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墨法有何同異(意.義)之處!?

2016-03-23 10:53 am
韓非子何以說:「仁義…只能說著玩玩」!?《史記密碼》!?
船再度浮上 三件事被浪沖走;南下自強號195行經夜霧第二國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dUR1O0gc8
更新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FJZawjSQs

回答 (10)

2016-03-23 11:01 pm
✔ 最佳答案
『當我們看過禪學的開展後,不禁想起在錢塘江口觀潮,先是浪頭起伏,滾滾而來,接著是排山倒海,有千軍萬馬之勢,最後是波濤拍岸,化為朵朵的浪花。這時,不禁好奇的問:是誰造成了這偉大的奇觀?』

鈴木大拙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Thomas Merton 說:「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可以說,中國禪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禪宗強調內心的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慧能固然是綜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結晶,但它對此後禪學開展上最大的貢獻,却是使老莊思想在禪學中生了根。因為老莊思想本是中國人生活的一種智慧,可是不幸被魏晉的名士們談玄了,變成一種的遊戲。當時與般若結合的,便是這種玄學的老莊。後來道生等人雖然已逐漸擺脫玄學,但對老莊的體認,仍然陷於思想,未能深入去運用。至於慧能則不然,他並不是讀了老莊的書,才有老莊的思想,而是他所運用的智慧,正好和老莊相同。所以這種本來具有,才是真正的所有。』

禪之一字,原非禪宗所專有,只因其他各宗的禪,都偏於禪定,這是傳統佛學的一種修持。而禪宗卻把這個禪字,用在特殊的一面,超越了傳統的範圍。這特殊的一面,就是禪和道的結合,成為禪道。這個禪道,著重於心的「本來清靜,元無煩惱」和老子清靜無為之道正好相通。所以自禪和道結合後,也就等於把吸針插入了中國思想的脈管裡,吸取生命的血漿。此後禪宗的禪,已不在限定於禪定修持,而是自有其道體了。

這個道體,就是自然。 貫注在禪學思想裡的自然,有兩層意義:一是指本來面目,一是指平常心。前者相當於老子所謂「嬰兒之未孩」,這是截斷眾流的絕對生命;後者相當於老子所謂「愚人之心」,這是隨波逐流的任運而行。

所謂偉大觀念,就是被偉大書籍的作者討論最多的觀念,也就是影響最大的觀念。在先秦典籍中出現最多的的觀念是:道、人、天命、仁、心性。『道』與『人』代表剛從原始天神的控制中掙脫出來而豁現的人文精神方向。由『仁』與『心性』,則可看出中國人文思想重實踐重內省的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莊子作為士階層中隱士一系,與儒家「學而優則仕」之文士有明顯不同。儒家之文士多不免於捲入功名利祿的網路中,而莊子的遊世態度,則要在權力結構的籠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獨立,避免淪為工具價值或市場價值;要從功、名、利、祿的網絡中提升一級,保持其無欲則剛的心靈和清醒的頭腦,莊子更從宇宙的規模來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從現實中昇華,以藝術的心靈,審美的目光來觀照事物。所以,這種遊世的態度,並不能說完全是消極的。

莊子思想的內容,是異常豐富的。莊子所提出或使用過的概念與範疇,在形而上學,認識論,方法論,人生哲學(尤其是他所展現的境界哲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莊子哲學中概念範疇之豐富是先秦諸子難以相比的,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論題和基本概念多是引發於莊子的。至於莊子在文學藝術上的貢獻,更是難以估量。他那獨特的思想風格,影響著兩千年來的許多大文學家、大藝術家,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浪漫主義的重要泉源。
《陳鼓應 老莊新論 頁346》


《列子》是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題為《楊朱》。照傳統的說法﹐它代表揚朱的哲學。但是現代的學者 已經深深懷疑《列子》這部書的真實性﹐而且《楊朱》篇中的思想﹐大都與其他先秦的可信 的資料所記載的楊宋思想不合。《楊朱》篇的主旨是極端的縱欲主義﹐而在其他的先秦著作 中從來沒有指責楊朱是縱欲主義的。楊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可惜已經沒有完整的記載了﹐只 好從散見於別人著作的零星材料中細繹出來。(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VG-mLawoxrs
2016-03-24 10:39 am
韓非子何以說:「仁義…只能說著玩玩」!?《史記密碼》!?
船再度浮上 三件事被浪沖走;南下自強號195行經夜霧第二國道

34名赴美生產 回台詐領保險金的產婦 幾乎都來自科技新貴、醫生等高薪家庭 卻在貪小便宜的心態下 連健保費都要A。有產婦說:「大家都這樣做 為何不可?」甚至許多人還用此方式連生2胎 令承辦員警猛搖頭。


大家都這樣做 為何不可?

時尚就向專引人的魔 在不知不覺間 牽引著公眾的 嗜好 意見趨向一致化 腐蝕著人的個性與自主性 使個人迷失在群眾裡
今天時尚已不只是現代人的時髦心理 而是現代社會獨有的一種畸形的文明現象 它的力量已大到足以取代傳統的任何權威 這種文明現象 業以塑造一種精神分析家佛洛姆稱之為『市場型性格』
所謂市場型性格 是將本身視為商品 將別人視為交易價值的性格取向
市場型性格個人的成就往往依賴個人如何在市場上出賣自己 依賴個人如何使他的人格通行無阻 如何把自己變得討人喜歡 如何使自己適合要求 個人在人格市場上 正像手提包一樣 必須迎合時代潮流 由於他自身既是商人又是商品 因此他的自尊不是她本人所能控制的 倘若他成功 它便身價百倍 倘若一事無成 它便一文不值 由於這種性格的籠罩下 勢必造成他個人極度的不安全感
市場型取向的人 並非從自己身上尋求自我 而是從別人對他的評價上找到自我因此 唯一能代表她個人特質的個己自主性 變得分文不值 而他個人在失去個己自主性之後 便如同失去沙袋的氣球一樣 漂浮不定 本來的含意是表示個人最特出成就 -發展個己的自主性 -最後卻變成怪異的同義辭
市場型取向的特點是-『見風轉舵』.她們性質中那一部份可以賣掉.她們就發展那一部份.這是現代人又一重大危機..一個屬於人類自身的危機..核子和人口造成的嚴重危機.能引起普遍的關切.這種人自身的危機.卻反被視為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此正是似史基納把自由與尊嚴視為一種幻覺.把人比喻成機器的思想.就正是這種畸形文明現象的產物
佛洛姆所指陳的市場型性格 西方在一百年前 哲學家齊克果和彌爾就已發覺 尤其是彌爾 他對公眾趨於一致性的現象 已有深刻的觀察 他說 一致性不僅影響我門對張三李四的支持或壓抑 而且影響我們內心歡樂與感情 甚至是取樂 也是首想到一致 他們擠在群眾當中 他門僅在現存的事物中選擇 品味的奇特 行為的怪異 就像罪行一樣 大家躲避唯恐不及 彌爾認為 個性與自主性是人類福利的要素 一個只知彼此模仿 或一致維繫習俗的社會 並非人類的社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2Fo3B5r2c


史有獨行傳 始於後漢書 作者范瞱在該序文中 說明獨行人物的特色是:「然則有所不為 亦將有所必為者矣 既云進取 亦將有所不取矣」

范氏於傳中列述了「志剛金石 而剋扞於強禦」的劉茂 ;「意嚴冬霜 而甘心於小諒」的戴就 陸續 ;「結朋協好 幽明共心」的范式 ;以及「蹈義陵險 死生等節」的繆彤 李善。這些人物流傳於世的事蹟雖小 但「操行俱絕」。現代社會在各方面都追逐時尚的流風下 越來越不利於獨立特行之士的生存 這將是現代文明最深危機之一。鼓勵人去做「沒有人做的事」或不做「每人都做的事」希望人們做個突出的典型做個不對習俗屈膝的人。中國歷史上足以效法的這類典型 真是史不絕書。

獨立特行人物非但不是消極的,他們對世事和國家的治平,實有積極的影響,這一點朱熹了解的很透澈,他說:「夫仗節死義之士,當平居無事,誠若無所用者,然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蓋以如此之人,臨患難而能外死生,則其在平世必能輕爵祿,臨患難而能盡忠節,則其在平世必能不詭隨。平居無事時,得而用之,則君心正於上,風俗美於下,足以逆折奸萌,潛消禍本,自然不至真有仗節死義之事。」我們一方面希望在危難時,多出幾個仗節死義之士,一方面在選拔人才時又排斥不詭隨的獨行之士,豈不是緣木求魚?

從楊朱悲歧路談治學路徑
http://lcl.cssn.cn/dybg/dybg_jy/201405/t20140527_1186072.shtml
楊朱學派:兩千年絕學及新詮釋
http://phil.cssn.cn/zhx/zx_zgzx/201508/t20150828_2140430_3.shtml

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裡 人容易肯定自己的理想 也容易在理想中找到希望 同樣的 人生活在一個悲慘的時代裡 人的理想就只有苟活 少有幾個人能矗立挺拔 更難得有人能獨樹一幟 尤其如「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的氣節 更有多少人能有呢?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又能如何呢?

先瞭解列子書的真旨,再去尋求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才可以達到「雖不中不遠矣」的境界。那時,自然會發覺列子是一個隨和可親的凡人,又是一個不染不溺的聖者,是一個孤獨堅毅的浪人,又是一個寂寞深思的賢者。不管你用凡人浪人的眼光或聖者賢者的眼光去看他,都會使人體悟到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每一個人生命都是個編織美夢和修補美夢的過程。 有些人幸運的活在自己的美夢中,有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美夢,奮鬥到精疲力盡。
人性交諸我們手中.就看我們終久把它活成甚麼模樣。每一個人生都是生命的榜樣。只是到底是個好榜樣.是個壞榜樣.或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榜樣。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h3ftkRAs
2016-04-01 9:10 pm
儒道墨法四家義利觀的互補性
先秦諸子學說,大體上各執一端。執其一端,容易以局部代替整體,有失偏頗。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諸家及其學說作了介紹之后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 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亦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班固的見解可謂精深而獨到,可惜在宗法專制社會難為統治者接受。“罷黜百家”的政令使多元文化失去整合的機會。

  現代社會為諸子百家“舍長取短”開辟了道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生,不是採用“一家之言”,而是博採諸家,舍短取長,以實現多元互補和多維整合。事實上,儒道墨法四家的價值觀處於不同的方位和級次,經分剝整合,能夠形成系統功能意義上的對立互補機制,從而對現代市場經濟起到價值導引和思想滋養作用。

  在商品經濟背景下,利益關系在人際關系中的比例空前增大,人際聯系的功利意識明顯突現,這就使本來豐富多彩的人際關系容易簡化為單調的金錢關系、交易關系。重財輕德、見利忘義的傾向使社會道德滑坡。金錢、物質及權力崇拜之風興起,競奢弄富,揮霍浪費等現象嚴重。所有這些,既破壞社會文化生態的平衡,也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從伏根深遠的傳統文明中尋求精神滋養。儒道墨法四家,從不同的維度切入認識義利問題,可以為商品經濟的運作提供全方位的價值准則,負起“補藥”和“解藥”的雙重職能。

  墨家代表了下層手工勞動者的願望和利益,對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態度。在他們看來,義與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和利益關系應當是平等的和交互的,要相互仁愛,互利互惠。墨家反對私利,也不主張單向的利人,而提倡把利己同利國、利公、利人有機結合起來。這種互利思想至今仍有其積極意義,因為公私之間、人我之間隻有相濟相顧,互利互惠,才能保証群體生活的良性運作。

  儒家重視用倫理道德統攝、主導經濟利益,主張合義之利則取之,悖義之利則舍之。在儒家看來,以利害義、見利忘義是道德人格的毀滅。在義利之間發生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就要為義而舍利,犧牲利益以至生命。這種“義以為上”、“義然后取”、“以義制利”的義利觀,已超出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利益關系范疇,而是從社會倫理學意義上來看待利益關系,注重社會穩定、群體和諧、人倫秩序及人格境界。應當說,任何時代的經濟運作,都需要人文思想和人文規則的規范、制約和引導。人不能把物欲的追求作為終極目標。從個人的物質生活到群體的經濟交往,都需要道德自我的適調機制。儒家以義制利的思想,就是用社會道德來規范、制約和引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穩定社會秩序和完善人的精神生活。

  法家不重“義”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法家講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附麗於政治體制的經濟實利。法家認為,隻有發展經濟,才能使國強民富,天下太平。而要達到國強民富的目的,就必須“明法審令”,實行法制,以法為師,以法為本,以法為教。法家主張以法令規定經濟關系中的主體責任和權利義務,並通過法令的強制性調控來實現物質利益的分配。所謂“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國語·齊語》),就是以物質刺激的辦法鼓勵人們耕戰立功,用刑事懲罰的手段處理各種犯罪活動。這無疑體現了人類早期經濟管理活動中的法制思想。

  道家的思想更多地體現了隱逸者的心態,以自然無為、清靜自正的思想和行為為根本宗旨,漠視、甚至鄙視世俗功利,主張放棄名利,遠離物欲,在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中逍遙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從這種理想境界出發,道家反對貴貨斂財、奢侈享樂,也反對抽象的仁義說教。可見,道家既不要空泛的“義”,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道家的義利觀實質是一種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義利觀。從長期效應看,道家的這種超越義利觀確有獨到之處,它包含了深刻的人類學和生態學內涵。人的消費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欲望造成了人心的焦慮、躁裂和憤懣﹔更何況,“積極”地征服自然,帶來的結果是資源的銳減和生態的破壞。現實的問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無為”的深奧之義。

  顯然,墨法兩家側重於物質層面,可以稱之為事功型價值觀﹔而儒道兩家側重精神層面,可以稱之為弘道型價值觀。事功型價值觀有利於生發經濟自身的潛能與活力,弘道型價值觀則有利於克服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頗和弊端。四家價值觀,分則各失偏頗,合則增益互補。正如地球需要多樣生物群種才能達到生態平衡一樣,社會正常而持續的發展,需要多基因和多智慧的互動和滲透。而多元的思想,對立的思想,可以在整體結構中相矛盾而兼容,相斗爭而發展,相制約而平衡,在生克制化的運演中撥正整體價值的航向。
2016-03-26 10:02 am
[轉貼]被人誤解的六句古話之4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牛年談殺牛似乎有點煞風景………???

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

人為惡能逃避刑事制裁,卻斷然不能逃避天的制裁,這才是莊子這句話真正的意思。???


東西方對人性的看法為何?「天命之謂性」天命是甚麼呢?

Empire of Ange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BLavw6fNA


中國人缺乏對於語言的思考 我們中國語言,雖然是全世界中文學生命最長的語言。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民族,能像我們中國人似的,那麼地自然欣賞和背誦一千多年到二千多年前的詩歌,和背誦得那樣多……………………

西洋人的思考,很早就注意到語言的符號作用;就是說,注意到語言和它所指示的實際事物的關係……………

中國人缺乏對於語言的思考?
不知發問,則沒有知識?
更新: 人類若不知發問問題,則成立不了知識?
更新 2: 如何有系統的解答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更新 3: 歡迎到紅樹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WHDxdd-U
2016-03-25 10:59 am
韓非子何以說:「仁義…只能說著玩玩」!?《史記密碼》!?
船再度浮上 三件事被浪沖走;南下自強號195行經夜霧第二國道

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卻是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為往聖繼絕學』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
一代哲人 佇立在歷史的闌珊處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楊朱 ---- 一位被歷史扭曲二千年的哲學家 被人類所創造的歷史刻意淡化甚至有意曲解的思想家,文明的先驅者。
兵技是墨家的兵技,但法令卻是秦國的法令,已非墨子本意。 後來秦墨亦默默無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得而知 ???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任何一種哲學之建立 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的時代課題;其所反映的 正是時人哲人心中最迫切希望獲得解決的困境。
周王室衰微所影響及之的:政治混亂下的征戰不已、民不聊生 人心遂欲下的精神迷失、存在迷惘與生命困頓………於是 譬如儒家從教育著手 而法家則是從軍事國防提出建言……
但由於不同的學科領域之間 因研究對象的不同(或對所研究的對象的注意層面不同) 由於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或對方法應用上的著重點不同) 由於發展出來的概念性質與理論結構之不同(或所使用的語言不同) 往往彼此之間互無交流 沒有聯繫。尤有甚者 不同學科領域裏的學者 由於上述的孤立與隔閡往往因而對於自己領域之外的學術 起於沒有瞭解 而終於種種誤會。接著自然而然地放大自己學術領域的優越性和有用性 誇張自己所鑽研的問題之重要性;有時甚或低估其他學術領域的地位與功用 貶降其他領域的問題之重要性。於是不僅出現自古而然的「文人相輕」 更進一步演成異科藐視。比如對於社會國家問題 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家、哲學家 都自認為自己是最適當最合理的發言人。沒有考慮自己對這種「天下事」的性質與範圍 是否有過通盤的考察;對種種相關問題 是否有能力做到全面的透視。

譬如現代許多科學主義者.認為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只有科學的求知方法才是真的求知的方法.殊不知.在宇宙生命的世界中.即使科學再發達.也還不能知道太陽系統中所有星球的究竟.對於窮人類終生之力也不可能到達的銀河系.難道就不是真嗎?而這些只是一些物質宇宙.對於完全主宰我們肉體的精神.我們如果不去研究.那有怎麼能算是求真呢?豈不是「迷信」科學嗎?有有些科學主義者說.人心不容易用數據測量出來.物質可以。如果自然科學家知道自己的限度.而肯承認自己的限度還好.就是有些似懂非懂的非科學家們.硬要強不知以為知.就破壞了求真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世界.既不是自然科學的領域.自然科學就無權過問.只有把這份責任放在哲學家的身上.因為只有哲學家才是研究萬物最後根源的學問.所有關於生命精神的意義向哲學請教而不是向自然科學請教.也只有如此.哲學與自然科學才能分工合作.達到真正所謂求真的精神。
宇宙精神不是一個虛無漂渺的領域.而是一個「我思仁.則仁至矣」的境界.希望我們了解物理宇宙時.同時也應了解宇宙精神的實在意義.這就不愧做為一個現代人的負責態度。

Final Fronti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VD18Ho_qE
2016-03-25 4:53 am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今日由於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這已成為常識。近代以前,由于文化的封閉,這種觀點是很少見的。十六世紀法國散文家蒙田說過:「沒有什麼事一定是好或是一定是壞的,只不過人類的思惟使其如此。」他無疑是個道德的相對主義論者,乃是現代社會科學中價值相對觀的鼻祖。蒙田曾堅持我們的道德判斷無疑只是反映我們所從屬的社會的傳統習俗或習慣。

在中國,哲學家荀子,討論人性問題,以人之為善,乃由專心一志的積學所致,與蒙田的想法很相近。至於荀子所說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說明在不同國度裡,孩子們生下來,都同樣有啼哭之聲,長大以後,卻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習俗。為何會如此?是因受到不同的教化方式所決定的。這裏荀子不但提示了價值的相對觀,且進一步說明了價值相對關形成的原因。

政治哲學家韓非,和荀子一樣,都是中國罕見的重視經驗觀察和經驗思考的哲學家,所以能注意古今價值的變遷。韓非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也同樣表現出價值的相對觀點。他們的不同只在:荀子是由不同地區觀察到價值相對性,韓菲則時勢的推移中發現。

「佛洛姆借用普遍倫理與社會內在倫理之間的差異.來說明絕對倫理和相對倫理的意義.。他指出社會內在倫理的模式.都或多或少含有禁忌與戒命.而這些禁忌與戒命都是為了某個特殊社會的存在與功能發揮而設定。.例如 在一個斯巴達的社會裡. 勇毅與進取是最高的美德. 在一個農業合作的社會裡.耐性與服從是無上的德性。此外.倫理模式有時也因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一般社會裡.低階層的美德是謙遜、服從. 高階層的美德則是野心與侵略。如果屬於低階層的份子.也想表現一下高階層的美德. 立刻就會被保持自身特權的人斥為「自私自利」或「狂妄」特權份子這樣做.反會被捧為「負責盡份」」.
問世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jTd6myzMY

「在同一個社會.因內在倫理的不同.而發生價值的衝突。但在不同的社會裡.價值的相對觀.卻足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了解.減少各自文化偏見.文化偏見往往是引起不同國家之間的爭端的主要動因。中英鴉片戰爭以後.中西的衝突.歷百餘年而未止.其中原因當然是很複雜.但與對方打交道時.依據各自不相同的傳統習俗和價值判斷.顯然是一個主因。十九世紀中葉.由於西方傳教士對中國的習俗缺乏認識.以及中國人也不了解西方教會的習慣.因而引起一連串的教案.部份的原因就是由於中西民族都同樣缺少價值相對的觀點而產生的悲劇。現在這方面是進步多了.但是不能相知的情形依舊不少..像以父權中心的家族背景.去判斷西方老年人的生活.就是一例。為了替未來世界和平的遠景做鋪路的工作.增進彼此知識文化的普同模式故有必要.培養價值相對觀.以加深彼此的相知程度.也同樣重要。下面引用兩段古老哲人莊子的話.他的話頗有助於我們培養這種觀點。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小,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以前人只能把它當寓言看.在現代化人類學的光圈探照之下.實不難發現其中蘊藏著一種先知式的智慧

祇空洞的提倡價值相對的觀點是無用的.它不只是一種認知方式.也是行為的一個原則.這種原則在易變的現代社會.急切需要培養.否則很容易因價值取向的差異.而發生難以溝通的情況...。透過教育使這種觀點內化為一種生活的習慣.將有助於人際和社際關係的重建。」

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8kBWoJZas
2016-03-24 9:17 am
........另一種決定正義的力量 是少數傑出而富正義感的個人 他們訴諸社會良心憑藉著剛勇不屈的精神 在歷史上扮演正義守護神的角色 先秦時代的孔 孟 荀 墨都曾扮演過這樣重要的角色 中國在當時和後代如果沒有他們和他們的影響力 那將成個甚麼局面? 任何政體或好的政府 如果沒有少數正義之士的正義之聲去鞭策 都將會權力橫行 公道隱沒 引導國家走向悲劇的命運

民本思想雖然比無為和為政以德的思想進步,但它仍然缺乏有效的保證,對此古代哲人們提出另一種觀念,以資補救,那就是當獨夫當政,百姓絕望時,只好把統治者打倒。至於究竟由誰來打倒統治者?易傳認為是「湯、武」,孟子以為「貴戚之卿」才有資格,都沒有提出平民有權革命的。

中國歷史上沒有西方獨裁統治和多數統治的對立.但有法治和禮治的對立。西方的法律.不論是希臘的古老法典,或是羅馬法,都是平民為了抵抗統治者的壓迫,剝削,經過長期的流血奮鬥,一點一滴向統治者手中爭取來的成果。這種法律包括幾點特色:
[1]保障平民的權利;
[2]限制統治者的權利;
[3]法律既是人民自己爭取來的,自然容易自動遵守,而培養出守法精神。
傳統中國的法律.不具備這些特色。中國史上雖然經過許多改朝換代.和若干次的異族入主中原.在清末以前從來沒有過平民向統治者爭取法律上的權力這類事實。法律既由朝廷制定.皇室自然不會作法自縛.現制自己的權力。在人民的一邊.法律對他是完全被動的.所謂守法也是消極的.有被迫之感。

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
『有理走遍天下 無理寸步難行』
『蠻法三千 道理一個』
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
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

他們訴諸社會良心憑藉著剛勇不屈的精神 在歷史上扮演正義守護神的角色 先秦時代的孔 孟 荀 墨都曾扮演過這樣重要的角色

孟子以為「貴戚之卿」才有資格,都沒有提出平民有權革命的。

莊子作為士階層中隱士一系,與儒家「學而優則仕」之文士有明顯不同。儒家之文士多不免於捲入功名利祿的網絡中,而莊子的遊世態度,則要在權力結構的籠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獨立

『為往聖繼絕學』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
一代哲人 佇立在歷史的闌珊處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楊朱 ---- 一位被歷史扭曲二千年的哲學家 被人類所創造的歷史刻意淡化甚至有意曲解的思想家,文明的先驅者。

兵技是墨家的兵技,但法令卻是秦國的法令,已非墨子本意。 後來秦墨亦默默無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得而知 ???

漢代學術的開端 基本上是以漢代初葉的董仲舒為先鋒。漢王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 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之術者 居然做到了「皆絕其道」的要求 造成「抑黜百家」、「儒術獨尊」的局面 使天下士子通過經書的浸染 而完成「以《春秋》決獄 以《禹貢》治河 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的「通經致用」性格。

《中國哲學史》

Illus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qzm3UUTrg
2
2016-03-24 3:00 am
莊子認為人間萬物之情,以及人倫日用之道,應該求其無譽無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棄世,才可以無累。也就是說不為感情的圈子所囿困。他說: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由上面這一段看來,莊子的真意,無非是想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一切人和事,盡量採取主動,突破這一座籠罩人間無邊無際的感情大羅網,企圖擺脫感情的束縛而已。
本來,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擴大到「經虛涉曠」的時候,就能「超乎形象之外」了。能超乎形象之外,必然「神遊象外」。一旦你的感情可以神遊象外,那豈不是一下跳出感情的羅網,永遠在感情圈外逍遙自在了麼?
其實不然,莊子所說的情是庸俗之情,是眇乎小哉的私情。他主張無情,乃是勸人放棄屬於欲望的好惡之情,因為這種情是可以內傷其身心的物欲,並非人間至情。
莊子和他的老朋友惠施,曾經有一場雄辯。
惠子謂莊子日:「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這兩位哲人之所以舌劍唇槍,針鋒相對的抬槓者,完全是兩人對於感情各有不同的定義才如此爭論。
莊子要求人們將感情圈子擴大到合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虛靜之處。如此,一顆嶄新的心靈,即將從物慾中脫穎而出才可以不為人事所迷惘,默默的復歸於寧靜。
所以莊子依舊站在感情圈內,而且是這個圈子內的中心,並未曾用虛無遁世的思想來否定自己,否定人間的至情。
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感情圈子,惟有先能夠得其「環中」,才夠資格超以「象外」。能夠超以象外,就可以「以應無窮」了。所以任何人不能夠否定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至於人之至情者,是從人欲中一點一滴的提煉出來的感情。是一種「超世而不忘淑世 悲憫人生而不嫉惡人生」的感情。這種人間至情並不存於空幻缥眇的「象外」,而是從實實際際的「環中」得來的。
人的感情由「環中」而「象外」以至於「無窮」,好像非常玄妙抽象不可捉摸似的。其實就如同欣賞一幅古意盎然的國畫一樣,畫中樹木蓊鬱,山石峻拔,固然是一種空靈明澤,氣韻生動的具體意象,就是那一片虛無的空白中,淵深幽玄的不可到處,何嘗沒有許多蕭散飄逸的妙情奇趣呢?在那雲霧重重的『象外』,依然有無限的充實和永恆的存在。明乎此,人的感情圈子果真是朝這個方向擴大,終久會產生泛愛萬物,渾然和諧的至情.。

禪宗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能不離人世間,能大澈大悟的『覺』,那就是佛法。苦尋超脫人環,枯索成佛至道都是枉然。
一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感情『居動用之域,而止無為之境』,以無用為用,潛心超越私慾,經虛涉曠,同時也『樂其日用之常』。當然就胸次悠然,真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了!這是人之至情。看起來好像是感情圈外事,實際上是感情圈內事。這人間的至情,是何等高遠,又是何等曠達。是人生中道而又高明的境界,是人生真的感情,至美的嚮往啊!
《王逢吉 人生之智慧 學海書局 頁33~35》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 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人間世的一切既是偶然 那又何必喜?更不必悲了!尤其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向」不如還是忘懷了吧!可是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有情人未曾忘記 而且永遠存留在有情人的心理恒久不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YpqfKwnHVM

無言無語看海面想著 雙眼望著黑暗的海洋幾千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LMqOOYX9U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雖不問君將何往.但太蒼遙遙.白雲無盡.人似乎在省察宇宙.俯仰人間.深思熟慮之餘.從具象中見抽象.憬然澈悟.超越自我.突破「我執」.不以福禍動其心.泰然安順.隨情萬化.融實虛於一體.而忘其形骸.悠然無我矣! 無我.則眼界無染.心空不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jFIwbvzo8
2016-03-23 3:28 pm
莊子與孟子的差別,是在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卻是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孟子從人心中發現了善根,莊子卻是從人心中發現了芒昧。芒昧像一股碩大無明的力量,把人推入沉淪之途,與物相刃相靡,交引日下,雖然終身役役,除了失望與痛苦,一無所獲。莊子和齊克果一樣,都是從剖視感性的階段入手,然後經過辯證的發展,由否定感性,導入精神上昇之路。他們之間的不同,在精神的歸宿:莊子經由超越的功夫,達於人生和諧之境,他的精神是純一的,自由的;齊克果則經由抉擇、悔罪、以及對人倫、愛情、財富、名譽的捨棄,歸於真實的信仰,獲得永恆的淨福。莊子在純一、自由的和諧中,達到真正自我的實現,齊克果則由信仰上得到重生。

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卻是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為往聖繼絕學』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
一代哲人 佇立在歷史的闌珊處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楊朱 ---- 一位被歷史扭曲二千年的哲學家 被人類所創造的歷史刻意淡化甚至有意曲解的思想家,文明的先驅者。

兵技是墨家的兵技,但法令卻是秦國的法令,已非墨子本意。 後來秦墨亦默默無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得而知 ???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秦文化中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道兩家的思想有重大不同,但若從異中求同的觀點來看,儒道兩家對社會人生的觀點。都屬於上階層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不同於墨家站在「農與工肆之人」的立場上反映問題;他們沒有墨家那種著眼於社會下層,維護「萬民之利」的態度。先秦大家,除儒、道、墨以外還有法家。相對於商、韓來說,儒墨兩家的最大缺點是流於人治(雖然這兩家的階級立場根本不同),疏于法治。從整個社會力量的動員及生產力的發展方面來看,法家恰好可以救治儒家拱手談仁義之弊。孔子在〈鄉黨〉篇中所極力維護的貴族的特權生活正是法家的主要攻擊對象。此外,法家具有尼采所推崇的那種濃厚悲劇精神,這種悲劇精神是其他各家所欠缺的。因此,就先秦諸子來說,應該重視儒、道、墨、法之互補。

若從同中之異來看,儒家與道家之間的對抗性尤大於儒家與墨家之間的對抗性。孔孟極力維護封建宗法和禮製文化的統治,老莊則持反對立場。儒家的忠君思想、等級觀念、權威意識、保守傾向及其對農工與婦女的鄙視都是與道家精神相對立的。治人與治於人的觀念使孔子成為歷代專制政體的保護神。至於儒家的等級倫常之發展為後代的禮教文化決不是偶然的。現在有所謂新儒家,為儒家使用一些現代概念的包裝,但其基本精神與現代政治是背道而馳的。現代政治生活中,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及普遍參與等,而儒家,從孔孟開始就是與此相反的。

儒家的文化道統與政統相結合強化了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如果沒有老莊對儒家的抨擊,那麽孔孟之禮網對人民思想的束縛,對人性之栓桔必然會使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加乾涸閉塞, 而莊子哲學對此卻有莫大的通解作用。雖然莊子沒有普遍參與的概念,可是他強調萬物各有其內涵,強調個性解放與言論自由,這對於儒家的桎梏人心的道德教條是一個有力的抗衡。儒家強調「攻乎異端」,反對言論開放,強調「天無二日」,這與莊子「十日並出」的主張,提倡自由與包容精神,適成對照。

1919年以後,克思主義在中國逐漸廣泛傳播並產生了巨大影響。我以為,在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解放、個性解放、反對壓迫等方面,莊子與馬克思主義是有相通之處的。只有思想解放者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者的馬克思主義,加上莊子的開放的心靈,才可以救治儒家封建性的思想弊端。
《陳鼓應自由主義思想論析》

被沉睡二千年的哲思何日甦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pzXUsC5LI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中國哲學的再反思˙˙˙楊朱思想(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5igf0pE2w
請再喝一杯:祝い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pr73Tm480
2016-03-23 12:21 pm
經典離我們二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最常看到的 是對人生有正面與明確的啟示的論孟學庸…..
至於莊子 莊子屬於道家 《莊子》上承老子 下啟禪宗 旁通儒家 對照西方 啟發人生

歷史追求真實,但在傳統中國,歷史的意義,遠不只此。

司馬遷是史學家 但他哲學似乎不怎麼靈光? 所以他寫老莊申韓列傳 老子加庄子加申子(申不害) 篇幅加起來 比不上韩非子一個人 這說明司馬遷重視韓非子 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

司馬遷作史記,在中國史學上是一次偉大的創作,他對歷史的意義另有所鍾,他寫歷史最大的抱負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哲學家黑格爾,曾有歷史最後的審判,需交付上帝法庭之說,不知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是否也包括這一意義?
Heart of Cour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uHu-KqhH4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滕文公下〉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子•萬章上》
孟子的意思是要我們看文章不能單看文字表面
因此對於『拔一毛以利天下 吾不為也』就不能單看得它的文字表面
首先必須考慮這段話是在怎樣的時間點說
對誰而說的?有無暗諷之意? 又或者有無譬如現代人的所謂隔空喊話等等
這些都是需考慮在內的 尤其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說這句話的當時的社會氛圍如何?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最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光明的時代。」
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人。就大的環境來說,莊子是生活在《史記》所形容的「天下共苦戰鬥不休」的時代。這個時代,戰爭的慘烈,正如與莊子同時的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莊子˙徐無鬼》也說,當時的諸侯是「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莊子˙則陽》還寫了一個蝸牛觸鰻的寓言,說觸氏和蠻氏「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也反映出這一個戰禍連綿的時代大悲劇….

王陽明死後數百年,影響巨大、世人敬仰,一直是後人推崇備至的偉大歷史人物…….. 可是,1949年建國以後,王陽明的光環,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楊朱其人兩千多年來蒙受惡名,其事蹟無載於正史。但許多可靠的證據表明:楊朱學派在戰國時期確曾是一個影響很大、“言盈天下”的學派。
荀子「譏其蔽於天,而不知人」。揚子譏其「放蕩而不法」。以二子之賢,對莊子猶未免於皮相,以儒非莊,乃門戶之見耳!至於晉人襲其說為狂放、為清談,則尤莊子之罪人也。

歷史家探討中國歷代政治改革所以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儒吏的保守.以及士大夫們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無為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他們對任何政治上的變動.都感到恐懼和懷疑.因為政治的重大改革.必然造成權力的集中.權力一集中.就會破壞鄉土社會原有的秩序和平靜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對《漢書˙藝文志》〈諸子出於王官說〉:「當周室盛時 教育之權或盡操於王官。然其所謂教 必不外乎祀典 卜筮之文 禮樂射御之末。...其視諸子之學術 正如天地之懸絕。諸子之學 不但絕不能出於王官 果能使與王官並世 亦定不為所容 而必為所焚燒坑殺耳。

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生哲學」到底該討論些什麼議題?關於「人生哲學」到底該討論些什麼議題,孫效智審慎地主張 :「人生哲學」必須要討論「人生的核心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不是只有吃飯、理財與男女,更不是只有統獨、政治與科技島等議題值得關懷。人作為萬物之靈、作為宗教學者如 Karl Rahner 口中所謂的「發問的存在」,本質上就不只是追求實用功利的經濟動物而已,人還要探求意義與理想,並以之作為人生的出發點與依歸。人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一切存在發出疑問並渴望答案。

現在我們處在此學術自由的時代,沒有一家獨尊的束縛,眼光當然要…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He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DLxBQvqbE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23025339AAfG8X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