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出現台獨份子,不過台灣始終都是中國人耶,同文同種,同風同俗耶。不過至於說迷得要命的話,就有保留耶,很多其實都是道佛同存並以道教為主的耶,這就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耶。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special/indiahist.htm
回教徒入侵印度與佛教的滅亡
七世紀前半期,在西亞成立的回教,擴張領域,普及推向東方。到七世紀後半期,伊朗、中亞細亞、阿富汗等地好幾個國家樹立為回教國,印度逐漸受到回教徒勢力逼迫。西元七一二年,阿拉伯的回教徒曾一度占領印度河下游的信度(信德)地域。其後,阿富汗的突厥(土耳其)系加慈尼(伽色尼)王朝。在西元九八六年以後開始征服印度,先占領白夏瓦(白沙瓦)。西元九九七年即位馬穆德(馬默德),在西元一○○一至一○二七年間,前後十七次遠征北印度,北印度西半部全陷入其中。馬穆德的遠征,使異民族改宗回教,並進行掠奪,奴隸、物產為主要目的。雖然沒有長期對占領地施行統治,但對佛教與印度教的寺院及聖地的破壞,對財寶的掠奪,僧尼的虐殺,在世界史上是無與類比的徹底實行。相傳由於此等遠征,乃使阿富汗諸城市充滿了印度奴隸和印度財富物品。馬穆德殁後,加慈尼王朝被西方的沙猶克(塞爾柱)勢力所逼迫而逐漸東移,終於被繼起的高羅(廊爾)王朝所滅。高羅王朝原居赫拉特的東南方高羅的土耳其系回教徒(穆斯林)其王義耶典(加斯‧烏德‧丁)穆罕默德,在西元一一七三年,將加慈尼王朝從其據地廢除,而任用其弟西哈弗典(西哈布‧烏德 丁)穆罕默德,為加慈尼總督。西哈弗典,穆罕默德在一一七五年後,數度遠征五河、傍遮普、古伽羅德。一一九○年及翌年,兩度在塔來因,舉指揮拉及普都(拉吉普特)聯軍的普利多毘羅就(普里托毗拉辛)會戰,終於西哈弗典‧穆罕默德獲勝,決定了回教徒在北印度進行統治,一二○二年其勢力擴張到孟加拉灣。一二○六年西哈弗典‧穆罕默德死後,其部將窟特不典(庫特布‧烏德‧丁‧艾伯克)即愛巴克,自立為王,是印度的回教徒統治者,在普利多毗羅就舊都德里,建立印度穆斯林統治者最初的宮廷。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奴隸王朝的開始。
東印度孟加拉地方,在十二世紀末,完全淪於回教徒統治,一二○三年超戒寺被破壞,從此佛教在印度本土失去踪影。關於以那爛陀寺為中心的毗訶羅(比哈爾)地方的佛教滅亡的情況,西藏巡禮僧達摩沙明(達磨斯瓦命)於一二三四至一二三六年旅行毘訶羅,曾作詳細報告。
印度佛教的滅亡,不僅是由於外來侵略的要因,根本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在佛教本身上追究。瞿曇‧佛陀以來,佛教經常是婆羅門教的批評者,可是,佛教勢力最強盛時,卻不能完全壓倒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以印度教形態復興後,佛教逐漸與它接近,以致出現與印度教融和,在本質上與印度教的性力派難區別的金剛乘。雖然對佛教以決定性打擊的是回教徒,但是在前的佛教,可以說已經消失在印本土。
由於回教徒破壞超戒寺等毘訶羅許多寺院時,居其寺院的許多僧尼逃難到西藏、尼泊爾,也有的逃難往南印度。當時積極保護佛教,深受超戒寺佛學影響的西藏,收容大量從印度來避難的僧人,同時也傳入龐大的佛典。現存西藏大藏經的基本部份,就是來自印度超戒寺的藏書。西藏的密教教學即成立於超戒寺教學的傳統。
十三世紀初葉,佛教中心據點被回教徒軍隊蹂躝以來,除了特殊地方的尼泊爾、錫金、東孟加拉、喀什米爾的拉達克等之外,佛教教團逐漸在印度消失,印度境內迎接印度教與新支配者的回教對立並存的時代。印度教內部,在回教影響下,以純粹信仰的一神教之色彩濃厚的宗教改革運動相繼出現。其中,錫克教積極地採取回教教義,並且從印度教中有獨立的教團組織出現。另一方面,回教中與印度思想有類似之處的蘇非派的神秘主義甚為流行。睦加爾(蒙古)皇帝阿可巴兒是其信奉者,一五四二至一六○五年,挺身而欲為教祖,圖兩教之統一。但當時是印度的社會改信回教與印度教徒,按一比三的比率,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近代。
在這種形勢下,佛教已被人遺忘,但不能說已完全失去影響力。毘瑟笯派從古以來,把佛陀看作是毘瑟笯的化身。又對於不殺生的教說,印度教徒曾表示承受於佛教、耆那教者甚多,同時以為無論如何,佛教是印度教的一派,這是印度一般的看法。這在現在的知識界,也是根深柢固的想法,實際上,殘存的佛教徒漸成為印度社會之一階級,並被吸收入毘瑟笯派中。
從十九世紀初以來,在所謂印度的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運動,以及民族獨立運動,佛陀的名字,在印度人之間,再度被想起並且被尊為一偉大先覺者。跨越二千餘年以上的年代,佛陀的影響,可以從宗教改革者維吠迦難陀、詩人泰戈爾,以及甘地與尼赫魯那樣的獨立運動的領導者的言行中看出來。又,由英人開拓的印度古典研究方面,有很多優秀的佛教學者出現在印度人之間,他們對於闡明佛教原來的形態,作過研究,對近代認識佛教作出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