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知道 中庸在道德中的重要性 孔子不是就說過:「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但究竟甚麼是中庸?中庸又為何如此重要?却不容易說清楚。孔子除推崇中庸之德外 並沒做進一步的解釋。如果孔子所說的「中行」性格就是中庸的話 那麼它就是狂、狷兩端之中。狂者進取 可能的流弊是急功近利;狷者有所不為 可能的流弊是消極退縮。中庸就是能夠兼具二者之長又無其弊的一種理想性格。
「中庸」一書對它的意義有較多的發揮:
1、中庸是戒懼、謹慎的態度
2、中庸是判別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合者為君子 不合者為小人
3、中庸是不偏不倚、合適而又難以企及的生活理想
中庸雖是儒家的重要學說 這個理想卻不專屬於儒家 被後世儒者目為「異端」的釋、老 同樣也具備這種思想。佛陀說:「精進太急 增其掉悔;精進太緩 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 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此頗似孔子中行、狂、狷之說。佛教要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空」應該修習「中道妙理」也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現。
老子觀察到許多人生兩端的現象 如進與退 盈與虛、禍與福、智與愚等 在現實人生中 不是得于此 就是失於彼;不是太過 就是不及;很難達到均衡無失的狀態 因此為人間帶來無窮的問題。老子針對這些問題 做了極富智慧的提示 他提示人欲進故退 警告人盈不可久 勸慰人禍福無門 鼓勵人大智若愚。這些無一不代表「擇乎中庸」的人生智慧。
作家林語堂 在他兩本極為流行的作品裡 竭力宣揚中庸之道 認為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 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這種學說更深奧的道理 「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 ------ 酌乎其中學說。這種中庸精神 在動作和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人類學者鄭德坤指出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庸」它是以綜合折衷為手段 經長久演進 應用到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他從四個不同的領域 來顯示中庸的意義。
第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中國人把宇宙一切事物 綜合為「三才」就是天、地、人 在這領域中 中國人折衷之 以「人」為中心。「天為人而立 地為人而成」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中國也綜合成為三層 就是群、家、己。我們把它折衷在「家」 這一層 這是我們的風俗習慣 都以家為出發點的緣故。社會組織是以家為基礎 而個人不過是家的一份子。
第三 在人與自己的關係中 中國人也分之為三態:張放、節制、弛緊 我們又把它折衷在「節」態之上 所以一切的心理修養 都要以節制為基礎。
第四 在人與時間的關係中 中國人又綜合為之三段 就是既往、現在與將來。在這領域中 我們又折衷 以「現在」為中心。我們習慣要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就是這個原因。
林語堂、鄭德坤的綜合之說 說明中庸的主要意義 是在強調既不太過 也不不及的擇乎中庸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 曾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中 亞氏和孔子一樣 視中庸為道德的真諦。在對人的態度上 他認為阿諛嫌太過 輕視又不及 友愛最合乎中庸。在社交方面 傲慢嫌太過 卑屈又不及 誠實最合乎中庸。在處事方面 粗魯嫌太過 怯弱又不及 勇敢最合乎中庸。使用金錢浪費流於太過 吝嗇流於不及 慷愾才是中庸之道。
為何中國、印度、希臘的聖哲們 都一樣提倡中庸之道?因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大中至正的生活理想 在兩端之間擇乎其中的過程 也是人類或得愉快和諧生活的方法 我們的社會是依賴着它調適其間 才不至完全崩潰和毀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WHDxdd-U
轉角處 • 1 年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30000010KK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