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大意?

2016-04-04 7:13 am
更新1:

「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大意 急!!!!!~

回答 (2)

2016-04-09 1:02 pm
三民書局在「世紀人物100」此系列策劃出版一百位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包含了文學、藝術、人文、政治與科學等對各個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其中一本正是《千古風流人物:蘇軾》。

這本書是傳記性質的故事書,傳記是通往認識名人偉人的最佳捷徑,我們可以透過傳記內容用全知的角度去綜觀名人的一生,也能夠藉由了解名人的性格以學習他們做人處事的態度。

蘇軾,單名軾,意思是車子置放在前方的橫木。當然因為他是古人的緣故,這裡說的車子是古代的車子,古代的車子不像現在都是鐵製的汽車,而是用木頭建造而成的,可以用人或獸力拖拉,通常是一個能供人乘坐的凹槽,底下兩邊各有一個輪子。軾是讓人扶持憑倚的橫木,避免乘車的人掉下來,有點像是我們去遊樂園玩坐雲霄飛車時,防止你在雲霄飛車行進時落下來,在你坐定位置後,會俯降下來以卡住你的安全桿。

書裡頭是用順序的方式縱貫蘇軾的一生,時間軸由前至後,從呱呱墜地開始交代。不過在此之前的第一章先鋪陳時代背景,當時是在中國的宋朝,是一個亂世,原來宋朝開國君王本是軍人,部下擁戴他取代彼時位居他上位的君主,黃袍加身,及至他統一了中國,開創了宋朝,他害怕哪天他手下的武將再有同樣的事發生,將他取而代之,於是他初設了許多保險方案,諸如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措施。雖然此舉鞏固了宋朝君王的地位,但也無形間大大削弱宋朝的軍隊,使覬覦著中原土地資源的外族蠻夷有機可乘,屢次入侵騷擾大宋,戰禍連年不絕。蘇軾正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下。

甫出生的小嬰兒胖嘟嘟的,看起來健康有活力,父親蘇洵一見喜獲麟兒,樂不可支,接著就發生一件奇事了!古今中外凡是偉人,出生前或後多少要來個吉兆來諭示這個偉人的不凡,像是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就以嬰孩之軀下地走了七步,僅管他沒有七步成詩,但也不得了,七步盡,跓定後舉右手用童稚的聲音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出生就會行走又會說話,可見這個小孩以後一定成就非凡,蘇軾亦然。他在滿月那天眾鄰居來喝滿月酒以祝賀新生兒,有個素未謀面的老翁特來送禮,蘇軾的家人當然很高興,一打開布包,赫然發現只有一抔普通的黃土,哪裡有什麼價值不斐的禮物,老翁笑吟吟地說:「這山川寶氣就贈予你的孩子了,他日必當出人頭地。」語畢便逍遙走出門外,蘇洵想挽留老翁一同享用酒席飯菜,誰料一走出門,老翁早已不見蹤影,映入眼簾的景色讓他大吃一驚,一座向來桐生茂豫的彭老山竟一夕之間禿個精光。蘇軾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展現超出常人的才華,看來彭老山的靈毓之氣真的統統育化在他身上了!

蘇軾在很年幼的時候文采就畢露無遺,聰明才智遠超同輩,漸漸的,就變得目中無人,「跩」起來了,畢竟自己這麼厲害,別人不如他,蘇軾自然有點瞧不起其他人。然而,在與村婦的奇遇以及老叟的指點後,他才知道自己才殊學淺,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就連一個看似不識之無的鄉村農嫗都如此深藏不露,出的對子自己差點回答不出來;曾經以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無有未見過之書,一個模樣粗鄙的野叟登時出現,懷裡抱著一卷書,欲請教蘇軾書中內容,蘇軾不以為意,信手翻閱,每翻一頁,額頭上的汗珠就大了一點,他不禁靦顏,臉上紅通通一片,對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感到無比羞愧。此後蘇軾做學問的態度就大大不同了,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他勉勵自己學海無涯,本來就才華洋溢的他,加以後天勤快且扎實地奠定學問基礎,他的文筆與素養更加一日千里。

書裏頭也蒐集了許許多多蘇東坡生平中大大小小的事跡,串聯出他輝煌的一生。與知交佛印和尚的逸事自是一定要的:一攻一防,你來我往,精彩足矣!有一回,蘇軾買了一條新鮮肥美的草魚,囑咐廚師精心烹調,待到菜上桌,正要大快朵頤之際,佛印驟然拜訪,蘇軾心道:「好你個佛印,一有好吃的,他便出現。哼!我今天偏不讓你品嘗這道珍餚。」於是蘇軾將那一盤魚端到書架上面,束之高閣。佛印老早在窗外把這一切都盡收眼底,他一進門,也不動聲色,一陣寒暄過後,太息一聲,蘇軾當然納悶發生了什麼事,佛印言稱有事相求,原來他最近為了不會寫一個字而煩惱不已,蘇軾奇道:「什麼字?」佛印說:「是『蘇』這個字,正是你蘇大人的姓氏。」蘇軾一愣,思忖其中必然有詐,他可要謹慎應付,他小心翼翼地解釋「蘇」的字形,「蘇」這個字,上面有個草字頭,下面呢,左邊一個『魚』,右邊一個『禾』。」佛印突發奇想地問:「如果『魚』和『禾』互換位置,那這個字又該怎麼念呢?」蘇軾耐心地回答:「那也是個『蘇』字,不過很少人這麼寫。」佛印再進一步地問:「那如果把『魚』和草字頭調換,就是把『魚』放到上面去了呢?這個字又該怎麼念?」蘇軾聽了一頭霧水:「這哪裡是個字?『魚』怎麼可以放在上頭呢?」語畢,只見佛印笑得前仰後合,蘇軾才意會自己上了佛印的當。

蘇軾不過二十初頭的年紀,便與弟弟蘇轍還有他常年一直未中進士的父親蘇洵一起赴京趕考,結果三人同中進士,蘇軾還拿了個榜眼,也就是第二名。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脩,他在批改考卷的時候,讀到一篇考生作的文章後驚為天人,他誤以為那是他的學生曾鞏所著,他為了避免別人說閒話,指責自己徇私,為了避嫌,他只好讓這份他覺得該是第一名的考卷分數批得低一點,只讓這份考卷勘勘拿了個第二。殊不知,科舉放榜後,別人跑來恭喜歐陽脩,因為他的學生曾鞏摘得狀元,歐陽脩狐疑了一會,欸?誰是那個第二名?他急著想知道,是哪個倒楣鬼在他誤判下,錯失了榜首機會,一查之下才恍然,是一位年僅二十一歲的年青人──蘇軾。

蘇軾走馬上任,得到他第一份工作,一切都過得不錯,在經歷一連串風波後,他用過人的文采智退寮國派遣來的使者,得到了彼時大宋皇帝宋神宗的賞識;好景不常,由於宋神宗一當上皇帝後,任用王安石為宰相,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手握龐大的權力,王安石滿腔的政治改革想法得以一展鴻圖,他急欲雷厲風行的推動新制定的法令,是名「變法」,僅管他是為了讓國家更為美好,不過他沒有循序漸進,反倒是激進地施行政策,朝令夕改,使得不少人民頭痛不已,引起廣大的民怨。蘇軾不忍布衣平民生活被打擾,每況愈下,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沒有變好,還變得更糟了。他打定主意要為民喉舌,逕自上書給皇帝,無畏地批評新政的缺失。王安石本人還算是清高廉潔,操守甚佳,但是他用人不當,手下有著不少奸佞小人,見蘇軾阻礙了新法的上行下效,遂散布謠言,誹謗蘇軾,皇帝信以為真,就貶謫蘇軾,出於愛才,從輕發落,蘇軾改到杭州做官,卻也從此開啟了蘇軾顛簸流離的為官生涯。

蘇軾他在官海如失根的蘭花般載浮載沉:最高曾當過三品官,僅次於權相的位階;最低曾僅止於九品官,芝麻綠豆大的小差。原來是他屢次向皇帝進諫言,導致他數次遭小人暗算陷害,使他官位愈貶愈低,赴任的地方越來越遠,他一生到任過州數多達九個:杭州、密州、黃洲、徐州、惠州...最遠至瞻州,也就是現今的海南島,一個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遍地充斥瘴癘之氣,亦無水無電,住的草屋遇雨天還會漏水。他淒然寫道:「何時得出此島耶?」什麼時候我才能離開這座荒島?更進一步,我有生之年還能回歸故土嗎?

甚至他無意寫的一篇謝表被圍繞在皇帝身畔的小人挑出毛病,誣陷蘇軾有逆反之心。他一度備嘗牢獄之災。官差肅然來到蘇軾任職的府邸,一見蘇軾便嚷著要拘提他,於是蘇軾革職進京,被蠻橫的官差押進森嚴的牢房中。身限囹圄的蘇軾數度想尋死,索性一死百了,他噙淚提筆寫下倆首絕命詩,就當作是遺囑。詩中情感真摯,既表明從來沒有對皇帝不敬,不過事已至此,因為自己的魯莽而連累了十口之家,同時也失去了報效國家的機會,不只對不起自己的家人,更對不起皇帝的厚愛。另外,在給弟弟蘇轍的信裡真情流露地寫:「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這一世的緣分雖然由此而終,我仍然希望生生世世都與蘇轍你繼續當兄弟,願與你結來世的因緣,以完成今世我們沒有了結的羈絆。

他的絕命詩被獄卒呈給皇帝看,皇帝閱完大為動容,就饒蘇軾一命,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多年後蘇軾輾轉來到荒僻的海南島,他大難不死,業已九死一生,早就看淡了仕途,對功名一事不再戀棧。他隨遇而安,不因艱困的環境而消沉墮落,是故生活的艱苦,一點都沒有影響他心靈上的安適恬達。

蘇軾沒死在海南島上。後來徽宗即位,徽宗年幼,所以由徽宗的母親攝政,暫時給她代理政事,太后上朝後旋即赦免了蘇軾,讓他重返中原。沒想到蘇軾回來後,感到身體不舒服,也許是壓力頓時消散,如同潛水夫般,從深水裡猛然浮出水面,身體不再對抗水壓,鬆了口氣,卻與此同時垂倒了頑強身軀。蘇軾在常州平靜地走完他跌宕起伏的精彩一生。
2016-04-06 2:29 am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一句,

一、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創作背景:
蘇軾因為作詩諷刺王安石的新法,被貶黃州(湖北省黃岡縣)當團練副使。
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蘇軾與朋友遊了黃州的赤壁,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本詞。

三、主旨大意: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

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爲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
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
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
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
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麼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閒筆紛出。
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傑"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後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詳細請參考下列有提供圖片、影音等,對本詞賞析較完整的網頁。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13: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03231330AAVdGR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