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議對宋室的影響?

2016-04-18 2:20 pm

回答 (2)

2016-04-22 8:46 am
✔ 最佳答案
和議對宋的利益是巨大的
理由
1.軍事上北伐遊牧民勝利可能性低,即使戰勝,遊牧民只要轉移陣地即可,無法徹底消滅,遊牧民族控制了良馬的產區,意味著只要騎兵是戰爭的主力,遊牧民就佔有優勢

2.遊牧民族以騎兵入侵,邊防軍無法有效防止

總之,由於遊牧民族的機動性高,最好還是以金錢換來和平,宋是富有的國家,生產力高,與其將生產力用在軍事支出上,不如在外交上做些努力
2016-04-18 2:42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15.htm


遼宋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約定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築城堡、改移河道,並約定宋遼為兄(宋)弟(遼)之國。由於盟約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22.htm


宋夏和議


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貿易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因和議發生在宋慶曆年間,亦稱慶曆和議。宋夏和議後,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24.htm


宋金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宋金為夾攻遼國所訂立的盟約。重和元年(1118年),北宋統治者已看到金強遼弱的形勢,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此後,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因雙方使臣由渤海往來洽談,故稱「海上之盟」。宋金結盟後,金軍連克遼中京、西京。而北宋卻遲遲按兵不動,見遼敗亡之勢已定,才出兵攻遼南京。但幾次進攻均被遼軍擊敗。最後,南京被金軍攻破。結果宋以增加歲幣的代價,換取到被金兵搶掠後的南京空城。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44: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18062052AAa5RB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