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天生的還是在市場學習來的?

2016-04-27 3:46 p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以下35:59說學士服…..?而74:31說聖多瑪斯…直接挑戰…..?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1S113/22
更新1:

Gzx4SM2pv-M 12

更新2:

☆☆☆ 如何以保健觀念看為惡無近刑.?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15004610AApNycz

回答 (11)

2016-05-03 11:16 am
✔ 最佳答案
語言哲學與大部分其他哲學比較起來,更缺乏明確的定義和清楚的結合原則。一般被哲學家所處理的典型的語言問題與被文法學家、心理學家以及人類學家所處理的語言問題,兩者之間,很難找出清楚的劃分標準。讓我們藉著考察在哲學中干涉語言的諸方面。來對語言哲學的範圍做一個初步的認識。
【形上學 、邏輯 、知識論 、語言改革 、語言哲學的諸問題 】
摘自:語言的哲學主要關心的問題?

那些當代新興學科對語意思考有所相關或影響?
哲學的本務即令不是全部至少最基本的是一種概念解析 。許多基本概念的分析自來就是哲學家們的主要用心所在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蘇格拉底就花許多時間在發問這樣的問題:像『什麼是公正?』『什麼是知識?』。亞理斯多德的大部份著作用心在想對像『原因』,『運動』,『善良』,『知道』等語詞下一個確當的界說。不過從傳統的觀點看,盡管這個工作多麼重要,可是總被認為那只是給哲學家的最終目的做個舖路工作而已。哲學家的真正本務在於獲取對宇宙基本結構的正確構想以及做出一套衡量人類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適當標準。可是當今有一種與日俱長的想法,相信哲學所用的方法 - 可以簡單地說是一種安樂椅上的反思迴想,沒有輔以特殊的觀察或實驗 -  是不足獲得有關這世界的性質以及在甚麼條件下生命才算過得圓滿而不殘缺等等的緊要結論 。 對於我們用以思構宇宙人生的基本概念而言,哲學方法應該利於產生清晰和明確。這種對哲學活動重心的重大轉變對語言哲學極有相干。因為它伴隨著對概念解析本身的想法的一個轉變。在解析哲學裡,不論我們要談的是因果,是真理,是知識抑或是倫範,一個問題可以用極為不同的三種方式加以表述。就以知識問題為例:我們可以說,(1)我們在考察知識的性質,或是說(2)我們在分析知識的概念,或是說(3)我們在弄清楚,當某人說他知道甚麼事物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到底說的是甚麼。在方法學上,(1)與(2)容易引起誤解。(1)會誤給人家一個暗示,以為我們的工作是在探索和檢驗叫做「知識」這種東西,它不依賴我們的思想和討論而獨立存在著。 不幸,從來沒有人提出可被接受的探索和查驗的技術 。而(2)也容易誤導人們 — 除非我們把它當作(3)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 因為它暗示著我們在用內省的方法考察叫做概念這種東西; 考察它的組織和結構。同樣地,我們幾乎無法發展出客觀的技術來做這件事。人們已經漸漸承認,當哲學家在討論知識問題時,即使他將問題表述得像 (1)或(2),可是就其結果所獲的價值言之; 也只不過對於『知道』一詞與相生語詞之種種層面的查照而已 。【註1】
所以,只要說哲學是做概念解析,則它總是涉及語言。假定所有或大部分的哲學家之職務在於展示種種字詞與種種述句形式的種種方面。那麼它應該從語文用法和語文意義的一般瞭解出發。最是當解析哲學家歷久不衰地爭論著某字詞的意義,或爭論兩個表式或表式形式是否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意義時,此點尤為重要。對於下列這些問題,在解析哲學中有極嚴重的爭辯:比如『我知道P』是否在意義上就等於『我相信著P,我有適當的理由相信,而且P果然是如此』或者『A是B的原因』的意義是否只是說A與B在事實上有規律地聯結著【註2】 ;或者『感覺傷心』一詞在『我感覺傷心』與在『他感覺傷心』中是否意義相同;在科學系統裡,一個理論述句能否與一個或幾個報告觀察結果的述句在意義上相等,等等。當這些爭論無法由我們對語文表式之意義的直覺加以解決時,哲學家不得不建立一個明白的理論,說明一個語文表式如何獲有意義,在甚麼條件下兩個表式才算具有相同的意義。所以說,若把哲學想成最根本是做概念解析,那麼語言哲學在哲學方法論中將站著一個中心的位置。【註3】
摘自:哲學 --- 是一種解析?

語言問題如何從哲學各部門之中脫殼而出?
粗略地說,形上學被認為是哲學中用來陳表宇宙間最普遍的原則與最深入的事實的部門。這些原則與事實的陳述,包括枚舉那些概括種種事事物物的範疇,以及述說這些範疇彼此之間的關係。自來有許多哲學家考察我們用以述說這世界的語言之基本特色,想藉以獲取上述的基本事實的了解。柏拉圖在「共和國」第五卷裡這麼說:「每當一群物具有共同的名字時,我們總假定他們具有一個對應的共同意象或形象。」 把這一段有點晦秘的話解釋一下 :柏拉圖引我們注意語言的一個普遍的特色:像『樹』啊,『銳利的』啊,這些普通名詞或形容詞,可以不改變其意義地運用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個物之上。他的觀點是說:為甚麼可以這麼做呢?只因為像『樹』啊,『銳利的』啊,這些普遍語詞(general term)所指謂的元目存在著,而種種不同的個物分別地共享有這些元目具有的性質。不然的話,一個普遍語詞不可能不改變意義地被應用到許多不同的個物之上。
同樣地,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形上學』裡這樣的辯解道:「因而我們甚至可以發問,像『步行』,『是健康的』,『坐下去』等等是否也涵蘊着有那麼樣的事物存在呢?因為它們之間沒有一個是自存的。如果存在的話,那是步行的東西,或坐下的東西,或是健康的東西 -- -這些東西才能說是存在着的事物。這些事物被認為是較為真實的,因為有某種確定的東西包藏在這些事物裡。而當我們說及『步行』『坐下去』等述辭時,這些事物已被蘊含了;因為我們從來不用『好的』,『坐下』等等而沒有上述的蘊涵。」(卷六,第一章)
亞里斯多德是從下列的事實開始他的論點的。就是:我們用動詞總是接連着主詞。我們從不信口說:『坐』,『步行』,我們總說:『他坐下來』,『她步行著』等等。從這樣的事實,亞里斯多德下結論說,實體(或『事物』)具有一種行動所沒有的獨立存在性;從存在論(ontology)的觀點看,實體要比行動基本些。
十九世紀末葉的德國哲學家麥儂有個更奇特的觀點。他假定在一個語句中每一個有意義的表式 - 至少那些具有指涉某事物的功能的那些表式 - 必須有個所指涉項;不然的話,這表式就無從說具有意義了。因此,如果我們有一個顯然是有意義地表式,可是它並不指涉這個真實世界中任何東西,比方像『笛索陀尋找著青春泉』中的『青春泉』,那麼我們只能假設它指涉著一個「玄存的」項目,它並不實存於這世界,可是卻具有其他某種存在樣態。這種學說和上述柏拉圖的學說一樣,錯把意義與指涉相混淆。
二十世紀有一個稱為「邏輯原子論」的哲學運動,把上述玄學論證所根據的假定弄得十分明白。這個運動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羅素和早期的維根斯坦。在羅素所寫一系列名叫「邏輯原子論」的文章裡,他把這原則說得很明白:
「…..在一個邏輯上正確的符號系統裡,事實與代表該事實的符號之間經常有一種結構上的基本同一性。並且…..符號之複雜性非常緊密地對應著它所表示的事實的複雜性。」
注意,這種結構上的同一性並非被認為存在於現存的自然語言與這世界的基本形式上結構之間;而是被認為存在於「邏輯完美語言」與形上結構之間。這個假定說:當我們設計了那樣的邏輯完美語言,或至少對這種語言是甚麼樣子有了提綱挈領的認識之後,那麼我們可以推論出真實世界據以構成的諸種事實,以及這些事實的結構。我們將可以弄清楚在那語言中用作斷言事實的語句到底有那些不同種類。比方,簡單主賓語句,像『這本書很重』,或存在語句像『門廊有一隻貓』等;同時,我們將了解這些種種式樣的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真實世界據以構成的基本事件是甚麼,以及知道不同種類的事實如何彼此相關聯。
Epic Hits | 1-Hour Best of Thomas Bergersen - EpicMusicV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2016-05-18 6:32 am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以有限去追隨無限 一定疲累得很。既然如此 還要汲汲於求知 那就只能疲累不堪了。善於養生的 不會贏得長壽的虛名;不善於於養生的 也不會走到傷殘的地步。順著虛靜的自然之理 以此為原則 將可以保護身體 可以保全天性 可以培養活力 可以安享天年。

傅佩榮談莊子內篇第十講(養生主)
http://www.trend.org/briefing_info.php?pid=104
2016-04-27 4:04 pm
Immanuel Kant說,當我們的行為具有道德價值時,這個道德價值就是我們超越自身利益與喜好,憑藉責任感而行動的能力。Sandel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十三歲的男孩贏得了拼字比賽,但隨後向評審承認,他事實上拼錯了最後一個字。用這個故事及其他例子,Sandel解釋了Kant決定一個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正確的測試:確定在我們行為中所體現的原則,然後問這個原則是否能成為一個普世規範,讓每個人都能遵守。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lec6
2016-05-23 12:36 am
當一個人在作夢的時候.他有着一連串的思想.這些思想沒有為他所意識到.而是隱藏在他意識到的東西之後

C233-2651的問題
過分強調情況因素在個人行為上的重要性而乎略了個別差異的存在
個人的行為乃是被動地由環境所左右而非主動地與所處環境產生交互作用
忽視遺傳 生理及個人特質在影響個人行為上的重要性
C233-2651大部分的理論基礎多來自動物實驗其適用於人類行為的解釋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懷疑與否定

與傳統式的治療比較 現在的治療特點是:
1、強調實施防治 拋棄住院接受治療方式
2、強調參與 而不是針對某一病患的醫治
3、預防重於治療
4、強調間接性服務(例如大眾教育和諮詢)而非直接住院接受治療
5、強調方法使用(例如情緒危機緊急處理 和短期的心理治療)
6、強調全盤的衛生計畫 發掘容易感染的人士 事先加以防治
7、強調人力的運用 包括教師 牧師 醫事人員 甚至大學生
8、強調引起的因素 而不認為它是來自病人本身

危機介入途徑
與傳統精神分析比較,短期心理動力式治療

相關
Rosenthal1964有一名女子kitty Genovese被殺害 由於她與暴徒掙扎抵抗 整個殺害過程約半小時 在這半小時內約有40個住同公寓的人聽到她的求救哀號 但是並沒有一個人出來救她 甚至連打電話報警也沒一個
為甚麼這些人會見死不救 袖手旁觀呢?為甚麼有許多人在緊急的場合下不伸出援手助人一臂呢?許多人認為這種現象的發生可能與都市生活有關 由於都市理人多而混雜 相互間少有關心 人情十分冷漠 因此認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 與自己毫不相干 也就少有介入的意願 不過 心理學家在這方面所研究的結果 發現問題並不是那末簡單 第一 心理學家們發現一般人在通常的情況下都樂於助人 但是 假如情況緊急 那麼一般人的反應卻有所不同 在危急時 一般人都不願助人 專家們認為這可能與美國社會習俗有關 因為一般美國人都不願多管閒事 第二 在某些場合裡 有些人甚至拒絕助人 這尤其當有其他的人在場時為然 而且在場的人越多 出手助人的人也相形地越少 這是一般人都認為別人會伸出援手 所以自己大多袖手旁觀而不採行動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有人在場對行為者產生了兩種作用 一是別人的在場使其情緒感到緩和而整個情境變成非緊急情境 二是別人的在場分擔了個人出手援助的責任 這兩個作用使得一個人變成袖手旁觀 這與『一個和尚挑水喝 二個和尚扛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頗為相像
2016-05-22 3:02 pm
如何以保健觀念看為惡無近刑.?如果你勞碌了一輩子 犧牲一切的享受………你會失去內心的平靜 ….而失去了健康….. 1、退隱說Disengagement theory(Cumming & Henry) 2、活動說Activity theory(Maddox)
上面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老年人退隱的現象是常發生的.不過這是否是老年人自動選取.或是受迫不得已如此.心理學對於老年人適應問題的研究.目前還很有限.且大部份的研究又多屬橫斷法的方式.所以在判斷相關事項時.頗感困難

找不到回憶? 失智症老人 可能會出現疑心幻覺 不安 被害妄想或被竊妄想等情形 例如東西或錢包忘記藏在何處找不到了 懷疑兒子偷錢 或者疑心老伴不忠 有外遇 懷疑媳婦要害她 到處跟鄰居訴苦 脾氣變壞 家人往往無法體諒覺得老人故意在找麻煩 沒有意識到老人生病了 須帶來就醫 家庭暴力或虐待老人的事件也可能會發生

比較令人擔心的老人問題!? 身軀的微縮 牙齡的脫落 皮膚乾而多皺紋 老人班之出現 灰白的頭髮 禿頭 聲音的改變 感覺能力的消弱及反應遲鈍 這些年老的象徵可能對老年人的自我意像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尤其在一個缺乏『敬老尊賢』的傳統社會裡

相關
在人生的過程中如果站在社會學的觀點來說 當一個人生活在父母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構成的小圈子裡面時 一切都靠血統來維持其發展 一但邁進了社會 生活在以朋友結合而成的社會關係中的時候 那就只有用彼此的感情來維繫了 朋友之間 由『物以類聚』起始 到『合則留 不合則去』為終止 細聽尊便 不必勉強 幾乎是全憑情感這一酵素發生作用 在儒家哲學裡 朋友固然列五倫中的最後一倫但這並不是輕視朋友之道 而是說明朋友是沒有先決條件的一倫 是最自由最平等最廣泛的一倫 絕非功利的組合 也不是以利害關係的交往 如此說來人無論如何 不能沒有朋友 古人說:「獨居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人無耳目 何談其他?

一個人到了青年期,由於過去模倣表同的後果,他已擁有許多不同的性格,在青年期中,每一個青年男女所需要的,乃是就過去所形成的性格做一番統整的工夫,以期達成一種個人獨特的自我認定。適當的自我認定乃是對自己肉體的存在感到安全舒適,而且對自己知何去何從有所認識,他對自己有把握而少發生自疑,對於有關人士對自己的認可也具有信心。反之,一個缺乏適當自我認定的人,他有自我混淆的毛病,他是一個尚未找到自己而仍然失落的人,對於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何去何從也缺乏適當的認識。 ldJY34cmNrk

kHRjOKEmur0 / wEpN4_bOTGw
2016-05-22 2:46 pm
為非做歹在先 為自己塑造悲劇英雄在後?天下好事都讓這種人獨佔就好!?大家都是***?就因為那種心地善良的歹徒通常都是神仙下凡來了因緣的!?《1351陸一特》
心地善良的匪徒?這種機率可是非常稀少。《DarkMan》

在古時候 人們認為心理不正常乃是妖魔鬼怪作祟的後果 患有神經病或精神病的人 大多被認為邪氣附身 遭受神明譴責 因此 心理失常的處裡往往有待於巫師神明等。
有關心理失常的系統化研究肇始於十八世紀 由於各方觀點的不一致 有關心理失常的解釋與處裡也有各種不同的模式。
醫學的模式: 根據此一模式的說法 心理失常乃是一種疾病 醫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情緒上和心理上的問題。醫學模式的觀點導致了人們對其失常行為不負任何責任的偏差看法 因為失常行為的糾治如果被認為是與一般生理疾病的糾治一樣 那末行為失常者可以對其行為不負責任 這在此等行為的糾治上將產生不良的影響。再者 醫學模式的觀點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住院病例 加重精神病院從業人員的負擔。

相關 動態的模式 行為的模式 人道的模式 存在的模式
2016-05-20 1:51 pm
一個人的行動,時時刻刻都包含着無數的反喂作用;不管他是站立或是走路,他的眼睛裡的視神經,耳朵裡的平衡神經,腳尖上的觸覺神經,都隨時隨刻有無數的回頭報告(反喂)傳遞給大腦,再由大腦根據這些情報來指揮周身筋絡的動作,才能維持他個體的平衡或前進。
我們過去所認為「直覺」(intuition),「突悟」(insight)等現象,以為它們全都和wqaUeQ-8MFw無關,現在我們知道它們實在也不過是另一種的9LFLWnru74M的運用而已。

心理學家們對情緒問題一向極為重視 不過他們對於情緒的存在 並不加以價值的判斷 他們所較關心的是如何正確而詳細地對情緒加以界說 以利其研究與探討 不幸 他們並未能獲得一致的看法 有些人認為情緒與動機無異 有些人則認為大有不同 有些人偏重情緒發生時的生理反應 另一些則採用個人主觀的感受與報導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則偏重外顯可觀察的面部表情或動作姿態的研究 學者們研究情緒已有許多有趣的發現 不過 這許多研究大多偏重於憂 懼等不快情緒方面 而對於快活 愛情等情緒的研究卻相當有限 還有 情緒本身的特質以及其引起的條件的也有賴加強

v2N1kSUQjCc/ktwAoRk9yYc
2016-05-20 1:23 pm
●莊子在 《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二千多年來由於古賢的錯誤解釋,使得必需承受「閃姦打訛者」之污名,現今學界應該共同的加以平反,以還莊子之清白,也可讓後代學者得以正確對待莊子。.......
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20295301

http://www.tiansiang.org/xoops/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81&forum=2

http://wildgoose1950.pixnet.net/blog/category/1061583

●殺生的藝術,給莊子寫成了這樣的技巧。固然說殺牛的技術很美,總是不好,莊子講得好好的,前面叫人養生,活得很長,可是為什麼又講到殺牛?你說怪不怪?讀書時要從這些方面去想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ZhuangZiNH/ZhuangZiNH47.html

●在一般人看來是殘忍、血淋淋的屠宰場面,卻在莊子的妙筆下化成動人的舞蹈般、優美的旋律。因此,無論是莊子筆下的庖丁或者是這段文章,都已經達到「進乎技矣」的化境了。
http://mail.dali.tc.edu.tw/~chi/teach/6-2.htm

✿*~♫♫~♫♫*✿*~♫♫~♫♫*✿*~♫♫~♫♫*✿*~♫♫~♫♫* ✿

羅素曾說過:『一本書應該明白易曉或正確無誤.但不可能兩者兼顧.』

有一件你可能知道 但被你忽略了的秘密:世界上有很多優良的讀物 讀了之後 可以使我們對於生活的看法 完全改觀 其中大部分對於我們的生活與職業 有發生相當的激勵與鼓舞作用。當然有些就不需要看太多 以免浪費有用的時間
20160402083851AAuHzMN

「所謂「問題學生」是否包括極度「不合群」的學生?」這樣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真的不要想太多
↓↓↓
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731000015KK05491
20160511062733AARKWwE

★為什麼是牛??? 為什麼!? 讓我們重返那個血淋淋的現場!!再問一次
為什麼是牛??? 為什麼!?
《飛越杜鵑窩》

我們大部分的知識從父母 朋友 學校 報紙 書籍 談話 講演 廣播等得來的知識 全部都是透過語言的媒介得來的 例如我們全部的歷史知識 實際上不過只是我們腦袋裡的一大套語文結構 現在我們大家都一致承認在公元前208年 項羽曾經在鉅鹿大破秦軍 但這一件事情我們誰都沒有看見

他走進一個像廚房的地方(沒看到相關炊具)一個女子對著一個中年男子說「這樣不行」 男子用舊式碳爐在煮食物 那食物好像是要販售的 但食物有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s067UUm24

看不完人生的風雨 走不完沉重的步履 異鄉夢留下一片空虛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1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hpBV9XHdE

經驗會不會騙我們? 我們的經驗是天生的?還是跟著老師到菜市場買菜獲得的?

譬如小時候若有人告訴某人「三月三 六月六 不要水邊走」那麼他相信 於是每年到這個時候 他也會去避開 就這樣年復一年 直到今天他仍會相信 但他今天之所以相信 已不是如同昔日諸如在家教甚嚴下的相信 而是『信念』的相信 儘管他不知道真相是甚麼 甚至說某種推論與事實是有差距的 甚至他所相信的一個存在 事實上是無法被證實的 也或許是根本從未存在的 可是這仍不足 也很難改變他所相信的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有一則令人發噓的故事 說是有兩個人 在一個小島上 喝得酩酊大醉 到了半夜 他們踉踉蹌蹌地上了條小船 拿起槳就划。照說 他們在一小時之內就應該到達陸地 但到了破曉時分 他們還是在原來停泊的地方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甘是仙公變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bEu6x5PCw
啊!原來他們忘了解開繫船的纜繩! 好了 解開了 祝好運和一帆風順
酒場浪子

宏大的願力:讀書必須確定目標 目標對愈多人有益 所激起的願力也愈大。
健康的身體:古人由於這方面的忽略 因而多病或早逝 文化上的損失 誠難以估計。(莊子 養生主)
龍捲風
2016-05-14 2:51 am
在道德哲學裡 有一個深澳而惱人的難題 就是如何提供對於價值判斷的核證問題。英國哲學家休姆很明白地看出 價值判斷無法單從事實的陳述中演繹出來 我們無法以這種方式來對它們加以核證。他說道:「在至今我所考察過的每一個道德哲學系統裡 我經常注意到該作者有時藉著一般的推理方式來進行 然後建立了神的存在 或是做出對於人事的觀察。突然我驚異地發覺 他們並不是使用普通的命辭連詞如『是』和『不是』;我發覺那些命辭沒有不是用『應該』或『不應該』加以聯結的。這樣的改變雖然不易察覺 可是却影響深遠。因為這些『應該』和『不應該』是用來表達一種新的關係和新的肯定的。它們必定要接受觀察和說明。同時 我們也必須提出理由來解釋底下這個看來完全難以想像的問題:這一個新關係要怎麼樣才能由跟它完全不同的關係裡演繹出來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變色龍

同樣夠格的諸權威間,在我們可以分辨的範圍內,可能各持不同的意見。在這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對其中那一個比較信賴,而對另外那一個比較不信賴。可是這時人們常常容易去信賴那個,其所給的答案正是我們希望聽到的權威。忽視了持着相反意見的權威所下的判斷,是一種歪曲證據的例子。所以,當諸權威持着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考察那些權威的判斷所依據的客觀證據。
讓回憶隨風飄

有時人們引用愛因斯坦為權威來支持一種理論。該理論說是萬事本身談不上是對是錯 而是要看個別的文化而定。比如 有人宣稱:愛因斯坦證明說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愛因斯坦闡述了一個物理上的相對論 那是事實。不過 他的理論對於文化或道德標準却毫無所說。以這樣來把愛因斯坦當作權威使用 很顯然是誤解了一個權威所做的陳述。
當一個作者引注某一個權威的時候 應該註明來源 這樣讀者如果需要的話 才能檢照該一徵引的準確性。這樣做才算是一個可為接受的程序。

✿*~♫♫~♫♫*✿*~♫♫~♫♫*✿*~♫♫~♫♫*✿*~♫♫~♫♫* ✿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今天由於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這已成為常識。近代以前,由於文化的封閉,這種觀點是很少見的。十六世紀法國散文家蒙田說過:「沒有甚麼事一定是好的或壞的,只不過人類的思惟使其如此。」他無疑是個道德的相對主義論者,乃是現代社會科學中價值相對觀的鼻祖。蒙田曾堅持我們的道德判斷只是反應我們所從屬的社會的傳統習俗或習慣。

佛洛姆借用普遍倫理與社會內在倫理之間的差異.來說明絕對倫理和相對倫理的意義.。他指出社會內在倫理的模式.都或多或少含有禁忌與戒命.而這些禁忌與戒命都是為了某個特殊社會的存在與功能發揮而設定。.例如 在一個斯巴達的社會裡. 勇毅與進取是最高的美德. 在一個農業合作的社會裡.耐性與服從是無上的德性。此外.倫理模式有時也因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一般社會裡.低階層的美德是謙遜、服從. 高階層的美德則是野心與侵略。如果屬於低階層的份子.也想表現一下高階層的美德. 立刻就會被保持自身特權的人斥為「自私自利」或「狂妄」特權份子這樣做.反會被捧為「負責盡份」。

☆★
求真 不只是在求現實上的真 也在求永恆的真 永恆乃是物質宇宙與心靈世界所共同渴望的目標 虛偽不能使人永恆 只有真才能使人永恆 真是在面對自己 面對他人 面對宇宙時 所有的一種態度 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切的、更真實的生活於一個令人喜悅而有意義的世界。
朦朧的夜風


如何因應時空的改變!?(如何以保健觀念看為惡無近刑.?)

你曾注意到有好多事情 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 當我們一但失去了它們 我們便不安了。因為在日常生活裡 已經有了很多方便和享受 並不一定全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在英國有一種學校叫做「同情學校」每天都一連串的實習 讓他們對很多事情有著感激的心情。一些小朋友在晚上睡覺前用布把眼睛矇起來 第二天早晨醒來時 他被認為是「瞎子」這一整天他們走到那裏 都得靠同學們的幫助 這樣一來 小朋友便知道了眼睛的價值而去保護它;這個又教導了同學們 如何去同情與幫助「盲人們」。還有一些同學 手臂用紗布吊著 腿用夾板夾著 花樣百出。

如果在我們工廠中也能這樣實習 意外事件將會減少很多。如果你要你的小孩或你自己的身體安全與健康 每月到醫院一次。看看你生活中如果失去了甚麼 或身體有何殘疾 想想看 那將是一種甚麼滋味。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
寒冷使我們渴望春天 黑暗使我們等待黎明 朋友離我而去 我才念念不已
由於意外或火災 使我們社會損失慘重 所以安全應該為每一個人所關心。如果你自己安全而健康 要讓別人從你的言行中獲得見證。如果你安全、成功而滿足、要使別人也安全、成功而滿足。

相關
莊子 人間世 支離疏

✿*~♫♫~♫♫*✿*~♫♫~♫♫*✿*~♫♫~♫♫*✿*~♫♫~♫♫* ✿

經驗會不會騙我們?
我們的經驗是天生的?還是跟著老師到菜市場買菜獲得的?

數字包涵衡度的觀念是明晰的
我們把它的特徵應用在所有可以衡量上面
萬物可衡量是按照它們或多或少分享量的緣故
但也是由於分享可分性所致
房屋是出於建築師的設計
是藝術家內在觀察判斷他所創造過的成果
根本是談不到從那個成果而獲得甚麼啟發的
它不是雙關的…………….屬性只是因本體的能力而動作
2016-05-03 5:02 pm
假裝發問問題其實是暗中做生意如何分辨? 看他如何推銷! 就像作弊者通常會問『作風』『排名』『相挺可否』『自答可否』等等無聊問題 當然這種作弊者也常會裝聾作啞 裝忙裝無辜甚至裝迷失。 當然也有喜歡用『兩字』做標幟搞創意的專業作弊者 也有譬如將道教問題搬到佛版聊天兼作弊的 甚至也有以公正為名的作弊者 最擅長一發問就告訴網友他要如何地交付投票以示公正 至於那種最無恥的說甚麼得事先預告最佳屬誰才是禮貌的 最近較不常見 應該是又有了新創意 《識 知 • 3 年前》

曾有網友發問: 為何神經病可以得到最佳? 有網友回答她:不要給精障者污名化 最後發問者說他懂了。大家等著看 也許它很快就會再發問:神經病 神經並 精神病 精神並 到底如何分辨? 灌酒能否成良病 ?灌久能否成良並?… 回答者是可以不用指出問者的錯字? 就因一則發問標題錯字越多 被正常網友搜尋到的機會就越少 若有遇上標題內容錯字連連的 不要答 那是作弊用的 再譬如標題是:為何一些人要挺菲傭 但它的內容是:為何一些人要排擠菲傭 同樣也是作弊用的 《九月 • 3 年前》

瞭解一件不是單一的事情是甚麼也沒瞭解 透過煩惱轉成智慧,這個煩惱才有意義。 真正要廣告的 根本不會在乎有無得到最佳 真正在乎最佳的是那些花樣很多的作弊灌票的死變態廢物 死變態廢物幫死變態廢物贊助投票評價都是再自然不過的 《季節雨 • 3 年前》

通常在暱稱上會報告他自身的在商業或工作上的訊息 甚至連職務調動也來報告的 但它絕不會是在炫耀 或想跟你推銷甚麼 它只是不想讓網友說「整天沒事做 就只會來此灌票作弊 」 《飛越杜鵑窩 • 3 年前》


心 05-04
2016-04-28 5:17 am
在所有與楊朱有關的文獻與相關的研究報告中,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與一個定義就是: 楊朱與老子有怎樣的關係? 楊朱思想雖然被歸類為道家,但他不屬於道家。

『國父當年創建的是中華民國,孫穗芳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
(2015-12-07 11:38 聯合晚報 聯合報/程平 報導)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峯青」曲可以終 人也可以不見 可是那屹立滔滔江流上的青青山脈 將永恆存在 永遠誘惑著過往不盡的人們。人們心裏的愛慕之情也永不終斷。不願終斷 又不能不斷。似斷未斷 欲斷將斷。剪不斷 理還亂。這豈不是人生的真諦?說人類歷史是一本感情的收支簿 亦未嘗不可。

當今的世界文化至少具有下列的哲學思想基礎: 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這些主義以及它們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理論和社會政治基礎是否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根基相容不悖呢?如果不是的話 中國的文化理想怎麼可望在現代強有力的世界文化裡生根而不被排斥呢?從過去我們業已累積的經驗以及理論分析的顯示 我們知道中西文化交會時 容易引起許多爭執和對抗 其中至少包括像底下所列舉的這些緊張:
A、 靜態的模式與動態的模式之間的對抗。
B、 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的對抗。
C、 尚義與尚利之間的對抗。
D、 一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之間的對抗。
E、 直覺主義與分析主義之間的對抗。
F、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對抗。
G、 個體主義與群體主義之間的對抗。
H、 自由主義與約制主義之間的對抗。

像這類的爭執與對抗在不同文化的交會之時 不可避免地引起實力較弱的文化面臨繼絕存亡的問題。當今的中國文化在強大的西方文化壓制之下 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這是中國哲學工作者必須加以深思細想的問題 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如何可能落實到現代人生所面臨的方法論上的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Y6ZpRD6Tw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00: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27074629AAhOAcT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