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夢中得靈感或說答案但他清醒時有時是善人有時是惡人那麼那一個才是他真正的自己?他能確認他某個當下是清醒或是在夢中嗎? 有無可能他得靈感或說答案的當下.....其實才是他清醒的時候!?...............
更新: 科技一日千里社會道德卻每下愈況人類究竟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感情與理智之...衝突...揮淚不斬失空斬?
太陽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u3YcqauAo
南下自強號195行經夜霧第二國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TKJ6ljj00
有些殺人犯供稱自己於犯罪的時候是被控制或完全沒有記憶的。
因此他們總是為了了結自己的生命而行兇(傷害別人)
但行兇(殺害別人)之後他們卻又會變得很珍惜自己的生命
《重逢的港口》
(那一個才是他真正的自己?)
人格發展的理論 佛洛伊德從他的行醫經驗中建立了一個人格發展的理論而且又提供變態行為的治療方法 他相信人的大部分行為是由潛意識和內在的動機所左右 因此唯有透過思想 感覺和夢等的分析與解釋 我們才能了解行為的本質 而這種了解是治療變態或問題行為所必需佛洛伊德的人格法展理論特別強調個人早期生活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而又以潛意識性慾望之獲得滿足與否作為人格發展健全與否的主要根源 【走過歲月2010】
(人在甚麼情況下會自我批評?)
夢和聯想已被證實為很有用處:作夢時和清醒時的人格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夢中社會要求壓力較輕,人能能夠不經過防衛和隱瞞而表現出來。不過,要了解個人賦予自己和生活的意義,最大的幫助是來自其記憶。每種記號都代表了某些值得他回憶之事,不管他能想起的,是多麼少的一點點。當他作回憶時,它之能夠被想起,即是因為它在他的生活中所佔的份量:它告訴他:「這是你應該期待之物」或「這是你應該躲避之物」,或「這就是生活!」我們必須再強調:經驗本身並不如留於記憶中而被凝結成生活意義的經驗來得重要。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志文出版社,1971,頁22)
他始終不相信她是兇手...... 最後他想起住處的監視器 他開啟監視影像後 他幾乎快完全崩潰 他無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他更無法相信 她怎能殺死一個人後 卻不當作一回事?!! 而被他殺死的那個男人? 在斷氣前掙扎的轉過頭...看著監視器~ (他渴望有人能看到訊息) 他終於徹底崩潰! 因為那個被殺死的男人正是他自己!!
(能否以列子學射讓心不在飄忽不定?)
古希臘悲劇家梭浮克里斯的名作依底帕斯王:依底帕斯為命運所玩弄,早已犯上弒父娶母的滔天大罪,一方面對此茫然無知,且看他娶母之後尋找殺父兇手的誓言:這是我嚴肅的祈禱,對那個未查出的謀殺者,與他的共犯,將因可恥的行為,永遠烙上羞恥的烙印,而且終生不再有人引以為友。
(心安到底是不是主觀的!?)
我們能否吐露情緒抒發別人的感情? 我們能否報導別人感情? 何者有失誤生錯的可能? 吐露抒發自己的感受? 報導自己的感受? 報導別人的感受? 所謂失誤生錯是指?怎麼發生? 比較「語文界說」與「事物界說」或「唯名界說」與「實質界說」.分析它們各為何物.並考察兩者之間是否有種一一對應關係 ?以下有何區別? 那一種可以是一種界說? 那一個不行? 何故? 1.人是理性的動物 2.人就是理性的動物。 在事物界說裡 用來表示界定關係的“就是”是不是也有歧義? 是不是凡界說都是真的?或是可以有「假界說」?如果沒有假界說 那麼所謂「界說地假」是甚麼意思? 試述(孔子的)「正名」的意義和重要性 它與界說有何相干? 正名有甚麼「語言衛生學」上的意義? 用一生換取假情假愛 fa2-OVssovo
(自然與名教的衝突與調適為何?)
依聲託其事抑或不必託事?道德生活的實踐.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中.都有其基本的要求.這些要求在人性的圓滿發展上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以仁義禮智為基礎的人性事實.才能提高個人的修養.一個人能身修.就有能力負責一個家庭.在家庭中負責任的人.在社會生活中也能盡好一個公民的責任.也有能力教導下一代.而使全人類的努力獲得一些成果.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之下.道德生活才是切實而具體的。
(被沉睡二千年的哲思何日甦醒?)
莊子說:「人生若夢」。李白有:「浮生若夢」,蘇東坡有:「人間如夢」,不一而足。然而莊子之喻人生若夢者,則是另有構想的。這位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超越宇宙,進入忘我的人生境界的大思想家,大概是經過了一番長時間苦思之後,終於豁然有所領悟吧!果真人生如夢,那麼每個人的綺麗好夢豈不是夢中之夢了麼?做夢並非逃避現實,只因為現實的世界比較冷酷,在錯綜複雜、關係如蜘網的社會裡,人性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侷限,無法自由抒發。可是當夜幕垂落的時分,人們昏然入睡以後,心靈就可以和天神或者魔鬼交往了。在夢中可以蠡測未來,也可以留戀過去。自己可以恨其所恨、愛其所愛。都可以在這瞬息即逝的小天地哩,赤裸裸的表現無遺了。因而,夢境裡有文學、有詩句,詩意和夢境渾然一體,夢將展開一遍美妙的風姿,把個樸素無華的世界和人生,錦綴得多采多姿了。
(「世事無常」是否也算是一種永恆的真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jTZ-0r-Ys
本然之性,聖凡同體,而且光輝無所蔽,發之為情,乃是「四端」之心,所以心統性情,慮念澄澈,是心之真體。氣象從容,是心之真機。在性情沖夷中體會心之真味,正是禪家所指點的:「心開悟解,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一悟自性就是大智慧。詩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性情在沾水欲濕, 吹面不寒的境界,澄圓妙明的心靈裡充滿般若之智,自然千燈相照,光明四達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iqFUcHmP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xRilr8I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