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與自私是人類的本性嗎!?

2016-09-28 7:03 pm
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x49PgRsAQ

回答 (6)

2016-09-29 8:11 am
✔ 最佳答案
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真善美嗎?看來我們是永遠無法達到我們生命的最高目標 如果我們想像出:一個人或人類整體 已經抵達了一個完全沒有任困難的境界 我們必能想像到:在這種環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悶的。每件事都能夠被預料到 每樁事都能夠被預先被計算出。明日不會帶來意料之外的機會 對未來 我們也什麼可以寄望。我們生活中的樂趣 主要是由於我們的缺乏肯定性而來的 如果我們對所有事都能肯定 如果我們知道了每件事情 那麼討論和發現便已經不復存在 科學也已經走到盡頭。 環繞著我們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說一次的故事。曾經讓我們想像我們未曾獲致的目標 而給予我們許多愉悅的藝術和宗教 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幸好 生活並不是這麼容易消耗淨盡的。人類的奮鬥一直持續未斷 我們也能夠不停地發現新問題 並製造出合作和奉獻的新機會。 神經病患者在開始奮鬥時 即已受到阻礙 他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始終留在很低的水準 他的困難則是相對地增大。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問題會懷有逐漸改進的解決之道 他能接受新問題 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 他有對別人貢獻的能力:他不甘落於人後而增加同伴的負擔:他不需要 也不要求特別的照顧 他能夠依照他的社會感覺獨立而勇敢地解決他的問題。

天理與人欲到底是對立的或是平行的?

為何偏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主流(黃俊傑,2013:231)。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既深且廣,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然而,生命的課題很多時候是沉重的!由於研究者這幾年的個人境遇,對人生有諸多刻骨銘心的體悟,因此希望能對這個領域有深入的了解。
…………….
單元三:大偉的一篇週記,大偉(非本名)是研究者以前任教於國三導師班的學生,於週記上記錄「畢業之旅」的樂趣,此外,他提到有位同學因常被其他同學排擠而沒參加畢業旅行。此篇週記該同學於課堂上當眾朗讀,引發其他同學省思。

單元四:殘障體驗活動,此單元教導學生學習無障礙環境的雙語標示,並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體驗活動,學生分組輪流扮演行動不便者及協助者角色,活動並請小組做心得分享。

對生命教育的最初學習與投入的歷程,引發研究者對生命教育的關注。
(四)因為痛過,所以同理 ~ 我們這一班
研究者在撰寫論文階段,擔任國三班導師。回憶帶班過程中,班上部分學生曾出現過一些行為問題,包括以下各種情形:
1、 缺乏感恩心
無法感受他人對自己的用心與付出。例如,對老師補充知識,視為負擔;對老師指定的作業,多所抱怨;對父母的關心,視為嘮叨。
2、 不懂得珍惜食物
由於物質生活無虞,有時會拒絕取用營養午餐水果。
3、 對同儕缺乏同理心與關懷
作弄同學,甚至排擠同學。譬如,在同學座椅上塗上保麗龍膠、刻意孤立同學等。
4、 卻乏服務他人的熱誠
較少主動為班上付出。例如,計較掃地工作的分配、打掃工作敷衍。
5、 生活缺乏目標,無法自我實現
6、 對學習消極,只在享樂。常常上課精神不濟,下課卻生龍活虎。
除上述這些行為問題外,在學生國一至二下這一年半的時間中,研究者有許多刻骨銘心的經歷。很多時候,班上孩子會以偏頗的言論來解讀研究者的用心,被誤解的心情是沉重且受傷!伴隨著與之加深的無力感,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教育這一條路,如何走下去?
林倖妃(2009)在天下雜誌為文提及,曾有媒體請專家找出下一代應具備而沒學好的七門功課,其中「同理心」名列第一。這一代的孩子……….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及教學實踐之研究》

從瞎子走路講起…….
http://counseling.osa.ncku.edu.tw/ezfiles/63/1063/img/889/empathy.pdf

國立政治大學 高級中學導師、情緒管理、班級經營效能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8IBJmy/webmge

班級經營之優良教師採訪
http://class.heart.net.tw/class54.htm

掌握班級經營之鑰 班級適應狀況的蠡測 吳新華
……………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 同理心,譯自英文“empathy”也譯作“神人”“共情”“共感”等。盡管至今,同理心尚未有公認的定義,但1957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Rogers提出的同理概念:“準確察覺他人的內在世界,如同感覺自己的世界一樣,但從不失去“如同”這一條件。“是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的。

同理心的成分Truax和Carkhuff認為同理心包含兩個要素:同理了解,助人者感覺當事人的感覺就像自己的一樣的情感成分,包括情感成分與認知成分;同理反應,助人者表達自己對求助者的了解的溝通成分。Willams(1990)提出同理心包括情感同理、認知同理、溝通同理和關係同理。Davis和Carey等人則認為,同理心包含觀點取替、同理關係、個體擔憂以及想像,其中觀點取替屬於認知部分,其他則屬於情感部分。James W. Kurkjian&William Banks對同理心的特徵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認為同理心有認知、情感和想像三個特徵。
盡管學者關於同理心成分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其內涵大致相同,同理心是情感、認知(同理了解)和溝通(同理反應)三個成分相互作用的過程。

(杜玉芳,黃麗,馮涯. 杭州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浙江 杭州310036)


如何從「支離其形」「支離其德」看融合教育?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9190651AA4EmaZ
2016-10-01 9:57 am
這句「沒有人喜歡我」事實上只是一種價值觀?
從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看先秦時代的動盪與悲哀?《莊子‧則陽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dTeKo14Jw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01013239AA4JaHC

如何看待政治與宗教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226000015KK01246
2016-09-29 9:42 pm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如果還有其他真理存在,它和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頁8~9》

『我們不需要你,你根本不配活下去。你的目標,你的奮鬥,你所抱持的價值觀念沒有未來可言。滾開吧!一無可取的人!快點死亡,快點消逝掉吧!你是沒有用的,沒有人需要你,走開!』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一、生活的意義〉,《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2015),頁14-15。)

《荀子大略》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填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

這也許只是一個寓言 但它對道德義務的問題 卻提出了一個極富深意的答案。人生在世 就是為盡種種責任 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子貢因倦於學 因此想逃於事君、事親、妻子、朋友.....而不知在這些關係中 都要求我們盡一份責任 負一份責任 人生之與責任 不能退縮 只有死而後已。

儒家對道德責任的範圍 不以人事界為限 主張擴及整個宇宙 陸象山就說過:「宇宙內事 即己份內事 己份內事 即宇宙內事」因此 人永遠有未完的責任 臨死總免有所遺憾 羅近溪嘗言:「仲尼臨終不免嘆口氣」蓋即指此。

綜上所述 不難看出 從我們的古聖先賢到西方阿德勒 他們所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

『我怎能拋棄南面稱王的那種快樂,而再回人間受苦呢?』」!?
難怪莊子會對它「撽以馬捶」甚至連西方的阿德勒都要說「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如果還有其他真理存在,它和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尼采體驗人生之慾望的不可否定,於是倡「生的意志說」。以生命的發展,決定其生活的價值,認為生命是力量也是藝術,生活裡充滿了美,是一首悲壯抒情曲。在蘇魯支語錄裏面,他說:「對痛苦發生恐懼和懷疑的心情,那是平常人的習慣。人格愈高,愈不怕痛苦,因為痛苦是生存最根本的東西。快樂只是另一形式。深沉的痛苦,使人高貴。」

這一大段話,豈不和我們孟老夫子所言一樣?痛苦是支持人生向上的唯一力量,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信念。莎士比亞的悲劇所以格外感人者,其原因在此。就是真正的喜劇,大概也是以含淚的微笑為高格。羅曼羅蘭說得更為徹底,他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事要做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2016-09-29 6:09 pm
中國歷史上沒有西方獨裁統治和多數統治的對立,但有法治和禮治的對立………..

英國政治哲學家彌爾承認,暴政不僅由政府官員,也會由公眾意見,社會習俗與鄰居加到人民身上。他的想法能給我們一點啟示:民主政治可防止來自政府官員的暴政,來自社會習俗和鄰居的暴政,也許由具有教化功能的新規範來防止比較有效。民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西方有一定的條件才促成,在中國要把權利義務的觀念引入家庭,不但極端困難,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在這範圍內,人際關係的維繫,情感仍佔著重要的地位。家在人類的生活中,不論古今,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極重要,現代人從家庭中得到的滋潤和滿足,越來越少,傳統的智慧,或許能幫助我們走出此一困境。

所謂「問題學生」是否包括極度「不合群」的學生?
不合群能否↓飛行擴展? 2VFKNalvn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73vtjn6Y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08173421AAX1hF7


有意義須具備怎樣的條件?

例、致力於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民航組織
我們的心靈活動是否都是在本來無一物的背景下為之?
遞迴介説是不是一種循環circular介說?它是不是屬於指認的程序?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5210416AAe6Nc9

美軍抗IS官網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入列
聯合新聞網作者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0月2日 上午2:4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XcPVEtghQ
2016-09-29 2:49 pm
「自然界唯一不可饒恕的罪過」威爾斯說「是停滯或靜止不動」講求效率的專家說:「一件事情若放任不管 聽其自然 將會生霉發爛 猶如一條死魚浮在活動的流水中。所以要常環顧四周 觀察 分析和行動 。而且現在就得開始行動!

許多人常會嘲笑這個不流行的商業行為 他們會問為甚麼不用比較簡單的方法。他們說:「用些滑頭的方法怎麼樣?多少人都這樣做哩!」

你以自己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一份子為榮 ---- 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然而我們應該全然覺得羞恥。有人說我們的時代是父母時代的改進 我們已進步且在繼續前進著;但是我們以為我們沒有進步 我們只有改變 --- 改變成壞的。

我們時常懷疑 我們古老的儉樸、誠實、正直等傳統 一旦死亡之後 這個世界真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 所謂「誠實」正在急速的趨向「不時興」的境地 它已不再受到重視 也沒有人以為它具有任何價值。每天早上打開報紙 總是充滿著詐欺、詭計、竊盜等事件的報導。

我們不必即刻開始反對這種墮落與不誠實 而從事甚麼激烈運動。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多得很。首先 我們每天應該誠實地反省自己的行為 審查自己的行動 看是否在企圖做有利於己而有害於他人的勾當。假如滿意自己是誠實的 不要因此放鬆自己。繼續嚴格督導自己 避免踏上誘惑之路而淪陷於覆亡。
義不容情

一位老先生在他年老退休的時候 他把他所經營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 並一再對他的兒子說:「記住 孩子 誠實一直是 也將永遠是一種最佳的政策」
「您的意見是對的」那位年輕人說罷又接下去說:「但是 當您在處理公司的事務時 我也曾研究了公司法。這裡面的確有許多可做的事 當然 那並不是不誠實的」
酒場浪子

商業道德只要藉著改革個人來改進它 並不需要花甚麼。如果我們之中 每個人決定在言語和行為上正直與真摯 重視我們的諾言 克盡我們對人群、社會和國家的義務 我們是照常走上一個真理與正直的新時代 從而取代虛假和腐敗的今天。

莎士比亞說過這樣的話:「對你自己的忠實 永矢弗渝 你就不會對別人虛偽」
雲中月

社會生活不是單獨的生活,是一個全面的.深入的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彼此沒有任何因素做為交往的基礎,那麼交往將是失敗的。交往的第一原則就是信,信不只是信任對方,信任自己,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我們的商人,在以往一向是以信為本的,但最近很不幸的,有一部分商人,專以投機取巧,詐欺的方式來獲得不法的利益,由於競爭的關係,竟使這種惡風變得「有些正常」起來了。我們常自詡為一道德水準極高的民族,但是一個道德水準如果不能與現實生活相配合的話,就未免有點曲高和寡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道是水準的原則是應該可以提高所有的社會生活水準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道德水準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原則的話,那麼它就應該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適應各個不同的社會,道德水準應該是歷久彌新,永恆不變的,但道德的表現卻可因人,因事,因地而有所不同。在一個重商主義的社會中,其道德水準就應該特別講求信的原則及方式,信的原則,乃是基於人類命運的相同,生活水準的共同開創而具有的信念,為了全人類的進步,也為個人生活的改善,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並在人我之間的利害衝突之中,以信的原則來解決困難,信不是一種刁難,也不是無能的表示,而是一個現代人絕不可少的基礎。
孤獨的牧羊人

謝林︰「我們從智性直觀中甦醒過來,就像從死亡狀態中甦醒過來。我們透過反省才甦醒過來,也就是透過被迫必然的折返我們自身。如果沒有對反,就沒有折返,沒有客體就沒有反省。」
1351陸一特
2016-10-06 9:22 am
喔喔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38: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8110338AABoTkZ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