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如何在有限生命中開創出無限價值?

2016-02-25 8:26 am
寧為野鵝尚高飛 毋為馴鵝漫流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55XtrWsYE

回答 (6)

2016-02-25 9:38 am
✔ 最佳答案
科技可以日新月異,經濟可以起飛,神秘東方可以創造出「亞洲四小龍」;然而,現代人的苦悶心靈獲得紓解了嗎?或者說古往今來人類的苦悶心靈獲得紓解了嗎?釋迦牟尼在樹下悟了什麼道?他想要給予、開示世人的是什麼?儒家、道家兩千多年深植中國人心,它給了我們什麼力量好在世間自我安頓?安頓甚麼?如何安頓?為甚麼我們需要哲學家、思想家?當經濟掛帥時,哲學家們不都被認為不切實際又愛做白日夢嗎?金錢、名譽、地位、學歷、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真是人生的全部嗎?如果是,那麼,當我們擁有時確實會很快樂,可是如果失去呢? --- 而誰有力量足以阻止生命中的任何「失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lpvgAVVB4

然而當失去時,人們是否就此墬入痛苦深淵、萬劫不復、無力自處?天才如李白,也都不禁嘆「君不見: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果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快樂究竟緣自主觀還是客觀力量?人能掙脫命運的局限嗎?肉體生命固然不能永生,但人生價值能永恆嗎? ---- 我們能否做到獨立自主、不管面臨何種程度的失去,都快快樂樂地自度一生、安身立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LZgrL_W5k

命運不是咱決定?
我是傻瓜..也能逼得女人流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XmLUMhtuY
2016-03-18 2:26 pm
「身和同住」,這是最基本的團體生活規約,如果能推展到社團或是職場裡,將可以減少很多人際紛爭,維持和諧。

每個人的身體都要健康

「身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每一個人的身體都要保持健康、和諧快樂,也就是說,我們不論是生活、飲食、起居或作息都要非常正常規律,如此一來,地、水、風、火四大就能調和,不會冷熱不均而生病。身體健康時,與他人相處就能夠心平氣和,也比較不會因為心理上的衝突而造成生理上的疾病。

一般人都不喜歡和生病的人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身體的特殊狀況,很容易對人造成困擾,或讓人感覺不舒服。像是病人會無法負擔自己的工作、無法克盡一己之責,因此連累到其他人,加重他人的負擔;再者,生病的人情緒也特別不穩定,很容易出言不遜,與他人發生口角衝突。因此,如果身體不健康,四大不調,就不容易與他人和諧相處。當然,也有人雖然身體有病,還是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這是很有修養的人才做得到。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

第二個層次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由於每一個人身體狀況都不同,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個別需求,讓其他人受到傷害或受到阻撓。例如大門只能容納一人的寬度,卻有兩個人要同時進出,總要有一方先退讓。如果都不願意退讓,或者兩個人沒有默契,你趕著進門,他也搶著出門,雙方莽莽撞撞的,難免會撞得鼻青臉腫。

所以,在工作場所中,自己該做的事要自己做完,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不需要你做的事,則不必多管閒事,這是非常重要的相處藝術。可是,如果有人害病,或者出了狀況,就應該不吝惜伸出援手,幫助他完成工作;這樣當你有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助你,這就是互通有無,和諧相處—也就是相讓又互助。把握住相讓、互助這兩個原則以後,人我之間就不會產生摩擦,否則,我走的路不准你走,各人占據各人的位子,彼此老死不相往來,這就不是身和同住。

所以,團體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照通融,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就要讓彼此都有活路,這就是生活互動的關係。當生活互動的關係能夠和諧,就叫作和光同塵,雖然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存在個體,可是彼此之間非常和諧,沒有衝突。如果能夠實踐身和同住的相處方法,不但夫妻不會吵架,同事之間也不會有衝突,工作便能在融洽的互動氣氛裡圓滿完成。
2016-03-09 8:20 am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為一個成語,出自禪宗。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上,有這樣的記載: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可是“安身立命”作為一種學理,則出自儒家。孔子在《論語》中,已談到“安”。宰我覺得守喪三年似乎太長了,主張縮短一些。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他,申斥宰我“不仁”。孔子認為

  ,喪禮之所以規定守喪三年,理由就在於一個“安”字。“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所説的“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頓、精神的安頓,這是儒家講安身立命之道的濫觴。《論語》也談到“身”。《學而》篇寫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這裡,“身”指的是人的行為踐履,把精神安頓與生活實踐聯繫在一起。關於“立”,孔子的説法是“三十而立”(《為政》),就是確立人生的價值取向。關於“命”,孔子的説法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這裡所説的“命”,指的是君子應有的使命感。

  在《論語》中,已分別論及安、身、立、命,但還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這裡,則形成了儒家關於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較系統的説法。孟子把人性善視為安身立命之道的內在依據,而“天道誠”則是他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説:“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為終極的價值目標,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於進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孟子不可能選擇外求的認識路線,只能選擇內求的心性修養路線,他稱之為“求放心”。他指出,現實的人之所以流於不善,並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尋回業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嘆:連自己家的雞犬丟失了,知道找回來;可是自己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找回來,真是一種悲哀!他對這種人的忠告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宋明理學家吸收了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創立了儒學的新形態。他們十分重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對其做出深刻的闡發,使之在學理上臻于成熟。他們倡導的“孔顏之樂”、“聖人氣象”、“常惺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復盡天理”、“發明本心”、“致良知”,都是關於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體説法。經過理學家的闡發,儒學不但可以治國,還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們尋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選擇內在的路向。如果選擇外在路向,會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標定位在彼岸世界。這種精神生活方式通常會否定人生的價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説,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説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無法自己實現超越,必須靠救世主或佛來拯救。儒家所選擇的是內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謂“安身”,就是從內在性出發,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價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用傳統的説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為貴”。這個“身”字很要緊,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生活世界。所謂“立命”,就是主張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傳統的説法,就是“超凡入聖”,成就理想人格。這種內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個世界”的基礎上,沒有設置彼岸世界。儒家認為,在現實的人生實踐中就可以達到超越的目標,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於來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們的其他信念相相容。一個人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並不妨礙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礙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這些信唸有助於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會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實行現代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資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質文明程度有關係,但不會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們有意識地去“建設”。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人們的精神世界將會坍塌,物質文明也將隨之失掉價值。(宋志明)
2016-03-05 11:23 am
安 身 立 命


最近有朋友問我〝安身立命〞這四個字的意思,我想他可能是困在工作、事業上不穩定,生活陷於迷亂內心因而感到無助徬徨。


以字義來看,〝安身〞指的就是外在的工作、事業、人際關係……等,〝立命〞當然就是指生活及內心的感覺。


然而,一般的人都認為生活的不好,內心的煩亂都是因為工作等外在的關係所造成的。所以也有說〝無以安身,何以立命〞,因此人們把追求幸福的方向都指向工作等外在的條件。認為外在的工作條件滿足了﹝如官位、社會地位、優渥的薪水、擁有華廈、擁有名貴的轎車………等﹞就叫〝安身〞了,當然就可以娶妻生子過著幸福的日子,這樣就叫〝立命〞。


這在我們的佛法上來說,祇不過是「相對的幸福」而已。「相對的幸福」在宿命的擺弄下,它只不過是畫在畫布上的畫,一把火來就什麼都沒有了。以佛法的眼來看身之所以不安,其根本是在「宿命」。被宿命作弄的人生不管此時的生活是好還是壞,都是像落地的枯葉隨風飄動、都是像漂浮水面的浮萍隨著水流四處流動。


所以真正的〝安身〞就只有在生命的深處﹝所謂的根本﹞尋找,當「本立」依「本」而顯現的「身」自然就不會搖動、遷移。如樹其根深而札實,枝幹就壯碩﹝安身﹞,其枝葉果實就茂密、甜美﹝立命﹞。


就如,我們的拇指我們可以任意的轉動它,然而它的〝本〞是手掌。離開了手掌拇指的任意轉動就不具備意義價值,甚至可說他是怪異可怕的。


被六道命運所擺弄的人生也正是如此,不知生命的〝本〞在何處?不管這個人得意也好不得意也好,事實上心中深處總有一股恐懼、不安全、憂慮。誠如一句話:「人無遠憂必有近慮。」人的一生中不管成敗,都被憂慮所籠罩這正是人生的苦,也是實相。


維摩詰經有記載:寶積向佛請求開示:「如何修持,才能建立淨土?」


佛曰:眾生之類是修行菩薩者,建立淨土的對象。能廣度眾生、教化眾生,自然就可成佛而得佛國淨土。


譬如有人,欲想在空闊的土地上建造宮室,當然可以隨意興建不會有什麼障礙。但是若想在空中建造宮室,就不可能了。


菩薩想建立清靜佛土,也是如此。完全是為了要化渡眾生使成覺道,所以才發願建立清淨國土。若脫離了眾生,不但無從建立淨土,也就沒有建立淨土的必要。當知菩薩不是漫無目的,為求淨土而建立淨土。﹝白話﹞


大聖人的佛法就是以「廣宣流布」為目的,所以將〝妙法蓮華經〞五字流布於社會,讓社會大眾接受就是我們的修行。也是身為大聖人弟子的本義。透過決意將妙法「廣宣流布」的修行,我們有了唱題、行學、人生的改革,並且將這樣豐富的生命以生活的姿態﹝教育、文化、和平﹞擴散於社會爭取民眾的認同,並將他們帶到如淨土般幸福的生存空間。


生命的流動就像一條河,不管是寬還是窄它都叫做河。這就叫做〝本質〞。所以不管是生活在順境或是生活在逆境,生活的本質都叫做〝生命〞。


以河流動的現象來看,河裡任何一處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但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形成,則又受到岩石與河灣的寬窄所影響。


正如 池田 先生所說:「〝人會成為如自己所想的人〞,自己的心、一念就是自己的未來、人生。所以自己覺得能取勝,就能取勝。自信是勝利的必要條件。


克服河灣的寬窄,克服河中阻擋水流的岩石,想取勝就能取勝,這是形成大河的條件。人生也是如此。


河流是動態的,生命也是動態的。河流由細小的源頭越流越寬、越流越寬……,中間不斷的加入、加入………,這樣的河流當他越接近海時,河面就越寬寬到它最寬時河水終於流入大海,與海水融於一體。此時河水的另一個名字就叫海水。

人的生命透過人生的種種,不懼、不拒努力學習豐富自己,越學習越豐富自己,就會越了解自己,越了解自己就越接近自己生命的「本然的大地」,生命的境涯就越寬闊廣大。像黃河安身於大地億年,同時它也立命了億年以上。
2016-02-25 11:22 am
命運不是咱決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8ayTEgZco

成就人生價值有「上、下」兩路:「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一是追求往上超越以成就人生永恆價值、也即成就大我的「成道」之路;一是向下凝聚、走一條成就自我的「成器」之路。唯此乃個人各就其性與才知所近而自擇焉!不必強調其價值判斷、高下之別。雖然孔子也曾說過「君子不器」,鼓勵人不要畫地自限,要勇於嘗試、追求人生無限的可能性;但是俗話也說「恨鐵不成鋼,恨兒不成器。」所以「成器」未嘗不好,如荀子、墨子、韓非子所強調的禮制、法制,或知識性、技術性一類的專家之學,也都是非常踏實的一條成就自我之路,並不必勉強每個人都一定要追求永恆價值之創造;苟無其才與性,好高騖遠的結果,將反而造成憤世嫉俗、格格不入的「不安」人生,那就有違「安身立命」之本旨了。所以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什麼呢?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究竟對甚麼「安」?在什麼事情上可以得到「安心」的力量?

命運不是咱決定 看破承認咱無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uk8nKJQfg


恐怖補習班小一開始魔訓上醫科
小學就上醫學課程補習班傳單連醫生都大驚!
2016-02-25 8:52 am
問:在時序上,人的成長都得經過青、壯、老三個階段。由於各時期所擁有的資源和面對的環境不同,法師認為不同階段的人,應如何建立並實踐人生觀及生命的價值?是否先從青少年開始談起?
  
  年輕人需學習負責精神
  
  答:現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追求什麼呢?據我所瞭解,第一是愛情,第二是成名,想發大財的少年人可能少一點吧!
  
  尋覓異性伴侶,是動物的本能。成長中的少女少男,有的甚至等不及成年再打算,年紀雖小卻已有愛情美夢。不過,這時候需要思考一下。小說中的愛情淒美、浪漫,很迷人;但沉溺於愛河中掙扎的人,有時喜悲參半、有時患得患失、有時痛苦不堪,情緒波動極為洶湧。二十五歲以前正是學習的階段,把精力、時間耗費其中很可惜。若是很自然地交往,兩情相悅、彼此勉勵,那也很好。
  
  年輕人多半想一夕成名,這樣的速成美夢也得思考一下。通常,有特殊機遇或天賦的人,是有一夕成名的機會;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容易,因為實力不夠,即使想盡辦法、使盡招數成名,也是虛名。這種人往往為了保住名聲,得做更多的虛功,十分辛苦地維護虛名,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真得了名聲,也當小心,鋒芒不要盡露。有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隱藏一些、謙虛一點總是好的。
  
  除了追求成名、愛情之外,在這個成長階段,更重要的是要自我充實技能、知識及品德,以奠定人生的基礎。
  
  目前的社會以經濟為導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長,才能使生命的發展有延續的基礎,並免於匱乏之憂。在選擇志向時,千萬不要一窩蜂、趕流行;還是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喜歡什麼?我的學習能力如何?」再配合機緣去判斷和抉擇。年輕朋友之間相互影響,或受媒體左右,容易模仿偶像、趕風尚。因此,對於選擇自己的人生出路,要稍微逆向思考一下。大家都在擠最熱門的科系、行業,但哪來那麼多機會?這樣競爭不也同時增加了嗎?更何況環境、技術演變很快,現在熱門的,不見得未來就熱門。
  
  依著自己的性向努力鑽研,雖然眼前的選擇不一定是熱門「趨勢」,起碼你的工夫好,即使冷門,在分工的社會中,還是會有一席之地。因此,毋須勉強自己非學什麼不可,順勢而為,隨緣而做。我相信,即使再怎麼不聰明的人,只要肯用心下工夫,一定會有成果。
  
  行有餘力,再培養一些健康的嗜好,以供消遣、娛樂,調劑生活。同時也早一些準備人生修養及健康的宗教信仰,因興趣、嗜好、信仰而認識許多的朋友,自然會擴大生活圈、拓展自己的眼界、吸收不同的經驗,這些都是生命的資源。
  
  一般都認為只有在與人互動的時候才會發生「品德」的問題。不過,古人云:「君子慎獨」,其實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顯現個人品德的特質。如果盡是胡思亂想,看或做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不健康的書刊或電子媒體等;不要以為沒人知道,沒有關係。事實上,這種行為會形成慣性,內化且毒化成「異味」的氣質;如果自己被毒化了,與人交往時,也會影響別人,這樣一來,品德就有問題。
  
  所以,從小要瞭解習性作用之大,不要掉以輕心,需時時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同時為自己及他人負責。因為負責任的人,會懂得關懷他人;這種人愈老愈有人緣,因為這是珍貴的人格資產,只會愈累積愈多,而且別人無法奪走。相反的,自私的人,別人會遠離你;自私而又有權,別人離你更遠。這種人一旦失勢,難過、沮喪、失落是可以想像的。
2016-02-25 8:35 am
為何笑著說不要問理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l1-22cbCs

這樣就可以..不要想太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CLfJ4Si18


看電影後所得的輕鬆 比不上在動物園溜一溜所得的為佳
看二小時的球賽 比不上自己上場打一小時 更能滿足

黄昏相思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BtPtxU2H8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13: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5002632AABiJ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