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蘭克(Leopold Von Ranke),一七九九年出身於德國圖林根地區一個信仰路德教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一八一四年,蘭克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和神學,產生對古典文化的愛好。一八一八年,蘭克大學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應邀前往法蘭克福一所高級中學教授古典文學。由於尼布爾《羅馬史》的影響和因教學需要而多方涉獵古希臘羅馬的著名史著,蘭克對歷史學產生濃厚興趣。一八二四年,蘭克發表第一部史著《拉丁和條頓民族史》,名聲大震。翌年被聘為柏林大學非正式歷史學教授。一八三四年升任正式教授,一八四一年獲得「普魯士欽定歷史學家」榮銜,主持柏林大學歷史講座達四十六年之久。
蘭克一生著述甚豐,全集達五十四卷之多(不包括最後出版的《世界通史》);比較重要的著作有《拉丁和條頓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紀南歐各族史》、《塞爾維亞革命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時期的德意志史》、《普魯士史新編》、《十六、十七世紀法國史》、《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史》、《華倫斯坦傳》、《七年戰爭的由來》、《腓特烈大帝傳》和《世界通史》。
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蘭克所推崇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蘭克史學的核心是客觀主義。他認為,歷史學家必須保持一種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決不可出於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帶有偏見。歷史學家的根本任務是弄清歷史事實,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如實地用文字再現出來。歷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決不能心存實用的目的,只應追求事實真相,不應褒貶是非。蘭克在《拉丁和條頓民族史》序言中寫道:「人們一向認為歷史學的職能在於借鑑往史,用以教育當代,嘉惠未來。本書並不企求達到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過是要弄清歷史事實發生的真相罷了。」
蘭克史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原則是史料高於一切。歷史學家要弄清歷史事實的真相,唯一的途徑就是窮本溯源,收集原始資料並加以科學的考證;要考察那些「目擊者」是如何記載事實的,要讓史料本身說話。在有關同一事件的各種史料中,距事件發生時間最近的證人所做的陳述是最可靠的,而當事人的信件和記錄比史學家的記敘更有價值。當然,對於這些原始記錄,必須透徹地研究每個史料的作者的性格、傾向以及他們的活動,才能真正了解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對於以往的歷史學家,蘭克指出:過去的一切歷史著作都是不可靠的。因為,其作者在研究時各有目的,或為未來的行動尋找歷史借鑑和教訓,或為攻擊某人,或為某人辯護,或人云亦云地抄襲古人。因此,在研究歷史的同時對過去的每個歷史學家也必須加以研究。
蘭克所創立的史觀後來被稱為歷史主義,其核心是堅持歷史的個別性和獨特性即歷史的特殊性。在蘭克看來,歷史是帝王將相的活動。歷史學家只能以此為依據進行專題研究,再現他們的活動,但不能作理論上的概括。他認為歷史研究的是個別的、具體的、獨特的事件。至於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因果關係,不是歷史學而是哲學的任務。歷史研究不可能發現有關社會發展的規律,「普遍的趨勢並不能決定歷史的發展,還需要偉人將這些趨勢體現出來」。因此,歷史不過是一幕幕不相連續的偉人的活動,裏面沒有什麼必然的規律。
蘭克還是一個典型的「西歐中心論」者,他發展了黑格爾的有關論點,斷言:「有些民族完全沒有能力談文化……我相信從全人類的觀點看來,人類的思想,只是在偉大民族的歷史中形成的。」他認為亞洲各民族的歷史發展是遲鈍和靜止的,從蒙古人征服時期以來,野蠻狀態一直統治著亞洲。所以,在東方沒有進步,只有倒退。世界歷史的主流是拉丁和條頓民族進步發展的歷史。蘭克晚年口授的《世界通史》,儘管在序言中表白要「消滅自我」,即完全公正客觀,但七卷本的《世界通史》中除首卷對西亞、北非的歷史作了極簡略的敘述外,東方各國的歷史在他書中沒有任何地位。
蘭克生平篤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學解釋歷史:「在全部的歷史進程中,『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是到處顯現的。歷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證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個關鍵性的時刻都證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儘管有種種不足之處,蘭克仍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蘭克創立的歷史研究和教學方法對西方史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用研究班的教學方法訓練出一批又一批歷史學家。研究班是一種類似於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室,在教授的主持下圍繞著某個研究主題進行教學和研究。蘭克認為,歷史知識的傳授和學者的培養光靠講課是不夠的,必須用研究班來解決。蘭克的弟子遍布西方各國,除少數外,他們大都謹承師訓,標榜客觀主義和科學方法,形成一個實力雄厚的蘭克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德國的威茨(Georg Waitz)、吉塞布里契特(Friedrich Wilhelm Giesebrecht)、瓦騰巴哈(Wilhelm Wattenbach)、西貝爾(Heinrich Sybel)、瑞士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法國的摩諾德(Gabriel Monod)以及英國的劍橋學派等。時至今日,西方許多歷史學家仍把蘭克奉為史學的正宗嫡祖。
參考: 邢東田,〈七、什麼是蘭克史學?〉,《世界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出版社,1997),頁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