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兩萬五千里流竄 為何我們也要稱為"長征"?

2016-04-05 2:07 pm
如標題
明明是流竄 中共自家美化就算了
為何我讀的歷史課本也是寫長征?

最扯蛋的是 當初在讀歷史課本時在"兩萬五千里長征" 這裡面的內容也明顯根本不是什麼"長征"

明明就是"撤退、逃亡"也是我們老師跟我們解釋 才了解是中共自己美化

可為何我們自家也要幫他們美化?
教育部是吃中共的錢糧?
更新1:

你回答不對題啊!!! 我想知道不是這件事的發生和經過 而是為何我們要幫他們美化這件事?

回答 (2)

2016-04-07 6:24 am
圍剿共軍

  (一)中共叛亂之擴大
  中共自民國16年底發動各地暴動失敗後,其殘部毛澤東、朱德等人,先後會合於湘贛邊界之井岡山,與當地土匪王佐、袁文財等部結合,建立所謂「工農紅軍」的叛變武力。當時其兵力薄弱,未能構成大患;政府亦因討伐18、19年間各地軍人的叛變,未能進剿。經過3年的休息與發展,中共已在贛南建立其「中央蘇區」,兵力約為6萬人,活動區域達120餘縣,且多在皖鄂湘等地邊境從事清算鬥爭及武裝叛亂。19年7月,且一度乘中原大戰正酣之際,攻陷湖南省會長沙,搶掠燒殺,引起國際的注意,加深中央政府決定剿滅中共的決心。

  (二)五次圍剿
  民國19年12月,政府於敉平各地軍人叛變之後,開始對贛南「中央蘇區」的共軍進行清剿,前後5次,概述如下:
  1.第一次剿共軍的司令是南昌行營主任兼省政府主席魯滌平,於19年12月分東、西、中三路推進。中路軍於初步獲勝之餘,孤軍深入,不幸陷入共軍的重圍,致遭敗績。第一次圍剿行動,於20年1月3日結束。
  2.第二次圍剿,開始於20年4月,軍政部長何應欽任總司令,初期亦突破共軍陣線兩道,但共軍採堅壁清野,隱匿主力,復恃熟悉之地形與消息,對剿共軍實行擊破,為期兩個月的第二次圍剿,復告失利。
  3.第三次圍剿,開始於20年7月,何應欽為前線總指揮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由東西兩路攻入,共軍在戰區內左竄右突,逃避作戰,但其主力終被發現,剿共軍主力立即跟蹤追擊。但8月中旬,粵桂軍北侵湖南,部分國軍調入武漢。9月初,共軍曾對國軍發動攻擊,亦為蔡廷鍇所敗,損失頗巨。但不久九一八事變猝然發生,剿共軍撤回保衛京滬一帶安全,第三次圍剿乃未竟全功,反給共軍擴張的機會,毛在20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由毛澤東任「主席」,朱德任「工農紅軍總司令」,其勢力擴張至贛、閩、浙、湘、豫、皖、鄂7省。
  4.第四次圍剿,開始於21年5月淞滬停戰後,先將由張國燾、賀龍領導的豫鄂皖三省蘇區肅清,終於22年1月對江西共軍發動攻擊。3月初旬,戰爭正熾時,日軍進攻榆關及長城諸口,政府調兵北上,第四次圍剿暫告結束。
  5.第五次圍剿,開始於22年5月,採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策略,實施連帶責任制,把農民和紅軍分開,進行徹底的經濟封鎖,同時構築幾千個碉堡,逐漸逼迫中共根據地。其間因閩變於11月發生,國軍分兵平亂,費時月餘,至次年10月下旬,在百餘架飛機的助戰下,終將江西50萬紅軍全部擊潰,由於陳濟棠等人意存觀望,紅軍乃得突圍西逃,即中共自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實際只有1.5萬里)。

  (三)中共統戰與西安事變
  江西共軍自贛南突圍後,竄向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3省。此3省表面服從中央,實際上仍在割據狀態。政治腐敗,經濟凋零,軍紀廢弛,是當時抵抗力最弱的地區,遂成為共軍奔逃圖存的空間。由於共軍攜帶大批機器、電臺,行動遲緩,軍心驚恐,且行且戰,處於被動,故行軍僅1月餘,在遭受國軍追擊與民眾兜捕下,8.5萬人大半死傷逃散,只剩下3.5萬人。24年1月逃抵貴州遵義時,中共中央在1月6日至8日召開會議,毛澤東、林彪、彭德懷等人紛責中共中央領導不當,戰略錯誤,原擔任軍委主席的周恩來為求自保,不得不一同附和,決定改組,國際派的秦邦憲下臺,由張聞天繼任總書記,最重要的一點是失意4年的毛澤東,復起任軍委主席兼政治局常務委員,這是毛掌握中共中央的開始。
  共軍拋棄輜重後,於5月初抵達金沙江,西康劉文輝既未設防,雲南龍雲但望共軍早日離境,不告中央軍以共軍行動實情,共軍遂得渡江,進入西康,25日,渡大渡河,6月16日,在川西的懋功與來自鄂豫皖蘇區的張國燾、徐向前的第四方面軍會合。第四方面軍有六、七萬之眾,而江西共軍只有萬人左右,張國燾的資歷又比毛高,故在8月5日的毛兒蓋(四川西北)會議上,張、徐兩人取得軍隊的控制權,此非毛之所願,故而在9月共軍北上徐部在川西草原遭遇國軍狙擊時,毛即率林彪、彭德懷兩部,不告而別,自行北上。經此變故,張國燾等乃率軍南下川康邊地區,並另立臨時(中共)中央。
  25年10月,毛率殘部6000抵達陝北,12月,來自他處的其他共軍陸續會合,全部兵力亦不足3萬,中共及紅軍的命運已是岌岌可危,剿共工作眼看在一個月內即可完成,不料第一線的剿共部隊張學良的東北軍及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竟受了中共的煽動,於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兵諫」,劫持蔣委員長,扣留中央在陝高級將領,提出改組政府,停止內戰等所謂八項主張,此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此一事變,由於政府處理態度嚴正,張學良了解蔣委員長全盤抗日計畫後的悔悟,以及蘇俄為維持中國確實抗日,促令中共釋放蔣委員長的命令,乃得以和平解決,張學良並親自護送蔣委員長於25日返南京,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之一,由於這個事變,國人對蔣委員長的關注與擁護,達到空前的地步,構成舉國上下團結禦侮的象徵,中樞領導地位益臻堅固,奠定長期抗戰的基礎;內戰既停,民族主義隨之高漲,聯合抗日之情勢形成,軍隊大量北調,閻錫山等宣誓效忠中央,冀察內部親日派受淘汰,抗日派抬頭,對於日本的未來侵略,遂不再容忍,提早抗日戰爭的爆發;而剿共工作功虧一簣,潛伏此後中共擴大叛亂之禍源。
參考: 王綱領,〈第十五章、訓政時期的憂患與建設〉,《中國近現代史》,(台北:華岡出版部,2007),頁123-126。
2016-04-22 8:32 am
課本是請大學教授撰寫,而大學教授可能會請助理或學生代筆,因此所用語言未必最為合適,雖有審查制度,但委員也多半是大學教授,他們未必有時間看,往往請助理或學生代看,因此對課本不滿也是很正常的


收錄日期: 2021-04-29 16:55: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05060743AARieje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