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2016-09-17 6:41 pm
阿德勒:「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
那麼從國際看台灣! 台灣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缺乏從屬感和國際興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回答 (7)

2016-09-18 1:30 pm
✔ 最佳答案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逍遙遊》˙『怒而飛』是象徵從幽暗奔向光明嗎?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觀念信念與行為習慣有怎樣的相關?

【知與行】

西方自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道德」之說以後,很少有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在中國,由於哲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成德,所以知行問題成為哲學史中重要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當代,仍然有許多爭論。

知行問題雖然發端於孔子,但在孔子有關的言論中,我們還看不出他的確定主張。大抵說來,孔子比較重行,學習的目標也是為了要達成行。

在哲學史上,對知行問題最重要的見解有兩種:

第一種是由荀子提出的知明而行無過說。荀子對道德實踐這一原則的肯定,與孔、孟相同。但由於他思想中經驗主義的傾向,使他對成德的方法,有了不同的思考。荀子非常重視後天的學習,一個人的行為是否能表現善行,須取決於後天學習程序。後天學習的內容是甚麼?禮。禮是一套屬於規範性的知識。規範性知識的學習,有助於善行,即在今日的教育思想中,仍然是如此,但却不認為有其必要性。荀子認為兩者之間的必然性,是要加上另一種的訓練,即培養清明之心,由清明之心攝取規範性知識,並接受其導化,然後能遵之而行。

另一種對知行問題的重要見解,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此說最早可溯源於孟子,孟子已說學問之道,唯在求放心,知只是一種內省的活動,也是人先天而獨有的能力,人就憑著這種能力,辨是非,別善惡。所以這種知能能夠直接導發善行。這種知,孟子和王陽明都稱之謂「良知」。良知為人人所有,為何人仍然有惡行?那是因為被人的私欲所隔斷了。知行是否能合一,它的關鍵在「致」的工夫,只有靠「致」的工夫,才能消除私欲,打通二者之間的隔閡,使良知貫徹於行,成為行為的主宰。

前一種見解,確定了後天學習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後一種見解,對激發人善良的潛能,發生很大的功效。這兩種思想,對人道德教育,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為了適應今世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在先哲的基礎上,針對此問題做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

今天我們已能了解,在人類學習的廣大範圍中,有助於修身和人格發展的,不只限於規範性的知識,如民主生活方式的學習,合理科學精神的培養,都足以促進人類身心的健全。就現代的教育情況,我們應該理解到,在所有能發展人類智力的課程中,同樣也能提升人的道德能力。

以往發展人類善良潛能的努力,因受到匱乏經濟條件的限制,竟使人把這方面的努力導向私欲的奮戰上,從事這場永無休止的人欲之戰,必須犧牲人的創造力,作為高昂的代價,這種方式與現代人幸福生活的需求,已不能取得協調。今後努力,應走一個新方向,從傳統窒欲的方式中轉出來,積極而直接地發揮人的潛能-創造力。人在奮發向上的過程中,惡念與私欲,均將消失於無形。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充分發揮人類的潛能,單靠教育是不夠的,必須依賴政治與社會的措施,使每一個人都有成長及發展的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dUR1O0gc8
2016-09-29 12:36 pm
這是麻豆三合宮的見解
網址:http://blog.udn.com/jinyan914/article
輕鬆小品:https://www.facebook.com/sky1010725
重陽彌人筆 105.9.12
一、沒有聽話照做。
二、沒有站在多數人角度想。
2016-09-18 1:47 am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壹、
忠誠是否有多重性?若有的話會不會有所衝突?
能夠從如何處理衝突看出一個人的操守嗎!?
20150104
更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ILSO0svJk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104000010KK00600

貳、
忠誠是傳統的基本德目之一。孔門四科,忠居其一;弟子曾參解釋孔子之道,不過「忠、恕而已矣。」它的主要意義,指內心的誠、敬,引申而有不欺、無私、直、信實等義,孟子則謂「教人以善謂之忠」,忠又有盡忠職責的含意。

忠不只是個人的道德,亦有福國利民的功能,左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又:「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忠的對象,左氏曾說「忠於民」外,復說:「臨患不忘國、忠也。」,此是忠於國。荀子言「逆命而利君,謂之忠」,此是忠於君。專制天下定型以後,忠於民、忠於國之古義遂晦,忠君之說獨盛。

古代有忠經一書,體例仿照孝經,據傳為漢代馬融所作。此書對忠德的發揮,較之先秦諸子,頗多新義:
第一, 忠代表至公無私,是天地間最高的德行,不但足以立身、興家,且為立國之基。
第二, 孔子以智、仁、勇為三達德,忠經的作者則強調忠為眾德之基,任何道德的表現,若不以忠為之基,則必有其偏蔽,故日:「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琪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
第三, 討論到忠君的問題,忠經的作者認為,做一忠臣,最重要的條件,是在能規諫其君。臣子能直言諫君,君能聽得進臣子的諫言,這是王道之光。忠臣諫君,也要講究規諫的技巧,最好是能在非理之行還在醞釀時,就能予以勸止;其次是在將行之際加以阻止,等到既行以後,想要廢止,就很困難。忠臣諫君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所諫的效果,忠經主張,開始的時候,在言談上要盡量和順,這樣使對方容易接受。如果這個方式無效,第二步,則採取較為嚴厲的態度,據理力爭,甚至抗議。如果仍無效,這時候,作為一個忠臣,為了君,為了國家,就要表現至公無私的精神,以死明節。為人臣子,遇到國君有違理之行時,而不能力諫其非,就不配做一個忠臣。
第四, 臣盡忠,是達到德化仁政的最佳途徑。忠經認為,唯有賢臣方能盡忠,所以明主在位,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輕),人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音。」

從以上四點,已不難看出,「忠經」實在是一部很傑出的「忠之哲學」。大約一千年後,美國哲學家羅伊士,也寫了一本「忠之哲學」,認為忠是最高德行,道德律的表現。人沒有忠誠,就不值得甚麼,因為他的生命缺乏道德的中心。忠誠是普遍的善,它使人受到道德秩序的約束,也使人與人之間受到約束。因而,不同種類的忠誠之衝突是有害的,有如道德秩序中的內戰。凡此諸義,無不與忠經相通。忠誠的基本意義是忠實地信守自己的諾言。當不同種類的忠誠起衝突時,忠誠才會成為嚴重的問題。


【忠誠與正義有所衝突時怎麼辦?】
【要如何以「平常心是道」看待由語言構成的世界?】

參、
由於忠的對象是多重性的,有時候忠誠與忠誠之間會發生衝突,如忠於君就不能忠於民,忠於民就不能忠於君。選擇前者,可能遺臭萬年;選擇後者,有時需以死明節。這一點忠經已經提到。

另一種衝突,是對父的忠誠(孝)與對君的忠誠難以兩全的困境,歷代陷於此困境的人物亦不在少數,從觀念上,忠、孝混同的趨勢,以及歷史和小說所做的明白暗示來看,大抵是鼓勵做移孝作忠的選擇。

在中國,並不是所有哲學家都肯定忠德的價值,先秦的慎到和韓非,就持否定態度。慎子認為『忠未足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與忠經正相反,忠不但不是立國之本,而是『忠盈天下,害及其國。』韓非更主張『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 霸、王。』法家在古代比其他各家都要重視尊君,不過他尊君另有其道,對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價值,概在否定之列。

據蕭公權說,中國的專制政體到宋代已近於發展完成,司馬光的忠君思想最能代表這時代的精神。司馬氏的君臣論,幾處處與孟子相反。他重視的是君臣的名份,認為「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孟子言以德抗爵,司馬士則以周公事成王為例,亟言其非;孟子主張貴戚之卿可易君位,司馬氏以為此說大悖人臣之義;孟子有「天與賢則與賢」之說,司馬氏則謂「父之傳歸於子,自生民以來如是矣。」

這一類君尊臣卑的思想,到明季引起激烈的反響,大儒黃梨洲著明夷待訪錄,盛言專制私有天下之弊,直視君為天下之大害。認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人臣大義在「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勢強我,未之敢從也。」先秦忠於民、忠於國的古義,在黃梨洲的思想裡裏,再度得到復活。在他的心目中,忠於天下萬民,才是忠誠的最高表現,像司馬光之流所倡議的忠臣,不過是『奔走服役之人』 ,『宦官宮妾之心』而已。


【可能提供存在而不提供真理?】
【博杯算命與三國拳問韓信有何異同?】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7j1Vn2TgLY
2016-09-18 9:17 am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天要光雞要啼 偏偏仔這存煞來想起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kBq-rrybA

如何衡量權利與義務.責任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27000016KK03839

究竟是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還是國家社會的措施應該適合個人的發展?這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裡,多半會發生過的問題,在近代自由、民主的運動下,則爭論的更加激烈。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
墨翟與韓非,在倫理和社會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異,但對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這一點,見解却一致。墨子主張「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又主張一切人須尚同於天志。韓非則以賞罰之「二柄」統馭臣下百姓,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國家的律令,復以耕戰二策嚴格限制人民的活動,規範了群體的價值標準,符合它的得賞,違反它的則罰。不論是墨子或韓非,君上都享有無上權威。

於此持相反見解的是老聃與莊周,他們根本認為政治上的一切法令和措施,都是徒滋紛擾,所有政府的作為,不但無助於人類社會的和平,相反地,它們是在破壞原有的和諧。因此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國家組織如果必須設立,那末身為官長人君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如此人民才能過質樸自然的生活,維持社會的和諧狀態。

西方人談到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支配着爭論的論點,一是集體主義;一是個人主義。在中國,墨翟、韓非屬於前者,老聃、莊周屬於後者。

對這個問題,儒家的見解與上述各家不同。從主張政教分治的思想,可知儒家不完全贊成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從 君君,臣臣,以及對王道、仁政理想的堅持,可見儒家也不會同意道家「為無為」的主張。從家族社會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對立思考,他把這種關係轉化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社會科學家常說的,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在家庭組織範圍之內,個體與個體的關係是父與子,在政府組織範圍之內是君與臣。應用在父子關係中的一套規則,同樣也適用於君臣關係。經此轉化以後,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問題,也轉為孝與忠的問題,以及私情與國法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為傳統儒家帶來很大的困擾,解決之道,一是使忠孝趨於混同,一是為了維護至尊的孝道,寧可犧牲國法,前者雖有利於 君,後者雖有利於父,問題卻未因此獲得妥當的解決。

★★★由前述墨、韓和老、莊的觀點,都足以引起另外兩個問題:
(一)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二)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對前一個問題,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墨家和法家,根本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國家的工具,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在社會中才能達到。儒家則另有其中庸之道,人究竟應該是孤獨,還是要參與社會,這要看人生的際遇。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人在孤獨中可以做成己的工夫,有機會參與國事,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不論是進或退,在朝或在野,都同樣可以達到生活的圓滿。

對後一個問題,在法家軍國主義的社會之外,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實現一個合諧不爭的社會,為其最高的理想。道家是欲以『為無為』的方式達到此理想,儒家則主張以禮樂教化的方式實現它。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西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一直有着嚴重的衝突,少數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個體的尊嚴,認為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站在政府的立場,則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個人的自由必須受到限制。目前在知識份子中,似乎只能依據個人的不同境遇,在二者之間,任擇其一,衝突依然存在。這的確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是被認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個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OGfEZERZY
2016-09-18 7:39 am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正義!

壹、
一個表式之獲取意義其主要是否在感覺經驗?
那『不朽』呢?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歐巴馬承認 “我錯了”
5vwTEcypaL4
62jEpGmh3-Q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04174002AA1fJf9

貳、
甚麼原因會使人格無法統整?如何改善甚至走出浮萍世代
oKtJz6by_Pk
-9nPTGXNUOU
更新: 哲學不是用以解釋世界 而是用來改造世界
什麼是正義?天理與人欲到底是對立的或是平行的?
「存天理、去人欲」是否會造成「禮教殺人」?
人與欲望 --- 天理與人欲(支離其形 支離其德 )

★★★什麼是正義?
下面幾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對「正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一) 墨辯:「義,利也。」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這可以當作對正義的抽象解釋。
(二)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衿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說明了社會正義的原則,也正好是「裁制事物使合宜」的具體說明。
(三) 呂氏春秋裡有一則代表法律正義的故事:墨者鉅子腹䵍居秦,他的兒子殺人。秦惠王因念腹䵍年老,僅有一子,就下令赦免其罪。但腹䵍不同意,認為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身為墨團的統領,不能不守法,遂依法將其子處死。
依據這三點,可知所謂正義:(1)對他人有利的行為;(2)各盡所能,各取所需;(3)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後面兩點,也正是西方人解釋正義的主要依據。

進一步認識正義,必須面對一個問題:正義的標準由誰來決定?一個人殺人,法律可以判他『殺人者死』。一群人去屠殺另一群人,只要製造一個理由,就可以被稱讚為:英勇的行為和正義之戰,這個理由很少有人懷疑它。假如有人敢懷疑它,甚至發覺這個理由與個人以及多數人的利益有衝突,這時候反戰算不算正義?依法家韓非的看法一定認為不行,因為正義標準的決定在『官法』不在個人。 法家是集權思想 你可以說它的想法不對嗎? 但在現代的民主國家,能否做更明智的選擇呢?有時候照樣不能,美國在越戰期間所遭遇的就是明顯的例子。根據獨立宣言,公正的政府應當尊敬人民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等自然權益,但政府也可以因一些理由,剝奪掉人民這些權利。個人如果反抗,就是觸犯國法,這時候代表正義的是個人還是政府?

從這個問題不難想像,自來決定正義的,多半訴諸權力,而不是理性,這就是為甚麼在特殊情況中,對何謂正義不易決定的困難所在。縱然如此,我門仍相信由民主制度支配下的政府,比集權制度支配下的政府,所做的決定有較多的機會符合人民的權益。即以因反戰而觸犯國法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分野,民主國家個人在這件事上所要承擔的後果很輕,同樣的事在極權國家發生,後果就相當嚴重。

一個明智而開放的領導者,一個有較多機會改正錯誤的民選政府,由他們來決定什麼是正義。這是我們目前所能期望的。

另一種決定正義的力量,是少數傑出而富正義感的個人,他們訴諸社會良心,憑藉著剛勇不屈的精神,在歷史上扮演正義守護神的角色。先秦時代的孔、孟、荀 墨都曾扮演過這樣重要的角色,中國在當時和後代,如果沒有他們和他們的影響力,那將成個甚麼局面? 任何政體或好的政府,如果沒有少數正義之士的正義之聲去鞭策,都將會權力橫行,公道隱沒,引導國家走向悲劇的命運。

要說出正義的抽象意義很容易,要決定我們眼前特殊情況中何謂正義就很難,要個人挺身而出去實現正義更是難上加難。

參、
1970 年,美國在越戰中耗費大量軍資,國內反戰聲浪興起,為能有效打擊蘇聯,尼克森總統決定與當時和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當時聯合國代表提出,只要蔣介石願意改國號,中華民國就可以留在聯合國。然而,這項提議卻被蔣介石否決了。當時日本、英國、法國都希望中華民國能留在聯合國,我們外交部官員也送了將國號改成「中華台灣共和國」的簽呈到蔣介石面前,但他就是堅持不簽……..


要說出正義的抽象意義很容易,要決定我們眼前特殊情況中何謂正義就很難,要個人挺身而出去實現正義更是難上加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oIQjTcf3U
2016-09-18 4:57 am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寶可夢無聊?國中師怒:大人自以為是..」 「200人佔領分局 只為了要抓妙蛙花」20160821203242AAnQsND
「瘋烤肉沒素養?呂秋遠:素養個鬼啦!」!? 20160914182425AAlK8rh

「評論很中肯!?為何當時的灌票大隊會認同???的評論!? 因為客觀公正?」眾人皆醒 · 5 月前

時尚!!

現代這個社會,時尚就像專引誘人的魔,在不知不覺間,牽引著公眾的服飾、嗜好與意見趨於一致化,腐蝕着人的個性與自主性,使個人迷失在群眾裡。今天時尚已不只是一種都市人的時髦心理,而是現代社會獨有的一種畸形的文明現象,它的力量已大到足以取代傳統的任何權威。這種文明現象,業以塑造一種精神分析家佛洛姆稱之為『市場型性格』。

所謂市場型的性格,是將本身視為商品,將別人視為交易價值的性格取向,它具備下列特徵:
1、 個人的成就往往依賴個人如何在市場上出賣自己,依賴個人如何使他的人格通行無阻,如何把自己變得討人喜歡,如何使自己適合要求。個人在人格市場上 正像手提包一樣,必須迎合時代潮流。
2、 由於現代人自身既是商人又是商品,因此他的自尊不是他本人所能控制的。倘若他輝煌騰達的話,他便身價百倍,倘若他一事無成的話,他便一文不值。在這種性格的籠罩之下,勢必造成個人極度的不安全感。
3、 市場型取向的人,並非從自己身上尋求自我,而是從別人對他的評價上找到自我。因此,唯一能代表自我特質的個己自主性,變得分文不值,而個人在失去個己自主性之後,便如同失去沙袋的氣球一樣,漂浮不定。個人的特質,本來的涵義是表示個人最特出成就-發展個己的自主性-到現在却變成怪異的同義詞。
4、 在市場型取向的籠罩之下,個人的獨立思想也同樣地被斷送掉。在這種氣焰下,思考是指如何緊抓東西,以便據為己有的功能。因此,大家所學到的,盡是一些膚淺的東西。真理本來是指洞察現象的本質,到現在已成過時之論。
5、 市場型取向的特點是,他們無法發展個人的潛能。它的本質是它沒有特殊而固定的自我可發展,這種取向的固定性質是 -『見風轉舵』,他們性質中那一部份可以賣掉,他們就發展那一部份。
【至樂的背後是否隱藏著孤獨?】20160526071324AArsKXW

這是現代人又一重大危機,一個屬於人類自身的危機。核子和人口造成的嚴重危機,能引起普遍的關切,這種人自身的危機,卻反被視為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像史基納把自由與尊嚴視為一種幻覺,把人比喻成機器的思想,就正是這種畸形文明現象的產物。

佛洛姆所指陳的市場型性格,西方在一百多年前,哲學家齊克果和彌爾就已發覺,尤其是彌爾,他對公眾趨於一致性的現象,已有深刻的觀察。他說,一致性不只影響我們對張三李四的支持或壓抑,而且影響我們內心歡樂與感情,甚至是取樂, 也是首想到一致。他們擠在群眾當中,他們僅在現存的事物中選擇,品味的奇特, 行為的怪異,就像罪行一樣,大家躲避唯恐不及。彌爾認為,個性與自主性是人類福利的要素,一個只知彼此模仿,或一致維繫習俗的社會,並非人類的社會。
(不要以為大家做的是就一定對的,甚至更不能毫無主見盲從。佛陀曾告訴他的比丘們,不要盲信權威,應該運用自由思想,只有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去信受奉行。包括佛陀本身,也要審查,這樣弟子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的師尊的真正價值。(韋政通 中國的智慧 頁167))
【如何鼓勵人去做「沒有人做的事」?】20150103000015KK01414

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思想家,很少不是特立獨行之士,偉大的真理和觀念,永遠是那些獨立於時尚時流的人物所發現。近代一部民主自由的歷史,無異是獨立獨行人物的奮鬥史。

中國的儒家,是各家中最具適應性的,但強調在適應中保持獨立,認為有所不為, 然後將有所必為。禮記、儒行篇提出十六種理想人格的特質,其中第十三個特質,就是『特立獨行』,作者的解釋是:『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其他的特質,大部分與獨立獨行有關。從儒行篇的這些特質與歷史人物息息相關的情形看,可知其對傳統知識份子的影響,正史中的『獨行列傳』,是明顯的例子。

史有獨行傳,始於後漢書,作者范瞱在該序文中,說明獨行人物的特色是:「然則有所不為,亦將有所必為者矣;既云進取,亦將有所不取矣。」范氏於傳中列述了「志剛金石,而剋扞於強禦」的劉茂;「意嚴冬霜,而甘心於小諒」的戴就、陸續;「結朋協好,幽明共心」的范式;以及「蹈義陵險,死生等節」的繆彤、李善。這些人物流傳於世的事蹟雖小,但「操行俱絕」。現代社會在各方面都追逐時尚的流風下,越來越不利於獨立特行之士的生存,這將是現代文明最深危機之一。鼓勵人去做「沒有人做的事」,或不做「每人都做的事」,希望人們做個突出的典型,做個不對習俗屈膝的人。中國歷史上足以效法的這類典型,真是史不絕書。
【被沉睡二千年的哲思何日甦醒?】20160117213502AACbP1C
【先秦儒道墨法有何同異(意.義)之處!?】 20160323025339AAfG8Xh

獨立特行人物非但不是消極的,他們對世事和國家的治平,實有積極的影響,這一點朱熹了解的很透澈,他說:「夫仗節死義之士,當平居無事,誠若無所用者,然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蓋以如此之人,隨患難而能外死生,則其在平世必能輕爵祿,臨患難而能盡忠節,則其在平世必能不詭隨。平居無事時,得而用之,則君心正於上,風俗美於下,足以逆折奸萌,潛消禍本,自然不至真有仗節死義之事。」我們一方面希望在危難時,多出幾個仗節死義之士,一方面在選拔人才時又排斥不詭隨的獨行之士,豈不是緣木求魚?
【如何分辨『無為』與『不作為』?】20160423191422AAdPPOc

★任何人都應該為國家社會服務。理由: 我們取之於社會國家 我們就應該有所貢獻 有所償還。 也許 你不同意這種說法 包括你的鄰居和同事們。 一般總以為 服務社會國家 那是公務人員和軍警們的事。 我們只要在選舉時完成了投票或是出席了里民大會 就已完成了其對社會國家服務的責任。???
★附近街道的一個電線桿上的電燈不亮了 我們一直沉默不語 直到別人打電話到電力公司 總算解決了。 你可能是最初發現的人 你為甚麼不立刻打個電話呢???
★『他專為別人的事忙!』 這是句埋怨而又炫耀的話。 很多人確是這樣 總是喜歡忙別人的事 總是喜歡忙別人的事 他們服務熱忱夠 但是 當你決定服務人群時 一定也不要忽略了你自己 和你的家人
★『愛人如己』 不愛惜自己 不愛護自己的人 又如何去服務他人。 有人花費全部時間為不良少年服務 自己的孩子卻成了不良少年 被關入了少年法庭。
《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幸福苦難全都交織在一起》20151213091212AANsFlg
Pr-q-a7RCoI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帶著酒氣 瞑日定定紅 目的不是 貪著燒酒香
看破世情 一切像眠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jTd6myzM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J2pHPrutk
2016-09-18 2:50 am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壹、
何以未到耳順卻能隨心所欲不逾矩!?時又欲為而不為!龍叔有怪病!?
青青:總是笑容帶憂愁? 伊到底什麼主張 引阮為伊暝日想
往事難追: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 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鈞: 一點一滴逐漸消逝於陣陣秋風中 曾佇立於不知何處的黑暗中等待 若能再遇那失去的回憶
雲中月: 一張簽字代表什麼 ? 一句約定有什意義 ?
amy: 在教堂中寂寞無助 我獨自為你在祈禱 心愛的是天主教徒 為何祈禱不能實現
冷霜子: 要我獨自活下去 我真的辦不到
紅睡蓮: 一種口頭說出來 一種心裏暗想著
霜降: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 它就會喪失自己 到處在等於無處在 四處為家的人無處為家
風中的承諾: 歲月悠悠 時光似水流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秋風蕭蕭 夢飄渺 有望變無望
秋風掃落葉: 秋風吹來心寒冷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 僅僅是出於惡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 唯有人這麼做
義不容情:含淚將對手斬殺:「我相信你再無餘力 但大五郎的眼神不同 他不相信…」 最後他對大五郎說:「要堅強活下去!」


貳、
為何救獸易於救人?異類!甚麼是『類』? 人與動物的差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uHu-KqhH4

西方思想大傳統,從柏拉圖一直到十九世紀,幾乎一致地認為唯獨人類才是理性的動物。中國自孟子以來亦是如此,只是理性的涵義是屬於道德的意義。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是以內在於心的仁義,作為人與禽獸之所本。孟子雖認為仁義之性與生俱來,但在日常生活裡裏,存亡之幾甚微,要保有它,必須靠持續不斷的存養功夫,否則人會因慾望的外求,而使仁義之心放失,仁義之新一但放失,人就墮落為禽獸,喪失了人所以為人的尊嚴。明代哲學家,根據這一點寫了一篇「禽獸說」,認為人具有七呎之軀,除了實踐此心此理,便無可貴,不過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依陳白沙的觀點,人生如只是為了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活,在道德上若無成就,就無異是禽獸。

荀子是第一個將無生物、植物、動物與人加以區別的哲學家,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生而無;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固為天下貴也。」 圖示如下:
水火:氣
植物:氣+生
動物:氣+生+知
人:氣+生+知+義

李約瑟曾將荀子這一「靈魂階梯」的學說,與亞里斯多德的作一比較,認為二者是異常相類的說法。亞氏之說如下:
植物:植物生魂
動物:植物生魂+動物覺魂
人:植物生魂+動物覺魂+靈魂

達爾文的學說,似乎動搖了人為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令人感到惶惑。「物種原始」謂人與類人猿是從一種共同的祖先遺傳下來,與人進化起源論相伴而生的看法,乃是人類與高等哺乳動物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進化論者不把人類當作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因為在人與其他的動物之間,發現了某些相同的智能,人只多一點而已。

理學家朱熹,對人與動物的差別這個問題,一方面維護了孟子的人禽之辨,認為人之仁義禮智之粹然者,為他物所無。另一方面,又認為人與其他動物,並無本質上的差異,有類似進化論的觀點:
問氣質有昏濁不同,則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曰:非有偏全,謂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則盡見之,若在蔀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見有不見。昏濁者,是氣昏濁了, 故自蔽塞,如在蔀屋之下。然在人,則蔽塞有可通之理。至於禽獸,亦是此性,只被他形體所拘,生得蔽隔之甚,無可通處。至於虎狼之仁,豺獺之祭,蜂蟻之義,卻只通這些子,譬如一隙之光。至於獼猴,形狀類人,便最靈於他物,只不會說話而已。到得夷狄,便在人與禽獸之間。

參、
阿德勒:「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
那麼從國際看台灣! 台灣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缺乏從屬感和國際興趣?

【君子亦有窮乎?更固於艱苦和困厄!?】
【馬達的完善是否是處於馬達之外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sxzLrJ20
2016-09-17 11:44 pm
陸軍官校校長張捷颱風天清理樹倒照片,引發酸言酸語。

................................................................................................
以前到后里領油 很少有帶隊軍官不與士兵一起滾油桶上軍卡的
反倒有些自以為「士」的老兵 連袖子都捲不起來 還穿著皮鞋!!

至於整天老是愛說「做兵又不是在作信用的」的天才
最不喜歡主官管與阿兵一起工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3dPnMT9zlk

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那就看一下自己的國籍吧
雙國籍?那………..就算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VbW67gVn0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0: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7104105AAzAdfN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