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朝為什麼課本裡沒讀過?是不是滿人刻意不寫怕漢民族擁戴班師回朝?

2016-10-12 2:45 pm

回答 (4)

2016-10-12 4:28 pm
✔ 最佳答案
  明朝天啟七年(一六二七),陝北澄縣飢民在王二率領下,衝進縣城,捕殺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李自成就是在這場農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傑出農民領袖。
  李自成出生在陝西米脂縣的一個貧苦家庭,曾在銀川驛卒,因不堪官府凌辱,於一六二九年參加起義軍,後投奔闖王高迎祥,自率一營,成為一員勇敢的「闖將」。
  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底,明政府提升三邊總督洪承疇為兵部尚書,統一指揮川陝晉豫和湖廣各省官軍7萬多人,對已經轉戰河南的農民軍實施包圍,進行大規模的圍剿。為了制訂統一的作戰計劃,崇禎八年(一六三五)正月,13家72營農民軍領導人在河南滎陽聚會,商討拒敵方略。會上,老回回馬守應主張北渡黃河,移師山西,張獻忠嗤之為膽怯,雙方爭吵激烈。在此情況下,年輕的『闖將』李自成慷慨陳詞,說『一夫猶奮,況十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接著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戰略方針。這一聯合作戰、分兵迎擊的戰略思想得到各部首領的讚同,於是兵分5路,迎戰官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統率東路軍,一路勢如破竹,十多天時間,連下河南的固始和穎川等地,直搗明中都鳳陽,焚皇陵、殺宦官、誅宗室留守,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滎陽大會對粉碎明軍的圍剿具有決定意義。李自成初露鋒芒,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崇禎十年(一六三七),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策劃了一個『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計劃。農民起義軍受到重大挫折,作為農民軍主力之一的張獻忠在谷城『受招撫』,李自成部也在潼關遭受洪承疇的圍攻,損失慘重,僅18人突出重圍,隱伏在陝西商洛山中,農民起義轉入低潮。
  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五月,張獻忠在谷城重新起兵,各地紛起響應,李自成衝出山中,重又活躍在陝、鄂、川邊境。一六四零年底,李自成趁明軍主力被張獻忠拖在四川的有利時機,高舉著『行仁義、收人心、據河洛、取天下』的旗幟,自稱『闖王』(其時高迎祥已犧牲),進軍河南,並於次年初攻下洛陽。針對明王朝的橫徵暴斂,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綱領和『平買平賣』的政策,加上農民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此深得民心,義軍所至,老百姓『執香迎導,遠近若狂』,到處都傳唱著『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謳歌起義軍。
  洛陽之戰揭開了中原逐鹿的帷幕。繼後在一六四一年到一六四二年中,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戰場上縱橫捭闔,先後發起了項城之戰、襄城之戰、三圍開封、朱仙鎮之戰、郟縣之戰、襄陽之戰等著名戰役,並取得巨大勝利。殺死3個明朝總督,消滅幾十萬明朝軍隊。從此,明末農民戰爭終於實現了從敵強我弱向敵弱我強的戰略轉變,完全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三月,起義軍改襄陽為南京,建立起義政權,李自成稱『新順王』,設官建制。然後,李自成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奪取全國的戰略方案,決定先取關中,建國立業,再分軍攻掠三邊要塞,盡收邊防精卒,進軍京師。於是,起義軍碰潼關、克西安,分軍四出,佔領西北各地。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改西安為西京,頒布甲申曆,同時,調整和健全各級政權機構,中央以天佑殿為最高行政機關,設大學士,添設六部尚書。並且大封功臣,初具開國規模。同年二月,大順軍東渡黃河,進軍北京,於三月中旬直抵北京城下。當時城中只有老弱守兵五六萬人,無力抵抗。崇禎皇帝慌忙召集群臣問計,大家無言以對。頑固不化的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無可奈何,在逼死皇后、妃嬪,砍傷公主後,於三月十九日晨與太監王承恩登上萬歲山(即今景山,又稱媒山)的壽皇亭,上吊自殺,時年34歲。與此同時,李自成在眾將士簇擁下,氈笠縹衣,騎鳥龍駒,由德勝門入城。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終於被推翻了。
  當明末農民軍起義爆發之時,滿族在關外崛起,並日益成為中原王朝的嚴重威脅。因此,農民軍雖然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巨大勝利,卻面臨著清軍入侵的嚴峻考驗。對此,李自成的態度是明確而又堅決的。
  在大順軍攻克北京前夕,李自成曾督敦促崇禎帝談判,表示願意『以勁兵助制遼藩』。在攻取北京後,他也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並不急於稱帝,而把主要精力用於爭取明朝重臣,尤其是駐守山海觀的總兵吳三桂身上。但是,吳三桂是一個出爾反爾、卑鄙無恥的傢伙,曾幾度表示要歸順農民軍。甚至當李自成率兵親征時,簽署了協議書,願與大順軍『休戚與共』,同抗清軍。但一等李自成返師北京,他立刻背信棄義,洞開山海關大門,迎接清軍『分三路進關』。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於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2天便放棄北京,撤還關中。
  撤退的戰略是正確的,但面對突然的變局,農民軍找不到合適的辦法解救危局。而軍事上的失利,又引發了地主階級和明朝降將的叛亂,大順政權也因此產生了內部分裂、將士離心的情況,這一切大大削弱了農民軍的力量。李自成意欲憑藉黃河和潼關之險,據守關中。但窮凶惡極的清軍分兩路猛追不放,造成了農民軍腹背受敵的處境。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初,李自成被迫南撤,於四月抵達武昌。四月下旬,李自成率28騎登通山縣九宮山觀察地形時,遭到地主武裝的突然襲擊,壯烈犧牲,年僅39歲。
  李自成的一生是短暫的。他艱苦卓絕地奮鬥了15年,縱橫18省區,推翻了明王朝,是17世紀中國的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參考: 王衛平,〈一五二、李自成和大順農民起義是怎麼回事?〉,《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頁518-521。
2016-10-13 11:19 am
李自成是蒙古人(滿人),元、明、清等朝都是蒙古人天下,是外邦人,所以才有孫逸仙「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漢人也是2.000年前的歷史,早已滅亡。中國大陸的歷史很亂,教科書課本根本別相信。
請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8212522AATCwKz
〈孫逸仙造反大清帝國是反叛朝庭,大清帝國是歷代朝代土地最強大的朝代,李自成是蒙古人,功績僅次於鐵木真,大汗王朝卻不屬於中國版土,算是被侵占。 所謂中國一詞也是大清帝國發明的,現代中國說的普通話其實是滿州話,也就是中國國民黨推廣的「國語」。〉
2016-10-12 3:45 pm
歷史上的史官幾乎都不怕死的

李自成的壞事一堆清廷更喜歡將他宣揚

課本裡沒讀過?

高中就有

所以奉勸所有的領導或政治人物絕對不要遺臭萬年
2016-10-12 2:46 pm
原來看劇才曉得,天降演藝。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53: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12064514AA8zg2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