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如何令清君主權力達致頂峰?

2016-10-02 4:25 am

回答 (3)

2016-10-02 6:42 am
清代的軍機處

  到雍正時,又在內閣之外另添一軍機處。清宮裏的文華殿,武英殿,這是內閣學士辦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後,另設一個軍機處,這就是所謂的南書房,這祇是一所很小的房子。最初皇帝為要保持軍事機密,有許多事不經內閣,徑由南書房軍機處發出。後來變成習慣,政治實際重要政令,都在軍機處,不再在內閣。顧名思義,內閣還像是文治,而軍機處則明明是一種軍事統制的名稱。既然最高法令均屬於軍機,當然祇能說它是軍事統制了。不過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也是由內閣大臣裏挑選出來的,在內閣大臣裏挑幾個出來到南書房協同皇帝辦事,如是,皇帝可以不再到文華殿、武英殿商量政事,而祇在軍機處密議。所以實際上清代的軍機處,也就等於如明朝般,皇帝不出宮來辦事,祇在裏面找幾個私人商量。不過清代皇帝比較地聰明,他們鑑於明代太監當權而招亡國之禍的覆轍,所以不在裏面找太監,而向外面調大臣。但從制度講,二者間還是一樣。太監也罷,軍機大臣也罷,反正都祇算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算不得朝廷的大臣。我們上次講,張居正第一不應有權徑下政府最高的命令;第二不應要人報皇帝的公事也報他一份。好像向行政院長呈報的公事,行政院秘書處不能說也要人家報一份。或者向總統呈報的公事,文官處也不該要人家單獨報一份。一個首長和其秘書,祇算是同一個機關。張居正要人家把公事一份送皇帝,一份送內閣,這便是不合理。倘使張居正正名定義是宰相,那些公文又祇要送宰相,不須再送給皇帝。所以從制度論,張居正的辦法終是講不通。清代軍機處向六部尚書大臣及各省督撫直接下命令,這些發出的命令還是皇帝的。因為政府最高出命權屬於皇帝,軍機處不過是皇帝御用的秘書,實實在在祇是皇帝的一個「南書房」。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的手續,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的。開始時,或因軍事機密,才用這辦法,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這種上諭,由軍機處擬給皇帝看,皇帝看過以後,封起來蓋起一個印,這個印叫「辦理軍機處」,這是說辦理軍機的地方。什麼人在那裏辦理呢?這當然是皇帝了。這個印一蓋,誰也不能看。譬如是有關經濟財政問題的,送給江蘇巡撫,連戶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關軍事的,送給兩廣總督,兵部尚書也不能看。在辦理軍機處的人,就叫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講,並不是大臣,因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長啊。這種上諭封好,辦理軍機處的印蓋了,就交給兵部尚書,兵部尚書並不能拆看,祇要他加一個封袋,直接發給受命令的人。如是則一切事情,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係,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這不是全國政治,都變成秘密不再公開了。秘密政治這當然祇能說是一種法術,而不能說是一種制度呀!
  直到現在,還有傳刻的雍正硃批上諭,這在清代政治上是一種了不得的聖旨。雍正是有名能專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康熙也算是一個好皇帝,至於雍正便太專制了。我們現在看他的硃批上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統制中國的。在當時,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他都知道,大概全國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務人員的。因此許多人的私生活,連家人父子親戚的瑣碎事,都瞞不過他。一切奏章,他都詳細批。他雖精明,同時是獨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聰明,中外事,無論大小,旁人還不知道,他已經知道了。從前做皇帝,外面送給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來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為政治該公開,而六部尚書是全國的行政首長呀。這在明代還是如此的。那時大官的任用還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則祇經過吏部。事關教育,則一定要經過禮部的。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決不能說是一種制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祇該說它是法術。為什麼?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決不能形成出制度。
  由這一點看來,清代比明代更獨裁。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祇是宰相做錯了,須負責。皇帝做錯了,可以不負責。除此一分別以外,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限度。我們曾講過,唐宋諸代的詔勅,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為什麼皇帝下詔書一定要宰相蓋章呢?這就是一種制度了。為什麼皇帝的詔書不能給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這就是一種法術了。這裏的分別很簡單,換句話說:一個是公的,有理由的,一個是私的,沒有理由的。清代那種私心的政治,又怎樣能做得下去呢?這就因為皇帝背後有全部滿洲人撐腰。一個皇帝要獨裁,他背後定要有一部份人強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獨裁。今天共產黨的極權政治也如此。任何一個獨裁者,都有擁護他獨裁的一個特定的集團。我們此刻說皇帝獨裁,我們也要看是那個力量在幫助他獨裁,擁護他獨裁。中國歷史從秦以後,歷代皇帝的背後就沒有這樣一個固定的力量。貴族吧,軍人吧,資產階級吧,都沒有。若說皇帝利用讀書人,讀書人在擁護皇帝,可是讀書人擁護皇帝比較是公的。因為讀書人不是皇帝的私勢力。而且讀書人也不是一個固定的集團。中國歷史上祇有元和清,皇帝後面由整批蒙古人和滿洲人幫忙。其他各代,大體說,是全國的讀書人-由全國民眾中間受過教育經過考試的人來幫忙政府忙,這不能說是不公道。此刻中國共產黨認為這便是「封建社會」了,這真是胡說。讀書人不就是封建。反過來說,皇帝或政府,存心培植讀書人,也並不是私心。並不如元清兩代,存心扶護蒙古人和滿洲人。這種政治當然是私心的。因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現都不成為制度,而祇是法術。
參考: 錢穆,〈第五講、清代〉,《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2007).頁170-174。
2016-10-15 8:24 am
網上查
2016-10-03 4:59 am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1_govching.htm

軍機處乃因事而設,事平未改,並無官署尊官。成員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挑選出來,並無定員,全為兼職,設領班一人,稱首席軍機大臣,下有軍機章京、軍機行走等成員,按表現者逐級上升。其職權為每天進宮,根據皇帝起草詔令,處理官員上奏奏章、文書,其初只管軍事及後軍國大事無所不管,自雍正後一百八十年間「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其詔令密封,每不經內閣、部院,直接下達地方督撫,地方督撫亦可由軍機處大臣,直達其奏摺於皇帝。而大臣與章京間雖有上下之別,但並無從第之分,亦可避免朋黨之生。總言之,軍機處權主在滿,在皇帝手中「乾綱獨斷」,大臣只是承帝旨做事,由皇帝直接管理地方督撫,皇帝之權力較之明更為至高無上。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32: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01202542AA3LZB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