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換作是你 你肯和那個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同組嗎
有點同理心八 不要說你現在肯 難到你高中的時候就肯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如果是我 我不肯
現在有多少人能有勇氣說我不肯
如果有一個完全正常的和一個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要和你度過你的畢旅................你會選哪個
2007-11-02 02:23:29 補充:
什麼四維八德 滿口四維八德 你做得到嗎
智能障礙學生本來就該和他同類在一起
不要說我若是智能障礙會有什麼想法 重點是我不是
相信大家也都不是 所以不要問這種無聊的問題了
社會的主流價值會排擠與自己不同類的人
1000年或1萬年都不會改變
燕子 • 9 年前
以上摘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7000015KK01069&page=2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雖然我上面說過,『人生而平等』,但這並不是說萬物『平等』。年齡與德性可以使人超出同儕,熟練與功績可以使人出類拔萃,....但所有的人,都立於平等基礎上,相互尊重彼此的司法權與主權。」
(阿德勒、西方的智慧,頁169,63年,幼獅文化公司)
洛克所說的平等,是就法律的意義而言。所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他說德性之不平等,則是就人的道德成就來說的。
孔、孟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章句下》),無異是說人在成德的起點上是生而平等的。因為人在成德的起點上是生而平等的,所以儒者以道德責成於人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於心,因此人生來就能親其親、長其長,天然就具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的道德表現。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孟子,告子上)
這也就是說,如果人的善根,不能在實際的生活裏,發育滋長,在對人接物中順利表現出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被種種的欲望所阻。這猶如斧斤之於樹木,天天去砍伐,樹木就無法常的茂盛的情形正相同。
荀子所說的「塗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篇)意即平凡的人也可以成為像禹一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孔、孟「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信念相同,但對塗之人可以能為禹的解說則不同。一般人也能為禹,在孟子是因人人都有先天的善心和善性,在荀子是因人人都有辯知的能力而知仁義,同時也認為人都有實現仁義的才具。前者的仁義內在於心,為我所固有,後者的仁義則為經驗中所習得。
由於社會種種不平等的現象,才促使哲學家們有各色平等的主張。孔子有經濟生活平等的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問題至今不但依然存在,且比二千五百年前更嚴重。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不均,導致社會的不安;國與國之間的不均,造成世界動亂之因。二十世紀有些國家標榜社會主義,希望達到社會經濟生活平等,但成效甚微。人類對這個問題,雖不致束手無策,但與其他社會疑難問題一樣,將是一永恆的難題。
墨子和荀子,都有社會身份平等的思想,這在春秋、戰國時代,實在代表對貴族政治中不合理的世祿制度的挑戰。墨子說:「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尚賢上)荀子是針對墨子的想法,做了進一步的詮釋:「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篇)這種思想,蓋曾受到當時逐漸加速流動的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成為有助於社會流動的一種力量。墨子和荀子都認為社會身份的獲得,應當靠個人的能力和努力,對世祿盛行的社會,這是合理的理想。但他們似乎沒有察覺到,人的能力和努力,根本就是不平等的,因此,憑藉他們的想法,並不能達到身分真正平等的社會。一個身分平等的社會,需依賴我們對人的基本價值和基本態度的改變,「人生而平等」的概念,極有助於我們這方面的改變。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頁199,水牛出版社 1993/12/31)
U_FQ6Hriw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