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f/63f01/63f0101.htm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爆發後,日本不顧中國的中立地位,藉口對德宣戰,於1914年派兵在山東登陸,進攻德國租借地膠州灣,並佔領膠濟鐵路全線,圖謀承襲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圖謀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當時袁世凱、段祺瑞等北洋政府為求日本的支持,先後予以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於1919年初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也派遣代表出席。在會上,中國以戰勝國的身分要求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並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直接交還中國。與會列強認為前兩項不屬於對德和約範圍,拒絕討論;至於有關山東問題,英、法、意等國也偏袒日本。結果,巴黎和會公然把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一項,列入對德和約的條文中。
 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憤怒不已。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界數千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大遊行,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要求政府嚴懲參與對日外交的官員曹汝霖、章宗祥及陸宗輿等,並且呼籲全國一致抵制日貨。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多人。不久,北京學生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學生的愛國運動迅速擴展至全國,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均掀起罷工、罷市的浪潮。五四學生運動迅速發展成為全民愛國運動。北洋政府知眾怒難犯,只好下令撤銷上述三人的職務,釋放被捕學生。最後,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史稱「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意義不單表現在政治方面,運動更使原來已出現的新文化運動迅速走向高潮。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兩大旗幟,當時稱之曰「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許多知識分子大力提倡新思想、反對專制與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八股文,使中國出現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白話文漸漸取代了文言文,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視,社會上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被大大提倡。西方的多種政治哲學,如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紛紛在中國的知識界傳播,對中國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