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要轉世成印度人才有成佛的可能?
更新1:
玄奘說:中國人認為眾生平等都能成佛
那爛陀寺住持戒賢斥責玄奘說:彌離車人 (是說中國人是蠻人賤種懂什麼)
回答 (2)
佛教是說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 起有法想
不是認為 要轉世成印度人才有成佛的可能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
佛告須菩提:
若有人於 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作有得想 而生取著,此即名為【大貪著法】。
何以故?
不離諸相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五
善現!
愚夫異生 不知 聖法毘奈耶故,不了諸法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愚癡顛倒 發起種種 身、語、意業,隨業差別 受種種身。
依如是身 品類差別,
假施設有 地獄、傍生、鬼界及人,
假施設有 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假施設有 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
假施設有 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
假施設有 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假施設有 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及無想天,
假施設有 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假施設有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善現!
為欲拔濟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受生死苦,施設聖法 及毘奈耶 分位差別,
依此分位,施設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 及 諸如來、應、正等覺。
然一切法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無性法中 實無異法,無業、無果 亦無作用,
無性之法 常無性故。
復次善現!
如汝所言 無性之法 必無作用,
云何可說 由如是法 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
得入 菩薩摩訶薩位 行菩薩道,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令諸有情 解脫生死者,
善現!
於汝意云何?
諸所修道 是無性不?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是無性不?
獨覺菩提 是無性不?
一切菩薩摩訶薩道 是無性不?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是無性不?
善現答言:
世尊!
諸所修道 皆是無性,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亦是無性,
獨覺菩提 亦是無性,
一切菩薩摩訶薩道 亦是無性,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是無性。
佛言善現!
於汝意云何?
無性之法 能得 無性法不?
善現答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
無性 及 道,
是一切法 皆非相應 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起有法想
執著五蘊,
於無常中 起於常想,
於諸苦中 起於樂想,
於無我中 起於我想,
於不淨中 起於淨想,
於無性中 執著有性。
由此因緣,
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成就殊勝 方便善巧,
拔濟如是 諸有情類,令離顛倒 虛妄執著,
方便安置 無相法中,令勤修學 解脫生死,證得畢竟 常樂涅槃。
西元前六世紀時,南亞次大陸奴隸制城邦普遍形成並發展,大大小小的城邦林立,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列國時代。在思想領域,各種流派、各種學說層出不窮,它們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各有自己的信徒。這些被佛教文獻中稱為「外道異學」的派別在當時多達九十六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正是這個偉大轉折時代的產物。
佛教屬於當時出現的沙門思潮之一。它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Sakyamuni),又被稱為佛陀。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相傳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屬於剎帝利種姓,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成年後也有妻室兒女,過著十分優裕舒適的貴族生活。但是他卻在二十九歲那年出家,放棄了人世間的一切享受。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既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就社會原因而言,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代印度各國之間相互爭戰、吞併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十分尖銳。他的國家只是一個小國,常常受到列強的威脅,朝不保夕。就個人原因而言,他不滿當時婆羅門教的神權統治,反對婆羅門至上,曾提出過「四姓平等」的主張。此外,他也目睹了人生的各種苦難和煩惱,體驗到悠閒舒適的生活帶來的只是精神上的空虛。相傳在他有一次出宮遊玩時,在東門遇到一個奄奄待斃的老人,在南門看見一個病入膏盲的患者,出西門碰到一個待葬的死者,到北門遇到一個貧苦的比丘。從此他懂得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也得知修行可以使人解脫,於是他下定決心出家修行。在出家後的六年中,他到過許多地方,徹底實行過一切苦行,但是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最後他決心放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想,終於覺悟成道。
得道後的佛陀已經三十五歲了。為了傳播他的學說,他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他的傳教範圍主要是在恆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其直傳弟子的活動範圍則要大得多。釋迦牟尼傳教的對象有社會的各個種姓和各個階層,例如婆羅門、沙門(道人)、國王、大臣、商人、手工業者、漁民,甚至還有強盜、妓女等等。他的傳教方式十分靈活,不拘一格。他常用問答、故事、譬喻、直敘、散文、偈頌等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而且他允許其弟子用地方語言進行說教。他的這些方法使得他的思想和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也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的信徒越來越多,而後信徒組織成了教團,形成了佛教。
佛教創立後,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釋迦牟尼與其直傳弟子所宣講的佛教被稱為根本佛教,即原始佛教。由於佛陀在世時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因而在其逝世後,弟子們便對此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在佛陀後一百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兩大派被稱為根本二部。在此後的一百年中,部派佛教又先後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即枝末部派。一世紀前後,印度史上出現了所謂「南北朝時代」,印度國家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而此時的佛教也出現了一些相應的變化。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團。所謂「乘」就是乘載、道路之意。就在這個時期,許多自稱能夠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的思想出現,形成了大乘佛教。而早期的佛教被貶稱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中觀派和喻伽行派兩個大系統。七世紀以後,密教開始流行。密教是佛教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結合的產物。它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喻伽行派的思想為其理論基礎,在實踐上則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禮儀、習俗為其特徵。十一世紀之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佛教在南亞次大陸逐漸衰落,並終於十三世紀在其發源地消失,十九世紀後又稍有復興。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一帶,後傳播至南亞次大陸許多地區,又越過次大陸本土分南北兩支傳向亞洲、非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早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傳入了中國內地,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隋、唐時達到鼎盛,並形成了天臺宗、律宗、淨土宗、法相宗、華嚴宗、密宗、禪宗等中國佛教宗派。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認為人生「無常」、「業」、「苦」;苦的原因在於每個人自身的「惑」、「業」所至。所謂「惑」指痴、貪等煩惱;所謂「業」指身、口、意等的活動。因為有惑和業,所以就有痛苦、生死。要擺脫痛苦之路,只有徹底放棄世俗慾望,超出生死輪迴的範圍,才能得到解脫。這些說法包括在佛教「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它們也是佛教各派教義的基礎。
佛教的經典分為經、律、論三藏(藏的原意是可以裝東西的筐,有容納、收藏之意。佛教用來指全部經典)。經是釋迦牟尼本人所說的教義;律是佛陀為教徒制定的各種必須遵守的規則及其解釋;論是對經、律的闡述所作的理論解釋和研究。三藏又稱為大藏經,一般認為有三個大系統;巴利文語系、漢語系、藏語系。此外還有少量的梵語經典。
佛教各教派都有自己信奉的經典和不同的學說。例如上座部和大眾部對於佛陀的看法就有許多不同。上座部認為佛陀是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聖賢,但不是神;而大眾部則把佛陀看成神。又如上座部認為對佛陀之言應該分別對待,並非佛陀的一切辯論都是佛法教義;而大眾部則認為佛陀的話都是佛法教理,應該全盤接受。至於部派佛教的學說,更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了。
佛教有許多禮儀,佛教徒相見或向佛行禮也有許多嚴格的規定,如用言詞慰問、低頭致敬、舉手作揖、合掌平拱(即合什)、屈膝行禮、長跪、磕頭、五體投地(即全身伏在地上)等。佛教的節日也有很多,最有名的是浴佛節、成道節和涅槃節。浴佛節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漢族地區一般是在農曆四月初八,蒙古族、藏族一般定在四月十五;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節日,即中國的農曆臘月初八,中國民間的「臘八粥」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佛陀在修行時餓得骨瘦如柴,當他決定放棄絕食和苦行時,卻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恰好這時碰見一個女子,她拿出自己用各種黏米煮成的粥給他吃,使他恢復了體力,能夠在河裏洗淨身上的汙垢,然後在樹下沈思成佛。涅槃節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一般在中國的農曆二月十五。此外還有觀音節、驅鬼節、跳神節、潑水節、佛牙節等等。
參考: 高師寧,〈三二、佛教是怎樣產生的?〉,《世界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出版社,1997),頁116-119。
.
戒賢那爛陀寺。
為印度大乘瑜伽行派著名論師。,弘揚唯識派學說,為玄奘大師的印度教授師。判佛教為有、空、中三時,主張五種姓說。
與其師護法英年早逝形成鮮明對比,戒賢大師很長壽,在玄奘到達那爛陀寺時已是一百零六歲高齡,他殫精竭慮、不辭辛勞,用幾年的時間,將自己的知識悉數傳授給玄奘,由玄奘傳來中國,而後又傳到高麗和日本。
著有《佛地經論》。
.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53: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12093238AAUhLOq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