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只一會』意指修行道上的關鍵時機?或指機緣?

2016-08-05 11:41 am

回答 (6)

2016-08-17 8:43 am
✔ 最佳答案
『一期只一會』~ 心物之間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雖不復問君將何往,但太蒼遙遙,白雲無盡,詩人似乎在省察宇宙,俯仰人間,深思熟慮之餘,從具象中見抽象,憬然澈悟,超越自我,突破「我執」,不以福禍動其心,泰然安順,隨情萬化,融實虛於一體,而忘其形骸,悠然無我矣! 無我,則眼界無染,心空不迷。這是何等襟懷!何等氣象!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禪宗二祖慧可請教達摩祖師安『心』之道。達摩只說:
『將心來.吾為汝安』
慧可說:『覓心不可得』
達摩說:『已為汝安』
禪宗的『無我』在恢復自心和真我。達摩暗示他的弟子慧可.真心常安.要時時體悟真心。真心亦即真我.所以禪宗的無我.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幻虛無.而是明心見性.識自性之真如的實踐工夫。識得真性.即是境界。
陶潛的: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雖是無我之境.澹澹寒波.悠悠白鳥.卻是詩人投射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的影象.自有真性在焉.亦俱有我之色彩。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雖是有我之境.春寒羈旅.暮色蒼茫.杜鵑聲聲中.景語俱是情語.寄情物中.也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似乎是無我之境。
無論『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文學藝術必有境界.而文學藝術之境界.又出之於人生境界。惟虛靜無我.始可心參萬物.神通宇宙天地之妙道。荀子日:
『人何以知道?』
日:『心』
『心何以知道?』
曰:『虛一而靜』

一期只一會 體悟真心常安.而達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2016-08-05 10:19 pm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十五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一句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w5R9zqBNU

說同學是「賣麵包的」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愛心』的表示嗎?Z17W2Aj3iHg
9nPTGXNUOU
20160818232019AAL5Esa

西哲黑格爾說:『人是一切創造物中,最具有完美本質者。』同時又認為『自我』之內容,乃是涵括了一切絕對知識和理念的終點。人類就憑藉這一絕對之自我,克制『我固有之』的物性,超越生物階層,而提升人生境界。所謂:
『翠竹真如,黃花般諾,心上種來,心上開。』

人的生命.確實是隱藏在宇宙裡的神祕之謎.不着纖毫痕跡.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價值。不僅僅對別人是個謎.對自己亦復是一個謎.真是禪宗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的詩人們在歌頌生命之際.還默默跳進這浩瀚無涯的生命大海的深處.探採一粒圓融光澤的生命之謎.企圖揭露這奇異的生命之謎

舉目人間,坎坷固然多於平坦。憂時者難免有:「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的惶惑惆悵之感。若果獨存澎湃的青春活力,對人生依然有着:「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刻骨慕戀之情。那些卓然獨立的哲人詩人和藝術家們,以及一切熱愛人生的創作者,雖然「身無彩鳳雙飛翼」,對人生理想却同俱:「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西哲尼采所創造的超人 往往在朝暾出岫的晨曦 或夕陽落山的黃昏 對悠悠太蒼歡呼道:「明星!你滿眼都是幸福。假如你暗藏清輝 而不流照人間 你的幸福又值得甚麼?」這些聖哲先賢 勇敢的面對現實 將生命中峨蘶磅礡的青春活力 循天地間本然之理 不屈不撓的創作嶄新的人生理想 將人的心靈拓展到超凡脫俗的領域。盡管時代不同 民族各異 人與人之間 還是有著共同的體認和理想。

詩若只是想像的,虛構的? 那詩的意義何在?

陶靖節曾有「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 ,齊幽蘭以爭芬」既美且善的理想。也曾抱定「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的決心,不怕久相欺,意氣傾人命,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當時風氣。立「猛志遠四海,骞翮思遠翥」的大志於「少時北且厲,撫劍獨行游。」在人生之途很想有一番樹建,可惜終於失敗。只有在「竟寂寞而無見,獨悁想以空尋。」的悲痛之中,深嘆自己「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於是不以心為形役,息交絕遊,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倚南窗以寄傲,撫孤松而盤桓」,毅然隱退。

第九月台 別 れの入場券 p-a-KQoTyPk

相會再別離 別離再相聚 秋風吹曠野 一期只一會 尚得再別離。
2016-08-22 6:34 am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十五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一句來!

日日是好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oHB-Ky_p4
2016-08-19 1:26 am
信念 (時機 機緣)

秦國人「逢」氏有一個兒子,自幼聰慧,中年却得了一種「迷惘」的怪病。這種病使他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聞到香的以為是臭的,嘗到甜地以為是苦的,做了壞事以為是好事,凡是他意識到的,無論天地、四方、水火、寒暑,都完全相反。

『一期只一會』

人生有時就會因為在某一個機緣的邂逅中改變了他的傾向 譬如柏拉圖原打算做個戲劇詩人 但是青年時代遇到蘇格拉底以後 改變了他的路向…..遂奠定了西方 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現在 我們就看看這位「逢」氏會遇見誰?

有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的君子醫術很好,說不定可以治好你兒子,何不往試試?」
逢氏就前往魯國,途經陳國,遇到老聃,就把真情告訴老聃,老聃說:
「你怎麼知道你兒子迷惘呢?現在天下人都被是非迷惑了,被利害搞昏了,患這種病的人到處都有,本來就沒一個人是清醒的。況且一個人迷惑,不見得全家會迷惑;全家人都迷惑了,不見得全鄉人都迷惑;全鄉人都迷惑了,也不會使全國人都迷惑;全國人都迷惑了,也不會全天下人都迷惑。假使天下人都迷惑了,還有誰來指正呢?如果天下人都像你兒子那樣,那迷的人反而是你了。到那時候哀樂、是非、聲色、香臭,還有誰來分辨呢?而我現在這麼說,也不見得不是迷惑。魯國的君子迷惑更深,那能治好別人的迷惑呢?你還是帶著糧食,快快回去,別白白浪費了。」

羅肇錦,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72年11月,頁94
風悽悽雨綿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0Nsa19C7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2016-08-18 8:12 am
政治

中國政教關係與深層信仰 & 從言盈到不拔審視中國哲學思維與情懷
【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老的哲人,就為人類經濟政策,確立了一個偉大目標,這一目標,以各種不同方式,重現於近世各大經濟學說之中,影響所及,有的國家真正為追求此一目標而努力,有的國家則以此為標榜。這個目標,就是『藏富於民』。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裏,主張統治者,必須沒有個人財產,而與大家生活在一起,享受一切東西。在他看來統治者一但獲得了房子.土地或金錢,他們就會變成其他公民的敵人和暴君,國家就會面臨毀滅。
要叫統治者沒有個人的財產,恐怕永遠是一個虛幻的理想,但這個虛幻的理想,却針對著一個很真實的問題:財產與特權的結合,必然產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使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拉大。
以上摘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vIYhuotOs


教育

「仗著家裡有錢? 就以休學、延畢方式 與社會脫窗? 有錢是他家的事 怎可以別人的生命來為自己消愁解悶」

第一年先端正其志向,同時學習句讀。
第三年教其治學的態度,以及與同門相處之道。
第六年鼓勵其廣事涉獵,以奠定深厚的基礎,並需多多親近其師。
第七年練習與同道討論問題。並擇取益友。
第九年,學習已達完成階段,這時候在知識方面已能觸類旁通,從事推理的思考,在個人方面已能自強獨立,即使沒有老師的鞭策,精神也不致退返。完成前四個階段謂之小成,到第五階段,則達大成之境,一個人經過此漫長的教育歷程,才算具備化民易俗的條件。
人性交諸我們手中.就看我們終久把它活成甚麼模樣。每一個人生都是生命的榜樣。只是到底是個好榜樣.是個壞榜樣.或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榜樣。


觀念

「我不管楊朱是甚麼大思想家或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小氣鬼又或是相對「不謀天下之利亦不為天下謀利」的淡泊之士 --- 甚至我根本不能確定此喩其弟的楊朱即彼楊朱也,只是一直以來不能認同他對她弟弟的比喻是適當的。 先回味一下原文: 〈楊朱喻弟〉:楊朱之弟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無怪哉?」 楊布有什麼過失呢?哪有認主人必須依靠衣著顏色的狗呢? 然而也不能全怪楊朱,畢竟當時科學是如此不昌明 ---- 誰知道狗兒的視覺裡僅有黑與白 ---- 非黑即白的強烈?況且以楊朱那麼有思想的兄長,不抓住機會喻小子一喻.…..何以為楊朱也?!」???

以上是一篇已有六百餘人點閱的網路文章
請再喝一杯:祝い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pr73Tm480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 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哭了 痛了 冰冷的醒了 痴痴的笑著
楊朱倔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oabeFNOJo
人性的批判 歷史總是對文化人(尤其是文化巨人)開玩笑

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大思想家,很少不是特立獨行之士,偉大的真理和觀念,永遠是那些獨立於時尚時流的人物所發現,楊朱便是其中之一。

人的尊嚴如只屬於人,或必須靠個人的道德力量才能爭取,正反映出政治、社會尚未進入合理的狀態,理想的狀況是,人們並不需要經由道德自覺的奮鬥,就能獲得尊嚴的保障。甚至也不會在所謂的「文人相輕」裡,落得被誤解成為『自私自利』的文人、思想家。

論真理談學問 應該實行天下一家的大道理 就是說 以赤子之心 對不同意見採取犯而不校的態度 凡是對的 也應該有勇氣說是對的 智慧只有慢慢的發展 並且透過備嘗苦頭的階段 才會獲得 在智慧裡 權威的論證是薄弱的 因為智慧並不繫乎他人供給的文獻 也不繫於講話人的權威 而是所說事象本身的理由 因此智慧接納有理的事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42TDdntWcM

轉角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15115925AACBF
2016-08-17 6:36 am
對人類苦難無法遏止的同情心.這種同情心.將他從抽象的世界帶回塵世.使他的心中反響著那些痛苦悽厲的呼號.

這就是維繫著羅素漫長一生的愛.但同時也消蝕著他的生命與熱情

善是被一切存在所分享,而真理則只與瞭解者有關,就是論瞭解者們,真理也只是有時有刻地被分享,並且是在善的行為以後,善反射到我們身上是賴著我們存在這一事實。

http://blog.sina.com.tw/sm511003/article.php?pbgid=87655&entryid=605259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26: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05034137AAyvYKF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