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不生者能生生」?

2016-10-08 2:16 am
「心無罣礙」或「隨遇而安」的境界會因人而異嗎?
又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VPre1d9qI

回答 (18)

2016-10-08 8:51 am
✔ 最佳答案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OpKwnAQyw

大自然裡有很多奧妙難懂的事,譬如一般的動植物,有的必須依靠別人供給才能生長,就像我們人類,必須靠部分特定食物才能維持生命。而有的動植物却不用依靠別人都能自己成長,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麼自足,那麼孤傲。

其次,大自然的生滅也是這樣,有的從生到死,經過好幾個階段的蛻變,有的自己不起變化,卻能使別人因他而變化。所以,不依靠別人的才能延續不斷地生活下去,才能不因環境變化而死滅,才能在生存中爭取主動,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活下去。

可是,大自然中要靠別人才能生長的動植物,也不能把它壓抑下去,仍要任其自然生長,才能使這個世界平衡。對這些靠別人成長變化的動植物,不去阻止他的成長,才不會把這個世界扭曲的不成世界,才不會一切都脫了軌道,失了規律秩序。

因此,生命的規律就是這樣,靜的有靜的功能,動有動的職分,不稍有偏失。如此一來,萬物都在各盡本分,各司其務的情況下,去生滅,去造化,才能使宇宙生命延續不斷。

依循這個「常生常化」的道理去運作,自然事事互相銜接,互相推移而毫無間斷。譬如動植物的生滅消長,相生相剋,配合得天衣無縫。孩童們常玩「人吃雞,雞吃蟲,蟲吃穀,榖餓人」的遊戲,正是一生一剋的好解釋。宇宙道理就是那樣無時不生,無時不化,生生剋剋,永無休止。

天地運作,又有晝夜寒暑,有四時變遷,萬化而不息,這種不息的生滅,無終無始,無往無返,凝然獨立,不可改,不可窮,周行而不止,如月球繞地球有它一定的軌道。

黃帝書上曾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註:見老子道德經第七章)這句話,若要細細追究,會令人頭痛,而且永遠無法解釋它的精髓所在。我們只要從大處著眼,抓住「谷神不死」的原因,以及天地間生生化化而不自知也不為人知的道理,自能由虛靈中得到真機,由「玄牝」中得到「天地根」。

因為山谷空而無物,虛而有神,故能包容,能涵受,又因虛而能容所以不死,而這個生生化化的無極之門,就是天地的起源。

這個「玄牝之門」是萬物所滋生的地方,而天地本身却無由而生。所以「不生者能生生」就是指這個玄牝之門為天地根,它的本源是無來無往,無生無滅的渾沌境界。

也就因為無生無滅無來無往,所以能夠綿遠不衰,歷久彌勤,而達到「在天地而天地不知」「在萬物而萬物不知」的超然境界。能夠把握這個原則以後,自然會覺得,我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生命,而是生命本身的生滅,這個生滅與我完全無關。如此推演下去,一切生物都依循著自己的規律生長,依循自己的規律消滅,依循自己的規律產生形體,產生顏色,依循自己的規律死亡,消褪。

有了這個秩序以後,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的勇力發揮到了極限時又會自動消滅停息。

以上種種生化,種種形色,種種智勇的消失成長,都是無心造成的,也就是因為無心的,才合乎「不生者能生生」的道理啊!

以前聖人談論自然道理,都以陰陽的變化來統馭天地,用陰陽的相生來解釋事理,因此,我們說有形生於無形,那麼天地就是從虛無的地方來的。

這虛無有的地方可分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說明。

所謂「太易」是指渾沌形成之前,一片太虛幻境,凝寂無所見。

所謂「太初」是渾沌初成時,陰陽不分,天地間一團氣籠罩著。

到了「太初」的時候,就陰陽有別,品物流行了,那時候,形象清楚,品類不雜,是天地萬物形象的開始。
最後是「太素」,是天地賦予萬物不同性質的開始,於是有方圓,有剛柔,有靜躁,有浮沉,有.....等的區別,萬事萬物各依其形類,各有其性質。這時,雖然天地之氣充盈,萬物形象性質有別。但大而化之的看來,「氣」「形」「質」三者,其實是不可分離的,所以稱為「渾沌」。

「渾沌」是指天地間渾然一氣,萬事萬物雖各有形質但不相離散。在此萬變不離其宗的「渾沌」情況下,道是無形的,是看不到的。而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表的形象,對內在的造化之道則一無所見,所以我們只知事物外在之別而不明其分別道理的叫「視之不見」。

相同的「渾沌」之下,道是沒有聲音的,人們可以聽到的是稍縱即逝的外發聲響,所以稱無聲音渴求的道理叫「聽之不聞」。(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日夷,聽之不聞日希」)
既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那麼依循你所能看到的去求道,依循你所能聽到的方向去求道,那是永遠無法「得道」的。所以說「太易」是一切的本源,是「無氣」「無形」「無質」的虛幻狀態。

把這個窈冥恍惚的「太易」狀態合而為一,由一變七,七變為九,九變為無窮,無窮又回復為一。這個一是最大也是最小,是一切形變的開始。

於是,清而輕的氣向上飄化為「天」,濁而重的下沉變為「地」,中和清濁輕重之氣就形成了「人」。可見人是天地交會時一團和氣所生的,而萬物也由此展開了生機。

雖然天地交會產生了人,但我們也不要把一切功勞歸於天地,因為「天地無全功」。相同的,聖人雖然常常以先知喻後知,但也不能把一切智慧都歸於聖人,因為「聖人無全能」。

☆(任何文化,雖然它們的領導者都是幾個偉大人物,而實則使這個文化生存和發達者,主要的還是那些不知名的,無其數的,以這個文化方式生活的廣大群眾。過去寫歷史的人,總喜歡誇大的戲劇性地描寫幾個「大人物」,而把當時的群眾完全忽略,這等於把一座金字塔倒置。真正打勝仗的,不是拿破崙,而是他的勇敢的軍隊。德國民族如果不失戰地失地,經濟恐慌,怎會接受一個希特勒?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的十字架本身並龐大,而其所以高高在上,仰不可攀者,乃是因為它底下那個整個教堂的偉大與雄壯。有了這一點認識,就是在任何偉大的事實和人物之前,我們也用不著感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出版社,49年8月再版P30.31》
《到底問題是出在那裡? 20150201000010KK03195》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

前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天地聖人亦復如此。天有覆蓋寰宇的能力,但不載;地有載萬物的能力,但不能蓋;聖人教化萬民,萬物各有其用,人人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絲毫勉強不得。所以說:「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人有所窒塞,萬物有所通。宇宙萬物就在這種「形有所分,物有其用」的制衡中連棉不斷的運行著。

由此說來,能涵蓋廣宇的不能載動天地,能載動天地的又不能教化萬民,能教化萬民的不能違背生常通則,而順從生長原則的不能跳出他的本位,這就是天地間相剋相生的一個大循環,使物各有其位,民皆有教化,地有所載,天有所覆。譬如靜躁的性情有別,方圓的形狀有分。如果依性情的類別分則有靜有躁,依整個生剋道理看,靜躁並不衝突,都事務性的本然。如果依形狀去看方圓外表不同,若從道理上推究,方圓都是形狀的一種,並沒有甚麼差別。

總而言之,天地間的道理,只有陰陽交錯變化,而聖人的教誨,也不外乎仁義的反覆運用,而萬物的性質,也只是剛柔二字的相輔相濟而已。一切照著它的本質去變化,就能各司其職,各行其是而不越逾常度。所以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而「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者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這些都是「無為」的功勞啊!

能夠「無為」就可以「無不為」,所以「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臣,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當然也可以是「無知,無能」,可以「無不知,無不能」了。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D7VyWscWg

儘管傳說他們來自東方,可是就其來源來說,依然不甚了了。根據納賽爾瑪神話,該部落創建於文化英雄諾特尼索。他有兩件聞名偉績: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朦朧的夜風颳起於沿邊的白芒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dUR1O0gc8
2016-10-11 12:40 pm
「若不是紅燈酒館的過客 我們或許不知昔日的灌票的廢物竟也能如此有所謂的對影成三人文學氣息 難怪長期以來就是深夜它依然蒙著面」

一個沒有名字的顏色 我們不但描寫不出 如若混雜在許多顏色中間我們也許就看不見它?

它已經又在改變戲路了

相關
必敗的人生:過程論、結果論與人生意義
http://z0fu6.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19.html
2016-10-11 4:02 am
我所看到這顆蘋果的顏色是不是真的和你看到的一樣?哲學家不能滿足於普通常識,因為所謂的「普通常識」有可能是人的偏見。哲學的精神就是凡事追根究柢,「普通常識」往往似是而非,尤其面對重大問題,更常常無濟於事。

為何說「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KUeZQbMF0
「有自卑感未必是壞事,反而會成為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所以才會說自卑感是好人,不是壞蛋。」?

世界上有利的事情自有其弊端,有弊端的事同樣也有其利。鬱悒而充滿憂慮個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須克服的困厄苦難多半是想像的,而歡樂又漫不經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實在的。因此凡事往壞處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擊,反之,凡事只見光明一面的人卻常常不能如願。內心本有憂鬱傾向的人假如又患有精神病或消化器官不良症,那麼因為長期的身體不舒適,憂鬱便會轉變成為對生命的厭倦。這樣,小小的不如意便會令自己自殺,更糟的是,即使没有特殊的原因也会自殺。這種人因長久的不幸福而想自殺,往往會冷靜而堅定地執行他的決定。根據我們觀察,這樣一個受苦者在因厭倦生命到極點時,確實沒有一絲戰慄、掙扎和畏縮,只焦急地等待著他人不注意時便立刻自殺,自殺幾乎成了最自然最受歡迎的解脫工具。 即使是世上最健康最愉快的人也有可能自殺,只要他對外在的困難以及不可避免的厄運大於他對死亡的恐懼,便自然會走上自殺之路。對於快樂的人而言,唯有高度的苦難才會導致他自殺;對原本鬱悒的人來說, 只要微微的苦難就會使他自殺,二者的差別就在受苦的程度。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聆聽叔本華的人生智慧)

誰人不幸做我下一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1F4IOjYkk

誰人敢為愛賭生死?你敢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FJZawjSQs

季節雨我問你
2016-10-09 12:00 pm
國民黨薪資帳戶遭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凍結,主席洪秀柱昨天說,國民黨不會屈服,計畫將以特別黨費的方式來募款,「哪怕賣房子也在所不惜」。對此,前副總統吳敦義表示很感動,但他不會跟進,「賣一棟房子就能救得了黨嗎?大家怎麼可能都跟進?」
2016-10-12 5:13 am
同樣是末代皇帝 明朝與清朝就是截然不同!
在燕雙飛的口白中我們曾經真正認識了魏忠賢
l00pBxboqT0
而魏忠賢最後卻是由崇禎皇帝於殉國前將之重新大葬
崇禎皇帝:那些文人 那些讀書人 都可以去死啦
要救國 大家一毛錢不給!
闖王進來一殺 竟殺出七千萬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Zux-DmqNc&list=RDIoZux-DmqNc#t=16
2016-10-12 1:32 am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 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那所謂的奇摩垃圾廣告呢?
關山最後班車 :
特殊教育:《是否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 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名言嘉句:《「誤人子弟」是否包括「教不嚴 師之惰」?》→|
宗教信仰與靈性:《為何發問無法顯示.回答送不出去?》→|

昔日的惡質灌票廢物現在整天忙著“假”廣告! 從「宗教信仰與靈性」廣告到「藝術人文」!!
(除以上之外 還有 特殊教育及名言佳句)
「自己對自己嗆:「不要做廣告」 ★「廣告夠了沒?」「不要做廣告」!? 你還真以為這樣自嗆?大家就會相信你是在做廣告嗎!? 放心!不會有任何人會相信這種***的演出的 」
2016-10-11 2:08 pm
「和統無望」 算是學者的建言或預言?
......................................................................................................................................

冷天快收工「雨神」今晚接班 ~ 關於傳說 ~ 風中燈
--------------------------------------------------------------------------------------------------------------------------------------

為何說「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

若是你解除了對自我的懷疑以後,你就可以專心一致的運用全副的注意力,努力得來進行你所要從事的工作。
而一個人依但集中心力來處理問題時,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從中阻攔的。所謂困難,不過是一種不夠團結一致的表現,如果你能以一個充分團結的個體來面對所有的困難的話,則一切的困難勢必會降低。當你將自己全部的力量 — 情緒方面,身體方面,精神方面的 — 整個都集中在一起,衝分加以發揮運用,這一份團結一致的力量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而期望至善的意思是 — 把你自己完整的一顆心(它是你本性的基礎)放在你所要完成的事情上。
一個人的失敗,多半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確實的致命傷常常是他的心神不夠專注一處。他們就從來沒有專心一意地希望成功過,他們沒有把自己的心放在事業上,也就是說他們總是心不在焉的做這想那,三心二意的結果,自然不可能達到他所期望的,倒不是說他做不到他所期望的,而是他根本就沒有真正專心一致的去做呀!

相關:
能否以列子學射讓心不在飄忽不定?
忽明忽暗的路燈是否較容易讓人迷路?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以自己的人像畫(素描)來讓人認識?有怎樣的意義嗎?
2016-10-09 11:47 pm
明代江右王門學者認為:「道心人心,非有二心。天命氣質,非有二性。源頭支流,非有二水。先儒所謂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人但於其中要識得真與妄耳!」足見道心即是人心,只有真與妄之分罷了。

詩經裡面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讚之日:「思無邪。」而巧言令色,則鮮矣仁。所以道因人而垂文,人因文而明道。道心即人心,不可能孤立道心於文心之外,應該以人心和道心為文學立心。足見一個文學作者為文的用心,不必期望速成,也不可誘於功利,只要先養其根 ---- 道,則可美其實矣。在宇宙綿邈,歲月忽忽之際,神遊萬境,冥契道真。明天人之際,達幽顯之情。妙發性靈,獨抒懷抱。這不就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麼?

然而,世人之著作,不能無病,能夠自見長短,應時改正,這又是何等曠達的胸襟!何等虛靜的風度!何等空靈的境界。

宋朝理學家周濂溪對於生物進化有個一貫的觀念「生,仁也。成,養也。」 很正確的指示出人類和其他生物並存不悖的根本原理和進步的程序。特別在人類,生存的重心在乎「仁」,進步的因素在乎「義」,一語道破千古以來生物進化的神祕真象。老實說,人類的生命由生而養而成,是依賴仁和義才緩緩向前進步的。仁是宇宙天地之情。義是宇宙天地之理,生於情而成於理。因此,人類的思維也就跟隨著由情而理以達成己成人。敢於對天地萬物負責,樂於成全天地萬物之美。這是人類歷經崎嶇艱險的進化道路之後,對文化生命作深切久遠的反省自覺所獲得的理性。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h3ftkRAs

海波浪
2016-10-09 10:56 am
若不是紅燈酒館的過客 我們或許不知昔日的灌票的廢物竟也能如此有所謂的對影成三人文學氣息 難怪長期以來就是深夜它依然蒙著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FQ6HriwHQ
2016-10-09 5:50 am
「天堂有路…. 地獄無門….」← 是傾向宗教或道德?是指示或規約?是存在或悲劇?

政治是一種手段 教育是一種手段 運動是一種手段 法律是一種手段 醫藥也是一種手段。為什麼這些手段不該也用一點技巧呢?甚至宗教、倫理和“哲學”也受到現代「時習」所沾污。

莊子˙齊物論
所謂尊重,乃是真正懂得對方的地位,而從心裡面對隻抱有恭敬的態度,【註9471】在基督宗教對尊重的看法,乃是因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在上眼中,其子女都是一律平等受寵的,誰也不比誰差,因此,人的彼此尊重乃是基因於此。至於從哲學觀點來看,就可以知道人之所以要彼此尊重,不是因為誰的錢多,權勢大,而是彼此都有無限的潛能,在從潛能到達現實過程中,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一定可以成為某一種現實,在現實與可能的情況中,人就需要彼此尊重。

莊子˙逍遙遊 --- 小知不及大知
至於了解,我們常是因為由於不了解對方,而產生許多誤解,為什麼有這麼多誤解,起因乃是每個人的體驗不同,在分享體驗之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因為角度不同,所以了解的方向也有差異,如此就會有誤解,【註】因此在了解的過程中,最好能如前面所說的體驗一樣,能了解自己的情緒,真誠的面對自己及他人之後,就容易將心比心,了解別人,愛別人。所以佛洛姆說:「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不成熟的愛則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了解就佔了極大的部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24083953AAPiaAW
2016-10-08 8:40 pm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性質不依例釋它的事物而有獨立的存在樣態。人是由兩種本質所構成,一為物質的,一為非物質的。物理事物並非只有性質構成,除此之外,還有具此性質的[本質基底]。

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 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如果你真的深愛一個人 那麽就算換了時空 變了容顏 你也能從千百萬人中認出那個熟悉的靈魂 然後再次地愛上他。
Bamboo Flute
ABOxTtxJxNw
往事難追

怨 時間能夠減輕一切痛苦 唯獨對於這一種卻會加深
NiPTJpDzYDk
變色龍

人生若只有兩種事 那應該就是幸福和愁苦 一種口頭說出來 一種心裏暗想著 靈魂随風飛…..
S3mOaaoNdyk
紅睡蓮

相信永恆是不變的曾經 宇宙邊外如果有物質實體就有空間 沒有物質實體就沒有空間 誰能想像沒有空間是甚麼? 那就是精神 精神乃是無物質實體的純精神體 這個精神體既不佔有時間 也不佔有空間 精神體是無質無像的 這就好像我們說愛一樣 愛一個人 愛一件事 這一個人 這一件事是存在於時空之中 但愛卻超於時空之中 而為永恆 永恆也只是用人間的詞語來形容: 在時間內 有開始有結束 在時間內有開始 而卻沒有結束 超越時間之外 沒有開始沒有結束 精神不會因為由個人生或死 就跟著生或死
1Kux_bWjbOE
勿忘我

靈魂隨風飛………………. 靈魂如果….. 沒有確定的目標 它就會喪失自己 不需要燦爛的夜景 到處在等於無處在 四處為家的人無處為家 秋吹來陣陣冷風 冷雨冷心情 就讓它……………………………………..
n4GsjY2CPCY
霜降

白色的人生為何抹上層層陰影 多少往事 何日能平靜 歲月悠悠 時光似水流 無奈陣陣秋風吹破夢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秋風蕭蕭 夢飄渺 有望變無望 揉碎我愁腸
Lau3YcqauAo
風中的承諾

秋風吹來心寒冷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 僅僅是出於惡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 唯有人這麼做

一點一滴逐漸消逝於陣陣秋風中 曾佇立於不知何處的黑暗中等待 若能再遇那失去的回憶 是否能夠? 是否能夠?
3hYkaREkS8I


在教堂中寂寞無助 我獨自為你在祈禱  心愛的是天主教徒 為何祈禱不能實現 我悔恨滿胸
p-a-KQoTyPk
am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Ghq2vRSYs
2016-10-16 12:12 pm
秦國人「逢」氏有一個兒子,自幼聰慧,中年却得了一種「迷惘」的怪病。這種病使他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聞到香的以為是臭的,嘗到甜地以為是苦的,做了壞事以為是好事,凡是他意識到的,無論天地、四方、水火、寒暑,都完全相反。

「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有些人確實是會把別人唱卡拉OK的美妙聲音誤認為是有人在殺豬!而有些人則會認為有些名人其實是從黑道漂白出來的,甚至一直就是黑白通吃的。

人生有時就會因為在某一個機緣的邂逅中改變了他的傾向 譬如柏拉圖原打算做個戲劇詩人 但是青年時代遇到蘇格拉底以後 改變了他的路向…..遂奠定了西方 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現在 我們就看看這位「逢」氏會遇見誰?

有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的君子醫術很好,說不定可以治好你兒子,何不往試試?」
逢氏就前往魯國,途經陳國,遇到老聃,就把真情告訴老聃,老聃說:
「你怎麼知道你兒子迷惘呢?現在天下人都被是非迷惑了,被利害搞昏了,患這種病的人到處都有,本來就沒一個人是清醒的。況且一個人迷惑,不見得全家會迷惑;全家人都迷惑了,不見得全鄉人都迷惑;全鄉人都迷惑了,也不會使全國人都迷惑;全國人都迷惑了,也不會全天下人都迷惑。假使天下人都迷惑了,還有誰來指正呢?如果天下人都像你兒子那樣,那迷的人反而是你了。到那時候哀樂、是非、聲色、香臭,還有誰來分辨呢?而我現在這麼說,也不見得不是迷惑。魯國的君子迷惑更深,那能治好別人的迷惑呢?你還是帶著糧食,快快回去,別白白浪費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5V-EBHJxk

羅肇錦,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72年11月,頁94
2016-10-13 4:55 am
如何解釋「不生者能生生」?
「心無罣礙」或「隨遇而安」的境界會因人而異嗎?
又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

一、
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

二、
「和統無望」 算是學者的建言或預言?且以前有過這種類似情況嗎?
20161011174616AAkQLGT

三、
東東降的廟會聲是否會隨著知識提升而步入歷史?
qrSboUvMtcc
習慣的形式、培養宗教情操完成人生理想
如何能夠與黑松鼠和平對峙?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12163640AAdAgDt

台北的天空 / 季節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mLawoxrs
2016-10-13 4:01 am
【只憑純粹運氣,很難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

一般,當我們談及觀察的時候,我們常常忘了強調,那不是一種被動的感受,而是一種自動的尋覓與把捉。當我們進行觀察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等待解決問題在先。不僅如此,我們通常甚至已有了暫定的答案在心。因此我們才知道怎樣展開我們的觀察,用什麼方式觀察,在什麼時候觀察,採取那一種角度觀察等等。否則如果心如白紙,空無一念,任你聚神聆聽,張視注視,也不知道所做的是什麼觀察。在這種意義之下,解決問題的觀察,並不像欣賞夕陽的凝視。那是一種有目的,有預見,有存心的主動追尋。

道德經驗之覺知與涵養,必須通過修養工夫,不是單憑語言文字、邏輯思辯所能達到。雖然涉及道德的語言同樣也具有人類的普遍經驗 ---- 道德經驗之支持;但是道德語言並不像科學語言之純粹為演繹,道德經驗也不像感官經驗之現成、直接地能為每個人所感知,而是要通過某些修養、工夫或指點的條件才能達到。良知之體現必須通過「逆覺體證」,因為對於良知躍動事實之察識,必須由良心當下自證,並非肉眼能夠目睹。良知之活動,一方面是內在的刻刻良知之虛明靈覺;一方面是表現為外在吾人在應世接物上如理或不如理之「安」或「不安」?---- 而在吾人之一念警策不安時,良知便已獲得證立了。(但是還要說明的是,即便未自覺其存在,也並非其不存在,只是渾不知覺而已;不同於昏昧、或放失其心。)因此通過涵養工夫 --- 不斷累積反省經驗,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時察識躍動之良知,並刻刻保有此清明,這樣可以使道德經驗浮現到吾人之生命表層。是故在儒學的義理言說背後,是具有其道德經驗之基礎的。
2016-10-13 12:19 am
一切問題本身就有解決問題的種子
破鏡不重照 落花難上枝
飛越杜鵑窩


★『它有一個傾向:匿名發問又刻意在意見欄出現《神鬼認證》』

問:夢是否有顏色?
答:夢見失火 大火把天燒得通紅
評價:記憶可靠 報導無誤 卻不一定是夢有顏色的驗證
夢中到底『看』到一幅一幅的影像 或只是概念『空想』
兩者是具有重大的分別的

當我們界定“三角形就是具有三個角的幾何圖形”時,我們需不需要借助經驗的考察,來決定它為真呢?我們是不是得觀看每一個三角形,記數看看它們是不是全部都具有三角形然後才下結論說,三角形的界說為真呢?相反地,如果有人說:三角形就是具有四個角的幾何圖形”時,我們要證其為假,是不是得實際數過三角形的角,才能對那ㄧ聲稱為三角形的界說,加以否定呢?

2014-06-04 16:27:05 補充:
明天我ㄧ定去郊遊,但是可能不去。
蘇東坡的父親是詩人,她與蘇東坡齊名。
人生最高的美德是誠實,但是更高的美德卻是仁愛。
你如果去,我就不去;你如果不去,我也不去。
所以不管你去不去,我都要去。

欲怎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5RZGGMTHg
波止場気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Hk--rZGdo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 2 年前
2016-10-12 11:38 pm
「若不是紅燈酒館的過客 我們或許不知昔日的灌票的廢物竟也能如此有所謂的對影成三人文學氣息 難怪長期以來就是深夜它依然蒙著面」

一個沒有名字的顏色 我們不但描寫不出 如若混雜在許多顏色中間我們也許就看不見它?
它已經又在改變戲路了
相關
必敗的人生:過程論、結果論與人生意義
冷霜子


一切問題本身就有解決問題的種子
破鏡不重照 落花難上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JUXNzzS_U
飛越杜鵑窩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3184953AAo46lM

例、

如何證明過去有發生過?
20161011030543AArha6b

對所有事件,事後的描述可以毫無誤差的還原真相嗎?
20161012084613AAm2QoT


只憑純粹運氣,很難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題是我們所採取的檢證個例的全部集合,並不足於完整地驗證我們的答案,使其立於不敗之地。因為還有許多個例,我們並沒有檢查到。在這些未經檢查的個例當中,也許有異乎尋常的現象發生。比如,以前的以前,歐洲人就一直相信凡天鵝都是白的,他們以為那是檢證過的信念。直到後來他們在澳洲發現了灰色的天鵝,才打破這個想法。普遍的事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許多但卻有限的個別事實所構成的;另一種是由無窮的個別事實所構成的。對於前者而言,完全的核驗在理論上(或原則上)是可能的,雖然實際上並不一定辦得到。可是對於後者,我們就永遠辦不到完全的檢驗;最多只能做到很可信,很可靠的檢證而已。因為這樣的緣故,有時我們可以決定某人的論點或答案是真是假;可是有時候,我們最多只能判斷它是真的機會很大,不大,很小等等而已;因為我們無法進行完整的驗證的緣故。我們知道,並不是凡是有關普遍事實的答案,都無法加以完整的驗證。相反的,也不是凡是有關個別事實的答案,都有辦法加以完整的驗證。比方說,許多的個別的歷史事實,就難以加以證實,最多只能加以檢證而已。這往往是因為如果要證實該一答案,則我們必須牽涉到一些普遍的事實的緣故。舉例來說,我們能夠證實凱薩是被布魯斯特所刺殺的嗎?當然我們都相信史家的記載。他們是直接間接依據當時目擊者的見證而寫的。可是我們為甚麼認為這樣的記載可靠呢?這不會是出於安東尼的造謠,或是與別人的串通嗎?即使當時已經有了電視,活生生地在螢光幕上實況演出,我們就一點懷疑的餘地都沒有嗎?要相信這些證據,我們得採那許多普遍的事實,如某些有名望的歷史家是不在沒有充分證據前下結論的等等。而這些又得依憑檢證來確定它們是否可靠。檢證和驗證一樣,可以由反面行之。附性的驗證我們叫做否證,負性的檢證我們要稱之為「非證」。用來非證的(反面)證據,一般稱為「非證個例」。當然,我們若無法對某一答案加以檢證,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因而能夠對它加以非證。這點與驗證的情況類似的。瑣不同的是,對於某一答案而言,也許我們此刻加以驗證了。可是後來發現了非證個例,因此逼迫我們對原來的答案加以非證。科學史上充滿了這樣的例子。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923221100AAY4bfi
2016-10-12 11:56 am
歷史是循環的?所以我們才有仿佛回到了莊子的時代的感覺?
所有的孤單和自卑加起也抵不過一句:沒有人喜歡我
這句「沒有人喜歡我」事實上只是一種價值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H-zgCOl1U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30213601AAATc5c

培養健全的人格及求善求美的精神
哲學裡那些“人的問題”最具代表性【3】
習慣的形式、培養宗教情操完成人生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x49PgRsAQ
2016-10-11 2:52 am
家暴童安置育幼院 疑遭保育員重摔致死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10日電)新竹縣11歲何姓男童因遭家暴,被轉介到苗栗縣安置,9日晚間在育幼院內沒有配合寫功課,遭到張姓保育員抱起重摔在地面,深夜被發現躺在床上口吐白沫、送醫不治身亡。
中央社中央社 – 2016年10月10日 下午12:28

-----------------------------------------------------------------------------------------------------------------------------------------
何以有自卑感未必是壞事?它真的不會使傷害加深?

一、
「什麼是正義 ....................「樓下的「美月」應該是那隻之前以匿名作假廣告的灌票廢物**對不對? 所有的假回答真擾亂也都是「美月」所為對不對? 」《青海清》

二、
「網上查查?? 查你父親是誰嗎? 怎麼!?這陣子假廣告、假回答的擾亂還不夠嗎? 你就不能長進一點? 需要我當眾罵你一聲廢物嗎?」 《找不到回憶》

「網上查查 ??? 查甚麼? 查你有多少白癡帳號在裝神弄鬼?」 《義不容情》

「你有種在喔看看 假廣告假回答裝神弄鬼混吃等死的廢物」 《守著陽光守著你》

頻繁的答非所問是某種精神病症或心理問題? 該症狀是否與所謂的「意識變更」有關?

問: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回答:Google一下吧、網上查查、不清楚、對、好、謝謝、那五倫?、喝茶、這個問題沒意義、…
以上回答為違反行為
以上解答意圖並非在於解答問題,且構成「點數賭博」違反情事。這會視為「非解答」,原因在於其並未有效嘗試解答問題。 使用 Yahoo奇摩知識+ 時請務必遵循問題和解答格式。.............試圖鼓勵點選商業網站。 Yahoo奇摩知識+ 是取得知識的專屬園地,而非為客戶服務。

三、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曾與佛洛依德合作過10年,後來因為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不能茍同而拆夥,繼而發展自己的人格理論。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阿德勒對性格有特別的看法,大致分為激進性格(攻擊性性格)、非激進性格(非攻擊性性格)及其他三類;一般說來,當一個人追求權力及優越的目標,以公開與他人為敵的方式呈現,連對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敵意時,就屬於激進性格;相對於激進性格,非激進性格以自人群中撤退的方式,來操縱關心他的人,這種表面上不傷害別人的形式,其實同樣隱藏著對人的敵意。以下大致說明這些性格。
(一)激進性格: 1.虛榮(Vanity) 2.嫉妒(Jealousy) 3.羨慕(Envy) 4.貪吝(Avarice) 5.恨(Hate) 6.犯罪性疏忽
(二)非激進性格: 1.孤僻(Seclusiveness) 2.焦慮不安(Anxiety) 3.懦弱(Faint-heartedness) 4.粗野不馴(Untamed Instincts)……………《鈞天寰宇》
摘自:自卑與優越的界定關涉那些必要且具體身心因素?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1211538AAGQrP7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07181600AAmJzE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