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道五帝和太武帝,究竟是誰統一北方,課本寫道武帝,手冊寫太武帝?

2016-05-01 3:22 am

回答 (3)

2016-05-05 9:02 am
  淝水戰後,什翼犍孫子拓跋珪糾合舊部,於三八六年即代王位,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三九五年,在參合陂大戰中,拓跋珪軍隊大敗後燕軍隊,以後又進取中原,盡有今山西、河北兩省之地。三九八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即皇帝位,是為魏道武帝。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一系列改革,為拓跋鮮卑完成封建化和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石。政治上,拓跋珪「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戶」,使原來的部落組織轉化為封建社會的政治組織。並大量吸收漢族地主及士大夫參與朝政,提倡儒學,建立了一套仿效漢人的封建政治制度,這些都加強了北魏的統治力量。在軍事上,拓跋珪仍以原來的本族貴族作為軍隊的骨幹,還實行了獎勵軍功的措施,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經濟上,拓跋珪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遷徙了各族人民40多萬到平城,發給耕牛,計口授田,開始徵收封建賦稅,使北魏的經濟實力不斷得到增強。四零九年,道武帝去世。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時期,還向南朝劉宋發動進攻,奪取黃河以南大部土地。到拓跋珪孫太武帝拓跋燾時,剪滅大夏、北燕等政權,四三九年,滅北涼,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混戰不休的時期,形成與南朝對峙的局面。
參考: 葛壯,〈四四、拓跋鮮卑是怎樣興起的?北魏孝武帝改革是怎麼回事〉,《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頁283-284。
2016-05-01 11:50 am
拓跋燾,史稱太武帝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discovery/history/china/ch100/100_32.htm


北魏是公元385年鮮卑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是經濟文化落後的遊牧部落,魏晉時遊牧於幽、並塞外,已取得世襲權的部落聯盟酋長力微居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部土城子)。因大敗漢國劉粲進封為代王。公元338年在後趙都城鄴當質子的什翼犍被迎回,即代王位,都繁畤(今山西渾源縣西南)北。他以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初置左右近侍之職,始製法律六條。確立了國家機構。公元340年徙都盛樂,有了農業生產,封建因素有了很大增長。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其國被分為二部。


前秦亡後,公元385年一月拓跋珪復國,於牛川(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塔布河,或稱錫拉木林河),即代王位。二月定都盛樂,四月稱魏王。史稱北魏。拓跋珪以張袞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在後燕軍的支援下擊敗窟咄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西北)。又破劉顯於彌澤(今山西朔縣南)。從而安定了拓跋部,接著征討諸部,公元388年,北破庫莫奚部於弱落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破解如部於女水(今河北灤河)。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鄰部於女水。公元390年與後燕軍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大破之,於是紇奚部,紇突鄰部皆舉部內屬。


公元391年10月大破柔然於大磧南林山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賽爾烏蘇西南),平望川(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雅台南方)、涿邪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泰山東麓),將柔然各部降眾徙於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十一月大破劉衛辰子直力隄於鐵岐山(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自金津(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渡河,滅劉衛辰。黃河以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悉歸附。於是東起濡源(今河北沽源縣、內蒙古太僕寺旗境),西至陰山,復歸統一。


以後,北魏開始與後燕交鋒。公元395年後燕慕容垂派太子寶及慕容農、慕容麟率兵8萬進攻北魏。張袞建議,「宜羸師卷甲,以侈其心。」拓跋珪從其計,避兵於河西,燕軍追至臨河(今內蒙古臨河縣東北烏加河南)。因有謠傳慕容垂死,太子慕容寶與麟相猜忌,軍心亂,遂退兵,至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東南),魏大軍掩至,燕軍不備,大敗,慕容寶單騎逃走。燕軍降卒數萬皆為魏軍所坑。燕軍元氣大喪。公元396年慕容垂親征,取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至平城西,垂病,折返,卒於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南)。於是北魏攻取燕廣寧(今河北涿鹿縣西)、上谷。八月拓跋珪遂稱帝,年號皇始,大舉伐後燕,分兵攻圍中山(今河北定縣)、信都(今河北冀縣)、鄴三城。公元397年取信都。還軍至鉅鹿之柏肆塢(今河北蒿城縣北15公里),遭慕容寶夜襲,先敗後勝,寶奔還中山。燕國王室內訌,寶出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十月,拓跋珪遂取中山。公元398年一月取鄴。於是今河北山西除西南一隅之地盡為北魏所有。


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國號為魏。七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正封畿,立官制,制禮儀,定律令。十二月即帝位,史稱道武帝,確定了封建制。


為了使諸部落封建化,拓跋珪「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大人皆同編戶。」又制定京邑,東至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及善無(今山西右玉縣東南),南極陰館(山西朔縣東南夏館城),北盡參合(今內蒙古涼城縣東北),為畿內田;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地方上除設州郡縣外,還設宗主督護由各塢堡主擔任。此後拓跋珪又致力於發展生產,完善封建國家機構,發展文化。


公元409年拓跋嗣即位,史稱明元帝。他以長孫嵩、安同、崔宏等8大臣共聽朝政。又使燕鳳、封懿等共議政事。時關中為夏赫連勃勃所統治,黃河以南為東晉,後為南朝宋所統治。遼西為北燕所統治。涼州為北涼、西秦所統治。漠北為蠕蠕所統治,其鐵騎經常侵擾北魏邊境。當時黃河南岸的碻璈城(今山東茌平縣西南)、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八里城關)、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市東)、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地居沖要,為雙方爭奪的重要軍事據點。公元422年,北魏大舉渡河攻滑台、虎牢、洛陽(金墉城)、碻璈。


十一月,宋東郡太守王景度棄滑台走,以元苟兒為兗州刺史鎮滑台。十二月,叔孫建等自平原東渡,東入青州取泰山、高平、金鄉等郡,娥清軍碻璈城。公元423年於粟磾克金墉城,為豫州刺史鎮之。奚斤南取豫州諸郡縣,克許昌,又還助攻虎牢,取之。北魏稱虎牢等四城為河南四鎮。於是司州及兗、豫二州大部郡縣皆屬北魏。


公元424年拓跋燾繼位,史稱太武帝。公元426年,夏赫連勃勃死,諸子相攻,關中亂。北魏趁機大舉伐夏,拓跋燾命奚斤襲蒲板(今山西永濟),周幾襲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老城),東攻長安;又率主力自君子津(今內蒙古准格爾旗黃河上),渡河進襲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的白城子),夏主赫連昌倉皇應戰,敗退入城。魏軍掠而去。而奚斤已西入長安,秦、雍氐羌皆歸降。公元427年五月,拓跋燾又領大軍自君子津渡河攻統萬城,赫連昌戰敗,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北魏軍遂攻統萬城公元428年北魏軍取上邽,又與赫連昌戰於安定,擒昌。奚斤追赫連定於平涼馬髦嶺(今寧夏固原縣西南)兵敗,為赫連定所擒。赫連定反攻,取長安。公元430年,拓跋燾親攻平涼,遣古弼率軍趨安定,阻赫連定援軍,又遣高車軍夾擊,赫連定敗走上邽。於是平涼、長安諸城皆降北魏軍。關中屬北魏。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欲襲沮渠蒙遜,渡河時,為吐谷渾所襲,被擒。


夏滅。公元432年拓跋燾伐北燕,圍攻北燕都城和龍,不克,分兵四出,攻取郡縣。公元436年滅北燕。公元439年魏軍二道討伐北涼。圍北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沮渠牧犍降。北涼亡,涼州屬北魏。於是北魏統一了北方。
2016-05-01 11:32 am
應該是手冊寫錯了 是 道武帝 統一
維基:
北魏立國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吞併。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398年(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為「魏」,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19: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30192257AAckPT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