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時候越受到鼓勵心情越沉悶?

2016-09-05 9:03 am
行動是否會創造思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gQNZrW8bA

回答 (3)

2016-09-06 11:40 am
✔ 最佳答案
藝人「焦糖哥哥」陳嘉行 從兒童台出道 給人陽光樂觀的正面形象 但他其實有一段悲慘童年 小時經歷父親酗酒嗜賭入獄;而他為了中度**的姊姊 打算終身不婚 扛起一輩子照顧的責任。
2016-09-06 6:39 pm
支離其形 支離其德

「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曾經被一位心理學家歸類為「精神狀態不穩定」的人….他甚少與他的母親在一塊,並最終發展成對他的母親反感。

他始終不相信她是兇手...... 最後他想起住處的監視器 他開啟監視影像後 他幾乎快完全崩潰 他無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他更無法相信 她怎能殺死一個人後 卻不當作一回事?!! 而被他殺死的那個男人? 在斷氣前掙扎的轉過頭...看著監視器~ (他渴望有人能看到訊息) 他終於徹底崩潰! 因為那個被殺死的男人正是他自己!!
摘自:竹圍站 --- 45度角!--- 假如我是真的

大法師中的孩子只是很平常的小孩子 老神父雖體力不足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還願意給自己服藥 年輕神父有決定是該讓「善」或「惡」進駐的意志 但是最後他的意志仍舊被「惡」徹底摧毀 所幸在最後他毅然跳樓 在他完全斷氣之前另一位神父問他『你需要救贖嗎?』為何他沒有回答!?因為他自己清楚他只完全他自己而已 ~ 這是有罪的! 尤其他是神父 更是有罪!因為我們都知道『惡』之所以能徹底摧毀年輕神父的意志 是在於整個過程中的那個重要關鍵
摘自:這世間果真是邪不勝正嗎?


我們所謂外在事態的「外在」。是對於甚麼而言?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是否也算是外在事態? 外在事態不受我們的認知活動(知曉、相信、駁棄等)所左右,但它會不會受我們的認知能力所限制? 請區別事實與可能事態。後者雖不實存於我們這個世界,它是否可以存在於某一可能世界之中,什麼叫做「可能世界」?合於什麼樣的條件的事態,才可望存在於某一可能世界?有沒有什麼事態是存在於每一個可能世界裡?事實的存在(比如)蘋果的存在有何不同?當我們說:「事實好像蘋果似的,只有存在或不存在,有或者沒有」。這一到說是種比喻,或是一種例釋?為什麼我們不能說一隻蘋果是真是假,只能說它到底是有是無?(為什麼我們不能將蠟做的蘋果,叫做假蘋果?如果我們一定要這樣稱呼,則這時,‘假’字是什麼意義?,它仍與‘真’字相對嗎? 事物的本質是什麽? 為你癡情為你迷 gYMARxHxWzg
2016-09-06 10:45 am
真正係“金”的……….馬達的完善是否是處於馬達之外的?
因此以下↓這個表面的矛盾是馬達的現實?
7-RsxzLrJ20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英語: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心理學評論》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論。馬斯洛隨後延伸了這個想法,包含了他對人類天生好奇心的觀察。他的理論與其他人類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可以並行,尤其是針對人類成長階段的描述。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等術語,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馬斯洛研究了他所謂的模範人物,包含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簡•亞當斯、埃莉諾•羅斯福與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不研究有精神病或神經症的人,寫下「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馬斯洛研究了大學學生人口中前1%的最健康個案。

馬斯洛的理論在他於1954年的書籍著作《動機與個性》(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當中完整闡述。這種分層結構仍然是社會學研究、管理培訓[以及中等與高等教育心理課程的流行架構。

馬斯洛出生與成長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是7個小孩中的老大,並曾經被一位心理學家歸類為「精神狀態不穩定」的人。

馬斯洛與其他與他同樣背景下的青少年,都在努力克服種族主義與種族偏見的行為,並期待能建立一個以普及教育與貨幣正義為基礎的理想世界

他所屬家庭的外在壓力,也影響了家庭的生活,他甚少與他的母親在一塊,並最終發展成對他的母親反感。他曾經說:「我對她反感的原因不僅僅是她的外表,還有她的價值觀與對世界的看法、她的吝嗇、她總是自私、她缺乏愛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她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戀、她對黑人的偏見、她剝削每一個人、她會假設不同意她的人都是錯的、她缺乏朋友、她草率且骯髒……」

.........................................................................................................................................
(1)
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裡 人容易肯定自己的理想 也容易在理想中找到希望 同樣的 人生活在一個悲慘的時代裡 人的理想就只有苟活 少有幾個人能矗立挺拔 更難得有人能獨樹一幟 尤其如「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的氣節 更有多少人能有呢?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又能如何呢?

(2)
反常的前提,貴在合道,否則便系亂談了。例如孟子所云:舜為天子,皋陶為士(土師),瞽叟殺人。在此情勢下,舜既不能使皋陶不執行法律,但也不能讓父親瞽叟伏法而被殺,只有竊父而逃了,雖反常然合於孝道。
於是他連夜揹著他父親逃,沿途唱著…..不要問我從那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LZb8fJZFhlo
酒場浪子

(3)
佛洛伊德認為,決定人類生活目的(或是人性本能的)只是快樂原則。這個原則一開始就控制人的精神器官的活動。而文明則是對本能的限制。但佛洛伊德並沒有否認文明是人類的進步。在他看來,所謂的幸福就是被深深壓抑的那些本能需要的滿足。文明雖然不一定具有獲得幸福的手段之價值,但它却把人類的生活與人類祖先類人猿的動物性區別開來。在佛洛伊德看來,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前,社會關係受個人隨心所欲支配,體格比較強壯的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本能衝動來決定社會關係。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集體的力量被認為是正確的。個體的力量被集體的力量所代替是文明發展中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似乎使法律不再代表一個小集體的意願,即一個等級或者人類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種族群體的意願,最終的結果便是所有的人通過犧牲他們的本能創造了法律規則。
這裏佛洛伊德雖然正確地肯定了集體力量在文明中的作用,看到了社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但却錯誤地把法律看成是個階級各階層共同意願的產物。其實,法律是私有制的產物,法律所代表的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尤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表現得更加赤裸裸。
(賴添進譯,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77年3月)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49: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05010311AA7zET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