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次國共合作,蔣介石只是各方勢力的其中一支,尚未掌握大權;第二次國共合作,蔣介石已經大權在握,只是被張學良脅迫而跟共產黨合作。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g/63g01/63g0101.htm
第一次國共合作及北伐戰爭
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革命影響下所創建的。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後,新建立的俄國政府一再聲明無條件取消在華所有特權,贏得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的好感。研究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成了一時之風尚,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紛紛出現。當時莫斯科的共產國際派遣代表來華,協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進行建黨工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積極籌劃下,各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於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並公推陳獨秀為書記(後稱總書記)。
十月革命後,蘇俄亦多次派遣吳廷康、馬林等會晤孫中山,表示願意協助中國革命,並力促國、共兩黨聯合。1922年秋,孫中山決定聯俄、聯共。翌年一月與蘇俄使者越飛(Adolph A. Joffe)共同發表《孫越宣言》。於是,孫中山乃致力於國民黨之改組和國共之合作,派廖仲愷赴日與蘇俄代表磋商,遣蔣介石赴蘇考察。蘇俄亦派鮑羅廷(Michael Markovich Borodin)來華,協助中國國民黨改組。
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並允許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黃埔軍校創立,由蔣介石出任校長,共產黨黨員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代主任。這樣,國共兩黨的首次合作開始實現。
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後,積極籌備國共兩黨合作北伐的事宜。當時,直、奉兩派軍閥混戰不已,段祺瑞以臨時執政名義,僅能勉強支持北方政局,於是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抵達北京後,由於長期為國奔走、積勞成疾,不幸於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
孫中山逝世後,革命黨人繼承其遺志,首先統一了兩廣,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並改編所屬軍隊為國民革命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誓師北伐,很快便佔領了長江以南各省。不久,國民政府也遷至武漢。
正當北伐節節勝利之際,國民黨內部卻因「容共」和「清共」問題產生分裂。蔣介石等人在南京另組新政府進行「清共」,形成「寧漢分裂」的局面,北伐因而一度停頓。後來武漢政府也同意「分共」,出現「寧漢復合」,北伐又繼續進行。此時,馮玉祥、閻錫山也率軍加入北伐的行列。北伐軍很快收復了北京(後改稱北平)。1928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在退回東北途中,被日本人預埋的地雷炸死,其子張學良通電服從中央,北伐大功告成。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j/63j01/63j0101.htm
西安事變及國共第二次合作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的步步進逼,使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中共在長征途中,曾向全國發表宣言,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但國民政府仍堅持「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集中全力對付共產黨。
1936年12月12日,在陝北一帶負責圍攻紅軍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因不滿政府的政策,遂趁蔣介石到西安巡視之時,把他軟禁起來,實行所謂「兵諫」。後經各方調停,蔣介石才獲得釋放,史稱「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期間,中共曾派周恩來到西安與蔣介石談判。後中共表示願意服從國民政府的指揮,國民政府亦答應停止反共。到了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在共赴國難的前提下,國、共兩黨終於實現了第二次的合作。9月22日,國民政府公佈共產黨提出的《共赴國難宣言》,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中共則放棄武裝暴動、土地革命等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紅軍分別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名義上受國民政府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