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玄奘三藏的光榮
奘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出中國經西域至印度,留學十七年而後返國。留印期間,從戒賢學瑜伽唯識,隨如來密、師子忍等習因明、聲明,又向勝軍學《唯識抉擇論》。回到那爛陀寺奉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並會通中觀瑜伽二宗之義,著《會宗論》三千頌,以答覆當時在寺講中、百二論而破瑜伽教義的師子光,名望因此大振。
後與海慧、智光、師子光等四大德共赴戒日王之請,與烏荼國小乘論師對論,小乘論師製破大乘義七百頌,奘師申大乘義製一千六百頌名為《制惡見論》而破之,聲譽益隆。
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冬,戒日王又於曲女城,大會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千餘人,耆那教徒二千餘人。奘師被請為大會論王,作《真唯識量頌》,稱揚大乘,並宣示大眾;若有一字無理而能難破者,請斬首以謝。如是經過十八日,竟無一人敢發議論。無怪乎玄奘的盛名,迄今仍為印度學者之所崇敬。
東印法難
當戒日王之父波羅羯羅伐彈那王在位時,東印的土邦金耳國,日漸強盛,國王設賞迦(月),持武力西侵,所到之處,摧毀佛法,壞寺、坑僧,並代佛成道處(佛陀伽耶)的菩提樹,佛涅槃處(拘尸那羅)的佛教寺僧也被焚殺殆盡。玄奘之師戒賢論師,據說就是曾被此王所坑而逃脫的一人。
教難遍及恆河兩岸,一時法運頓衰,若非戒日王的皈依佛教,佛教的慧命即可能從此而斷!
戒日王禱於觀自在菩薩,一舉而戰勝了設賞迦王。可是,戒日王無子,故在他駕崩之時,亦即是戒日王朝衰亡之期,王僅有一女,嫁於南方婆羅毘邦的幼日王;戒日王死後,各邦又自行獨立,有的則不承認戒日王的繼承人選。當時有一位戒日王的大臣名叫有修,也想繼承王位,因其抗拒唐朝使節王玄策,而被玄策借西藏武力將他囚送到了中國。
戒日王之後,婆羅門教出了兩位傑出的學者,一是弭曼差派的鳩摩利婆多(Kumaril Bhatta),一是吠檀多派的商羯羅阿闍梨(Shankaracharya) ,這兩人在西元六五零年至七五零年的一個世紀之內,恢復《吠陀》經典原先的崇高地位,並對佛教做了無情的攻擊。
鳩摩利婆多的偉大著作是《吠陀真義評論》,婆羅門教的哲學因此大成,佛教的特色便因此消失,他雲遊全印,辯才無礙,弘揚其學說,攻破佛教。他是北印人,據說當他的南印派隆盛之時,佛弟子中竟無一人能夠勝過他們的議論;那爛陀寺的講學方式,一向公開,至此,因為無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內室講授。
至於商羯羅阿闍梨,他是南印度人,他在宗教哲學上的貢獻,被印度史家譽為是一種人類思想的結晶。他為弘揚教義,於印度的東、南、西、北的四方,建立四個傳道中心,等於在精神上他以統治了印度全國。據傳說,當他至藩伽羅地方,找著佛教徒辯論,但在佛教的法將之中,竟無一人能夠取勝於他,於是,即有二十五所道場被毀,五百位比丘被逼改宗其教;向東到歐提毘舍地方,情形也是如此!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優秀,與法運的隆污,關係實在太大了。
參考: 聖嚴法師,(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6),頁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