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如是我知:
1.「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是無始(非原始)的原理、法則。
「無始」是找不到甚麼時候開始;
「原理」是運作的道(真)理;
「法則」是不變的依(根)據。
因緣果報簡稱「因果」,略說如下:
a.因:(主要的條件)
就是見解、看法,內含二部份,一是知覺,二是原理、法則。知覺又分為三種(級),所知、能知與遍知。
三種知覺同時作用的是凡夫,只有能知、遍知二種作用的是真人(有餘依阿羅漢),唯證遍知作用的是菩薩(三種知覺俱收,不現作用的才是如來)。
凡夫用「生而能之」的五種感官本能學習原理、法則,在了解通達之後,稱為「明悟」或「覺悟」,這樣的人開始有「智慧」,入於「智者」之列。
如果不學或未曾學習(業報)原理、(因果)法則,純粹使用「感官本能」的人,稱為「愚者」。這是因為「感官知覺(所知)」的功能是受限的、不足的、偏知的……。
如果,再把有限、不足、偏狹的「所知」,當作完整的、全部的資訊而毫不懷疑,那就符合「顛倒」的恐怖狀態,這樣的人不只是「愚」而已,而是「愚癡」。
b.緣:(次要的條件)
緣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又稱為作法、說法、想法,簡稱「想說作」。
意行(想法)的內容就是「見解、看法」,而「見解、看法」的計(謀)畫,就是意行(想法)。
表達、說明自己的「意行(想法)」,即是「說法(口行)」。
行動、實踐自己的「意行(想法)」,則是「作法(身行)」。
c.果:(實際的證明)
果就是「結果」、「得果」、「收獲」、「結局」……。「結果」是法則運作的「必然」而非「偶然」,依其層次不同而有:輸贏、勝負、成敗、利害、得失、是非、對錯、福禍、安危、好壞、有無……等等的區別。
d.報:(延續的作用)
報也稱為「業報」,是「抵償」、「承受」的完成階段。「業報」可依其「傷害罪行與否」,分為「善、惡報」,然後往生「善、惡道」,再依其「修福(財施、法施)的有無、多寡」,而受「苦樂、罪福之報」。「惡報」成熟現前時,只能忍受,無處可逃;「福報」成熟現前時,歡喜享受,旁人無份!
另外,對追求解脫生死的人來說,「受報」是障礙解脫自由的煩惱!因此,除了要持戒、斷惡,永滅「惡報、罪報」的障礙之外,更要離欲、斷愛,滅盡「善、福報」的貪求與迷戀!
2.信佛如何可以影響或消業障呢?
答:
「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稱為「四不壞信」或「四不壞淨」,代表對佛法、佛的教育,充滿信心,清淨純粹,毫不懷疑!
這是佛弟子在學習的「法次法向」中,「信解行證」的「解位」成就(地位)。而「信位」還帶有「迷信」、「人云亦云」的雜質,並不純粹。只有「解位」的佛弟子,才稱得上是「信佛(語)」啊!
至於「消業障」,切莫以「否定」的觀點來認定;相反的,消業障正是「安心」、「直心」的同義詞啊!
因為明白因果、業報法則,所以「敢做敢當、直心不逃避」;
因為承受苦樂,抵償業報,所以「心安無悔、是我該受得」;
因為業報的障礙,導致輪迴受苦,不得自由(解脫),所以立志解脫生死煩惱,追求自由!
還有,「消業障」不僅僅限於必須承受「人道」的苦樂、罪福業報,在「天道」享受天福,也是在「消業障」;在畜生、餓鬼道中,苦多樂少,一樣也是「消業障」;唯苦無樂的地獄道中,還是叫做「消業障」!
因為不得不「受苦、受樂」的狀態,就是沒有自由,如同「囚犯受刑」不得自由,障礙了自由!
服刑完畢就如「業障消畢」,才能「出獄自由」!就怕是「一邊造業,又一邊消業障」,那就沒完沒了、苦不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