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年間安祿山叛變 安西城被番兵包圍 唐玄宗求救國師不空大師 大師唸仁王經感應北方天王 天兵天將來救 是嗎 歷史上楊貴妃是在此事上吊的嗎?

2016-09-13 3:13 pm

回答 (2)

2016-09-13 6:11 pm
✔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的「雜胡」,也就是西域胡人與突厥人的混合種。他因通曉六番語,曾於開元時在幽州邊境上任翻譯官(當時叫「互市郎」)。其後又在幽州(即范陽)節度使張守珪麾下充任討擊使,曾與奚、契丹作戰失利,被守珪執送京師;因玄宗愛惜他的才具,得以不死。天寶元年(七四二年),玄宗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治所在今熱河朝陽縣),其後又兼任范陽、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縣)兩節度使,掌握這三大邊鎮的軍政大權。以胡人出任方面,在唐代他是第一人。
  安祿山為人非常狡黠,他出任方面後,賄賂朝臣,一時聲譽鵲起。他每次入朝,在玄宗面前故作戇直,做出種種可笑舉動,使嚴肅拘禮的宮廷中,平添了不少樂趣;因此他不特為玄宗所鍾愛,甚至據說楊妃與他也有微妙的關係。他看到唐室的腐敗,漸萌異志,因此竭力擴軍,以便待時而起。他招收了多種外族人,充任戰士,並以他們逐漸代替他部下漢人軍官的職位。他終於建立起一個獨立而善戰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主要以胡人組成,包括突厥、奚、契丹、同羅、室韋等種人。他的陰謀,玄宗一些也沒有覺察,對他仍異常寵信。天寶九載(七五零年),唐封祿山為東平郡王,這是胡人空前未有的殊榮,也是唐代武將封王的第一人。自楊國忠執政,祿山對他甚為輕視,因而有隙,國忠屢次在玄宗面前說祿山要反,玄宗不聽。國忠又提攜哥舒翰,與之抗衡。直到十四載(七五五年)十一月,祿山突然造反,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自范陽南下,掀起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大叛亂。
  祿山起兵後,黃河以北的州縣,望風瓦解。消息傳到京師,楊國忠認為不足為患。當時安西節度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封常清入朝,也認為不足憂,並請自往洛陽籌備戰守。封是當時的名將,到洛陽後看形勢不對,便把黃河上的河陽橋(在今河南孟縣)拆斷以為守禦。接着唐室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命他率軍由北邊東征;又拜榮王琨(玄宗庶子)為元帥,以名將高仙芝為副,統兵自京師東出潼關。既而叛軍渡河南下,封常清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縣西北)接戰大敗,十二月,洛陽不守。常清又在洛陽附近進戰,也連連失敗,因而率眾西逃。行至陝縣(今河南陝縣),遇見高仙芝的大軍,他建議仙芝急棄陝郡,退保潼關,以防叛軍奔突入關,危及京師。仙芝乃退到潼關,繕修守具,叛軍繼至,因關上有備而無法進入。又因安祿山籌畫稱帝,停留於洛陽不進,給予唐室一個喘息機會。但封高二人,因受監軍宦官邊令誠的陷害,為玄宗下令斬於軍中。
  唐大軍退潼關後,黃河以南的州郡大半淪陷,唐又以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進駐潼關備戰。當時潼關守軍號稱二十萬人,但因翰不恤士卒,而致士氣低落。這時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西南)太守顏杲卿起兵,暗與弟平原郡(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太守真卿聯合,河北諸郡,大都聲援他們。次年(至德元載,西元七五六年)正月,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並遣其將史思明赴河北擊擒顏杲卿,黃河以北的地盤,幾乎全為祿山所有。但接着郭子儀自朔方統軍東征,與其將李光弼連敗史思明軍,河北十餘郡都殺祿山守將降唐。這時安祿山的地盤,不過黃河以南數郡,進退失據,軍心大為動搖。正值緊急關頭,祿山在潼關方面獲得一次大勝利,扭轉了危殆的形勢。
  潼關方面,哥舒翰原採監守戰略,決不出擊;但楊國忠懷疑他別有企圖,因此力請玄宗促他出兵,恢復陝洛。翰不得已於六月率師出關,與叛軍戰於靈寶(今河南靈寶縣),大敗被擒,潼關因而失守。京師聞警後,楊國忠首建幸蜀之策。於是玄宗以親征為名,在一個細雨的清晨,離京師西行,隨行的人除了宰相韋見素、楊國忠,貴妃姊妹和少數禁衛軍外,王公妃主及大臣大都沒來得及跟隨。次日,車駕至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縣境),將士飢疲,在憤恨聲中殺掉楊國忠,並逼迫玄宗將貴妃縊死,然後纔肯前進。但關中父老,遮道請留太子以取長安,結果玄宗命太子前往朔方軍總部所在地的靈武(今寧夏靈武縣),而自行入蜀,這件事頗有些政變的成分存在其中。接着叛軍攻下長安,殺唐室妃主皇孫數百人,大臣也有不少投降祿山,但叛軍過於殘暴,人心不附。祿山部將又沒有遠慮,只知一昧縱情於聲色貨利,而不以全力急速西進,因此玄宗與太子都沒有受到追迫。七月,太子到靈武,不久因部下的勸進並獲得玄宗的允許而即皇帝位,是為肅宗。
  肅宗即位後不久,以他的兒子廣平王俶為兵馬元帥,統率諸將,以李泌佐之。一面派敦煌王承采與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兵入援。當時情勢仍甚危殆,河北諸郡,又陷於史思明;而宰相房琯,自請率軍收復兩京,為叛軍大敗於長安附近的陳濤斜,死四萬人。同時唐室財政,也極為困難。至德二載(七五七年)正月,安祿山被他的兒子慶緒刺殺於洛陽,帝位也為慶緒所得。二月,肅宗至鳳翔(今陝西鳳翔縣),準備反攻。繼而唐以郭子儀東進,回紇援兵四千人也於這時到達。九月,唐軍克長安。叛軍乃改變方向,南擊江淮地區。十月,屏障江淮的重鎮睢陽(今河南商邱縣)失陷,守將張尋、許遠被害。幸而郭子儀進攻洛陽,纔牽制住叛軍,使他們未再南進。同月,唐軍克洛陽,安慶緒北逃至鄴(今河南臨漳縣西),至此兩京都告克復,肅宗與太上皇先後返抵長安。史思明見勢不佳,投降唐室,唐以他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這時河南關中地區的叛軍,已全被肅清;黃河以北則只有安慶緒盤據鄴城及其附近數郡,此外至少在名義上大體歸唐。
  至德三載(即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唐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討安慶緒,慶緒困守鄴城,並求救於史思明。這時思明已再度叛變,乃於次年三月率軍南下,大敗唐師於鄴城以南。思明擊敗唐軍後,又把安慶緒殺掉,收其餘眾,派人駐守鄴城而自回范陽。四月,史思明稱燕帝,改元順天,以范陽為燕京。九月,史思明率兵向河南地區進攻,李光弼放棄洛陽,移軍河陽(今河南孟縣),與思明相持年餘。上元二年(七六一年),光弼反攻洛陽大敗,河陽等地亦陷,光弼退保聞喜(今山西聞喜縣)。史思明獲捷後,不久為其子朝義刺殺。思明部下,大都為安祿山舊將,對朝義並不聽從;而洛陽及其四周數百里的地方,盡成廢墟,空無所有;因而叛軍氣燄,大為低降。寶應元年(七六二年)四月,太上皇與肅宗相繼去世,太子豫(即廣平王俶)立,是為代宗。既而代宗命其子雍王适為兵馬元帥,僕固懷恩副之,會諸道節度使與回紇援兵於陝縣(今河南陝縣),進討史朝義。同年十月,唐克洛陽及河陽城。朝義北逃,僕固懷恩親自領兵追逐,朝義至莫州(今河北任邱縣),守將田承嗣以城降唐;於是北走范陽,守將李懷仙也降。廣德元年(七六三年),朝義想東奔奚契丹,為懷仙的兵所追殺。至此河北悉定,連亙八年的大叛亂,算是告一結束。
參考: 傅樂成,〈第十四章、盛唐的內政〉,《中國通史(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399-403。
2016-10-15 8:24 am
網上查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53: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3071356AA7cSJ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