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哲學裡 有一個深澳而惱人的難題 就是如何提供對於價值判斷的核證問題。英國哲學家休姆很明白地看出 價值判斷無法單從事實的陳述中演繹出來 我們無法以這種方式來對它們加以核證。他說道:「在至今我所考察過的每一個道德哲學系統裡 我經常注意到該作者有時藉著一般的推理方式來進行 然後建立了神的存在 或是做出對於人事的觀察。突然我驚異地發覺 他們並不是使用普通的命辭連詞如『是』和『不是』;我發覺那些命辭沒有不是用『應該』或『不應該』加以聯結的。這樣的改變雖然不易察覺 可是却影響深遠。因為這些『應該』和『不應該』是用來表達一種新的關係和新的肯定的。它們必定要接受觀察和說明。同時 我們也必須提出理由來解釋底下這個看來完全難以想像的問題:這一個新關係要怎麼樣才能由跟它完全不同的關係裡演繹出來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變色龍
同樣夠格的諸權威間,在我們可以分辨的範圍內,可能各持不同的意見。在這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對其中那一個比較信賴,而對另外那一個比較不信賴。可是這時人們常常容易去信賴那個,其所給的答案正是我們希望聽到的權威。忽視了持着相反意見的權威所下的判斷,是一種歪曲證據的例子。所以,當諸權威持着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考察那些權威的判斷所依據的客觀證據。
讓回憶隨風飄
有時人們引用愛因斯坦為權威來支持一種理論。該理論說是萬事本身談不上是對是錯 而是要看個別的文化而定。比如 有人宣稱:愛因斯坦證明說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愛因斯坦闡述了一個物理上的相對論 那是事實。不過 他的理論對於文化或道德標準却毫無所說。以這樣來把愛因斯坦當作權威使用 很顯然是誤解了一個權威所做的陳述。
當一個作者引注某一個權威的時候 應該註明來源 這樣讀者如果需要的話 才能檢照該一徵引的準確性。這樣做才算是一個可為接受的程序。
✿*~♫♫~♫♫*✿*~♫♫~♫♫*✿*~♫♫~♫♫*✿*~♫♫~♫♫* ✿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今天由於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這已成為常識。近代以前,由於文化的封閉,這種觀點是很少見的。十六世紀法國散文家蒙田說過:「沒有甚麼事一定是好的或壞的,只不過人類的思惟使其如此。」他無疑是個道德的相對主義論者,乃是現代社會科學中價值相對觀的鼻祖。蒙田曾堅持我們的道德判斷只是反應我們所從屬的社會的傳統習俗或習慣。
佛洛姆借用普遍倫理與社會內在倫理之間的差異.來說明絕對倫理和相對倫理的意義.。他指出社會內在倫理的模式.都或多或少含有禁忌與戒命.而這些禁忌與戒命都是為了某個特殊社會的存在與功能發揮而設定。.例如 在一個斯巴達的社會裡. 勇毅與進取是最高的美德. 在一個農業合作的社會裡.耐性與服從是無上的德性。此外.倫理模式有時也因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一般社會裡.低階層的美德是謙遜、服從. 高階層的美德則是野心與侵略。如果屬於低階層的份子.也想表現一下高階層的美德. 立刻就會被保持自身特權的人斥為「自私自利」或「狂妄」特權份子這樣做.反會被捧為「負責盡份」。
☆★
求真 不只是在求現實上的真 也在求永恆的真 永恆乃是物質宇宙與心靈世界所共同渴望的目標 虛偽不能使人永恆 只有真才能使人永恆 真是在面對自己 面對他人 面對宇宙時 所有的一種態度 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切的、更真實的生活於一個令人喜悅而有意義的世界。
朦朧的夜風
如何因應時空的改變!?(如何以保健觀念看為惡無近刑.?)
你曾注意到有好多事情 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 當我們一但失去了它們 我們便不安了。因為在日常生活裡 已經有了很多方便和享受 並不一定全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在英國有一種學校叫做「同情學校」每天都一連串的實習 讓他們對很多事情有著感激的心情。一些小朋友在晚上睡覺前用布把眼睛矇起來 第二天早晨醒來時 他被認為是「瞎子」這一整天他們走到那裏 都得靠同學們的幫助 這樣一來 小朋友便知道了眼睛的價值而去保護它;這個又教導了同學們 如何去同情與幫助「盲人們」。還有一些同學 手臂用紗布吊著 腿用夾板夾著 花樣百出。
如果在我們工廠中也能這樣實習 意外事件將會減少很多。如果你要你的小孩或你自己的身體安全與健康 每月到醫院一次。看看你生活中如果失去了甚麼 或身體有何殘疾 想想看 那將是一種甚麼滋味。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
寒冷使我們渴望春天 黑暗使我們等待黎明 朋友離我而去 我才念念不已
由於意外或火災 使我們社會損失慘重 所以安全應該為每一個人所關心。如果你自己安全而健康 要讓別人從你的言行中獲得見證。如果你安全、成功而滿足、要使別人也安全、成功而滿足。
相關
莊子 人間世 支離疏
✿*~♫♫~♫♫*✿*~♫♫~♫♫*✿*~♫♫~♫♫*✿*~♫♫~♫♫* ✿
經驗會不會騙我們?
我們的經驗是天生的?還是跟著老師到菜市場買菜獲得的?
數字包涵衡度的觀念是明晰的
我們把它的特徵應用在所有可以衡量上面
萬物可衡量是按照它們或多或少分享量的緣故
但也是由於分享可分性所致
房屋是出於建築師的設計
是藝術家內在觀察判斷他所創造過的成果
根本是談不到從那個成果而獲得甚麼啟發的
它不是雙關的…………….屬性只是因本體的能力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