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朝與草寇間的關係?

2016-04-14 7:51 pm

回答 (1)

2016-04-15 7:12 am
您好

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公元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國號「大明」。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三十四歲,在位十七年。

紅巾/闖王都是草寇--明朝成於草寇/亡也草寇。

請 參考
2016-04-16 6:39 am
其實都是一樣,官迫民反。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6/56g/56g01/56g0101.htm


自從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後,全國各地的抗元鬥爭,始終未曾止息過。漢族的反抗本已使元室統治不得安寧,而元朝皇室又經常內鬨,宮廷政變、后妃之禍、權臣專政不斷出現,使國家的元氣大傷。末代皇帝元順帝的執政時間雖然不短,但他不理朝政,恣意淫逸,使元朝統治更加岌岌可危。當時正好水旱疫疾及地震山崩等災害相繼而作,民生困頓,饑荒四起,而元室卻仍然縱情揮霍、濫發錢鈔,以致「物價騰踴,價逾十倍」。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鋌而走險,一場大規模的民變就這樣爆發了。


元末民變持續了十數年,最有名的隊伍即白蓮教所創立之紅巾軍。白蓮教是宋代以來民間秘密宗教團體,混合了佛教、彌勒教、明教等內容,鼓吹「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光明必勝黑暗。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等擬於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聚眾起事,以紅巾為號,以韓為明王。因事機不密,韓山童被捕處死。同年五月,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起事,組織紅巾軍四處攻城掠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迎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1367年)為小明王,立國號曰宋,建都於亳州(今安徽亳縣),旋又先後移駐安豐(今安徽壽縣西南)、汴梁(即開封)等處。從此,倒元之鬥爭愈演愈烈。


劉福通起事後,各地群雄紛紛響應,起初大多奉韓林兒為主,後來逐漸發展為割據勢力。在元末起事的群雄中,最值得注意者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他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下集慶(即江寧,今江蘇南京),並以此為根據地,改稱應天府。後來朱元璋先後掃平群雄,統一江南各地,聲威盛極一時。


平定江南以後,朱元璋便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達、常遇春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同年夏天,徐達、常遇春等北伐軍節節勝利,元順帝率后妃、太子及百官北遁。八月,明軍入佔大都,結束了蒙元對中國的統治。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g/61g01/61g0101.htm


明朝自開國以來,民變從沒有停止過。早在洪武、永樂等盛世,就爆發了多次的暴動,其中以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莆台縣(今濱縣)婦女唐賽兒起事的影響最大,即使最後被鎮壓下來,官軍仍找不到她的蹤影。


明朝中葉以後,由於君主昏庸,宦官亂政,朝政日壞,加上土地兼併日熾,賦稅日益沉重,令大量農民破產亡家,成為民變的溫床。較大規模的有正統年間的葉宗留、鄧茂七在浙江及福建一帶的起事,成化年間劉通、石龍在荊襄一帶的暴動,正德年間楊虎、劉六、劉七在河北的起事。其中河北的起事遍及八省,是明中葉規模最大的一次民變。


明代末期,由於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遂激起更大規模的民變。熹宗時,宦官魏忠賢的黨羽橫行全國,到處搜刮民眾財物,廠、衛等特務機關又殘害百姓,使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思宗即位前後,陝北一帶連年發生災荒,饑民遍野;國家財政困難,長期積欠邊防軍的軍餉,激起軍隊譁變;政府為節省經費,大量裁減驛站,以致許多驛卒失業。這些饑民、叛軍及被裁的驛卒匯集起來,逐漸掀起席捲全國的大規模民變。民變初期,以號稱「闖王」的高迎祥聲勢最大。後來,高迎祥被明軍擒殺,其部下李自成被推為首領,繼稱「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擁護者日多,不斷大敗明軍。不久,他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並開始進軍北京。高迎祥的另一部將張獻忠,則沿長江流域,攻取四川,自稱「大西」國王。李自成、張獻忠等民變,直接撼動了朱明皇朝的統治。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26: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14115152AATadBq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