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2】?

2016-09-28 3:31 p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zCf0ascW8
如何以『化機』與「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看現世的樂利?

回答 (10)

2016-09-30 5:45 am
✔ 最佳答案
「幸福」在現代生活裡,是很流行的觀念,以往中國與此相當的是「福」或「福氣」,「幸」也有福的意思。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幸福,大抵指內心愉悅. 物質生活滿足 .做事順利等,古人所說福的含義,也具備這方面,如禮記:『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在現實人生中,要達到無所不順,短暫時間裡,有此可能,在人的一生中,由於複雜的境遇,和多變的心理等因素的影響,絕不可能。縱然是俗世的幸福,依然是人生的理想。

如果說幸福的條件,包括欲望的滿足,那麼中國只有少數的哲人提到這一點,荀子就曾主張 「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李覯則認為「欲者人之常情」;戴東原又進一步以「遂欲達情」為人生的一個理想。多數哲學家,雖不反對一般人追求這方面的幸福,但對於社會負有責任,並具有崇高理想的知識份子,則認為現實欲望的追求,對較高人生價值的實現,有損無益。

尚書說:『天道福善禍淫』在最早的經書裡,就把「福」和「善」連在一起,這無異是把超世俗的幸福,畫了一個範圍,也指引了一個目標。中國先哲和西方哲人一樣,都認為『幸福是最終至高的善,而為人類奮力以赴的目標。』所以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對於一般人來說,謀食和貧窮,是個大問題,但對追求人生較高價值的知識份子,他應該奮力以求的是至高的善,與此相較,謀食與貧窮,是次要問題。以現實至高的善為知識份子追求的目標,中國人稱之為「道福」已別於世俗的幸福。

趨福避凶,人之常情。人生的詭奇是在:求福者往往得禍,有時身罹奇禍,卻能因禍得福。對此『無常』的現象,中國哲人們有深徹的體會。當人春風得意百事順遂時,他會警告你:「福無雙至」,「福禍相生」,「福兮禍之所倚」。當人陷於憂苦生活中,喪失了奮鬥勇氣時,他會勸慰你:「禍兮福之所倚」。當人歷盡蒼桑,對現實社會種種不平的現象極表不滿時,他會繼續勉勵你:「福禍由己」。中國人的想法,避禍比求福更重要,蘇東坡詩:『但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禍到公卿』!『無災無禍』,便是人間至福,此又談何容易?這樣對福的態度,也許你覺得太消極了,我只想提醒你一點,在傳統匱乏經濟的限制下,人們只有抱著『無災無禍』的想法,才能在那樣的處境裡,比較愉快的生活下去。

西方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和中國很接近,亞里斯多德不反對財富和肉體的享樂,是促進幸福的條件,但也強調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柏拉圖把幸福定義為靈魂的和諧 --- 真正有品德的人的精神狀態。照這個標準,像一生受盡貧窮折磨的莊子,才算有幸福的人。

摘自:為何多少歲月遞嬗人生不如意事仍舊是十之八九?
20160527094941AAAaPh7


此外,西方基督教對「福」的八種看法,和中國儒家的思想,亦多能相通。所謂「真福八端」是:
(1)你們清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你們的。
(2)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3)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4)慕義如飢如渴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5)憐憫他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6)心地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7)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8)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方豪引用儒家的資料互相印證後,所謂八種禎福的人,換為儒家的說法就是:
(1)安貧樂道的人;
(2)吃得苦中苦的人;
(3)喜怒哀樂中節的人;
(4)求仁求義的人;
(5)有惻隱之心的人;
(6)有誠意的人;
(7)實行恕道的人;
(8)與人和平相處的人。

很顯然,傳統時代有輕視以欲望滿足為幸福的強烈傾向,他們把幸福的範圍定得也嫌狹窄。現代人比較能體會到幸福的豐富內涵,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把人格以外的各種成就或創造,同樣可作為幸福的標準,不論從事那一行,只要有傑出的表現,都可以使你感到幸福。現代人最為人詬病的,是過分以金錢和物質的滿足來衡量幸福,因而導致『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一標準的破壞,結果如精神分析家佛洛姆所說,現代人已變成自身以外的目的之工具,對自己對人類都喪失了信心。我們面臨此一現象,不只是要提高警覺,而是要立刻從個體開始,著手挽救這一趨勢。 挽救之道,重新認識中西傳統有關幸福的智慧---一種獲得幸福而又不喪失自我的智慧,仍不失為有效的途徑。但有一點要注意,塵封已久的智慧,必須透過新的理論,和現代人的感受,才能避免令人生厭的陳腔濫調,再度生動地活耀於我們的心靈。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這大地淒迷,風雨如晦的一刻,人人躬自反省,由知天樂命,求制天命以創造新生命,則人生必有光輝的遠景。

摘自:在一個崩壞的體制(環境)中如何出人頭地?
20160811172145AA5GJSY

北淡線 ~ 奇岩 – 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5GSQPRhh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sNtWIBNc
2016-10-06 8:51 am
網上查查
2016-10-05 5:32 pm
請各位幫我想想細胞的形狀為何可以決定細胞功能的特質?
2016-10-02 4:49 pm
如何在有限的框架中感受無限的美好

你永遠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注定要失去我們所愛的人 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對我們有多重要

因為我們都知道 生命中的許多的美好 往往就在要緊握的同時 也正在流失掉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人生 是該多些義無反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SmgPxsIcA
2016-09-30 8:14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2】?

生活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人,「成功」就像一個巨靈控制著我們,鞭策著我們,好像這就像是人生唯一的價值;每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每一個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社會也使用各種方式獎勵小有成就的人,希望他們有更大的成功。結果真正能成功的只有少數,大多數人,都被這個巨靈搞得神魂顛倒,甚至神經錯亂。於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等口號,也在這樣的社會流行起來。

如果教育只顧盲目地教人成功,而不講究合理和合法的手段,以及如何運用一個人的成功,那末一個人的成功,對社會大眾究竟是禍是福,是不難想見的。達到成功的手段,和如何運用成功之果,這就牽涉到道德問題。在現代社會裏,鼓勵人求取成功,從事無情的競爭,顯然是促使道德敗壞的一個原因。當一個環境只注意到一個人的成功,而忽視成功的手段時,無異是在鼓勵這種敗壞。尤其當大家以金錢為唯一標準來衡量成功時,這種敗壞就越發嚴重。

不論是中國或是西方,沒有哲學家視擁有財富即能擁有幸福和成功。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認為貪愛金錢的人,不會有好的下場,「至善與至富同時並兼」是不可能的。基督教的福音也說,富人進天國.猶如駱駝穿針孔那樣困難。孔子視富貴如浮雲,孟子的書裡則乾脆說:「為富不仁」中西的大哲,聖賢有如此共同的想法,恐怕不祇是因為他們把人生的價值設定的太高,而是因為他們都能透徹地了解到,如僅以財富為人生的目的,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將造成嚴重的敗壞。

中國傳統的史家,可以使一個仗義疏財、富而好義的人,名垂千古,這表示他們並不以為財富本身就是壞的,如果一個人擁有財富,又能善用財富,未嘗不是人間美事。

如何運用成功,哲學家老子為人類留下珍貴的箴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並不反對人追求成功,問題在成功以後, 能不做到「不恃」、「弗居」?蔗部但是智愚之別,也是善惡的分界。對成功的不恃、弗居,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張良協助劉邦得到政權以後,富貴利祿皆不取,與仙人赤松子同隱於山中,是一種方式。累積鉅金,「再分散與貧交疏坤弟」,被司馬遷稱為「富、好行其德者」的陶朱公,又是一種方式。科學家愛因斯坦,音樂家卡薩爾斯,在享有世界性的聲譽以後,都能在人格上有更大的轉進,不辭艱辛,為人類的和平而努力,成為廿世紀人道主義的代表。這些人物都是因功成弗居,反而獲得世人更多的崇敬,正應上老子所說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對同一個問題,理學家王陽明表現出另一種智慧。他說:「夫權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竊之以成其惡,君子用之以濟其善。故君子之致權也有道,本之至,以立其德;植之善類,以多其輔;示之以無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擴之以無所競之心,以平其氣;昭之以不可奪之節,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測之機,以攝其奸;形之以必可賴之智,以收其望。坦然為之,下以上之;退然為之,後以先之。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在功成而不必身退,那又如何免於大害?主要關鍵在能否「立其德」?成功唯有德者能居之。

在現實的人生發展中,成功是必要的,但不必以財富和其他物質來衡量。畫家能畫一幅好的畫,作家能寫一本好書,工人能把他的工作做得使人賞識,都能算是成功。健康的社會,應該使各色各樣成功的人,都能受到尊重,不必讓多數人在一條成功的狹小巷子裡迷失了自己。

把成功引入道德問題中來,成功是否必要,成為次要的問題,它所關注的是如何運用成功之果,造福社會大眾?以上各大哲的見解,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台北:水牛出版社,1974)

成功也許是我們衡量手段的權宜性準則 然而權宜是一回事道德上的合理又是一回事。成功是變質的危機 失敗是墮落的險境。財富、名望、榮耀與權利擁有與否 也許全靠機緣 但知識與德行 則需透過慎重的抉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mLawoxrs

相關:成功是必須的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12000010KK01599
2016-09-30 4:58 am
真理最普通的觀念乃是:理智所嚮往的……超越的真理是單一的,每一物是真的是按照它與唯一的及單獨的第一真理的關係。

超越真理是在每一件事物與它理想典型符合裡,理智一旦毀壞,它就不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一個理智,那就沒有第一個規律;因此,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規律,並且我們對事物的理想真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功利的;但是以萬物律例的名義,它則是毫無價值的。在這個特別情形下,按着我們觀察的角度,也沒有什麼真的可談;更談不到有甚麼永遠的真理了。

相反的,如果永遠的理智存在,好了,由於祂,名正言順地便有一個永遠的真理。但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還是一個先決問題。所以拿永遠真理的在自己的存在當作出發點,並且想由此證明天主的存在,不過只是空中閣樓海市蜃樓而已。凡是這樣嘗試過的可以做一個就人論事的結論;但是不能追隨他們到底,並且把他們的主題放在絕對之中。

實在說,建立真理的對象不一定是現成存在的「有」;因為潛能也是「有」;一件東西可以是准真的,條件是它存在於它的原因裡,所以,如果一個永遠的原因存在,萬物的真理可以說是永遠的,因為是建立在創造者的能力及意志裡。常是應該首先證明這個原因的存在;只有把觀念及事實的秩序顛倒過來才會結論一個永遠真裡存在的原因。


隨人而異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可勝數的。而且,我們說過,每一種意義可能多少都含有錯誤的成分在裡頭。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而我們也可以說,只要是被人們應用的生命意義,也不會是絕對錯誤的。所有的意義都在這兩極端間變化。然而,在這些變化裡,我們卻可以將各種回答分出高下:它們有些很美妙,有些很糟糕,有些錯得多,有些錯得少.我們還能發現:較好的意義具有哪些共同特質,而較差的意義又都缺少哪些東西。這樣,我們可以從這個事實中得出一個共同的標準,一個普遍的生活的意義,也是能使我們解釋後來與人類有關的所有的現實的'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如果還有其他真理存在,它和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摘自:《自卑與超越˙阿德勒˙新潮文庫1971年6月》」


你要航行嗎?必然會有千妖百怪出來阻攔;暴虐的欺凌是它們的遊戲,製造滅亡是它們唯一的才幹。命中注定我要常常和它們相逢,因為我的名字叫做船;面對強大於自身千萬倍的對手,能援救自己的只有清醒和勇敢。
恐懼只能使自己盲目,盲目只能誇大魔鬼的猙獰嘴臉;也許我的樣子比它們更可怕,當我以生命相拼,一往無前!
只要我還有一根完整的龍骨,絕不駛進避風的港灣;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讓勇敢來決定道路的寬窄、長短。
我完完全全的自由了,船頭成為埋葬它們的鐵鏟;我在波浪中有節奏地跳躍,就象蕩著一個巨大的鞦韆。
即使它們終於把我撕碎,變成一些殘破的木片;我不會沈淪,決不!我還會在浪尖上飛旋。
後來者還會在殘片上認出我,未來的詩人會喟然長嘆:「這裡有一個幸福的靈魂,
它曾經是一艘前進著的航船……」

出於機,入於機。

只要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就可以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有個人可以和你一起承擔生命中無法承受的重量是相當幸福的
2016-09-30 3:23 am
理性加諸我們的難關 我們利用對生命的熱情去跨越它

我們接觸到一個實現目的的一個基本情況--抉擇
人是通過不斷的抉擇 才能實現他的生命目的 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
這是一條長期掙扎奮鬥的過程 人就像行走一條上下行的鐵道 不論上行或下行 都將困難重重 備嘗艱辛 在艱難的歷程中 要達到生命的目的 需靠明智的抉擇 能做抉擇是人的特性 也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不斷作正確的抉擇 可以使生命的意義增強 不斷做錯誤的抉擇將造成生命的浪費

進步只有由人類的努力而得到 進步絕非必然或不可避免 人類社會的改進 或文明的推展全在人所做的選擇

百丈懷海在馬祖道一門下時,師徒兩人出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問:
「那是什麼?」
「是野鴨子。」百丈回答。
「飛到那裏去?」
「飛過去了。」
就在這時,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扭,使得百丈大聲叫痛,馬祖便問:
「你說,難道又飛去了嗎?」
聽了這話,百丈似有所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HduMdBBjA

百丈回宿舍後,就大聲哭泣,過了一會又呵呵大笑,朋友們又好笑又奇怪的問:
「你以前哭,現在笑。」
第二天即會時,馬祖剛上坐,百丈就捲起坐墊要去,馬祖就下座回去,百丈也跟著去,馬祖便問:
「我剛才正要說法,你為甚麼就走呢?」
「因為我的鼻子被你扭得痛極了。」
「昨天你的新想到什麼?」
「今天我的鼻子已不痛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iJM1164ic

以熱情克服問題(因為...愛不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lwK7hLokA

作家亞摩里˙伍德說:「熱情像麻疹、流行性耳下腺炎、流行性感冒一樣容易傳染。」可是它和疾病不同的是,它是美好的,讓我們罹患所謂熱情的疾病吧!那是很好的疾病。
以此一所謂熱情的傳染病,把你自己從本身建築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吧。這樣一來,你就會開始改變,以後你的人生也會跟着有所變化。你會進入過去從未經驗過的人生階段,開始新的生活。
所謂熱情的內容並非淺易的,而是強大、粗曠的精神狀態。擁有和保持都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熱情能使人顯得極其強勁而有力。

熱情(snthusiasm)是從希臘語的entheos延生而來的,在希臘語是指「在你心裡的神」或「充滿神」的意思。
因此,熱情之所以有解決問題的奇蹟性力量,主要是因為在我們心裏的神賜給我們準備面對一切困難的智慧和勇氣,以及信念。所以,當問題發生時,只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去面對,如何以正確的想法去因應就行了。
在解決問題時,「熱情」會發揮人們稱為「奇蹟」般的巨大力量。
熱情是一種精神狀態,當陷入困難的境地時,那個人的心理狀況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這點比如何去因應實際發生的困難更為重要。
熱情能改變新的觀點,將人們恐懼問題的心理,轉變成堅信問題必能迎刃而解的樂觀心態。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除了被膽小的風吹到外,沒有甚麼可怕的事。不應該用厭惡的心待人,要用讚美的心待人。對別人東西不可有非分之想,當然,對他人所具有的親切心懷或寬大的態度,則應盡一切努力去擁有。
忘掉那恨你的人,多想想朋友的事。每天想一想耶穌基督的事吧。盡可能用較多的時間把自己的身心浸浴在神創造的自然生活中,這就是得以走在平安小徑上的小小指引。
依據「得以走在平安小徑上的小小指引」生活,不久之後就會充滿喜悅與熱情。所謂喜悅與熱情的最理想之生命品質,能因着多培養善意、感謝、愛情而獲得成長。更要使喜悅能充滿心靈,使其膨脹成為熱情吧。於是喜悅的人生就為你所用。《轉角處》摘自:想成功就必須:「說『再見』就走」?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1034112AAYRgHs
2016-09-29 9:46 pm
【“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

阿德勒對人生意義的分析,是把人類的延續作為最終的指向:
隨人而異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可勝數的。 ……我們可以得到一種科學的“生命意義”,它是真正意義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們應付與人類有關的現實“意義”的。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往:“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 (頁30)——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生活的意義”,《自卑與超越》。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精神分析三大家 因為每個人都只是人類社會的一員,所以個人生活的真正意義,便在於“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頁33)。他還認為:所有失敗者——神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頁32)……只有了解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的人,才能夠以勇氣及較大的成功機會來應付其困難。 (頁39)他還特別提到,各大宗教便是具有這種“救世濟人的心懷”,也是推動社會利益增加的“最大力量之一”(頁34)。當然,他對於作為科學的個體心理學也寄予了同樣的期望。阿德勒能看到宗教與心理科學的共同之處,這一點倒與美國心理學家弗絡姆的觀點有一致之處。在這些論述中,筆者最為激賞的,還得是叔本華的“人生空虛論”。如果有人認為追求個人的幸福與享樂便是人生意義之所在的話,那麼且來看看叔本華的邏輯。

命題:“一切人間的享樂都是空虛。”(頁5)
證明:
第一,“人類的努力經常遭遇障礙”(頁1),用我們的常說的話來講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第二,關於人們所追求的幸福,引用柏拉圖的話來說,“唯其不斷地變化,絕不可能常駐”(頁2), “現在所有的存在,在轉瞬間,又成了'曾經'存在” (頁1)。
第三,“人類的慾望是得隴而望蜀,永遠無法饜足”。 (頁1)
第四,“你所熱望的某種東西交到手中時,倒反覺得不過如此而已,發現不出它的價值。”(頁3)
第五,慾望“即使得到滿足,那也僅能給予沒有痛苦的狀態,但卻帶來更多的煩惱”。 “這個煩惱的感覺是人生空虛的成因,也直接證明生存的無價值。”(頁4)
最後,“所謂'人體'……最後也不得不歸於一抔黃土”。 (頁4)
總結: “人生只是追求通常想像上的幸福,而且,能達到目的的絕少,縱能達到,也將立刻感到“目的錯誤”的失望。”(頁2)
——叔本華(1788-1860)“人生空虛論”,《叔本華論文集》

以上摘自:人生的意義,心理學家、哲學家如是說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108457/
2016-09-29 3:42 pm
本市疏散門於105年9月28日17時起陸續開放,周邊紅黃線(29)日上午7時禁止停車,同時區域內路邊停車格恢復收費;另萬華區堤外停車場因汙泥積水,周邊8公尺以上道路紅黃線(附條件)繼續開放,請密切注意相關新聞訊息。〈台北市交通局〉

芙蓉來不來?明天是關鍵!! 出於機,入於機。

只要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就可以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XI9GnuduU
2016-09-29 8:30 am
★☆
對於物質的樂利與滿足,阿德勒提出三種基本態度:
(1)禁慾主義, 完全排斥物質的樂利與感官的滿足。
(2)物慾主義或肉慾主義: 貪求現世的財物與肉體的取樂 並視之為基本的人間樂利
(3)中庸的態度: 既肯定肉體也有肯定精神的樂利。
衡之於中國傳統 視「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在」的佛教 是典型的禁慾主義;主張「其耆慾深者 其天機淺」的莊子 亦俱此強烈的傾向 但不夠徹底 這情形可以從魏晉時代道家人物的生活中看出。 ……………………詳:「現世的樂利」是哲學問題?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3075142AAJVX0i


愛默生說:「小心注意你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因為你是會得到它的。」
所以說,你的信心必須純正,舉凡違背天理或不近人情的奢求慾念邪思惡想都不可存在。那些算不上是信心而實在是在害人的魔慾,兩者絕對不可混淆模稜。
《光陰的故事》
摘自:哲學不是無解就是錯解?那你還是回佛版去宣揚佛法吧?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3151109AAk3SzR


人類學家克羅孔與心理學家莫銳,有一句名言:
每一個人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面像一部分的人,若干方面則甚麼人都不像。
由這句名言,人性可分三個層面去瞭解:
(一) 基本的人性:這一層的人性,凡屬人皆有之,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某種需要或生理衝力,如食物、口渴、睡眠、排泄、休息、活動,以及痛苦的解除等,告子所說「食、色,性也」,也是屬於這一類。從這個層面所了解的人性,實代代相同,由古至今,沒有甚麼變化。不過,具人類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不同文化裡,滿足這些需要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差異。
(二) 國民性、民族性:日本人有些方面不同於美國人,美國人有些方面不同於中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雖有同文同種之稱,但經過長期的發展,性格上仍然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國民性或民族性事實上是存在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受到文化、社會、經濟,以及教育經驗的差異所決定,也就是說,這一層面的人性,是為著反應特殊的文化經驗之刺激,而人為地發展出來的。在某一時期裏,這種性格可以相當穩定地保持著,一旦價值觀念、社會組織、經濟結構、教育經驗起了變化,性格也必然跟著改變。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 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興起,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詳:古聖先賢的醒世格言有無可能走入歷史黑洞?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11162826AAcYEIj

風與舟於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的意義
詳:「世事無常」是否也算是一種永恆的真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23192035AA6IpPU

Epic Hits | 1-hour Best of Thomas Bergers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w9kYSSTsk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1: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8073104AApaqt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