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範疇第六特徵於存在中偏向質或量?

2016-08-23 3:38 am
能否對莊子山木與阿德勒木頭做出比較
就↓為衡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DLxBQvqbE

回答 (3)

2016-08-23 8:33 am
✔ 最佳答案
有一個說法,中國沒有宗教,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其實,中國的哲學,就起了宗教的作用,啟發中國人的思想。對中國哲學影響最深的是“以農為本”,土地的不可“搬動”,帶來家庭制度的發展,所以以仁義恕為中心的儒家備受推崇。
馮友蘭作為中國一代牛逼的哲學家,用他的書作為中國哲學入門的敲門磚,絕對是不二之選。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 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興起,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道家雖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中國的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老子莊子的啟發。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
他們(中國人)並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哲學(特別是儒家倫理)
——德克.布德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

---------------------------------------------------------------------------------------------------------------------------------------

新政府施政百日 民調:蔡總統滿意度53%

寶可夢無聊?國中師怒:大人自以為是

200人佔領分局 只為了要抓妙蛙花

「談到最近當紅的手遊「寶可夢Go」時 庫克也不諱言 擴增實境(AR)非常有趣 蘋果也將其視為核心技術 未來必將大舉投入。市場觀察家推論 庫克不會僅開創AR產品 而是讓AR成為蘋果生態系統的核心。此外 雖然蘋果並未公開承認 但應該早已投入人工智慧(AI)。庫克受訪時曾說:「有人認為我們在AI領域的進展落後 但我們已經運用AI一段時間了」」



倡議某些語句不被劃為具有意義的,不是與倡議某些瓶牛奶不被劃為是酸的相似嗎?假定它們是酸的,那麼不管我們倡議甚麼也改變不了事實。當然,我們可以決定更改『具有意義』這字詞的意義。然而這樣做並不會使在通常意義之下有意義的語句在同樣通常意義下變成沒有意義。同時,原先我們是有興趣於具有意義性的通常意義,並不是某一群哲學家認為適合給予的意義下的具有意義性。可是這樣是觀察這一情境很不機敏的方式。假如我們記住『具有意義』這一語詞就像其他許多語詞一樣是顯然混含的,我們就會承認一個倡議並不必然地牽連到引入一個完全新的意義。
有時有人提議這回答可基於這樣的理由:那本來就是事實上我們經常用來決定甚麼是有意義 甚麼是沒意義的判準陳述然而 除非語句的指涉類(或『我們』的外延)是依某種謬奪論結的方式加以限制否則這話顯然是錯的 假如實證論者不是因為違反這一判準的語句比比皆是 他們也不至於首先拿這判準來無事自擾這用法也不只是侷限於專業哲學家 像『上帝創造天堂與地球』這樣實證論者認為無法驗證的言述算起來在常人的談論中為數亦眾人們可以申言說 當人們說這些的時候 他們真正是混淆不清的他依自己的標準看出他們堅強符合的意義標準 可是從來沒有人證實事實上果真如此 大多數的實證論者把這裡論表現作一種倡議倡議具有意義這一類的語句應該如何被分界

他們不是把那理論看成事實上那一類的語句是如何被分界看起來一但它穿起了這個形式 這理論在也無以為意義的判準自命了 因為這樣一來一個語句(在某一語言社群裡(內定:自問自答(豬頭);外定:互問互答(互洗)))具有意義或者不具有意義都無關於我們所做的倡議


對識!? 請聽: 古箏 --三聲無奈!
漢室不可興 負評不能給 曹操不可卒除 否則大大師演不下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GbhCD6eRA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 教導我們如何忍受之 大自然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解除我們造成的痛苦 它將拋棄我們 讓我們做慾念的犧牲品 遭受無謂煩惱的折磨 讓我們以本來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

點燈 • 5 年前
2016-08-23 5:00 am
「我們一直是以我們賦於現實的意義來感受它。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它們經過解釋後之物。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這些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它們甚至是不會完全正確的。意義的領域即是充滿了錯誤的領域。」

「隨人而異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可勝數。而且,我們說過,每一種意義可能多少含有錯誤的成分在裡頭。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而我們也可以說:只要是被人們應用的生命意義,也不會是絕對錯誤的。所有的意義在這兩極端間變化。」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新潮文庫,1971年6月,頁7)


任何一個個別的科學不能對它所檢討的科門盡述無餘, 這是很明顯的。 數學是研究隸屬於量的存在; 物理是探討隸屬於變動的存在;有誰來窺視這既不受量的限制又不受變的支配的存在呢?有誰只是以存在的立場並且隸屬存在的普通條件的存在去研究存在呢? 其次,一切個別科學都根據起碼條件並接受限定。沒有任何一個科學把討論存在及認識的首要原理據為己有,因為這些原理是一切科學所共有的,是毫無理由的使其中的一個,排除其他所有一切科學,來從事檢討並辯護這個討論。每一個科學是按着它所考究對象的種類於適宜的事象而運用這些原則的一部份;沒有任何一個科學是依據原則的整個範圍,因為它們真地是真理,而來運用它們。如果硬要這樣作,或嘗試這樣去作,那時物理學家,數學家,或天文學家就顯然地脫離了它們的個別科學,而同時又不是加入另一個科學,那麼就應該找出一個共的地區,就是存在共同表演的地區,放棄這個地區。就不能不袖手旁觀,一切認識的不完成,暫時的,說到家是未曾證實的,並且是為哲人不可接納的。


聖雅爾博約於一二四五年開始大展鴻圖,志在將亞里斯多德的著述用拉丁文介紹。他是聖多瑪斯大師著作的先河。因為亞氏曾看清了這件被人家......的事象,為了完成一個大的科學潮流,只有....,才能阻止它的危險性,和它正面衝突是無濟於事的。治水是順著水性鑄劃而成的,不然的話,那只有堤潰岸繃了。我們能利用宇宙的力量而不能消滅它們,偉人的學術演進也是這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hVghBq2ek

-----------------------------------------------------------------------------------------------------------------------------------------

大破產世代/知道勞保會倒「人生勝利組」不在乎

在火的前面確實有熱度的感覺,但那不是對火的感覺,甚至還察覺不出火是熱的!

我們永遠不知,何時必須面對這個赤裸裸的事實---我們對聖言的認識,永遠不夠。但這個時刻絕對會來到,而且很可能就在我們正為自己愚蠢的成就洋洋得意時。

也許在多瑪斯的一生中,也曾有這樣的時刻。當他的聲望正如日中天時,真理的寒風卻把他從雲端打下地面。你或許記得在William of Toccon所著的Storia 中有一則軼聞:1268-1271年,多瑪斯在巴黎時,他的同事請他就聖體聖事中的耶穌及沒有實體的存在這類問題,提供權威性的解答。因為這個故事是出自長年協助多瑪斯的得力助手Reginald of Pipero口中,我們沒有理由嗤之以鼻。據Reginald說,多瑪斯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把筆記本帶到祭台前,放在十字架的基督前,請教基督他答得對不對。

那時Reginald和聖雅格書院研讀團體的其他會士,也在他身邊。他們看到基督走下來,站在筆記前說:「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據William of Tocco報導,耶穌的這番話,鼓舞多瑪斯的每個學生,也在多瑪斯的學生中廣為流傳。但在這段話後面,還附加了一句話,卻鮮為人知,也不曾被人引述過:「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就一個人在今世所能了解,以及就人的理智能解答的程度而言,你答得很好了。」


任何一個人 對客觀現實有徹底的了解 即產生真知。在主觀心靈裡做最深切的自覺反省 乃是實踐道德。能繫知識於道德 寄人性於理性 兩者一以貫之 融交一體 知識和道德俱是人生至善之理 也是生高度智慧。


齊國的甜柿(田氏),在庭園中為人餞行,食客上千人,宴會中,有人送魚雁給他,田氏看了看,不勝感慨的歎道:「上天對待萬民真是厚澤,繁殖五穀,生養魚鳥,來供人們食用。」
這時賓客們都異口同聲的附和他,但鮑氏有一個兒子,才十二歲,聽了却大不以為然地說:「這話說得不對!天地萬物,和我們並存在這個世界,只是類別不同,並無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形體大小,智慧高低,力量有無,彼此弱肉強食罷了,絕不是某種生物為某種生物而生。人類智慧高,將所有可以吃的都拿來吃,怎能說是上天為人類所準備的呢?照你這麼說,蚊子吸人血,虎狼吃人肉,也是上天為了蚊子而創造人類供他食用嗎?為了虎狼而創造人類供他食用嗎?」


宇宙之間有一個恆久不滅的真理 這個真理包括我們所生存的世間一切是無常的 也就說一切隨時隨地都在變化 甚至就是將來所說的不變化的一切 仍然會以不同的角度呈現給我們 這樣的情形就像我們所熟知 甚至知道其原理的 好比說是陀螺以及輪子的功能與作用一樣

「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


「同樣夠格的諸權威間,在我們可以分辨的範圍內,可能各持不同的意見…..我們應該重新考察那些權威的判斷所依據的客觀證據。」

『月球的另一面有山峰』,可是晚近的技術發展要迫哲學家另找例子了…』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44: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2193810AApvL3L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