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中國的看法
可以給我幾個觀點嗎?
急要!!!!!!!thanksyou^^?
回答 (7)
傳統中國的構成要素可以區分為以下幾項,一是皇帝制度,二是士大夫社會,三是儒教,四是小農經濟。二千多年來,皇帝權力為政治與文化系統的最後權力來源。士大夫是這個體制下的統治者,他們效忠皇帝,與皇帝共享統治權,但在此同時,他們也必須接受皇權的約束。整個中國,從朝廷到窮鄉僻壤的家族,都遵守儒教的規範,而皇帝正是儒教的捍衛者,官員的統治資格也是因為他們具有儒學的教養。皇帝制度力圖維持一個平均的小農社會,而以小農經濟為國家施政的標準。這套體制在明太祖朱元璋重新確立後,一直是明清的國家型態。由於西方勢力入侵引發中國內部的連鎖反應,這套舊中國的體制崩潰。
首先,清末以來,中國屢次敗於歐美與日本。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認為英美的代議民主優於中國的皇帝專制。西元1911年,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這不是從前的改朝換代,而是皇帝制度的結束,與民主政體的開端。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缺乏實施民主的條件,民初的國會制度與立憲運動都沒有成功。中國反而陷入長期軍閥混戰的局勢中。西元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成功,許多知識分子轉而信仰共產主義可以救中國。中國共產黨長期在農村組織群眾,重建了皇帝制度崩潰後的國家與社會的聯繫。中共憑藉著這樣的社會基礎,西元1949年在大陸建立起共產政權。然而,民主政體的得以實現反而是在臺灣,其原因在於戰後臺灣拜工商業發展之賜,出現了「中產階級」。1980年代後期,民主政體確立之後,民意基礎正式成為官僚權力的來源,而不是皇權與儒學的教養。
其次,二千多年來,士大夫所代表的價值規範(儒教)一直是中國文化主要內容,「學而優則仕」被認為是最理想的人生歷程。明清時期的商人勢力雖然很大,可是在文化品味上,商人仍然必須仿效士人。清末以來,由於西方強勢文明的入侵,在中西的對照下,一貧弱,一富強,士大夫與儒教於是失去了其支配的正當性。相對的,商人才真正取得了身分的自尊,商人所代表的價值標準開始取代士人文化,這在光復後的臺灣社會更為明顯。人們不再以讀書當官為最高的人生目標,各種職業都獲得了它們應有的尊嚴。儒教不再具有強而有力的規範作用,近代中國社會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中國大陸曾一度採用馬列主義,但在1980年代以後已證明其錯誤。如何跳脫教條主義,建立開放與自由的新價值觀,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最後,近代中國經濟面臨空前未有的危機。一方面,明清時期以來的農村勞動力過剩與貧窮問題亟待解決。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挾帝國主義的勢力入侵中國,帶來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近代以來,中國沿海的通商口岸急遽的工商業化,出現繁榮的景象。可是這種局部的繁榮反而加深了沿海地區與內陸的經濟鴻溝。中共利用內陸農民殷切期待土地改革的心情,以此為基礎,在西元1949年建立共產政權。中共政權成立之初,因為自耕農階級的獲得重建,經濟問題獲得改善。可是中共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合作化」與「集體化」政策,為中國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災難。1970年代後期,中共開始實施經濟改革,首要的方向是引進外資,將過剩的農業人口導入工商業部門。十多來年的經濟改革,中國大陸的經濟的確獲得了一線生機。可是經濟改革的成果是否可以為內陸農民所分享,仍然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在臺灣方面,由於19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的成功,一方面使多數農民的生活獲得改善,再一方面將累積在土地上的資本轉移到工商業部門,創造了工商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臺灣大力吸引外資,運用臺灣廉價而高素質的勞工,配合1960年代以後外銷的良好時機,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成就,被喻為「經濟奇蹟」。傳統的小農社會在臺灣正式消失。但1980年代以後,臺灣面臨工業必須由勞力密集轉到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型態,而社會上的勞資關係緊張、 害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有賴於我們善用歷史智慧加以克服。
臺灣的民主改革仍在持續中,舊的皇帝制度的陰影是否能褪去,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影響能否消失,我們能否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一個自由、正義、有秩序的社會,端賴我們的智慧與努力。
參考: 甘懷真,〈第六章、近代的變局與展望〉,《中國通史》,(台北:三民,2009),頁187-190。
共產主義、無神論
強調鬥爭,對人沒有信任感,互相猜忌
心很狠
喜歡在別的國家面前誇耀中國有多強
自稱自己的政府對人民很好
1.共產國家
2.人口排行 (2016)第1
3.國家土地分常大 亞洲第二大的國家
4.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在未來 可能不在是美國當老大哥
5.經濟市場也很大 是中國很大的一個籌碼 舉例 周子瑜.
有很多我就隨便舉例5個看法
按照中國歷史的記載和民間的傳說可以其分為以下幾個時代:
(一)封建時代:由皇帝統治國家及其藩邦,但以個人的喜好來治理;
(二)軍政時期:這是艱巨時期,除了要推翻封建和帝制之外,還有其他軍閥和土豪劣紳;
(三)訓政時期:協助推動各省完成自治為目的;
(四)憲政時期:推行立憲國家的基本大法,規定統治權的所在及運用方式;
(五)共產主義:以蘇聯為首主張推行馬克斯主義的獨裁方式來統治國家;例如公社,公營機構,集體農場,分配糧食等
(六)社會主義:以生產手段共有為基礎,主張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方式. Yip
一…共產國家,二,開發中的國家社會環境。三,人口多,土地廣大。四,國家武力強大。
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是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1],與四夷相對。現今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a]或中華民國[2][3][4][5][6]。距今約4000多年前,中原地區開始出現聚落組織;公元前27世紀左右出現方國。前20世紀開始,古代中國進入世襲皇朝階段,歷經多次朝代更迭,國家統一與分裂交替進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建立民國。1945至1949年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形成了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雙方對峙的局面[7]。
中國經濟曾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8]。由於明清以來中國經濟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加深[9]。
中國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融合的結果。其中漢文化對日、韓和東南亞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相聲、戲曲、書法、國畫、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麻將、中國武術等。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傳統中國人有強烈的父系宗族觀念和祖先崇拜,因此將代表家庭的姓氏置於人名之前。中國還重視教育及對人才的選拔,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此外,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中國古代在文化、科技等方面有所成就[10],明清以來,西方近代思想傳入中國,中國逐步邁向現代化
收錄日期: 2021-05-01 14:18: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0192455AAeglzS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