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萬象森然的人間,人的感情該是多麼微妙莫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的錯綜複雜。人間的一切,竟是如此的隱冥曲折,變化綿綿。然而人人皆桎梏自己於窄狹的感情圈內,沒有人能夠永遠逍遙在感情圈外的。
站在感情圈內,一切都著上感情的色彩。緣之所寄,情之所鍾,終不免蹈陷於感情的羅網,乃至於無法自拔也在所不惜,人確實是感情的動物。
人的感情像一支瀲灩芳馥的潺潺細流, 在原始性的物欲裡, 幾經激盪 ,幾經縈迴 。不斷的掙扎, 也不斷的忍受痛苦的煎熬和磨練,然後默默消逝於浩渺無極的天涯, 音信杳杳,了無痕跡。
說是無跡可尋吧!似乎又可意象之外求之。如果一個人真矍然有所了悟的話, 蒼穹散雲, 飄然有無限的玄機, 空庭落葉 ,輕嘆著寂寞的秋聲,眼前這一遍恍惚的雲烟裡, 有著無盡的變幻。 迷離的異象中,有著無盡的偶然。
曹雪芹筆下的當年大觀園裏,樓臺亭閣,莫不崢嶸軒峻,林木山石,莫不蔥蔚烟潤,好一個勃茂欣然的氣象!可是曾幾何時,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都付與斷井頹垣。』那沉迷在淒豔柔情而多愁善感的主角,終於在紅顏春盡,滿目蕭然裏, 漸悟玄機,寂然遠行,向那雲霧飄渺處求歸元還真去也。無怪乎有人感嘆:
「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雖然既云情矣,此身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終不透徹耳。」
天下有情之人雖然不免痛苦,無情之人也未必擺脫乾淨。說似無情卻有情,任何人也無法逃避感情的控制,也不必逃避。頗具禪味的詩人王摩詰所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雖不見人的蹤跡,但空山並不空,無人卻有聲。空山既不能見人,人間又豈能無情呢?人間有至情,也就有至情的人間。
諸葛亮毅然「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者」,固然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深具討賊復國的信心。同時他更明白的表示為了感激「先帝猥自枉屈,三顧茅廬。」的殊遇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競競業業,以謀復興漢室。乃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確實是個至情之人。
范仲淹佇立岳陽樓頭,再把酒臨風,不盡牢騷的一剎那。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既憂其民,又憂其君。就是去國還鄉,憂譏畏讒,也願意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期,這不是人間至情麼?
李密委婉陳情,辭不赴命,願乞終養,以盡孝道,報答老祖母辛苦撫育之恩。這是顧念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至情,才是榮華富貴如浮雲,非有至情之人不能如是。
歐陽修在瀧岡阡表裏敘述他父親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一個冷然無情的法官,在判案時居然存有這種仁心,網開一面,替死囚求一線生機,這更是難得的至情。
白居易仕途坎坷,落拓潯陽江頭的時候,在楓葉荻花相映,琴瑟秋深的明月之夜, 聽罷江畔琵琶一曲,船影幢幢,悄然無聲。不禁舉頭四望,只見江心秋月茫茫,盡是冷落蒼涼。他喟然而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情動於衷,百感叢生。這是至情之嘆:這種人情味的嘆息,在今人徐志摩的一首絕唱「偶然」中,可再度聽到。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人間世的一切既是偶然,那又何必喜?更不必悲了!尤其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向」,不如還是忘懷了吧!可是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並未曾忘記, 而且永遠存留在詩人的心裏恒久不滅。這又和李商隱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亦惘然。」同樣都是人間至情裏流露出來的詩句,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千百年以來,往者已逝,却給人間遺留下一個永久的追尋。令人有「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之嘆。
在這至情的人間,也有主張無情的人,先秦諸子中的莊周就是。他認為人間萬物之情,以及人倫日用之道,應該求其無譽無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棄世,才可以無累。也就是說不為感情的圈子所囿困。他說: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由上面這一段看來,莊子的真意,無非是想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一切人和事,盡量採取主動,突破這一座籠罩人間無邊無際的感情大羅網,企圖擺脫感情的束縛而已。
本來,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擴大到「經虛涉曠」的時候,就能「超乎形象之外」了。能超乎形象之外,必然「神遊象外」。一旦你的感情可以神遊象外,那豈不是一下跳出感情的羅網,永遠在感情圈外逍遙自在了麼?
其實不然,莊子所說的情是庸俗之情,是眇乎小哉的私情。他主張無情,乃是勸人放棄屬於欲望的好惡之情,因為這種情是可以內傷其身心的物欲,並非人間至情。
莊子和他的老朋友惠施,曾經有一場雄辯。
惠子謂莊子日:「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這兩位哲人之所以舌劍唇槍,針鋒相對的抬槓者,完全是兩人對於感情各有不同的定義才如此爭論。
莊子要求人們將感情圈子擴大到合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虛靜之處。如此,一顆嶄新的心靈,即將從物慾中脫穎而出才可以不為人事所迷惘,默默的復歸於寧靜。
所以莊子依舊站在感情圈內,而且是這個圈子內的中心,並未曾用虛無遁世的思想來否定自己,否定人間的至情。
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感情圈子,惟有先能夠得其「環中」,才夠資格超以「象外」。能夠超以象外,就可以「以應無窮」了。所以任何人不能夠否定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至於人之至情者,是從人欲中一點一滴的提煉出來的感情。是一種「超世而不忘淑世 悲憫人生而不嫉惡人生」的感情。這種人間至情並不存於空幻缥眇的「象外」,而是從實實際際的「環中」得來的。
人的感情由「環中」而「象外」以至於「無窮」,好像非常玄妙抽象不可捉摸似的。其實就如同欣賞一幅古意盎然的國畫一樣,畫中樹木蓊鬱,山石峻拔,固然是一種空靈明澤,氣韻生動的具體意象,就是那一片虛無的空白中,淵深幽玄的不可到處,何嘗沒有許多蕭散飄逸的妙情奇趣呢?在那雲霧重重的『象外』,依然有無限的充實和永恆的存在。明乎此,人的感情圈子果真是朝這個方向擴大,終久會產生泛愛萬物,渾然和諧的至情.。
禪宗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能不離人世間,能大澈大悟的『覺』,那就是佛法。苦尋超脫人環,枯索成佛至道都是枉然。
一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感情『居動用之域,而止無為之境』,以無用為用,潛心超越私慾,經虛涉曠,同時也『樂其日用之常』。當然就胸次悠然,真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了!這是人之至情。看起來好像是感情圈外事,實際上是感情圈內事。這人間的至情,是何等高遠,又是何等曠達。是人生中道而又高明的境界,是人生真的感情,至美的嚮往啊!
《人生之智慧 王逢吉 學海書局 》
寧為野鵝尚高飛 毋為馴鵝漫流年 GKJvnO-I57U
綿綿舊情MUnJCSJt6Kk / Enya - Only time IBSmgPxsIcA
天理與人欲到底是對立的或是平行的?
「存天理、去人欲」是否會造成「禮教殺人」?
張蓉蓉~舊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1F4IOjYkk
雪山盟 ·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