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為何偏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主流(黃俊傑,2013:231)。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既深且廣,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然而,生命的課題很多時候是沉重的!由於研究者這幾年的個人境遇,對人生有諸多刻骨銘心的體悟,因此希望能對這個領域有深入的了解。
…………….
單元三:大偉的一篇週記,大偉(非本名)是研究者以前任教於國三導師班的學生,於週記上記錄「畢業之旅」的樂趣,此外,他提到有位同學因常被其他同學排擠而沒參加畢業旅行。此篇週記該同學於課堂上當眾朗讀,引發其他同學省思。
單元四:殘障體驗活動,此單元教導學生學習無障礙環境的雙語標示,並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體驗活動,學生分組輪流扮演行動不便者及協助者角色,活動並請小組做心得分享。
對生命教育的最初學習與投入的歷程,引發研究者對生命教育的關注。
(四)因為痛過,所以同理 ~ 我們這一班
研究者在撰寫論文階段,擔任國三班導師。回憶帶班過程中,班上部分學生曾出現過一些行為問題,包括以下各種情形:
1、 缺乏感恩心
無法感受他人對自己的用心與付出。例如,對老師補充知識,視為負擔;對老師指定的作業,多所抱怨;對父母的關心,視為嘮叨。
2、 不懂得珍惜食物
由於物質生活無虞,有時會拒絕取用營養午餐水果。
3、 對同儕缺乏同理心與關懷
作弄同學,甚至排擠同學。譬如,在同學座椅上塗上保麗龍膠、刻意孤立同學等。
4、 卻乏服務他人的熱誠
較少主動為班上付出。例如,計較掃地工作的分配、打掃工作敷衍。
5、 生活缺乏目標,無法自我實現
6、 對學習消極,只在享樂。常常上課精神不濟,下課卻生龍活虎。
除上述這些行為問題外,在學生國一至二下這一年半的時間中,研究者有許多刻骨銘心的經歷。很多時候,班上孩子會以偏頗的言論來解讀研究者的用心,被誤解的心情是沉重且受傷!伴隨著與之加深的無力感,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教育這一條路,如何走下去?
林倖妃(2009)在天下雜誌為文提及,曾有媒體請專家找出下一代應具備而沒學好的七門功課,其中「同理心」名列第一。這一代的孩子……….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及教學實踐之研究》
古聖先賢的醒世格言有無可能走入歷史黑洞?
20160611162826AAcYEIj
「能說出真理與道德無關……你不能想進台大又想幫弱勢發聲(台大西洋哲學系) 」 《義不容情》
「當有人說「我是以一個科學家的立場…..」時 別忘了 是先有「人」才有「科學家」的 所以「道德」仍須依「人」的角度判定 這是最基本的倫理學」 《大雄》
千古學術 只有一念之微上求之 成就的大小.要靠人心上的一點靈機..有超人的憬悟.才有絕頂的聰明.
平成 《秋風掃落葉》 摘自【詩若只是想像的,虛構的? 那詩的意義何在?】
當黑線斷裂時 是否就得檢查整塊布疋與織機!?
勇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KUeZQbM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