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05.htm
春秋戰國時代
五霸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