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個具備真如佛性的眾生本心,會滅還是不滅呢? 答:真如佛性離相對二元,非是滅,非是不滅,汝問處自生顛倒。 問:眾生本心,滅還是不滅?真如佛性非滅非不滅。如是之答,可謂牛頭不對馬尾! 答:無論是眾生本心或真如佛性,皆是非滅非不滅。 問:何謂非滅非不滅?如何是非滅?如何是非不滅?可否請進一步說清楚些,以便討論? 答:一個見性者,當他徹見真如佛性的時候,這時 相對二元的觀念已經都不存在,這時候你如果問他:有沒有真如佛性,其實他根本沒辦法開口,因為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有無是你意識造作出來的。所以問你有沒有本心,有沒有真如佛性,如果你不是過來人,就會被這個問話所迷惑,你也許會認為這是禪宗的機鋒語,與教門無關,究竟的道理只有一個,餘二則非真,所以問題的答案,不會有這是禪宗的答法,這是教門的答法,只有見地真不真的問題而已。 這個問題的背後,含有你「必須證」的意思,所以一個人有悟,還是沒悟,看他的回答就知道,若沒悟,回答的話,都是落在意識思惟的範籌。
問:在這個法義辨正佛版,說自己證或沒證,佛友通常都沒有辦法去確認事實。但是,可知道一件事:一個正確證知佛法真理的人,他說的法理,不會違背經論以及祖師的教示。所以,與其去猜測此人悟或未悟,不如看他說的法理有沒有道理?合不合乎聖教量?這樣比較實際一些。原因是正確證知法理的人,就會有「後得智」,根據這個智慧,便可以為他人解說自所證知的相關法義,不會有「說不出口」的問題。這跟意識造作,不造作不可混為一談! 其實換個立場來說,可以認為:說眾生沒本心、沒有真如佛性的人,見地不真啊!不是嗎?因為無方便善巧後得智故。 結論:如果你沒有實證到真如佛性、本心,在你的心裏就會認為實有個本心、有個真如佛性可得。
《圓覺經》說:眾生以意識心辨圓覺,圓覺即同流轉。這時候你的本心、真如佛性就會產生(滅、不滅)這樣相對問題,既然回答是「本心非滅非不滅」,顯然是認定「有本心」,所以才有「非滅非不滅」的說法。若是無本心,則何須說:本心非滅非不滅!只要說沒本心這回事不就結了。所以此論顯然自我矛盾!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六祖的開悟,顯示他能觀察,並說出「本心」的相關資訊。即可以說明清楚「本心」的特性,此豈不是第六識的智慧?如果第六識不能相應「真如佛性」而觀之,何來的這種出世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