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世事無常」是否也算是一種永恆的真理?
在僧肇眼中 這個大千世界正像一部電影 它的底片都是一張張固定的形體 而其所以有動作變化 乃是經過時間的流動 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連鎖效用。同理 在宇宙中的任何一物 雖然都有成住異滅的過程 但這只是人們帶著「無常」的眼鏡去看萬象 其實就物體本身來說 它在某一剎那的存在 卻是永遠不變的。
依僧肇所說.物如果真的不遷的話.那麼這個物豈非又成了當途之障?對於這個問題.他在不真空論中.曾三次強調說『即萬物之自虛』。他認為一般人看到物.便好像愈見仇敵似的.感覺周身不安。有些人.背轉身說.「不理它」。有些人.閉著眼說「不是它」。有些人.大聲叫喊「除掉它」。這就同把自己的影子誤為鬼魂.逃得愈快.跟得也會緊。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一看.便發現物性自虛.
莊子說:「人生若夢」。李白有:「浮生若夢」,蘇東坡有:「人間如夢」,不一而足。然而莊子之喻人生若夢者,則是另有構想的。這位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超越宇宙,進入忘我的人生境界的大思想家,大概是經過了一番長時間苦思之後,終於豁然有所領悟吧!果真人生如夢,那麼每個人的綺麗好夢豈不是夢中之夢了麼?做夢並非逃避現實,只因為現實的世界比較冷酷,在錯綜複雜、關係如蜘網的社會裡,人性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侷限,無法自由抒發。可是當夜幕垂落的時分,人們昏然入睡以後,心靈就可以和天神或者魔鬼交往了。在夢中可以蠡測未來,也可以留戀過去。自己可以恨其所恨、愛其所愛。都可以在這瞬息即逝的小天地哩,赤裸裸的表現無遺了。因而,夢境裡有文學、有詩句,詩意和夢境渾然一體,夢將展開一遍美妙的風姿,把個樸素無華的世界和人生,錦綴得多采多姿了。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在我們的生命裡 一方面是有限的 在每一個步伐裡 我們都會頻於枯竭;另一方面 我們的願望和犧牲 又是無限的」詩人將自己充實的生命投射到客觀的現實之中 藉宇宙天地之間諸多複雜的形象 而有所舒發的一瞬 實際上就是詩人晶瑩澄澈的內在生命 與外在現實兩相湊泊 融貫於一體的創造精神
風與舟於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的意義
宇宙之間 一切生命固然脈脈相承 生生不息 但人們反而迷惑於生命的豐富 僅知珍貴生命的存在 而不重視生命的價值。而對着這活潑真實的生命 該有多少人像謎樣的生活了一輩子 又像謎樣的消失 而不以為憾。就是偶而心有靈犀 憧景這神秘奧妙的生命之謎 又彷彿盈盈一水隔 永遠可望不可及。
能否在無常中繫趨新與戀舊於一身(心)?
唐代詩人張繼早年路過江南水鄉『姑蘇』,夜泊楓橋有感而成七絕一首: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情調蒼涼,韻味幽深,蘊含著空靈的禪意,卓然灑脫,獨具境界,膾炙人口。但很少人知道他晚年再度路過姑蘇時,舊地重遊,不勝感慨,又成一首: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寒山寺,猗枕仍聞半夜鐘。
詩人在垂暮之年,落拓江湖,重遊舊地,百感蝟集,仰望蒼芎,青山悠悠,烏啼月落,一如往昔,並未曾改變舊時容貌。惟自己年事已高,兩髮斑白,華髮如霜,中夜醒來,倚枕靜聽寒山寺鐘聲鏗然,彷彿昨日。
詩人智慧過人,體會出人生代代,變中有常,常中有變,並不偏執一端,作繭自縛,在逝水年華的感傷裡,了悟生命永恆蓬勃的生機,在物換星移的迷惘中,發現生命的分限與諧和。所以詩人張繼的生命是完美的、充實的。
3UOZvwWn_Mo / QDxsNtWIB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