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五個時期工作代表的意義:
古代
早期基督徒
中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宗教改革時期
感謝~~~?
回答 (1)
1. 古代,早期基督徒
耶穌生前的傳教,談到對人處事的各種道理,都是過去埃及、西亞等地古聖先賢講過而在舊約全書中已經紀錄下來的道理,並沒有特別引人注意的玄奧動人的地方,而他後來所以特別感人之處,主要還在他十八個月傳教時期中所表現的崇高人格。耶穌酷愛兒童,重視友誼,對貧苦的人特具誠摯的同情,被社會擯棄的瘋人,患有惡疾、無賴、罪人等,他都予以仁慈的撫慰與援助。耶穌曾經說:「不變兒童,不能入天國」,他又說:「我為罪人而來,病人方需醫生」。耶穌認為浪子回頭最可貴,他自喻為牧羊人,情願拋棄九十九隻羊,去尋覓一隻迷途的羔羊。耶穌即以這種為拯救罪人而自我犧牲的精神,使得他生前的講道具有一種無法抵抗的力量,感召了許多人追隨他,追隨他的信徒甚至尊稱他為「基督」(The Christ),原意為上帝之子。後來信仰他的人就被稱為「基督徒」(Christian),這就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起源。
2. 中世紀
西元四、五世紀間,當日耳曼蠻族各部落,相繼進佔羅馬帝國領土,到處焚掠刼殺,恣意破壞的時候,但是他們懾於神的權威,怕上帝懲罰,惟獨對奉侍上帝的基督教教士、教堂等不敢輕易侵犯,因此到了西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過去歐洲文明地區裏的各種權力機構都已蕩然無存的時候,基督教教會却能巍然獨存。基督教教會將羅馬帝國部分文物制度保存下來,在戰亂的黑暗時代中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文明堡壘。
基督教教會除在戰亂中巍然獨存以外,其教士更利用蠻族懼怕鬼神的心理,像蠻族傳教,改信基督教的蠻族日益增加,基督教的勢力也隨着日益擴展。基督教在黑暗時代中勢力的擴展,以下列兩件大事的產生顯露出來:一是教皇制度(Papacy)的形成,另一就是清修運動(Monasticism)的興起。
3. 文藝復興
中古後期,居於歐洲學術最高地位的神學,簡單地說起來就是歐洲學者們企圖利用由阿拉伯文翻譯過去的希臘哲學著作為工具,來替基督教找出一個合乎理性解釋的哲學基礎,建立使人深信不疑的基督教理論體系。西元十二世紀間,原是回教哲學家阿佛若註釋的亞里斯多德哲學著作,已經由吉拉德翻譯拉丁文傳入歐洲,當時學者們就利用亞里斯多德哲學來解釋基督教的教義,形成當時盛極一時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也是大學裏神學重要課程之一。譬如「聖父」、「聖子」、「聖神」如何能結合而為「三位一體」(Trinity),彌撒時神父獻祭的麵餅及葡萄酒如何會變為耶穌的血和肉等問題,神學家都以哲學的觀點來加以解釋,也是當時學術界熱烈討論的問題。西元十二、十三世紀間,歐洲即以經院哲學盛行為背景,產生不少有名的哲學家和哲學著作,其中以阿奎那(Thomas Aquinas,西元一二二七-一二七四年)最為有名,他所寫的神學總論(Summary of Theology)一書,被後世史家推為神學中的傑作,也是中古歐洲學術上最大的成就。由於阿奎那對於奠立基督教的哲學體系有過很大的貢獻,後來教會因此就封他為「聖」(Saint)。
4. 宗教改革
十字軍東征期間,教皇以發賣「赦罪券」(Indulgence)來籌措東征軍費,後來就成為教廷斂錢的工具。西元一五一七年三月間,利奧十世以完成聖彼得教堂建築為名,又大規模發行赦罪券。一位負責在日耳曼推銷赦罪券的修士德茲爾(Tetzel),他為了鼓勵一般人多購赦罪券起見,常過分誇張宣傳赦罪券的好處,他揚言只要購者將錢投入教會的錢櫃,叮噹一聲響,就可使罪人的靈魂得救,他甚至將赦罪券比作進天堂的入門券。馬丁路德聽見這種消息頗為氣憤,就引經據典寫出反對赦罪券發售及赦罪券無用的九十五條論點,而於同年十月三十一日貼在威丁堡教堂門上,這就可算是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垂幕。
馬丁路德最初發表的九十五條論點,原以拉丁文寫成,後來譯成德文,廣泛流傳,引起社會上對於赦罪券有無用處的熱烈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購買赦罪券的人數銳減以外,還觸及學術界有關神學理論等的激辯。正如前述,中古後期以來歐洲神學日趨複雜,傳統神學家認為教皇繼承彼得權力,掌握天堂鑰匙,因此任何人均須經由教會始能得救,教皇也享有赦罪的權力。但是新派神學家却認為聖經是基督教的最高準繩,一個人只要依照聖經指示行事,對上帝充滿信心,不必經由教會就可得救,教皇並無解釋教旨之權等。
參考: 高亞偉,《世界通史(上)》,頁115、135、279-280、304-305。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29: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27122714AAKYris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