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不忘自己是國王的國王是怎樣的人?

2016-09-21 8:53 am
是怎樣的原因造成大雄自卑沒自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回答 (2)

2016-09-21 11:52 am
✔ 最佳答案
成功後的第一件事

  秦王政即位後第二十六年,戰國七雄對峙了幾百年,在短短幾年之內,其他六國就被秦國輕易地給滅掉了,他終於統一天下了。
  接下來我又要問各位一個問題,問什麼呢?
  如果你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你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我們看一個人,要觀察一個人的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看其兩端:看他得志之後是什麼樣子,會做些什麼事?看他失意的時候又是什麼樣子,會做些什麼事?
  特別是人得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往往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一個人要完成目的之前,他會為了完成目的付出很多的代價,做出很多的努力,甚至去做很多他本來並不想做的事。可是當他完成目的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他真心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樣子。

  那秦始皇想做什麼呢?他在剛統一天下時,發表了這樣一篇文字: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這篇文字在說什麼呢?他告訴天下,仰賴祖先保佑,興兵使六王全部服罪,如今終於統一天下了。很高興吧?而他在統一天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嫌自己原來的名號「王」已經不夠偉大,如果不更改名號,怎麼能夠彰顯他的成功?怎麼能讓後世子孫千萬代都傳誦他的偉大呢?因此希望大臣們想一個比過去更加偉大的名號,來稱呼他。
  這就是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的這一刻,他想到的不是百姓經過幾百年的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他想的不是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有多少人嗷嗷待哺,他想的是如何彰顯自己的志得意滿,讓後世的子孫都稱頌他的偉大,這就是他的本質。
  大臣們經過討論後,他們怎麼說呢?注意讀下面這一段: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這段話中最關鍵的,就是「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為什麼呢?因為它點出了秦始皇這個人,跟歷代所有的帝王最不一樣的特別之處。
  中國歷代帝王,其實不只是帝王,包括任何人多半都有一個自己欽佩、想要模仿的人物在那裡。按傳統說法,三代想學堯舜,漢唐想學三代,宋明想學漢唐,我們今天就想學康熙雍正乾隆,不然那麼多清宮戲從哪裡來的?
  每一個時代都有帝王想模仿的對象,可是秦始皇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沒有任何欽佩、想要效法的人物。在秦始皇的心中,他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在他過去所有的古人,沒有一個能比他偉大,所有人都不足效法,他是人類的顛峰,他是最偉大的人物。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五帝是當時的人所公認天子的最高成就了,連五帝都比不上秦始皇,你就知道秦始皇有多麼偉大了。這種心態,通常是在巨變之中的人物才會有的想法,因為過去的一切都被推倒了,會輕易地覺得前人不足敬畏。
  而李斯這些大臣和博士們商議的結果,認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種尊貴的名號,三個名號裡面又以泰皇最為尊貴,所以決定上尊號,尊稱秦王為泰皇。
  請大家注意,我們來看秦始皇怎麼說: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皇帝」這個名號,是誰發明的?「皇帝」這個名號是秦始皇發明的,這個名號是什麼意思呢?
  皇者大也,帝者主宰義,皇帝的意思就是「大主宰」,他是這個人間最大的主宰。「皇帝」跟「泰皇」哪個好?當然是「皇帝」好。怎麼知道呢?因為從秦始皇之後,歷代天子幾乎都叫皇帝,沒有人願意叫泰皇,就可以知道一定是皇帝比較好。
  什麼叫真正有聰明才智的人?這些大臣和博士翻遍了古書去找,找到泰皇最好,就把泰皇這個名號呈上去了。結果秦始皇發明了一個從來沒有人想過的稱號,卻比過去所有人想出來的更好。
  有些人只能在一百個固定的標準答案裡,找一個最好的答案。可是有人卻能在一百個標準答案之外,找出第一百零一個更好的答案。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思維差距,也就是秦始皇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的地方。
  秦始皇接著又發布這樣的命令: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什麼叫做「諡」?按中國傳統的規矩,一個人死了之後,後人會根據他一生的作為,給他一個字或兩個字做為評價,這就叫「諡」。各位所熟知的曾文正公和歐陽文忠公,就是用諡來稱呼。
  我再舉個例子來跟各位說明,過去魯國曾經有一個國君,他評價自己的前半生,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寡人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
  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憂愁,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恐懼,這是多麼美好的人生,一定讓許多人覺得嚮往吧!可是如果一個人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成長,他會有什麼結果呢?想知道他的一生如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諡」。
  這個人的諡就叫做「哀」,他就是有名的魯哀公。你從這個諡,就知道他的後半生有多麼悲慘。如果你們對他的一生有興趣,可以去找資料來看。但在這裡我要跟各位說的是,年輕人是需要磨練的,一個人從來不知什麼是憂愁,不知什麼是煩惱的人,到了大難來臨的時候,必然樂極生悲。
  始皇現在發布一道命令,他說太古時代只有對活人的稱號,到中古時代才有諡。秦始皇非常的討厭「諡」這種東西,為什麼呢?他說這不就是兒子在議論父親的作為,臣子在議論君主的作為嗎?言下之意就是,你們怎麼配來議論我呢?我怎麼能夠忍受死了以後,讓你們這些人來評價我的一生呢?
  各位要明白,秦始皇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認為他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皇帝、最偉大的人物了,人類的歷史上再也沒有能夠超越他的人。至於以後秦朝千千萬萬代的君王都是他的子孫,更不可能比他偉大,所以他就是人類歷史的頂峰。
  試問,如果他是人類文明的頂峰,以後又有哪一個人有資格來評價他?大家要特別注意秦始皇這個心理,因為這個心理跟他一生的成敗有密切的關係。
  於是始皇決定廢除諡法,他就叫做始皇帝,以後的皇帝就用數字來計算,叫二世、三世,乃至於千萬世,傳之於無窮。
  你看他打算得多好,他居然認為秦可以傳到千千萬萬世。想得很好,卻完全不知他死了以後,這個朝代也就只有二世而已。
  接下來,始皇又根據五德終始的理論,修改了一連串的名稱、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朝就應該秉持水德的精神來治國。什麼是「水德」的精神呢?就是下面這一句:

  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

  讀這句話都不用多加解釋,光讀這幾個字的感覺,你們都可以感受到其中是沒有一絲感情的存在。所有的事按法律去辦就好,不需要憐憫,不需要感情,無仁、無恩、無和、無義。他的統治之中,沒有一點溫情。
  當然有朋友會問我:「按法律治理國家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需要溫情?破壞法律公平性的不就是人情嗎?」
  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你這是統治,不是審判。審判當然要按照法律,但是施政就不能不考慮人情。因為你統治的對象是人,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人莫不有情。你必須要讓你統治之下的人,都感覺他們受到了良好的對待,你的政治才能成功。
  歷史學不講空話,講任何道理都得靠事實來驗證。在後面的章節,我們就拿秦始皇一生的施政,來檢驗他這樣的為人、這樣的方針,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
參考: 呂世浩,〈第四章、秦始皇的為人?〉,《秦始皇:一場思辨的歷史之旅》,(台北:平安文化,2016),頁121-129。
2016-09-21 10:19 am
頌曰:趙州若在,倒行此令,奪卻刀子,南泉乞命。 趙州後時聞得其師南泉舉說斬貓之事時,貓兒已然被斬,卻難以倒行南泉之令,只得將鞋作帽,安於頭上便出。平實當時若在,便倒行南泉之令,只向南泉手裡搶過刀子,大聲唱道:「若有人道得,即斬卻貓兒;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爾星雲大師----佛光禪師----且要如何救取貓兒? 若道爾道得,明明爾道不得,如何救取貓兒?若道大眾道不得,明明大眾皆是佛,成日裡將那般若大意說個不停,誰人道不得? 大師若不信平實此語,且來正覺講堂,問問每一位已悟之人,看是不是一切未悟眾生都在說法?到那時,方知一切人皆已道得,只是不敢承當罷了! 然而平實卻道:「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且道:平實奪卻刀子在手裡,口中唱道「有人道得即斬卻貓兒。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究竟那貓兒合斬不合斬?南泉今時若在,管教伊要向平實手裡為貓乞命,直道大眾道不得,直道南泉自己亦道不得也。 且道南泉道得道不得?爾佛光禪師還會麼?

《時空旅行》
南泉斬貓的用意在於調解紛爭、也希望讓眾弟子覺悟?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4182425AAlK8rh


日本街道為何這麼乾淨?揭密8原因
那新加坡呢?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3: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1005332AAUiQL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