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常」是否也算是一種永恆的真理?

2016-05-24 3:20 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B3yRvCC8k
風與舟於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的意義
能否在無常中繫趨新與戀舊於一身(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KUeZQbMF0

回答 (5)

2016-05-24 3:27 pm
✔ 最佳答案
「世事無常」是否也算是一種永恆的真理?

在僧肇眼中 這個大千世界正像一部電影 它的底片都是一張張固定的形體 而其所以有動作變化 乃是經過時間的流動 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連鎖效用。同理 在宇宙中的任何一物 雖然都有成住異滅的過程 但這只是人們帶著「無常」的眼鏡去看萬象 其實就物體本身來說 它在某一剎那的存在 卻是永遠不變的。

依僧肇所說.物如果真的不遷的話.那麼這個物豈非又成了當途之障?對於這個問題.他在不真空論中.曾三次強調說『即萬物之自虛』。他認為一般人看到物.便好像愈見仇敵似的.感覺周身不安。有些人.背轉身說.「不理它」。有些人.閉著眼說「不是它」。有些人.大聲叫喊「除掉它」。這就同把自己的影子誤為鬼魂.逃得愈快.跟得也會緊。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一看.便發現物性自虛.


莊子說:「人生若夢」。李白有:「浮生若夢」,蘇東坡有:「人間如夢」,不一而足。然而莊子之喻人生若夢者,則是另有構想的。這位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超越宇宙,進入忘我的人生境界的大思想家,大概是經過了一番長時間苦思之後,終於豁然有所領悟吧!果真人生如夢,那麼每個人的綺麗好夢豈不是夢中之夢了麼?做夢並非逃避現實,只因為現實的世界比較冷酷,在錯綜複雜、關係如蜘網的社會裡,人性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侷限,無法自由抒發。可是當夜幕垂落的時分,人們昏然入睡以後,心靈就可以和天神或者魔鬼交往了。在夢中可以蠡測未來,也可以留戀過去。自己可以恨其所恨、愛其所愛。都可以在這瞬息即逝的小天地哩,赤裸裸的表現無遺了。因而,夢境裡有文學、有詩句,詩意和夢境渾然一體,夢將展開一遍美妙的風姿,把個樸素無華的世界和人生,錦綴得多采多姿了。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在我們的生命裡 一方面是有限的 在每一個步伐裡 我們都會頻於枯竭;另一方面 我們的願望和犧牲 又是無限的」詩人將自己充實的生命投射到客觀的現實之中 藉宇宙天地之間諸多複雜的形象 而有所舒發的一瞬 實際上就是詩人晶瑩澄澈的內在生命 與外在現實兩相湊泊 融貫於一體的創造精神


風與舟於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的意義

宇宙之間 一切生命固然脈脈相承 生生不息 但人們反而迷惑於生命的豐富 僅知珍貴生命的存在 而不重視生命的價值。而對着這活潑真實的生命 該有多少人像謎樣的生活了一輩子 又像謎樣的消失 而不以為憾。就是偶而心有靈犀 憧景這神秘奧妙的生命之謎 又彷彿盈盈一水隔 永遠可望不可及。


能否在無常中繫趨新與戀舊於一身(心)?

唐代詩人張繼早年路過江南水鄉『姑蘇』,夜泊楓橋有感而成七絕一首: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情調蒼涼,韻味幽深,蘊含著空靈的禪意,卓然灑脫,獨具境界,膾炙人口。但很少人知道他晚年再度路過姑蘇時,舊地重遊,不勝感慨,又成一首: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寒山寺,猗枕仍聞半夜鐘。
詩人在垂暮之年,落拓江湖,重遊舊地,百感蝟集,仰望蒼芎,青山悠悠,烏啼月落,一如往昔,並未曾改變舊時容貌。惟自己年事已高,兩髮斑白,華髮如霜,中夜醒來,倚枕靜聽寒山寺鐘聲鏗然,彷彿昨日。

詩人智慧過人,體會出人生代代,變中有常,常中有變,並不偏執一端,作繭自縛,在逝水年華的感傷裡,了悟生命永恆蓬勃的生機,在物換星移的迷惘中,發現生命的分限與諧和。所以詩人張繼的生命是完美的、充實的。

3UOZvwWn_Mo / QDxsNtWIBNc
2016-05-24 10:09 am
寵物鼠在滾輪中奔跑是在練身體 打發時間 它不同於愛麗絲

皇后對愛麗絲說:「就算妳竭盡心力 日夜奔跑 妳依然在原地」

愛麗絲不是在練身體 更不是只為打發時間

風雨中 這點痛算什麼 擦乾淚 不要怕 至少我們還有夢
風雨中 這點痛算什麼 擦乾淚 不要問 為什麼

donlOCXRzvw
2016-05-24 9:37 am
你越了解生命 你就越珍惜生命 壽命長短並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要有價值 要有意義(法宣法師)

一位年輕人看一位八十幾歲的老翁正專心地在栽種一棵樹
「你也許無法看到這棵樹變成大樹吧?」年輕人對老翁這樣說
人一出生就註定要死 生與死之間也總是充滿無常
就算那棵樹隨著老翁死去 但他那份心 卻是永恆的
至少證明他來過這世間 不管有沒有人在那樹下乘涼

B52ODvXuzTA
2016-05-24 5:29 am
堅強的意志: 讀書和從事其他工作一樣 沒有堅強的意志 必然半途而廢。 (楊朱 多歧亡羊)
宏大的願力:讀書必須確定目標 目標對愈多人有益 所激起的願力也愈大。
健康的身體:古人由於這方面的忽略 因而多病或早逝 文化上的損失 誠難以估計。(莊子 養生主)

舞文弄墨的科舉制度 增強了文士在社會的優越地位 和賤視手工的傾向 教養越高的 距離農工階層越遠。千年來積重難返 到清末雖科舉已廢 在新學堂受教的青年 仍然把學堂當作升官的階梯。教育制度改變了 內容也變了 生活的路子依舊不變。傳統心理 嚴重妨礙了技藝或職業性教育的正常發展。

「為升官而讀書 為讀書而多病或早逝 」因此莊子才說:「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可以盡年」也就是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以有限去追隨無限 一定疲累得很。既然如此 還要汲汲於求知 那就只能疲累不堪了。善於養生的 不會贏得長壽的虛名;不善於於養生的 也不會走到傷殘的地步。順著虛靜的自然之理 以此為原則 將可以保護身體 可以保全天性 可以培養活力 可以安享天年。

莊子的這段「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可以盡年」 說凡夫俗子聽不懂 倒是情有可原 但是說儒者聽不懂?絕不可能!他們卻只是一直保持他們的沉默!
難怪愛因斯坦說:「這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 而是冷眼旁觀、選擇保持緘默的人。」更有一句俗諺:「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尼遂執卷問字. 師日.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日.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弘忍。」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菜根譚)

儒者只是一直保持他們的沉默! SxThZpslbhE
2016-05-24 3:53 am
如何在亂世中尋找方向? 20160428032912AATCfHN

《逍遙遊》˙『怒而飛』 20160501143015AAmD2O3

如何在人生旅途上把握方向? 20160510150915AAv8B5T

2016年5月26日(四)、27日(五)
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90-1041-13.php

https://www.pccu.edu.tw/post/List.asp?iclass=2
http://www.nmtl.gov.tw/information_118_46104.html

VG-mLawoxrs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2: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23192035AA6IpP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