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2016-08-29 3:55 pm

回答 (5)

2016-08-30 1:54 am
✔ 最佳答案
染化來自外力,而行為的決斷則在本身,心為身之主,此身豈可無主?故孔子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心主的執着,是不被外方染化的根本,而產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信,孟子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禪宗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雖然曲調不同,但卻有意趣潛通之處。


「為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
如果認為並且相信那是一句沒有意義的一句空話?那何不堅持到底?
若有自信!?為甚麼不相干的的回答及假廣告都要急著進場呢???


「一個和尚以手掐住尼姑!? 一個尼姑對和尚說自己寸絲不掛!? 簡直是花和尚!花尼姑! 這對傳統佛教說得過去嗎!?~~~~~你那一隻眼見到了?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嗎? 看來被「逐出教門」是唯一選項了~~~~~~~~~~~~~~你那一隻眼見到? 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嗎 怨嘆哪! 可憐啊! 不想佛門中人竟也有「二程觀妓!」 伊川是「眼中無妓.心中有妓」 明道是「眼中有妓.心中無妓」 ~~那一隻眼見到? 還""""""妓""""""""""耶~~ 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嗎 」
《Efg Abcd》

那一隻眼見到?

尼問:「如何是密密意?」,師以手掐之 。尼曰:「和尚猶有這個在。 」,師曰:「卻是你有這個在。」。
(破除對性別色相的情執)--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
★類似的語錄不勝枚舉,無不蘊含著深刻禪機。趙州接引來機,或問在答處,或答在問處,出人意表,震聾發聵,令人“喪魂失魄”,言忘慮絕,充分體現了一代宗師的不凡作略。


峰問:「甚處來?」曰:「 大日山來。」峰曰:「日出也未?」師曰:「若出則鎔却雪峰。」峰曰:「汝名甚麼 ?」師曰:「玄機。」峰曰:「日織多少?」師曰:「寸絲不掛。」遂禮拜退,纔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師回首。峰曰:「大好寸絲不掛。」
★若女尼一開始就懷疑雪峰說袈裟角拖地是騙人的而不願回頭,就太過疑神疑鬼對人充滿了不信任,這豈是正常人所應為?只是女尼不能只有回首,回首之後還要有智慧產生才是常定中生慧。所以「大好寸絲不掛」是雪峰代替女尼的回答 ,雪峰覺得這樣說才代表豁達有智慧,這也是雪峰對女尼的指導。或許你會問:到底雪峰有沒有騙她?袈裟角真的有拖地嗎?若雪峰是騙人的,說女尼袈裟角拖地是為了證實女尼定力不足或心役於物,那這樣利用別人信任的雪峰,第一很卑鄙,第二好勝心也未免太重了。所以我認為雪峰並未騙人,女尼真的是袈裟角拖地,而所謂的「大好寸絲不掛」也是機會教育,而非嘲諷女尼之前所說的「寸絲不掛」。這樣才算是心胸寬大樂於成人之美的有德禪師。摘自(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一個和尚以手掐尼姑 一個尼姑對和尚說自己寸絲不掛 這在傳統佛教中 那還得了 簡直是花和尚 花尼姑 要被逐出教門了。可是我們的禪師、禪婆 卻談笑風生 以此傳道。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二程觀妓的故事。伊川是「眼中無妓.心中有妓」 明道是「眼中有妓.心中無妓」。禪宗之所以能喜笑怒罵 莫非是道。不僅做到了「心中無妓」而且也是「眼中無妓」。所以手掐處 已無物可掐;寸絲不掛處 已無體可掛了。

像禪宗這樣富有文學的氣味 和近於戲謔的傳道方式 在嚴肅的印度佛學中 是絕對找不到的。事實上 也只有中國的高僧 才有這種文學的素養 才敢有這樣調皮的做法。

依世俗之見,「風動」和「幡動」是外在的刺激,「心動」才是內在的震動。當然外物憾心,自然會有心隨物轉、情隨事遷的時候,連夫子在川上,見流水滔滔,長逝不返,便生「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感嘆;可是經過理性的克制、後天的修持,亦可使心君免於外在的刺激,堅定不移,詩聖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便與孔子的動心不同,「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亦係此意。這一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質着,可以做到「外物不能搖,外力不能奪」的地步,一任他「風動」,「幡動」,而此心不動。可是在外在的刺激下,此心動與不動,仍然無法斷,宋儒所謂的身旁有妓,心上無妓,被譏為假道學,主要的是「雖善無徵」 -- 心上無妓,無法證明。然而通過這類的考驗極其難,但是並不是「心動」無法證驗,臨財、利、名、色的刺激和引誘,心的動否便灼然可見了。
《海波浪》

那一隻眼見到?
以上不懂的話?再多看幾回
2016-08-30 12:00 am
問:無法被我們認識的真理存在必然是沒有意義的嗎?除對人類目標和計畫的真實外 別無真理?
答:板主問的問題應該是沒有意義的一句空話.什麼是真理,我們是指誰,無法認識是不想認識還是聽不懂看不懂

★問者若在一開始就表明發問內容是取自「《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頁8~9》」或許就不會出現那樣的答覆???頂多只是再看一次「說再多都沒你的資料多」???或只是像之前課綱問題的答覆而已???當然是不會出現「暗話就是關檔發問...不負責任..」的質疑???

譬如我跟您說「格物致知」您或許會不以為然?除非您早已知道它(格物致知)是誰的主要學說
但若我跟您說這句「格物致知」是『王陽明』說的 您一定不會說這是一句沒有意義的一句空話
盡管您從不知道王陽明的主要學說

借重名人說的話就是重言

反省自己的記憶經驗 臆斷它到底是怎樣的活動? 我們業已討論過,尋取答案最重要的兩種辦法,就是觀察和推理。可是由於問題的解答在於建立信念或知識,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上述的觀察和推理,是建立信念或知識的合理基礎。盡管如此,我們在實際解答問題的時候,往往運用到其他輔助方式,把信念和知識也建立在另外的基礎上。其中兩類最值得我們在此加以討論,那就是依賴記憶和借助權威。
摘自《莊子的重言是否與權威有關?》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11062733AARKWwE

有位忙碌的警察 正在等待從停車場開出來的車子。這時 他發現有一位老太婆 猶豫著不敢過馬路 他立刻過去 扶著她的手臂 親切地領著她過馬路。
站在附近的一位年輕太太看到了 不禁讚美道「真是好心腸的人!」但她的丈夫卻說:「只是自我炫耀而已」
對於別人的行為 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以自己的動機去解釋它。別人為什麼做那樣的事 我們總會不自覺的用自己的動機作為他人的動機。這也就是使用自己的行為標準 無論那那種標準是高尚的 抑或卑賤的 去評斷或批評他人的行為。記住! 對於別人某一行為 你所做的那種脫口而出的批評 或輕率的評斷 可能就是對你內在動機而發的 卻不是批評別人的。
摘自《人在甚麼情況下會自我批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02143053AAhcnX4

文獻回顧:
Requiem For A Dream Full Song HD
從語句指涉本身 觀看X的論述 / 主菜到點心 淺談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 -犯罪心理學 遲來的正義 最 ㄓㄨㄥ 的告白
紳士淑女 / 高貴野蠻人 從發問到預告看知識 〈《秋海棠》到底誰在說謊?〉
2016-08-30 12:45 am
「是沒有意義的一句空話」?

宋儒嘗說 一個人在讀論語前和讀論語後 如果沒有甚麼改變 等於沒有讀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一個人由於沒有經驗,閱歷不深,因此無法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 最要不得的是,人類自己設規立律,事先排除那些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哲學是什麼?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搜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Gx_6hKM6G4E

在波浪滔滔的尼羅河畔,那傲然獨立蒼茫,俯瞰一遍漠漠黃沙的埃及獅身女面獸,曾經以神秘的生命之謎為題,測驗沙漠道上過往旅行人的智慧,如果猜不出謎底將要遭受殘酷的吞蝕,默默接受死亡。因此,不知道有多少人棄屍荒漠,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在埃及神話裡,獅身女面獸雖然是一個可怕的吃人妖魔,卻能用它高度的智慧警惕人們,凡不能領悟生命真諦,即等於死亡,不知道生命價值的生命,實際上就是一個虛無,或者是不存在的。

「就了解及回覆的初衷及目的而言 你的答覆算是很不錯了 不過既然來了…在下願聞其詳 2015 1008 0832」

摘自:哲學 --- 是一種解析?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7155315AAEvx1f
2016-08-30 4:25 am
….不想佛門中人竟也有「二程觀妓!」
伊川是「眼中無妓.心中有妓」
明道是「眼中有妓.心中無妓」
~~那一隻眼見到? 還""""""妓""""""""""耶~~ 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嗎
《Efg Abcd》
摘自: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 - 年齡與一個人的成功(理想)有無關聯!?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15044112AA19D9F

依世俗之見,「風動」和「幡動」是外在的刺激,「心動」才是內在的震動。當然外物憾心,自然會有心隨物轉、情隨事遷的時候,連夫子在川上,見流水滔滔,長逝不返,便生「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感嘆;可是經過理性的克制、後天的修持,亦可使心君免於外在的刺激,堅定不移,詩聖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便與孔子的動心不同,「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亦係此意。這一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質着,可以做到「外物不能搖,外力不能奪」的地步,一任他「風動」,「幡動」,而此心不動。可是在外在的刺激下,此心動與不動,仍然無法斷,宋儒所謂的身旁有妓,心上無妓,被譏為假道學,主要的是「雖善無徵」 -- 心上無妓,無法證明。然而通過這類的考驗極其難,但是並不是「心動」無法證驗,臨財、利、名、色的刺激和引誘,心的動否便灼然可見了。

★「沒意義是因為絕望吧 現在的世界充斥著無知……網路上盛傳的死亡消息是虛假或亂傳的,實際上是?!」???

問者若在一開始就表明發問內容是取自「《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頁8~9》」或許就不會出現那樣的答覆???頂多只是再看一次「說再多都沒你的資料多」???或只是像之前課綱問題的答覆而已???當然是不會出現「暗話就是關檔發問...不負責任..」的質疑???
2016-08-29 5:32 pm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一、
莊子(368-288B.C. )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老子思想而深有心得。他眼見天下大亂,於是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寫下著作傳諸後世。司馬遷在《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中,扼要介紹了莊子的觀點,認為其學問"無所不窺",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藉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傅佩榮》

二、
戰國中葉,孟子反對墨家最為激烈,曾以「兼愛無父,是禽獸也」嚴苛的批評。但孟子仍然稱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雖不贊同墨子勤勞儉約,自苦為極的生活,但也佩服他行義的偉大精神,並讚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意思是說:「墨子真是天下最好的人,這種人實在不可多得,縱使弄得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可說是真正救世濟民的人啊!」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老子書中屢屢出現的"聖人"一名,所指的是"悟道的統治者",這表示老子對當時的政治領袖仍寄以厚望,希望他們及時悟道。

三、
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與不公不義的現象,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也"無所不在"。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傅佩榮》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2: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9075542AAhxoD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