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各位 please(*) 1.同志年間,日本犯台的理由為何?中國與日本之間又如何解決此爭議? 2.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何影響?中國此後又面臨何種危機?請「解釋」之。 3.甲午戰爭以後,自強運動的命運如何?後來改革主張的層次定位又有何變化?請「解釋」之。?

2016-03-20 5:22 am

回答 (2)

2016-03-20 6:23 am
✔ 最佳答案
1.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改革政治、經濟,發展工業,整軍經武,國力日強,雖然尚受不平等條約之束縛,已有對中國侵略之野心。第一,它以為列強都在侵略中國,日本何獨不可?同時,日本想改正不平等條約,而要改正不平等條約,莫如對中國表現一點力量。第二,日本國內的武士階級在維新之後,不滿待遇,希望對外擴張,於是琉球、台灣、朝鮮便成了日本的初步對象。
  1871年,有琉球人60餘人,遭颱風漂流至台灣東部,被台灣原住民殺害,是為牡丹社事件。日本當局藉口琉球於明末萬曆年間已隸於薩摩藩治下,乃計畫出兵。1873年,副島種臣來到天津換約換文時,就同時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該事質問,不料總署的一位大臣毛昶熙告以台灣雖屬中國,但土蕃係化外之民,未便窮治。日本乃於1874年3月在台灣琅橋(恒春)登陸,經過一個多月的交戰,日軍才將南台灣18蕃社控制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中國的恭親王最後同意賠償琉球的受害者40萬兩,10萬兩用來贖買日方在台灣島上構築的營房。此外,中國還同意對日本的行為不加譴責,這一讓步暗示著中國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


2.

  中國在甲午一戰慘敗,不啻是紙老虎被洞穿,龐大的戰爭賠款使中國成為隨時會破產之國,而清政府於戰敗後,為了添補其政權的合法性,積極推出各種建設計畫,建設與賠款都要向外國借款,於是列強乃紛紛向中國要求鐵路、礦產之承擔權與借款權,謀取各種權利之割讓,而所代建鐵路或開採礦產之地帶,成為彼國之勢力範圍,史家將甲午戰後至民國建立的時期,稱為「以鐵路和銀行征服中國」時期,視中國如非洲,加以切割分贓,是為瓜分運動。而列強在這場運動的結果是:東北是俄國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兩廣及雲南是法國的範圍,山東是德國的勢力範圍,而福建是日本的勢力範圍。


3.
  過度專注於西方製器、練兵的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遭到挫敗後,對當時中國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除了原本保守派人士也體認到學習西方長處的必要外,進一步要求改革的主張也紛紛出現。其中,從之前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主張出發,進而更大規模引進西方制度的變法思想,最受矚目。與過去洋務運動的主張立場相似,他們也主張引進西學,推動富國強兵的洋務;不過,他們主張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甚至衝擊到傳統綱常名教的絕對性,與洋務思想大異其趣,也遭到後者的大力批判。
  這股要求改革,自救保國風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他屢屢向光緒皇帝上書,以對儒家學說的新詮釋取向,昌明必須因時而變的道理,並痛陳「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的觀點。他的言詞,確實打動了部分有清楚意識的官員和士大夫,光緒亦為之動容,終而引導了變法維新運動的開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下詔定國是,決意實行變法。
參考: 王綱領,《中國近現代史》,頁40-41、49。薛化元,《中國現代史》,頁37-39。
2016-03-21 3:10 pm
http://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119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在這場政治運動之初就已確立了對外擴張的政策,中國是他們主要的侵略目標。1874年,日軍侵犯了中國的台灣,設立「都督府」,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了軍費白銀50萬兩才撤兵。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併中國的藩屬琉球,改稱為「沖繩縣」。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中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部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甲午戰爭是日本實現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m/62m01/62m0101.htm

甲午戰爭後,清廷為償還《馬關條約》的鉅額賠款,向列強大舉借債。日本獲准在中國設立工廠,自此列強紛紛效法,直接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製成產品後又在中國銷售,嚴重打擊中國正在萌芽的本土工業。中華民族危機更加深重了。另外,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慘敗,亦正式揭開了以後五十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其對中國的侵略較其他西方國家更兇、更狠、更殘酷。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n/62n01/62n0101.htm

甲午戰爭後,列強紛紛劃分在華勢力範圍,中國面臨被瓜分之禍。一些仁人志士深知憑武備的改善,不足以救國,於是希望通過改革腐敗的政治,尋求救亡圖存的新途徑。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鼓吹維新思想最為積極。他們屢次向光緒帝上書,請求變法;並創辦報刊、組織學會,大力宣傳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光緒帝想有一番作為,便毅然接納康有為等人的建議,於1898年(歲次戊戌)下詔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


 維新運動雖然沒有達到革新清朝政治的目的,但在這段期間,通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介紹,西學得到進一步傳播,對國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啟迪作用。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的相繼失敗,使國人領悟到不徹底推翻腐敗的清朝,中國是無法救亡圖存的,因而使更多人投入孫中山倡導的國民革命,加速了革命事業的進行。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17: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19212203AAfY4j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