之常情,不必諱言,也不必嬌柔造作。可是,僅僅以一個情字來說明人生,來領悟「生」和「死」,那就只有圈囿在唯情的陷穽裡越陷越深,終將無法自拔,致遭滅頂,為情所燬滅而後巳。說實在的,人生有時真像一朵沉睡在幽深裡的白蓮花,憧憬起來總是神秘而美麗的。如果我們再沉痛的體驗和精微的思維,就不得不要求人們超越自己狹隘的情感,而以理智去詮釋人生,特別生和死的真諦。一味執着自我,不作取捨,這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課題,將永遠困擾着恬靜的心靈而不知其所止了。

西哲柏拉圖,認為人生應以理性第一,意志第二,情感第三。他主張用理性駕馭情感。這乃是要求人們從情感的局限裡突破出來,一旦超越了情感,情為理所融化合一,那就是俗話所謂:「看破了!」到達如此境地,就可以達到:「明至理以遣累。」和「能勝物而不傷。」的高度智慧,進而可以「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了。這不是自己可以主宰一切了嗎?主動在我,則人生意義是積極的,是充滿光輝的。

道家有所謂:「聖人有人之形,而無人之情」,是教人不可執著俗情,而昇華高尚的情操。佛家所謂:「寂而恆照,照而恆寂」者,乃是解讀生命之平淡與與永恆價值。一個人對人生,對生死有此大澈大悟,有此根本的了解,「孔日成仁」,「孟日取義」者,豈不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美景!人生可以一無所有,但生命中性與情的火花,隨時可以燎然。不過之一了悟,並非人人可得,莊子上有這麼一個個人人皆知的小故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姑無論事實如何,在普通一般人看來,莊周其人的確不通人情,多年老伴,一旦「騎鶴西歸」,「駕返瑤池」,他不但不哭之慟,反而鼓盆而歌,這不是乖離人情,違背常淪?退一萬步講,老冤家一無是處,生前不易侍候,也為你這個終身不士的窮光蛋吃苦受罪了一輩子,何況又辛苦的生兒育女?總應該滴淚若干,以表哀悼之情,意思意思。但莊子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生死,更進一層的去剖析生死,以「生者時也,死者順也。」兩句話來了解生死的真諦,當然就「哀樂不能入」了。似乎不可以表象來論評莊子這種超越了俗情,遠在常人之上的體認。不過這種曠達灑脫的涵養,總不免曲高和寡,工夫過於艱苦了。
從現實環境來分析,仔細的體味起來:生,似乎像一首綺麗的詩篇,在喜悅之中,充滿了許多迷惘。死,似乎像一串神秘的咒語,在恐懼之中,滲透了許多寧靜。在一個人的情感裡,多少是有許多愴涼意味和悲壯情調的。何況人不能無情,又不可以逃避現實呢?

古聖先賢中,孔老夫子是個既有真摯情感,又敢於面對現實,深入人生的大思想家。他老人家不喜歡討論「怪力亂神」之類的玄妙問題,也避諱談生死,但並不怕死。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就是證明!★不過他的學生子路和子貢都問過他這樣的問題。子路這位急躁脾氣的直爽人,也曾冒冒失失的問孔夫子:
「敢問死?」子日:「未知生,焉知死。」
問得爽快,也答得乾脆。孔夫子除了用「生」來解釋「死」以外,還要求學生先了解「生命」的價值,以生命的價值來衡量死,在現實的存在中去尋覓死的意義,不必鑽牛角尖,也不必在虛無空幻中迷失了自己。
列子裡也有一個記載: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睪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列子《天瑞》)

由這段師生的對話,可以知道孔夫子不僅僅以生死對比討論
,同時說明人生必須不斷的努力向前進,栖栖皇皇,不可終日,席不暇暖,勞碌奔波,直到有一天到達了生命的終站,那才是真的「息」了。孔夫子是要求他的學生建立一個唯生的人生觀。如此,死又何畏之有?又有甚麼不可解決?有甚麼不可以擺脫?但也不可以匹夫之勇,赤膊上陣,隨隨便便就死。孔夫子對於管仲的態度可以證明。論語中: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他老人家誇讚管仲,這份量是很重要的。等到子貢在提到這一問題時,他回答:「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這就是說,要為更遠大卓絕的抱負而生,才可以獲得恬靜安泰的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乃是必然的。
敘利亞詩人卡尼爾.紀伯倫(1883~1931)在沙沫集中:
『我對生命說:「我要聽死神說話。」於是,生命將她的聲音提得高一點,對我說:「你現在聽到她在說話了。」
「當你解決了生之一切秘密之後,你便希望死。因為,它正是生的另一個秘密!」
「生與死,乃是大勇的兩種最高表現。」 』

這一列詩句和儒家思想完全吻合,由於各人對生和死的了解不盡相同,於是死有輕於鴻毛者,也有重於泰山者。一念之差,就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了。

★★★
遊俠刺客如荊軻啊,當他負了重大的秘密使命,走向那荒漠無垠的西北方原野,朔風蕭蕭,牧馬悲鳴,蒼天悠悠,黃沙漫野。走到奔流不息的易水之濱,他翹首遙望雲煙迷濛的盡處,是秦王禁衛森嚴的宮闕,再回頭看看這一群送行的故人,他也自知此行西去,只有一死以報情誼。情為之動,於是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這是何等的愴涼,何等的悲壯!如果荊軻對於自己之必死沒有深切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了。他深知有如此一死,才是他責任的完成,也將覺醒天下俠義之士,掀起了抗暴的怒潮,誅一獨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FQ6HriwHQ

文天祥囚於北庭,在正氣歌裏:「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這一股正氣,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史可法的:「鞠躬致命,克盡臣節,所以報也。」是同出一轍的。有這種高遠的境界,堅毅的精神,超人的氣概,乃鑄成偉大人格。所謂「古道照顏色」者,乃是對歷史無愧疚。這崇高的典型,聖人的風範,當然永垂不朽。

這正和西哲尼采所說的:「當你死的時候,你的精神和人格,還能吐出最後的光芒,好像太陽落入西山之前,仍能以萬道金光,照耀大地一樣。」是同一精神。

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西方文化中倫理道德精神之表率者,乃是他死的風範。他不願逃獄,而毅然在獄中接受鴆毒的酷刑,泰然飲毒而死,是為了理想,為了真理,同時也是為了要傳給後代人一個良好的模範。那一動人真情的場面,恐怕千千萬萬年以後,猶有永遠不滅的光輝! 這豈不是「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了麼?西方人的「哲學」,和東方文化的「道」是同具一體的。

道是真理,是智慧,也是永生。是和平,是良善,也是仁愛。古今中外的聖賢哲仁和詩人們,情願捨棄一切,犧牲一切,自達這一崇高的境界。

永遠的捨棄和永遠的追求,是悲劇的基調。面對這破碎的世界,不必期望自己的偉大,只求其生命中有平凡,有永恆的安頓。人生不是戲劇,也不是夢幻,而是在生死之間,面對這嚴重的事實,默默的承當。

摘自:人應如何從生死之間體會生命價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4: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17004513AAvRctY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