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優越的界定關涉那些必要且具體身心因素?

2016-07-12 5:15 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dUR1O0gc8
相關: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齊物論.逍遙遊.美與人生的關係
懷念的季節 2016.07.12中午

回答 (5)

2016-07-12 10:45 am
  自卑(inferiority)自我評價偏低。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當阿德勒還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成員之一時,他就寫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補償》一文。隨後,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統的有關自卑、補償與超越的理論。

  在早期理論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與身體缺陷聯繫起來的。他所探討的是由身體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補償的問題。他指出,如果一個人某種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會產生自卑感。

  在產生自卑感後,個人就想通過爭取權力或變得更為有力量以補償機體之不足。作為一個整體單位而活動的個體,可以通過兩種基本途徑進行補償。一種是覺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後,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發展其功能。例如體弱者通過持久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當個體通過極大的努力使原來的缺陷改變成為自己的優勢,對此阿德勒稱為“超補償”。例如古希臘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對著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另一種是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陷,發展自己的其他機能以彌補有缺陷的機能。例如失明者通過發展聽覺或觸覺來進行彌補,或者一個體弱的人轉向思想領域,以筆代劍尋求補償(如尼采),都屬於後一類補償方式。

  後來,阿德勒將自卑感的範圍加以擴大,提出社會自卑、心理自卑。如一個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會因此而產生社會自卑。不過,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這一概念可以適用於任何一個人。因為任何個體出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處於無力、無能和無知狀態。整個嬰幼兒時期完全依賴成人才能生存。這就決定了人從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障礙,個體就會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覺,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就是心理自卑。當阿德勒把自己對客觀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強調轉向了對“主觀的自卑”的強調時,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學的,而是心理學的了。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尋求補償。 它是人格發展的動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自卑會造成緊張,人們因而要努力擺脫這種處境。每個人都會做出這種努力。只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其擺脫之徑或方式可能不同罷了。一種方式是: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另一種方式是:因為氣餒放棄任何改進情境的努力。後兩種方式下個體雖然因為無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設法要擺脫自卑,但由於採用的方法卻註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獲得成功。當一個人的自卑感愈積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時,個體“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把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近著他。……他以各種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自卑感。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是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對這一概念給出過不同的解釋。在晚年《生活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一書中,他對自卑情結下了一個定義:“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存在意味著一個惡性迴圈的出現:一個自卑的人想努力擺脫自卑,但他所採用的方式卻只能使他的努力失敗,從而加重自己的自卑。於是一個迴圈又出現了,並不斷重複下去。 與之相對,只有使用正確的方式(阿德勒認為與社會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才能有效脫離這種感覺,並且改善自己的處境。對這些人來說,通過尋求正確的補償之徑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卑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

  簡單說,自卑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也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關於自卑的說法不但適用於每個人,而且可以說還適用於整個人類。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例如,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它是人類在改進他們的整個情境,在對宇宙作更進一步的探知,在試圖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時,努力奮鬥的成果。事實上,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會努力尋求補償以擺脫補償(只不過由於補償之方式不同,有的會陷入自卑情結的漩渦,有的會以之為動力發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個人都具有“補償的精神上層建築”,借助這個上層建築進行著個體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動的無意識擴展。補償機制刺激著個體的生命活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但“補償僅僅是指明了人的活動的自我擴展的潛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釋個體行動的方向性,還必須理解人的最終目的,這個最終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動都以此為目標的那個方向”。

  換句話說,一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產生自卑感,同時又不斷地進行補償的人,他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最初,阿德勒認為,在一個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男性價值被高估。因而人們追求的是更多的攻擊、力量或者說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質。他把這種追求更多男性品質稱為“男性欽羨”。在他看來,女性會由於自己性別的低等而產生“男性欽羨”。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覺得自己男性品質不足,也會產生“男性欽羨”。在男性欽羨下,個體追求支配別人的一種權力意志。

  1912年,他發現用“男性欽羨”來解釋正常人的動機不太合適,於是便用“追求優越”來取代“男性欽羨”。這樣,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每個人奮力追求的目標就成了優越, 阿德勒認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優越: 它與身體的生長並行地發展著。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種固有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機能都遵循著這個方向前進;不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它們總是為了征服、安全、增長而鬥爭。從負到正的衝動是永不停止的。從“低級”到“高級”的欲求永不停止。我們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不論想出什麼樣的前提,――自我保存、快樂原則、平等――所有這一切,雖然表達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圖表現這種巨大的上升的內驅力……表示一種思想的基本範疇,表示我們推理的結構……表示我們生命的基本事實。

  在阿德勒後來的理解中,追求優越並非一種要超過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認為,渴望達到“個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終目的。“渴望完善”是以個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體性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證明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個體內部發生的進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達為“心理學原理”,即“沒有它,生命活動就成為不可思議的”,還表述為“在個體和人類的進步的意義上,渴望解決生命問題”。阿德勒相信,人認識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夠通過“渴望完善”的補償而達到人的存在的最終目的,即作為每一個性的自我創造的“自我”。 這樣,他對人的最終目標的觀點就從權力欲開始,到追求優越,最後歸結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

  在阿德勒看來,追求優越是“我們生活的基本事實”,追求優越是人的活動背後的一種動力力量,追求優越是人的本性,追求優越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有的基本動機。任何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說,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種追求,一種驅力,若沒有它,生活是不可想像的。” 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向上意志,但每個人各自具體的優越感目標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它取決於個人賦予生的意義。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他最終的優越感目標相聯繫,都是有意識或潛意識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阿德勒後來把這種具體個體的優越感目標稱為“自我理想指南”。 同擺脫自卑感一樣,追求優越感由於採用不同方式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下, 一個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優越而忽視其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情結。這種人言過其實,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他們缺乏社會興趣,令人討厭。另一種情況下,追求優越感導致積極的發展,成為促進人格發展的積極力量。

  總結:自卑感是人的一種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產生緊張感,從而人要努力通過補償來擺脫它。在此意義上,自卑感成為一種動力。 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過補償克服之。而若沒有自卑感,人就不會確立追求優越的目標,從此而言自卑感驅使人產生對優越的渴望。簡單說,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此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

  從一種意義上可以說,追求優越是一種補償自卑感的方式。從另一層更重要的意義上看,由於在阿德勒看來,人又是受目標牽引的。追求優越就是每個人之目標。因而從每個人都受這種目標引導這一層上說,追求優越亦是一種動力。兩者可以說都是人發展的基本動力。自卑感作為動力是從後面推動人,追求優越是從前面引導人。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優越目標的引導,在這種一推一拉的過程中,人格得以發展。當一種補償得以完成時,個體會發現新的自卑,受到新的優越目標的牽引,從而向更高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已。

  於是,我們看到一幅動態的圖像:為自卑感所推動的個體,而優越感目標的牽引之下,不斷努力克服和彌補自身現實的和想像的局限而朝向完善發展。 然而,上述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只發生在走在人生正確道路上的人們。對於誤入人生歧途者而言,卻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圖像:一個人在克服自卑過程中形成了自卑情結,在補償中形成了過度補償,在追求優越時形成了優越情結。在此情況下,他也想克服自卑,但卻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他也會為爭取優越而作出補償行為,但這種努力卻指向與其目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結果只是適得其反。當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問題時,他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終,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結、過度補償與優越情結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

  我們可以說,自卑感、追求優越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只是由於使用的方法有正誤之分才造成了人生活之差異。在阿德勒看來,只有那些發展了社會興趣,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才走在了正確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未能發展自己的社會興趣,不能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都是把努力指出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著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著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由下到上,由負到正,由失敗到成功――向前推進。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最偉大的共同之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它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我們絕不可能發現一個完全缺乏社會感覺的人、神經症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拼命想替他們的生活樣式找出合適的理由,和把責任往別處推等行動中看出來。可是,他們已經喪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進的勇氣。自卑情結告訴他們:“在合作中獲取成功是沒你份的”。他們已經避開了真正的生活問題,而和虛無的陰影作戰,以向他們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每種目標都可能含有少許的錯誤在裡頭。……但是假使其優越感目標中包含有高度的社會感覺,那麼它所犯的錯誤便不會太大。”
2016-07-18 8:55 am
題名: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
作者: 蘇美鳳
日期: 2000-12
上傳時間: 2015-12-17 15:46:44 (UTC+8)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六年級高,低自卑感學童在成就動機取向及動機維持方面之差異,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習輔導研究之參考。

http://ntcuir.ntcu.edu.tw/handle/987654321/5142


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編造這些故事者的經驗,生活過的內容是灌溉虛構之花的源泉。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台北:聯經,2004年),頁24。


我不知道該對他說甚麼。我感到自己既拙笨又莽撞。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他一樣,在哪兒可以趕上他,再度和他手牽手前進。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4。


她非常慎重的選擇她的顏色,慢慢的打扮自己,她一一整理著她的花瓣。她可不希望像田裡的罌粟花一樣,亂蓬蓬的進入這個世界。她一定要在容光煥發時才出現……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9POI1OMs
2016-07-17 11:48 pm
自卑與優越的界定關涉那些必要且具體身心因素?

成年期的個人 不但擴張自己的興趣及關心的事物 而且也直接或間接地指導年青的一代 並為社會服務造福。如果一個人到了成年時仍未能解決前些時期所遭遇的問題那 末他就會有『靜止不前』的感覺。但譬如在此以灌票衝等是否能彌補那種『靜止不前』?

1、這類淵石是冰河運動的表徵 ............12、『等角』意含著各個角彼此相等的這一性質.........

如果某種淵石是冰河運動的記號.它之成為冰河運動的記號早在人們知道它以前就是了…………很顯然地 除了用來作為裁判棒球賽的規則而外 並沒有任何姿勢可以用來表示跑的人士獲得了一個安全打。同樣地 除了支配中文用法的規則之外 更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用來表明『大夫』是列指醫生。………………

★☆
「我們常說 真正的廣告沒有那麼低能 那麼那些假廣告是為了證明甚麼 或者更好說是為了保護什麼?」
知識+真有近百分百採用率的嗎!? 「A問題又在大灌特灌 近百分百採用率!?那是天方夜譚!(惡質灌票)」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20160425171209AA011z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9POI1OMs
2016-07-17 10:32 pm
自卑與優越的界定關涉那些必要且具體身心因素?

成年期的個人 不但擴張自己的興趣及關心的事物 而且也直接或間接地指導年青的一代 並為社會服務造福。如果一個人到了成年時仍未能解決前些時期所遭遇的問題那 末他就會有『靜止不前』的感覺。但譬如在此以灌票衝等是否能彌補那種『靜止不前』?
灌票是情義相挺?……如此一來 他把參加該『灌票』活動的理由解釋為外來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 要是外的鼓勵停止或減少 他的該項行為可能會因之而完全停止 我們從『大灌王朝』的情況來看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我們不是靜待宇宙萬物的自然變化,順時應景地進行觀察。尋索問題的答案,證實心中的假定是否為真,主動去創造觀察的環境。比如,為要知道蝦子在高熱下身體會變色,我們就直接把蝦子取來,在開水裡試煮看看。不必等待河水的溫度自然上升到使蝦子變紅的程度。
1、 如何建立回顧主軸及分類?
2、 怎樣的不當行為可不考慮動機?
3、 如何避免特殊教育原地打轉甚至向下沉淪?
4、 質化研究的結果命題和假設相關性為何?
5、 如何從理論與實務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曾有網友B發問「為何我不能進入排行?」 後來他在回答某題時說「右邊的排行都是廣告」。 是「廣告」讓B網友無法進入排行???
「假如一個人用幾個帳號就可以把譬如「教育與參考-特殊教育」灌滿的話
那麼真正了解「特殊教育」的人會去回答嗎? 參加說唱藝術、相聲? 」
20160324221347AAquUgq / 20160506040737AAqFNNj
「我們常說 真正的廣告沒有那麼低能 那麼那些假廣告是為了證明甚麼 或者更好說是為了保護什麼?」
風中的承諾 • 2 月前
20160514134616AA92i4H
「真正要廣告的 根本不會在乎有無得到最佳 真正在乎最佳的是那些花樣很多的作弊灌票的死變態廢物」
季節雨 • 3 年前
20130524000010KK04389
「你現在不回答及負評了?改以廣告者身分擾亂!? 更新: 真正的廣告者有這麼低能的嗎? 你不懂廣告學?需要網友告訴你怎麼做嗎?」
20150929070038AAeHhXn

「知識+問答內的廣告問題似乎很困擾網友 ? 但這些廣告中究竟有多少是作弊灌票者偽裝的? 困擾網友的廣告中究竟有多少是作弊灌票者偽裝的!? 」【涼心亭】
「昔日的灌票費物今日仍舊是廢物 不是列入排名 就表示不是廢物 一般廣告會選擇在影響問答最低限度下進場 有些則會選在最不適宜的關鍵點現身 後者絕大部分屬刻意干擾型的 尤其是連日來的新形勢廣告 皆為作弊灌票團所為 。參考:灌票與力挺 ~ 灌票作弊夢 」【夢醒時分】

『心理病態人格,這種人格的人通常不具責任感,對人不講忠誠也不顧道德,…故常藉消極抵制或間接破壞等手段,以移禍他人….人格失常有時又稱性格失常character disorders,因為這些失常行為往往與一個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有關。』台北的天空 于2013-11-22 16:29:55
激進性格: 1.虛榮(Vanity) 2.嫉妒(Jealousy) 3.羨慕(Envy) 4.貪吝(Avarice) 5.恨(Hate) 6.犯罪性疏忽

★「它現在在排名欄裡出現兩個姓氏 若是它能用到七個姓氏的話 那麼就會跟真的快沒兩樣了 」、「『在知識+幫拉生意有紛爭業者贊評,如何防範贊評到掛羊頭賣狗肉?』 以上的說法只是一種混淆 目前在特教區這一個作弊廢物 所有的自問自答 循的便是這種模式」、「A問題又在大灌特灌 近百分百採用率!?那是天方夜譚!」
20160713171828AADdT8S

口渴現象可以由歷久沒有喝水,吃太乾或太鹹的東西所以引起;而口渴的存在則可由喝水的多少、找飲料的積極與否,以及不同飲料的選擇程度來加以推論。如此一來,口渴這個介於三種不同原因和三種不同行為反應的變項,便可以用來解釋相互牽連的幾種不同的情況。
所謂動機亦即是「行為之後必有原因」。動機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加以觀察,但是個人行為上的變化却是可以直接地加以觀察。(我們無法以肉眼直接看見光的變化卻可以透過光線投射於面板上的變化而加以觀察)

★☆
「我們常說 真正的廣告沒有那麼低能 那麼那些假廣告是為了證明甚麼 或者更好說是為了保護什麼?」
知識+真有近百分百採用率的嗎!? 「A問題又在大灌特灌 近百分百採用率!?那是天方夜譚!」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20160425171209AA011zD)

dFkHscXISFE / a8Lu02ouNk8
2016-07-17 4:21 pm
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求知若渴,虛懷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他精選三個生命故事的創作,並公開演講。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或世界文明的創意,就是所謂大C(big creativity)。紙、各類藝術、電腦、網路、手機、教育這個概念,改變了人類生活,是大C。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是改變人類文明的大C。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人類至少具有七種智能(慧),十年後,他根據這七個智能(慧),選擇七個「創造心靈」(Creating Minds)(Gardner,1993),剖析他們個人的生命故事如何演化各自發展的創造力。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1882-1971)、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瑪麗格蘭姆(Martha Graham,1894-1991)和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分別代表內省智能(慧)、邏輯數理智能(慧)、視覺空間智能(慧)、音樂智能(慧)、語文智能(慧)、身體動覺智能(慧)和人際智能(慧)的卓越創造。後來,他又加入第八種能(慧),自然觀察(Gardner,1999),達爾文是當然的代表人物。
《吳靜吉博士,融入迷你C(creativity)的教學,啟發生命故事的創意演作》《台北藝術大學主題講座》
Aura JNOpKwnAQyw
p5Lzh6Q9fng
點燈 • 2 天前

人人都是創意人,人人都需要發揮創意,生活中為了完成目標、為了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人類會激起動機隨機應變發會創意。這些創意就微小C(Little creativity),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創意。
學生寫一篇短文、編或演一齣戲或舞作、寫一首曲子、完成一項可學計畫、主辨一次活動、提出社會創新的點子等等,在老師同學判斷下,具有獨創而且有意義,就是小C。家庭主婦結合不同食材和調味料,煮一道新穎又好吃的佳餚,家人和好友都覺得很棒,那也是小C;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學效果,設計或運用自己從來不知或用過的方法和巧思,也是小C。

大C、專業C和小C,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每個人在生命故事中,閱讀一本書、看一場表演、聽一首歌曲、到某一個地方旅行、聽一場演講、上一堂課、看一段影片、觀賞一幅藝術作品、和別人交流,或遭遇任何事件等,都能夠激起當事人設身處地或喜怒哀樂的感受。如果當事人能夠從不同角度或新穎觀點,詮釋親自吸收、參與獲融入的經驗,而獲得新的靈感、新的啟示、新的頓悟,並且具備了有意義、有價值,甚至有用的條件,那麼這些經驗和詮釋便可以說是迷你C(kaufman & Beghetto,2009)。

創造力或美感可以從「融入迷你c的教學」開始,啟發每一位學習者「生命故事的創意表達或演作」。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註】《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 齊物論.逍遙遊.美與人生的關係 懷念的季節 2016.07.12中午》

【註1】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 《把酒問月》】

【註2】
先瞭解列子書的真旨,再去尋求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才可以達到「雖不中不遠矣」的境界。那時,自然會發覺列子是一個隨和可親的凡人,又是一個不染不溺的聖者,是一個孤獨堅毅的浪人,又是一個寂寞深思的賢者。不管你用凡人浪人的眼光或聖者賢者的眼光去看他,都會使人體悟到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列子》

【註3】
外面正在下雨 隔壁的火雞直叫 A問題又在大灌特灌 這些都是可以親身體驗的事實 西獄華山 揚州瘦西湖 這兩個地方我都沒有到過 艾森豪 艾登 這兩個人我都不認識 近百分百採用率那是天方夜譚
西獄華山 揚州瘦西湖 艾森豪 艾登 對於我 這不過是幾個人名和地名罷了
然而在我的腦筋裏 它們和他們對於我似乎都非常熟悉 我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山川人物的認識和鑑賞它們和他們都發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如果每個人仔細算一算 我們真正透過我們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直接得來的知識 究竟有多少 那麼我們就會發現 委實我們所知道的.實在少的不得了

【註4】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風俗,就是慎終追遠,每到過年過節, 我們都會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已故的,可敬的親人, 想起他們在生時的種種好處,因此,在活著的人的心中, 就會很容易有效法先人嘉徳懿行的渴望 ,但是我們知道 ,在效法先人的過程中 ,我們只希望………. z0LQyJoOevU

Aura LWx49PgRsAQ
箴 • 4 天前

任何文化,雖然它們的領導者都是幾個偉大人物,而實則使這個文化生存和發達者,主要的還是那些不知名的,無其數的,以這個文化方式生活的廣大群眾。過去寫歷史的人,總喜歡誇大的戲劇性地描寫幾個「大人物」,而把當時的群眾完全忽略,這等於把一座金字塔倒置。真正打勝仗的,不是拿破崙,而是他的勇敢的軍隊。德國民族如果不失戰敗失地,經濟恐慌,怎會接受一個希特勒?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的十字架本身並不龐大,而其所以高高在上,仰不可攀者,乃是因為它底下那個整個教堂的偉大與雄壯。有了這一點認識,就是在任何偉大的事實和人物之前,我們也用不著感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出版社,49年8月,再版 .P .30.31》
《到底問題是出在那裡? 20150201000010KK03195》

如果讓我們學習名人生活和演作歷程中的奮鬥、掙扎經驗,而縮短我們和名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讓我們重新詮釋所有名人跟自己一樣都也是人,也都需要歷經長期的努力,從失敗中復原,領悟這些名人跟自己的經驗有其共同之處,對我們個人來說,這是學習中的新奇、有意義的詮釋。這樣的迷你C,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動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inodong Lin-Sicgel(2016)等人的實驗中,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閱讀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科學家的不同素材,一組閱讀一般教科書提供的科學家的成就,一組閱讀在知識追求過程中的掙扎奮鬥故事,另外一組則閱讀科學家個人在生活中掙扎奮鬥的故事。結果發現,閱讀個人生活和知識追尋過程掙扎奮鬥故事的兩組學生,在物理成績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並且認位有名的科學家跟自己一樣,都必須克服失敗和障礙,才能獲得成功。而只閱讀科學家成功的控制組學生,比較會相信偉大的科學家是天生的。

不管是實際教學或教科書的編寫,學生都要學習大C或專業C的創意演作,這些藝術家或科學家的創意演作歷程,如前面所說,通常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如何將這些迷你C的生命故事融入教材或教學,讓學生比較能夠認同創意人及其演作的過程,因此創造機會提供學生回歸自身的生命故事,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從「驚嘆」(awe)(Shiota,Keltner,& Mossman,2007)的角度詮釋對自己特別有意義的作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則促進學生相信他們也一樣可以運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啟動創意演作。在這樣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能夠接納失敗挫折,並且項創意人學習克服困難的技巧、進行創意轉化,讓自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裡所謂天下,包括小C的觀眾、評審、專業C的社群和多年以後可能的大C社會。
《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jKYmf-L0lSs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24: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1211538AAGQrP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