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與不幸遭遇一重重是事之變或命之行?

2016-06-07 6:54 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Z6oWwqgtk
(〈德充符〉)事之變 = 命之行 / 人與天命 人生可是走馬燈?

回答 (5)

2016-06-08 3:41 am
✔ 最佳答案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但是當一個人真的陷入舛途絕境的時候,獨立蒼茫,回首前塵,在憫然悲憤之餘,心裡總免不了泛起一陣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之情。往往把歷年來的許多憔悴和憂傷,都歸之於蹇促坎坷的天命,而慨然有『天命靡常之嘆!』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這當然是人之常情!

從表面上看來,在這蒼蒼茫茫的偌大宇宙裡,眾人好像一片片浮萍,在昏昏昧昧的人生之海上,載沉載浮,隨波逐流。一切都「隨所為焉,又隨所不為焉。」完全失去了自主,也失卻了人類的靈性,彷彿冥冥中真有一個神秘莫測的天命在做主宰似的,而且以一種不可捉摸的萬鈞之力,作無情的安排。似乎人世間一切不得而已,又不可知的諸多事象,都緊握在天命的鉅掌裡,任其操縱,任其擺佈。

人的心靈對天命既然有如此迷惑的感受,天命與人生也就有了若即若離的關係。真是所謂:「肅然聞其聲,僾然見其形了。」

先秦諸子中,莊子對於天命,不僅僅有:「芴漠無形,而變化無常。」的神祕感受。並且還說:「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有命也。」

這樣說來,莊子對於人生的一切的「事之變」和「命之行」存有許多懷疑。認為從外表看,人世間的許多現象,確乎前若有所承,好像有個看不見的天命再作梗。 然而,往後的發展又不能一定,似乎又沒有天命的存在。有無之間,實在難予判斷了。

亙古以來,人徬徨趑趄在恍惚冥濛的氣氛之中,對於天命,人人都有點像:「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感覺,在那寂寥的空山裡,落葉滿地,蹤跡渺茫,似可尋覓,又不可尋覓之際,令人有著不盡的惶惑和恐懼。人的一生,彷彿「今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芒鞋踏破了無限悵然,天命卻又猶之如「飛鴻踏雪,泥上留爪」,偶而在芴漠無形,寂寞無聲之中,又給人間留下一抹淡淡的影痕。

所以人世間的一些凡俗細人,在這天命的控制之下,只是網罟中的游魚,樊籠裡的飛鳥。萬物之靈的人類,就變成了蠕蠕而動可憐蟲了。只能夠像這空幻飄緲的天命,祈求一點點冷冰而苦痛的生活,乃至於在寂寞黯淡的苦苦尋思中,作悲慘的滅亡而已。

西哲叔本華,認為世界上有一種無所謂善惡的大意志存在。這種大意志既是盲目的,又是不受任何理性和智力支配的。但是,它依著自然而移動前進,支配著整個宇宙和人生。而且具有不可抗拒的控制萬物之力。在這龐大意志力的籠罩之下, 個人與個人之間,又有無數的小意志在隨時反抗這大意志。如此演進,就是所謂的天命。

十九世紀末葉,英國小說家哈代,深受叔本華悲觀主義思想影響,形成一個所謂:【哈代式悲哀】的作風,竟一時深入讀者的心靈,風靡歐洲大陸。

哈代將他所創造的小說人物,安置在英國廣袤而遼闊的荒涼原野上,飽受天命無情的殘酷摧剝之後,再給這一群「可憐蟲」放逐於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荒蕪的灰色世界裡,作一個悲劇的結束。讓讀者欲哭無涕,黯然魂銷。哈代面對着這單調冷漠的人生,曾經低吟著生命的悲愴:
「愁眉不展的生命啊! 我不願見你泥污的外衣, 蹣跚的腳步,還有你那不自然的快意。」
哈代筆下的生命是如此的悲哀,人生又是這麼陰暗,怎麼不令人感傷生命無寄,人生無依,天命之無常而且殘忍冷酷!人們在失望虛空之餘,不覺愴然淚下,這豈不是人之常情? 未可厚非。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描寫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鬱),看見花園裡落英繽紛,殘紅遍地,她見景生情,感花傷己: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曹雪芹認為天命卵翼下的人生,生命只不過來自太虛,而又歸於太虛的一片小小虛空罷了。花顏月貌依但無可尋覓的時候,人間的一切更是杳不可知!所以他只覺紅樓夢醒,人生悲劇已成,一心想逃大造,出塵網。人的生命不過是幽闇中瞬息即滅的一粒熒熒之火,永無燎然之期。

盡管如此,但人畢竟人,是有其獨立存在價值和自主創造力的人。英國哲學家羅素一向是懷疑一切的,他雖然懷疑宇宙中所有的一切,認為外在世界,只有一種可能性的假定。可是他對於人類自我的存在,卻認為一個無可懷疑的事實。假若一個人對人生愈是作悲劇性的深切體驗和領悟,終將對人生有無限光明的遠大憧憬,必然有大智大勇去接受人生實際的殘酷折磨,並且在沉痛中自覺自省,由一種悲憫人生之情,蛻變成真正的希冀和信念。誠如李商隱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對人生,絲盡而情不斷,淚乾而意尤深。那麼,春蠶之死,蠟炬成灰,乃是人生外在形象的變化,人類生命大化之必然而已,誠然微不足道。所以莊子說:
「惟命不於常,道在則得之,不在則失。」
天命之所以不常,人之所以失其掌握天命的原因,乃是在人們太迷惘於空幻的天命,屈服於莫測的天命了。完全失落了人的自主創造力,特別是自我所主宰的心。

莊子能夠以自我為主宰,從宇宙萬物各盡其性的自然狀態中,超越人的感覺之所見,超越世間一切名相形容,以追求生命價值。以「安時而順處」的靈性,「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高度智慧,在「無用以為用」的虛靜心靈狀態中把握天命,支配天命而入世順應,利物善導。所以莊子可以做做逍遙之遊,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天地之間,更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如此,人生豈不充滿了喜悅?在這生氣蓬勃的世界上,一切也就欣欣向榮了。

至於孔夫子本是罕言天命的,但常言「知天命」,後人引申為知天樂命,並非聽天由命。司馬遷說:「孔子罕言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冥之變,惡能識乎命哉?」其實他老人家對於天命有其極深刻的體認。所謂感「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賢.......只是事之變,而並不是命之行也。」孔夫子未曾屈服於天命,不僅如此,而且在自主自覺中求了解天命。★孔子認為道之在人者,謂之命。命和性都是道之在人者也,是自然中秉受於天的。不過命在天,性在人,性可變而命是必至的。所以孔夫子一生以「君子求諸己」和「君子居易以俟命」來盡心盡力的求●超越自我,拔平流俗。以根生於自覺的「仁心」對人生有悲憫之情,勇敢的承當人生的一切苦痛,而雨天同德。求其知命進而制命,因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這就是孔夫子●虛心以應其事之變,靜心以觀其命之行,永遠保持了自己一份空靈的真情和喜悅的氣概的道理。既可以安於幸福,也可以安於憂患。從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裡體驗大道之所在,以主觀之心證客觀之道。攝天命於人性,歸天道於人道。求盡心知性以知天命,更進一步求存心養性以事天。肯定了自我的價值,也肯定了人生的方向。●積極把握天命,支配天命。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栖栖皇皇,奔走列國,傳道於天下。雖然「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困於陳蔡,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莊子•讓王》真是吃盡苦頭,受盡危險。但是,孔夫子並未消極,依然不怨天,以順天道之自然,不尤人,以求其盡性在我。順天道而上達,盡我幸而下學。既上達又下學,就鑄造了他偉大的人格,擴充於天地之間,而垂教萬世,遺澤永留人間。

至於孟子對於天命的體認,在盡心篇中,更進一步的認為道之在我者為性,道之在天者為命。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以為人者,在其能思。能盡心,則可以知人之性。知為人之道,以「存心養性來盡人之道」就是事天。所以他認為在我在天是一體的,性和命也是一體的。聖賢不肖是性也是命,貧富貴賤是命也是性。不過君子只求在我,不求在天而已。一切靠自己努力奮鬥,而不認隨天命玩弄。

所以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裡批評項羽說:「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認為一切事在人為,根本不信命。

《人生之智慧 王逢吉 學海書局 》

oKtJz6by_Pk / b0hF_Sap5IA
2016-07-04 1:14 am
夕陽西下來說話題字體內容納福祉的你的
2016-06-07 8:33 pm
墨子則根本上是個非命論者,不承認世間所謂命的存在。他在非命中說:
「生民以來者,亦嘗有聞命之聲,見命之體者乎?則未嘗有也。」《墨子˙卷九˙非命中》

他對世俗之命,有些科學的體認,採取向天命挑戰的態度,他才有勇氣奔走天下,摩頂放踵,宣傳兼愛之道。莊子在天下篇讚美墨子說: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一個人能非命,才可以鍥而不棄,枯槁而不舍。以這堅韌的奮鬥精神去努力,制天命而用之。這也就印度詩人泰戈爾所歌唱的:
「誰如命運似的推著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背後大步的走着。」

★人的道路,是人類自己走出來的,人的文化亦復如是。所以朱子註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之所以當然之故也」

古代希臘悲劇中的許多英雄們,以無比的勇氣,承當了人間巨大的憂患和困厄。以莊嚴不屈的生命之力向天命挑戰,乃至堅定地走向舛途絕境。在失敗中重獲勝利,從死亡中創造新生命。因而古希臘尊重理性和道德的文化,是經過長期黑暗,在暴力殘酷破壞之中復興起來的。

宋儒張橫渠問邵康節:「先生論命否?」
日:「若天命,則已知之。世俗所謂命,則不知。」
橫渠曰:「先生知命矣!載尚何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這大地淒迷,風雨如晦的一刻,人人躬自反省,由知天樂命,求制天命以創造新生命,則人生必有光輝的遠景。


▲(墨子出身平民,可能是個手工藝者,是先秦思想家中罕見的技術人才,精於製造各種機械。他滿懷熱忱,東奔西跑,宣揚他的學說,宋、齊、衛、楚國,到處都有他的足跡,真是一徹頭徹尾的實行家。
墨子看不起那些光說不練的人,也厭惡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偽君子。他言行合一,生活節儉,為救世拯民而奉獻自己。他反對戰爭,又不忍弱肉強食,因此將弟子組成一支維護和平的隊伍,參與濟弱鋤強的行動。在先秦學派領袖中,難得見到像墨子這樣實踐苦**精神。
由平民崛起的墨子,徒屬遍天下,其勢力足可與儒家抗衡。墨家弟子都接受嚴格的訓練,且懷抱救世濟民的熱忱,為追求理想,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犧牲小我,視死如歸,就是受墨子崇高人格的感召。
戰國中葉,●孟子反對墨家最為激烈,曾以「兼愛無父,是禽獸也」嚴苛的批評。但孟子仍然稱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雖不贊同墨子勤勞儉約,自苦為極的生活,但也佩服他行義的偉大精神,並讚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意思是說:「墨子真是天下最好的人,這種人實在不可多得,縱使弄得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可說是真正救世濟民的人啊!」
近代學者也有主張儒墨兼用,特別強調要依據儒家的倫理,吸取墨家的精華,實踐科學的精神。)http://tep.hust.edu.tw/people.asp

墨子「好學而博」( 《莊子・天下》 ),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盡心上》 );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 ...
http://inspier.com/detial.php?id=3101&catid=2&catname=%E5%93%B2%E5%AD%B8
2016-06-07 4:30 pm
☆忽明忽暗的路燈是否較容易讓人迷路?
iWZVj15y4ak

啯啯敲打兩響,莊子問:“先生,你是貪圖感官享受,違背養生常識,一病嗚呼的嗎?”啯啯敲打兩響,再問:“那麼你是慘遭亡國之禍,被敵軍抓住了,處斬的嗎?”啯啯敲打兩響,又問:“那麼你是出了醜聞,怕給父母喪德,怕給妻室兒女丟臉,自殺的嗎?”
啯啯敲打兩響,再再問:“那麼你是貧窮, 衣食無著,飢寒倒斃的嗎?”
啯啯敲打兩響,最後問:“那麼你是活夠了應享的天年,自然死亡的嗎?”

梁惠王贈惠施大瓠之種,惠施用心種植而長成,瓠碩大而質地鬆軟,做酒壺提不起,做水瓢盛水少………..
★能否以列子學射讓心不再飄忽不定?

能否以列子學射讓心不再飄忽不定?
讓他們都知道 為什麼是梁惠王贈惠施大瓠之種! 而不是………呢???
D8H-zgCOl1U

為什麼是庖丁解牛給王看 就不能是在菜市場嗎 屠宰場不是……..嗎!?
生命是一條任性的河川……......留也無言 忘也無礙
Y1ufyW8VDKM
雪 深深 • 2 星期前
2016-06-07 11:44 am
在生活中有許多道理是『習焉而不察』的.只知道這樣去做就對.就好.不必追問為什麼對?為甚麼好?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蠻法三千.道理一個」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這個理是從那裏來的?

良心只能從生活中去體會.印證.因為良心不是「我」的對象.他是在「我」之內.與生俱來的成為「我」的主體.「我」的主宰.所有德性皆從此流出.落在具體的生活中.它不但出入無定時.亦無定所.當神清氣定時.它就悄悄的呈現出來.當你神濁氣躁時.它又悄悄的隱沒了.良心就是這樣.它只能被自覺意識喚醒.不能化為自覺意識的對象

人們有時所以會違背良心去做順從人欲的事 就是因為人欲已蓋過了良心道德意識也就不能發揮作用 久而久之 道德意識被麻痺了 很難再醒來 除非有一天 由於軀體或心靈受到傷害時 道德意識才會覺醒 我們可以了解道德意識之所以能成為道德意識不是因為外在的條約 法律 而是因為考慮到人的安全 安心 一個人能安心做事 就表示道德意識的活動仍在繼續 不然就表示道德意是需要加強

存在主義治療法的目的與患者中心治療法的目的相類似 乃在求得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實現 。不過 此一治療法的理論基礎卻有其獨特的地方 存在主義者認為個人具有能力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標 但是 許多人卻放棄了這種自我決定的自由 而為個人的職務 社會地位以及錢財等所困惑所束縛。
他們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假設以判定其有效性。對許多個案來說,這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可能一開始幾乎都把問題歸咎於外在因素。他們可能只去注意別人賦予他們的感覺,或是其他人對其行為舉止應負極大責任。諮商員此時教導個案如何展現自我的存在,並去檢測在生活中..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裏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
頌曰:「不落不昧,兩采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古希臘悲劇家梭浮克里斯的名作依底帕斯王:依底帕斯為命運所玩弄,早已犯上弒父娶母的滔天大罪,一方面對此茫然無知,且看他娶母之後尋找殺父兇手的誓言:這是我嚴肅的祈禱,對那個未查出的謀殺者,與他的共犯,將因可恥的行為,永遠烙上羞恥的烙印,而且終生不再有人引以為友。

在反省與他人的經驗中.反省很難予傳送.因為一傳送.就成了他人的經驗.所以反省只能用之於個人一己之妙了。至於他人的經驗及方法.就是一種比較容易的方法.我們只要引述前人的意見.並從其中的意見找到個人的方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在尋找宗教情操的方法中.也將利用這一種型態.達到我們培養宗教情操的目的

宗教情操乃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就好像藝術修養一樣.不只是一種外在的品德.而是一種內在人性的提升。

宗教情操的意義乃是在追求真善美的本體.在這一個本體上.我們能夠了解宗教的本質.同時.能進而把這種本質變成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達摩祖師在中國禪學史上 是被公認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因為依照一般的說法 他是印度禪宗的第二十八祖 中國禪宗的初祖;所以後來的和尚向禪師請教佛法大義時 都依樣畫葫蘆地問一句:「祖師西來意」

六祖慧能: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1、『不思善.不思惡』重點在『思』.這裡的善惡.只是表示相對觀念.包括是非.好壞.高下.聖凡等. 這些觀念.是相生相成的.正如老子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六祖慧能的意思.是要我們不要黏著在善惡兩邊的觀念上.去參一參甚麼是本來面目.
2、「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如果把這句話解釋做「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就變成封閉式的方法.是槁木死灰的枯禪了.

如果我們看見天下的父母,沒像我們這樣善待子女,我們是否覺得自己吃虧?
如果我們看見其他的人,沒像我們這樣對世人懷著一片關心,難道我們就覺得太虧待自己?
如果說盲目是存在的,意思是指眼目感染了失明症,而不說瞽目就是所謂的本身。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1: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06225447AAUZnu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