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2016-03-06 5:50 am
春意濃各地暖 週三變天北部低溫探12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dbNMq2ifA
更新1:

Gloomy Sun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4iodtddw

回答 (14)

2016-03-07 11:27 am
✔ 最佳答案
歷史家探討中國歷代政治改革所以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儒吏的保守.以及士大夫們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無為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他們對任何政治上的變動.都感到恐懼和懷疑.因為政治的重大改革.必然造成權力的集中.權力一集中.就會破壞鄉土社會原有的秩序和平靜

聖多瑪斯說 「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 政治性的動物 必須營共同的社會生活 而社會生活為謀公共福利及公共安寧秩序 自不能沒有政府國家。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

楊朱的思想,以「輕物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為其主要特徵。而有《列子楊朱篇》之「人肖天地之類」。

叔本華在他的意志自由論中說:「自覺是自己固有的意識」 就是認為自覺是人的本性。朱熹更進一步的說:「所覺者 心之理也 能覺者 氣知靈也」自覺意識既是心之理 也是氣之靈 應該人人都可以做到 又何難之有呢?不算稀奇。
人之性感於物而動 產生欲望 這不可非議。如果感之無窮 而又逐之無節 天理必至於滅亡的地步 何況人欲是漫無止境的呢?人的精神和物質在人的生活裡是要平衡發展的 猶之如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不可或缺。僅僅在物欲上獲得大量的滿足 精神上不見得舒暢。不能獲得 更是痛苦萬分。所以 在這人欲衝賽的世界裡 痛苦籠罩了人生 人生幾乎就是痛苦。

西哲叔本華認為 一個人不能滿足於個人主觀之所求 必定去追尋客觀的世界 追求不遂 就產生痛苦。所以他主張人生應該放棄追求 忍受痛苦 如此才可以消滅人欲 免除人生的痛苦。我國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的影響 也曾經有類似的論調 在紅樓夢評論裡面說:

『生活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狀 而其源生於不足 不足之狀 痛苦是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 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之力 對無限的欲求作無止盡的追逐 迷途不返 這無異只承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已。如此發展下去 人類本來虛靈洞澈的心靈 也將失去璀璨的光輝 精神價值也將日益貶落 陷入極痛苦深淵 無法自拔。所以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 『以有涯追無涯 殆矣!』 人欲不去 人生則飛蛾撲火 至焚身乃止人生的確是悲劇。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 借茫茫大士和緲緲真人之口 告戒補天棄石:『塵世間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八個字緊相連續 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究竟是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劫終之日 復還本質』曹雪芹把人看成悲劇的演員 同時也把人世間看成一個悲劇的舞台。其實 根本原因乃是人生為人欲所制 在人欲的羈縛之下 不僅僅好事多「磨」樂極悲生 到頭來也真是萬境歸空了。等待到劫終返本的時候 也只有嘆息道: 「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2016-04-01 9:12 pm
莊子的天籟

世人常形容美妙的歌聲如天籟,但是真正的天籟一般人是無法聽到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論天籟,只有修道的功力深厚的南郭子綦可以聽到,連他的大弟子顏成游都無法得聽!




齊物論談到人籟、地籟與天籟,人籟是指絲竹之音,多指人為的音樂。地籟則是風吹過大地上的竅穴發出的聲音,多為自然之聲。天籟則是無聲之聲,由自身發出。老莊專家王邦雄教授對〔天籟〕詮釋得最好,他說:[天籟是無聲之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人生要能夠聽到沒有聲音的聲音,我們才達到很高的境界.]
2016-03-23 10:02 pm
莊子作為士階層中隱士一系,與儒家「學而優則仕」之文士有明顯不同。儒家之文士多不免於捲入功名利祿的網路中,而莊子的遊世態度,則要在權力結構的籠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獨立,避免淪為工具價值或市場價值。
2016-03-11 8:37 am
現實世界的痛苦,是一個無底的陷阱。夕陽下的權威,丘壟黃土下的賢者,是偉大?還是渺小?莊子的視線,從此移開了人世,他所曠觀的乃是無窮的時空。

  莊子察覺了人的根本問題,在於人的不自由。人為什麼不自由,因為人有依賴。人依賴物質而生活。人依賴情感而生活。人依賴知識而生活。人依賴藝術而生活。人依賴上帝而生活。這些依賴,便使人人陷入自我播弄的「不自由」的境地。如果人要實現自由,便須先去掉依賴之心。

  莊子認為:人必須自覺人的存在,是和無限時空中大自然的有機運作,息息相關的。人必須用自然來觀察「一切」。自然像是一個渾沌,人也要像一個渾沌。換句話說:人不要從他人而畫出自己,不要從自然畫出人,不要從無價值畫出價值,不要從過去和未來畫出現在,不要從死亡畫出生存,不要從無限畫出有限。這樣才能超愈束縛而得到自由。這就是莊子哲學最不同於諸子百家的地方。

  這本白話《莊子》,是以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王叔岷的《莊子校釋》等做為底本,把《莊子》原典中最具故事性的部份,採選出來,改寫成白話故事,做為大眾的讀物。
2016-03-08 6:53 pm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春意濃各地暖 週三變天北部低溫探12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dbNMq2ifA

莊子融合諸小學派,創為有條理之學說。獨標新義,剽剝當代,籠蓋百世。其養生解脫之旨,實為神仙家長生不老說之羽翼,開道教之端倪。清虛無為之論,乃佛教之先導,後世禪宗之設立,莊學與有關焉。至於委心任物之義,道體之發明,影響所及,儒家在經典上遂拓出一新見地,且植宋儒理學之基。其在政教上,則產生漢初黃、老之治。逮至晉代,玄風獨扇,民俗國情,莫不披靡,遂為知識界開一思想自由之途。於文學,由無為自然之哲理,乃生清虛恬淡一派之作風。於史,由彼之寓言托古,乃造成一黃金時代之古史觀,總觀前後,莊學在學術上之地位,可謂偉矣。

(莊子研究論集 ˙ 木鐸出版社)


儒家的書,如尚書、論語、孟子等,所說的古帝王,只推到堯、舜,再也不能說上去了。荀子雖提出五帝一名,但到底五帝是誰,他不能指出。到了莊子,他不以堯、舜為古了,他在堯、舜上面舉出了一大批古帝王。例如大宗師有狶韋氏、伏戲氏、黃帝、顓頊,………..知北游有黃帝,有神農;盜跖有巢、神農、黃帝;外物有狶韋氏,計十餘人。排成系統的有二:
燧人、伏羲、神農、黃帝……-繕性
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胠篋
赫胥氏 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知,含哺而熙,鼓腹而遊。《馬蹄》
容成氏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胠篋》
冉相氏 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則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2016-03-08 12:55 pm
其實把握住 逍遙 自化 養生 的概念就差不多了
2016-03-08 3:44 am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在莊子的眼中,人生是宇宙大化裡的一環。宇宙的變化是無休無止的,而人生的變化卻是有生有滅的,這便是我們的悲哀,正如他所說: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莊子˙齊物論》)
這個悲哀之所以構成,主要是在於「其形化,其心與之然」。這也就是說:形體由生至死的變化,本是不得已的;如果我們的心也隨著形體由生至死而變化,那便是心隨形亡,正是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了。
可是如何才能面對形體的「行盡如馳」,而使心意超然呢?這也是在於「其形化,其心與之然」。不過這裡的「其心與之然」,與前面的解釋不同,而是說我們的心領悟形體的變化是自然如此的,絕無厭惡悔恨之意。正如莊子描寫的一段寓言:
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惡?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莊子˙至樂》)
這就是說,我們不要觀看宇宙變化時,讚嘆造物的偉大;可是回顧自身的變化時,又怨恨造物的弄人。要了解我們自身的變化,是和宇宙的變化同一呼吸的。唯有從這同一呼吸中,把自身和宇宙渾成了一體,這才是永恆的生命,絕對的道體。而這個具有永恆生命的絕對道體,也就是一種化境。
(禪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 吳怡˙ 三民叢刊 頁204)

Epic Music Mi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VM41GCu9w

自化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莊子˙秋水》)
這是指宇宙萬物的變動,都是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的;期間並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安排,而是順其自然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自化。由於莊子的化境是即萬物的自化,因此這個道體也是「無乎逃物」、「無所不在」(《莊子˙知北遊》)的。

物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這段描寫,並不是莊子的白日癡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AUBpaPNh8
而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為前面的「自化」,是描寫萬物的自然變化,也即是對「物自體」的肯定;而這裡的「物化」,卻是打破了「物自體」的鐵壁,使我們的生命在自然變化中昇華,與萬物同化,和宇宙合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HPgKQqjEk

神化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這雖然是一段寓言,但寓言正有其寓意。這個寓意中所指的神人,乃是和至人、真人一樣,在本質上都是人,只是在境界上已進入了化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人完全精神化,而和道體融合無間。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化,自由化、物化,而至神化,已把人的有限生命,納入了自然的永恆軌道。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2016-03-08 1:50 am


老子人生哲學的特質是不爭與柔弱。這似乎是表現一種弱小民族的生存之道。
(老子哲學評論˙ 頁395 文津出版社)

???

正始士人有不同的群體,這裡所涉及的,是受玄學思潮影響的士人。而這部份士人的心態,正是當時士人心態的主流。
影響他們心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政局、社會環境、家族關係,以往經濟地位、文化教養等等,但是,影響最為深廣的,是玄學思潮。玄學思潮對於他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特別是對於他們的精神生活,影響是根本性的。
而由於正始玄學家在解決玄學命題時態度和結論的差異,往往使得他們的心態也存在差異。要把他們的總傾向相近而其實千差萬別的心態說清楚是極不容易的。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講到稽康被殺的最根本原因,作者不同意稽康因與魏宗室聯姻而與司馬氏集團對立的舊說,認為稽康執著於「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樣執著,就使自己在整個思想感情上與世俗,特別是與當政者對立起來,就使自己在思想感情上處於社會批判者的立場上」又說「稽康卻是處處以己之執著高潔,顯名教之偽飾。而偽飾,正是當時名教中人之一要害」。「稽康的執著的存在,對於偽飾的名教中人實是一種太大的刺激,他之為司馬氏所不容,乃是必然的事」。


相關: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對《漢書˙藝文志》〈諸子出於王官說〉:「當周室盛時 教育之權或盡操於王官。然其所謂教 必不外乎祀典 卜筮之文 禮樂射御之末。...其視諸子之學術 正如天地之懸絕。諸子之學 不但絕不能出於王官 果能使與王官並世 亦定不為所容 而必為所焚燒坑殺耳。
歐洲中世教會柄世政 才秀之士多為祭司神甫 而書籍亦多聚於寺院。以故 其時求學者 皆以祭司為師。故謂教會為握歐洲中古教育之柄可也。然豈可謂近世之學術皆出於教會耶?
《胡適文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轉角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_6hKM6G4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IDS8vYkFE
詳: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之七?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04233035AA4rBkm


現在我們處在此學術自由的時代,沒有一家獨尊的束縛,眼光當然要…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詳:北冥究竟在那裡!?所說的魚為何能變成鯤!?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7205848AADPZDO
2016-03-07 11:58 pm

如果說老子所說的「常」是「道」的另一說法的話 那麼我們就沒理由不去做這樣的推想:這句"老死不相往來"應該可以這麼說:"老死不相往來" 是指‘老’‘死’不相往來。易道中的老陽老陰的最大變化是生與死 而人們如何在老與死之中大澈大悟 進而忘卻生死 而順其自然 與道合一 相信『道德經』裡 應該是有答案的。
大雄 • 1 月前
★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之六?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03201700AAZx5Uk


老子想表現的是形上世界,但他往往以「一」、「二」個字,就表達一種很深遠的道理;如「道」、「有」、「無」、「常道」這些概念就是。
例如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 但究竟什麼是可道(講出來)的「道」與非常道的「常道」呢?他又沒有馬上作解釋,所以令讀者不容易懂。
又如,他常用「常」字來形容道的狀態(永恆不變的狀態),又譬如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這就是一種永恆不變的狀態,故他又說「道常無名」(第三十二章)。
如此解,我們便明白:何以他在第一章說:可說出的「道」,與形上不可說的「常道」是不同的了。可是若不經過遮一番分析,一開始就想了解這一句倒裝句 ---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真可能有令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的感慨了。
其實,這都是因為老子用字精簡,才形成閱讀時的困難。

例如論語上有一句重要的話,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句話有人用來「說明」孔子研究易經,甚至發明易經(有形上學創作)的證據。但大經學家錢穆先生,則將此句斷為「五十以學,易(作亦)可以無大過矣。」。
他這樣一解,就造成這句話第二種截然不同的注釋了。--- 今論:到底誰對呢?

同理,在老子一書中,也常會出現類似令人頭痛的問題。
例如,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弼將「無名」、「有名」作一概念,
但王安石讀作「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Vic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RUPYrAQoE
2016-03-07 10:46 pm
我們要研究一部書,當先把這部書版本考察一下。為什麼呢?因為時代換移,本子經過一手,常會變動一些。古代的書因它傳世越久,內容變動的機會越多更有查考的必要。何以內容會發生變動呢?這個原因可分為兩面來說。一由無意的變動,一由有意的變動,無意的變動,譬如契寫的錯誤,簡篇序次的錯誤等是。有意的變動,譬如學者以己意去取或為刪節,或為增補,或為改易文字。這樣一來,一部古書傳到現在,常受重重包蔽,我們不得見其真面目。所以我們研究一部書,必須把它的本子稍為稽考,看它內容有無受過變動,那種本子是比較近真的。


關於達摩祖師在印度的事蹟非常隱晦 他之被尊為二十八祖 乃是唐代的事。因為神會和尚為了爭道統 而把六世紀尚存在的普提達磨 誤作五世紀的達摩多羅。達摩多羅世慧遠所譯禪經的作者 也是印度禪燈的承持者 所以這個無意的誤會 便有意的把達摩捲入了印度禪法的系統。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經典離我們二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最常看到的 是對人生有正面與明確的啟示的論孟學庸…..
至於莊子 莊子屬於道家 《莊子》上承老子 下啟禪宗 旁通儒家 對照西方 啟發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2016-03-06 8:30 pm
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生哲學」到底該討論些什麼議題?關於「人生哲學」到底該討論些什麼議題,孫效智審慎地主張 :「人生哲學」必須要討論「人生的核心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不是只有吃飯、理財與男女,更不是只有統獨、政治與科技島等議題值得關懷。人作為萬物之靈、作為宗教學者如 Karl Rahner 口中所謂的「發問的存在」,本質上就不只是追求實用功利的經濟動物而已,人還要探求意義與理想,並以之作為人生的出發點與依歸。人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一切存在發出疑問並渴望答案。

哲學家海德格指出:「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生只是偶然,死卻是必然。………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們要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永恆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生命教育最終極的課題。人生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是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
一個人對人生及對宗教的信念是與他的生活態度或道德實踐密不可分的。缺乏明確深刻的人生觀,很難建立明確深刻的價值觀。

如果有人想要在教學上認真地落實孫效智的主張,很可能唯一的辦法是拋棄學術界十幾世紀以來解決不了的訟爭,以夫子自道的方式,誠懇地說明自己的體悟,並以自己對生命的實踐為自己的立論背書。
這樣一種方式雖然嚴重違背學術界奉為圭臬的「學術精神」,但就教學的實務而言,這卻很有可能是最真誠而有效的方式。畢竟,一個人如果在課程堂傳授他自己都無法信服並堅持的人生信念,這樣的教法恐怕是更嚴重地違背所謂的「學術倫理」。此外,一個年輕人如果可以從師長獲益而在人生視野與心境上有所開展或深化,恐怕真誠的人格感動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中國哲學與「人生哲學」
從先秦的儒家與道家典籍開始,中國的兩千多年來的著作充滿著如何善待人生或者「什麼是人生的最終意義與境界」的討論。漢朝以後受到佛教的影響,中國哲學引入了關於實相與妄見的分辨,因此所謂的「人生觀」中所關切的往往是如何看透虛妄的人生目標,分辨什麼才是人生中值得追求,以及如何面對人生不同境遇中的可欲與不可欲、悲喜與禍福,如何參透與洞見等「人生智慧」。我們甚至於可以說:整個東方的智慧都與人生哲學息息相關。
此外,在中國哲學的傳統中,天、地、人三才相倚為用而不可分立。老子云:「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庸則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及「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因此,在中國哲學的傳統中,要談人,必須要知天與萬物。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無怪乎夏雨人教授主張 :
「人生哲學研究的對象既然是人、物與神,則研究人生哲學的結果,必然是知人、知物與知天。在這三知的哲學原理下,第一必須知人,其次知物,最後知天。不知人無以知物,不知物難以知天,不知天則無以為人;此三者是循環的,相關的,而且是互為因果的。」


故事:
一個老和尚一大早帶著小沙彌出去給往生的人誦經,路上經過一條淺淺的溪流。黃昏回程時,因為日間下過一場豪雨,這一條淺淺的溪流卻變成及膝的河流。一個美貌的少婦在河流的這一岸焦慮地望著那一邊,不知要如何渡過。老和尚就過去背著這個少婦過河流,跟她道別,帶著小沙彌回寺裡去。師徒倆一路無語,到了山門,小沙彌再也忍不住地問他師父:「師父不是說出家人不近女色嗎?為什麼師父卻要背那少婦過河?」老和尚回答說:「我過了河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倒一路把她給背回來呢?」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引伸說:人生沒有任何過不去的遭遇。英文俗語說「Let bygones bygone」。所有已經過去的遭遇都是早已過去了,沒有任何遭遇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去;有些遭遇所以會老是哽在我們心裡過不去,日夜折磨我們,那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有一個不願讓它過去的執拗態度或頑念!只要去除了這個頑念,再怎麼過不去的事都會過去。

「哲學家發言時所處的情境截然不同於他發言的內容,這是因為他發言時所處的情境含有一個無法被言說外顯的隱藏結構……這意味著哲學家通過他的著作所能鞏固的概念內涵跟哲學家的真實生命經驗之間存在著背離或分歧。」也因此他主張:「邏輯上的『無矛盾』的要求並不適用於真實的人生經驗」
Merleau-Ponty (1968),p. 87。

人生哲學導論 -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2016-03-06 4:41 pm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經典離我們二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最常看到的 是對人生有正面有明確的啟示的論孟學庸…..
至於莊子 莊子屬於道家 《莊子》上承老子 下啟禪宗 旁通儒家 對照西方 啟發人生 說到這 ………

碧虛子南華真經章句序道:『斯乃道家之正業務,在長生久視,毀譽兩忘。』
它的讀法是在求『長生久視』

劉震孫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序說他讀莊子是從夢中悟來的。他以為莊子做此書目的在救時,書中言鳩鷃不敢僭擬大鵬,所以表示物之知分;許由不敢受天下,所以表示人之知分,若人人守分,『則賤不慕貴,小不圖大,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君君而臣臣,父父而子子,』天下便太平了。這是莊子救時的苦心,讀莊子若不明此旨便讀不通了。

尹廷鐸莊子雪序則說『非邃於理學者,不足以知南華』

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釋題說莊子中多有古語古制,欲讀此書,須明古學。前人不懂此道,注解此書者,只是演清談罷了。

陸樹芝讀莊雜說則取蘇東坡莊子陽擠孔而陰助孔的說,教人須明白此點,笑那些不知此讀法的道:『學者或守拘儒之見,循跡而不原其心。….每於牴觸先聖處,曲為解說。…何其迂也。』

林希逸莊子口義序說讀此書有五難他說:『此書所言仁義性命之類,字義皆與吾書不同,一難也;其意欲與吾夫子爭衡,故其言多過當,二難也;鄙略中下之人,如佛書所謂為最上乘者說,故其言每每過高,三難也;又其筆端鼓舞變化,皆不可以尋常文字蹊徑求之,四難也;況語脉機鋒多如禪家頓宗所謂劍刃上事,吾儒書中未嘗有此,五難也。』有此五難,他就提出一種讀法,道『是必精於語、孟、中庸、大學等書,見理素定,識文字血脉,知禪宗解數,具此眼目而後知其言意。』

宋湯漢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却獨倡道:『須以莊子解莊子,上絕攀援,下無拖帶,』切不可『翼以聖人之言,挾以禪門關鍵。』

林西仲讀莊子法(昭代叢書本)亦云須以莊子解莊子,而又云須有儒道釋三氏之學,方許讀此書。
(莊子研究論集˙木鐸出版社)

明明是心上人為何不是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uKFo_gXOI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19225430AA8VLam
★該如何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6061236AAn12BF
★北冥究竟在那裡!?所說的魚為何能變成鯤!?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7205848AADPZDO
2016-03-06 4:12 pm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2
2016-03-06 9:08 am
古典的作品大抵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文字表面不難 要真正體會其中奧義很難 像論語 孟子和宋儒的語錄 屬於這一類
(宋儒嘗說 一個人在讀論語和讀論語後 如果沒有甚麼改變 等於沒有讀 從這話就不難知道這類書的性質)
第二種是文字艱深 但內容的瞭解並不很難 像尚書 儀禮屬于這一類
第三種是用詞和文字構造都較特別 意義也難得確解 莊子和張戴的正蒙屬於這一類

宋以後影響力僅次於孔子的朱熹. 一生飽讀群書. 著作量驚人. 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像他對讀書方法言之諄諄的。他的著作大部分皆由艱苦中得來的經驗之談。他認為讀書要專精. 兼取眾善 .不貪多 .虛心平氣 .不可有先入之見 .要熟 .要大殺一番 .重疑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要寬心又要緊心 .今是昨非 .要耐煩辛苦 .作遲鈍工夫 .猛火煎慢火養 .不可博而無統 .除功利心 .見得大頭腦 .寫得出說得出 .胸次開放 .寬着期限緊着課程 .小作課程大施功力 .一書澈了方再看一書 .不可只守舊見 .蓄積久則自然通 .注意異同等。

如果你讀書的目的在治學 .那麼以下朱子的話 .值得你終身謹記玩味:
寧繁毋略 .寧下毋高 .寧近毋遠 .寧拙毋巧。

阿德勒告訴我們,那些被偉大書籍的作者討論最多的觀念,也就是影響最大的觀念。西方被討論最多的五個觀念,依次是上帝、知識、人、國家與愛。中國這方面在先秦典籍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觀念是道、人、天命、仁、心性。其他經常被討論的觀念有德、和、理、禮樂、法、義、知行、信、勇、誠、忠、恕、敬、孝、陰陽、變化、生死、氣、有無、虛靜、家、王霸、民本、極、和平。
若以政治為中心,則圍繞它的觀念有王道、德治、禮制、尚賢、無為而治、賞罰、聖王、名分。
以德德為中心的觀念有:善與惡、禍與福、情與欲、義與利、志、才、恥、慎獨、反省、內外、赤子、本真、自然、中庸。
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有:天人之際、吉凶、貴賤、人禽之辨、憂患、哀樂、窮通、知足、澹泊、智愚、不爭、人倫。
2016-03-06 7:39 am
《哲學的天籟:莊子》是由《莊子》原典中最具故事性的部分採選出來改寫而成。莊子的哲學,是自由的哲學。是把生命放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去體驗的哲學。許多哲學家是把一棵活生生的樹砍死了,才作分析。莊子則就一棵活生生的樹來體驗他的生命。世俗的人說莊子是消極的、避世的、頹廢的、虛無的。但事實上,究竟誰才是真正面對生命的真實呢?世俗又說莊子是個人主義、神秘主義、無政府主義。其實,莊子的睿智卻高高地超出了這些主義。這些主義和莊子沒有什麼相干。正如一切的知識不能附麗在大道上面一樣。人世的生活,在莊子看來,是“無生命的秩序”,莊子所要追求的卻是“有生命的無秩序”。人,喜歡樹的形狀和顏色。莊子卻喜歡樹的生命。

網路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4: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05215009AAzFbd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