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
作者: 蘇美鳳
日期: 2000-12
上傳時間: 2015-12-17 15:46:44 (UTC+8)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六年級高,低自卑感學童在成就動機取向及動機維持方面之差異,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習輔導研究之參考。
http://ntcuir.ntcu.edu.tw/handle/987654321/5142
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編造這些故事者的經驗,生活過的內容是灌溉虛構之花的源泉。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台北:聯經,2004年),頁24。
我不知道該對他說甚麼。我感到自己既拙笨又莽撞。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他一樣,在哪兒可以趕上他,再度和他手牽手前進。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4。
她非常慎重的選擇她的顏色,慢慢的打扮自己,她一一整理著她的花瓣。她可不希望像田裡的罌粟花一樣,亂蓬蓬的進入這個世界。她一定要在容光煥發時才出現……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9POI1OMs
《君無愁》
✿*~♫♫~♫♫*✿*~♫♫~♫♫*✿*~♫♫~♫♫*✿*~♫♫~♫♫* ✿
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求知若渴,虛懷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他精選三個生命故事的創作,並公開演講。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或世界文明的創意,就是所謂大C(big creativity)。紙、各類藝術、電腦、網路、手機、教育這個概念,改變了人類生活,是大C。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是改變人類文明的大C。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人類至少具有七種智能(慧),十年後,他根據這七個智能(慧),選擇七個「創造心靈」(Creating Minds)(Gardner,1993),剖析他們個人的生命故事如何演化各自發展的創造力。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1882-1971)、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瑪麗格蘭姆(Martha Graham,1894-1991)和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分別代表內省智能(慧)、邏輯數理智能(慧)、視覺空間智能(慧)、音樂智能(慧)、語文智能(慧)、身體動覺智能(慧)和人際智能(慧)的卓越創造。後來,他又加入第八種能(慧),自然觀察(Gardner,1999),達爾文是當然的代表人物。
《吳靜吉博士,融入迷你C(creativity)的教學,啟發生命故事的創意演作》《台北藝術大學主題講座》
(點燈 • 2 天前 )
人人都是創意人,人人都需要發揮創意,生活中為了完成目標、為了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人類會激起動機隨機應變發會創意。這些創意就微小C(Little creativity),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創意。
學生寫一篇短文、編或演一齣戲或舞作、寫一首曲子、完成一項可學計畫、主辨一次活動、提出社會創新的點子等等,在老師同學判斷下,具有獨創而且有意義,就是小C。家庭主婦結合不同食材和調味料,煮一道新穎又好吃的佳餚,家人和好友都覺得很棒,那也是小C;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學效果,設計或運用自己從來不知或用過的方法和巧思,也是小C。
大C、專業C和小C,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每個人在生命故事中,閱讀一本書、看一場表演、聽一首歌曲、到某一個地方旅行、聽一場演講、上一堂課、看一段影片、觀賞一幅藝術作品、和別人交流,或遭遇任何事件等,都能夠激起當事人設身處地或喜怒哀樂的感受。如果當事人能夠從不同角度或新穎觀點,詮釋親自吸收、參與獲融入的經驗,而獲得新的靈感、新的啟示、新的頓悟,並且具備了有意義、有價值,甚至有用的條件,那麼這些經驗和詮釋便可以說是迷你C(kaufman & Beghetto,2009)。
創造力或美感可以從「融入迷你c的教學」開始,啟發每一位學習者「生命故事的創意表達或演作」。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註】《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 齊物論.逍遙遊.美與人生的關係 懷念的季節 2016.07.12中午》
【註1】 ~【註4】詳: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1211538AAGQrP7
任何文化,雖然它們的領導者都是幾個偉大人物,而實則使這個文化生存和發達者,主要的還是那些不知名的,無其數的,以這個文化方式生活的廣大群眾。過去寫歷史的人,總喜歡誇大的戲劇性地描寫幾個「大人物」,而把當時的群眾完全忽略,這等於把一座金字塔倒置。真正打勝仗的,不是拿破崙,而是他的勇敢的軍隊。德國民族如果不失戰敗失地,經濟恐慌,怎會接受一個希特勒?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的十字架本身並不龐大,而其所以高高在上,仰不可攀者,乃是因為它底下那個整個教堂的偉大與雄壯。有了這一點認識,就是在任何偉大的事實和人物之前,我們也用不著感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出版社,49年8月,再版 .P .30.31》
《20150201000010KK03195》
如果讓我們學習名人生活和演作歷程中的奮鬥、掙扎經驗,而縮短我們和名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讓我們重新詮釋所有名人跟自己一樣都也是人,也都需要歷經長期的努力,從失敗中復原,領悟這些名人跟自己的經驗有其共同之處,對我們個人來說,這是學習中的新奇、有意義的詮釋。這樣的迷你C,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動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inodong Lin-Sicgel(2016)等人的實驗中,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閱讀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科學家的不同素材,一組閱讀一般教科書提供的科學家的成就,一組閱讀在知識追求過程中的掙扎奮鬥故事,另外一組則閱讀科學家個人在生活中掙扎奮鬥的故事。結果發現,閱讀個人生活和知識追尋過程掙扎奮鬥故事的兩組學生,在物理成績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並且認位有名的科學家跟自己一樣,都必須克服失敗和障礙,才能獲得成功。而只閱讀科學家成功的控制組學生,比較會相信偉大的科學家是天生的。
不管是實際教學或教科書的編寫,學生都要學習大C或專業C的創意演作,這些藝術家或科學家的創意演作歷程,如前面所說,通常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如何將這些迷你C的生命故事融入教材或教學,讓學生比較能夠認同創意人及其演作的過程,因此創造機會提供學生回歸自身的生命故事,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從「驚嘆」(awe)(Shiota,Keltner,& Mossman,2007)的角度詮釋對自己特別有意義的作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則促進學生相信他們也一樣可以運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啟動創意演作。在這樣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能夠接納失敗挫折,並且項創意人學習克服困難的技巧、進行創意轉化,讓自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裡所謂天下,包括小C的觀眾、評審、專業C的社群和多年以後可能的大C社會。
《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落大雨彼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