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禮,究竟是一種怎樣令人迷惑的關係?

2016-02-25 12:19 am
語言哲學能否解析「人而不仁,如禮何」?

回答 (10)

2016-02-25 5:58 am
✔ 最佳答案
那就留一半清醒一半醉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M573Dv1mE

摘自:為何藝術可以安定心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07000015KK02458&page=3


儒家式的辯證詭,係將形上真理直貫於表相界的諸事諸物中,與諸事物一體圓融地呈現,是直貫式的辯證詭辭。但以其並沒有顯然的「正言若反」、矛盾詭譎辭,相,所以更容易為一般人所忽略,導致內蘊義理重重困惑、說理不通。試以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乎?」為例。於此,仁、禮並不在同一層次;但因仁、禮都是儒家所一向強調的德性,這一來,讀者就很容易將二者誤置同一層次,而按照字面直解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那麼禮樂對他還有什麼作用呢?」「一個人要是沒有仁心,即有禮樂,又將怎麼辦呢?」這樣的解釋造成了很多研讀《論語》者莫大疑惑。 ---- 難道一個缺乏仁心的人、或個性較為兇暴之人,他就不能習學禮樂了?或者禮樂並無法陶冶沒有仁心的人、不能涵養其性情?還是禮樂只對仁慈、仁愛之人有用?那麼,又為什麼會有一種倒過來的說法,說是,學琴的孩子不變壞?而且,歷史上被證明了缺乏仁心的王莽,他在篡位前不就以彬彬有禮的形象博得眾人之一致愛戴?
2016-02-25 2:49 pm
居之安者必積其德

  國父說:「有道德,始成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我國自古,即以優美的道德,來維護民族存亡興衰。道德,又是人類品性或行為的卓越表現,同時也是人類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故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又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孟子也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如博愛、互助、公正及同情等,都是可貴的德目。人有是非之心,善惡之心。好的品性、行為,譽之為善;壞的,則貶之為惡。所以道德,是評定是非善惡的標準,是人群關係無形的規範。家庭賴以結合;國家賴以創立;世界賴以和平。今日人類,憑智創建各種制度及物質文明。但由於過分享受物質生活,道德式微,使人類迷失方向,不知所從,故目前非加強培養道德不可。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積極聚義,謹言慎行,才能成功立業。國家實行仁政,以德服人,則社會安和,國運昌隆。道德又如樹之根,泉之源,為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無道德,不成國家,不成世界。大學上有:「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又:「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孟子說:「仁者無敵,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孔子也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故欲成功立業,必先積其德,日新又新,任重道遠。只要大家不忘民族精神,不自墮其民族道德,就必能使我們民族的命脈,綿延發揚,使我們國家的根基,永固不墮。
參考: 李華,〈第五單元、作文技巧〉,《國文考前大補帖》,(台北:鼎茂圖書,2007),頁290-291。
2016-04-01 9:15 pm
儒學的核心價值




儒家核心思想:仁
儒學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孔子的核心價值--「仁」。據《論語》所記載,孔子與門生討論的主要話題,主要涉及在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方面。而出現最多的是「仁」,有109次之多。

那麼何謂「仁」呢?孔子弟子最常詢問孔子的問題就是,何謂「仁」?如何成為一位仁者呢?而我們也可以發現,孔子似乎沒有統一的解答。如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問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也不同。例如樊遲問仁於孔子至少有三次,三次的回答皆不同:「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愛人」。

由此可見,「仁」是很難有一個確切固定的說法。不過,曾子曾經以「忠恕」來詮釋孔子的核心價值「仁」,或許可以大體掌握孔子「仁」的內涵。

仁的具體表現:忠恕之道
「忠」就是盡己,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無私的對待他人,讓每一個人都能真誠的面對自己。簡單的說,忠恕就是愛己愛人,就是恢復自己本性之自然,同時也讓別人恢復其本性之自然。

然而由於每一位的資質、才性都不盡相同,孔子因材施教,給出不同的啟發。即使是同一個人,需要的修養工夫也不全然只是單一的方式。總的來說,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讓每一個人皆能恢復上天所賦與的純粹天性,率天性而為,以達堯天舜日之大同理想。

而儒學發展到宋明,亦皆承繼「仁」之核心思想。程顥有《識仁篇》:「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二程遺書》卷二上)朱熹亦有《仁說》指出:「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由此可見「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無所取代的。

攝禮歸仁:禮是仁的客觀表現
固然「仁」是儒家的核心價值,然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是周文疲弊,禮壞樂崩,「仁」的理想更是遙遙無期。孔子看到這種現象,知道只能從「禮」來恢復「仁」。即從聖人依人之心性所制訂的禮節規範,來降服、克制我們的妄心,讓我們皆能依理來待人行事。依禮而行,可以讓我們行於外而誠於中,克己復禮,慢慢的回復到合情合理的本心。

要之,恢復周禮是孔子建立儒家核心價值「仁」的唯一途徑。雖然當時的「禮」已然只是形式而少有實質精神,然而孔子堅持保持禮的文貌(形式),期待從文貌能昇華到禮的精神,再從禮的執行,慢慢使自己的行為合於「理」,由外而內,由他律到自律,進而回歸到仁心的自覺發用。就此而言,禮在儒學亦是一很重要的核心價值,這個價值後來為荀子所承繼、發揚。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2016-03-18 12:49 am
再觀孔子的仁與禮之關系的思想特點

一、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
  
  對於孔子的思想,可以說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但不論是看孔子的《論語》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禮的影子,因此,我認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與禮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經典理論。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它在不同的範疇裏有不同的含義。”在《論語》中,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於仁的解釋是極其廣泛的,在對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一個簡單的含義上來說,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過對道德準則的學習及遵從,達到一個“修身”“愛人”的目的,將仁作為是一種實現愛人、立人、達人的必然途徑。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論述,其中的深刻含義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所可以說清的。
  “禮”。對於禮,在我們現在這個日益現代化並處處要求講求禮儀的社會裏,人們應該不會陌生。但是我想對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最主要的禮儀倡導者-孔子的禮學思想,我們就不見得了解的那麽多了。雖然禮儀本身是歷史傳統的產物,但禮敬意旨和禮敬心態的強調則是禮學的創造性的發揮。
  對與禮的思想實質,我們可以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知一二: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在這句話中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雖然孔子在這句話中沒有明確點明禮的定義,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解釋,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也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自我的凈化與修養;“復禮”通常情況下認為是恢復周朝的禮。在實現途徑上,約束、培養、調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禮,就是“克己復禮“。同時,在具體方法上,“克己復禮追求的是“人欲”與“天理”、人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平衡協調與和諧統一。”但是,禮作為一種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禮也決不僅限於典章、制度、儀節、習俗,而是從人出發,在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的歷史研究和實踐觀察中,運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樸素的哲學規律及其基本的運用。孔子的禮,從小的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個人行為規範與社會規範的集合;從大的方面來看,禮就是哲學基本規律,就是通過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實現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孔子仁與禮思想的地位及關系
  
  對於仁與禮的地位問題,從孔子的言行及著作中得知,“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而“禮,是儒家學說中比較崇尚的一種思想,是治國的方略”,孔子說過:“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關於孔子的仁、禮在儒學思想中的重要性,我們從孔子的兩句話中便可得知: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決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子曰:“先進幹禮樂,野人也;後進幹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對孔子的仁與禮的關系上,從仁的方面來說,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仁以禮為準則,禮以仁為根據,兩者互相規定,互相補充。但這並不是說兩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時候會更重視對於仁的培植,以不斷給禮註入一種內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要是不講求仁了,那還要禮幹什麽呢!在 “修身”那一節裏,“中庸”作為仁的一種修養方法,講究“不偏不倚”“適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矛盾、避免沖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仁通過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為禮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雖然以周禮為本, 但因為孔子“仁學的本質不是針對社會秩序維持本身的,而是針對人類精神狀態的。” 因此仁仍代表著一種核心地位,禮須以仁為本,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但這麽說,並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視禮,相反,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過人們想象的,為了維護禮,孔子敢於不畏強權,對於違反禮的行為直言自己的憤慨:“‘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幹三家之堂?”。孔子為何會為了禮而不怕觸怒權貴呢,原因就在與:孔子雖然提升了仁的思想,但它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仁依然要受到禮的制約,與禮處在一種相維相異、相輔相成的關系之中。仁雖然超越禮而對禮的生成和踐履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但它並未取代禮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相反,當孔子把禮深深地植根於仁的基礎上之後,禮作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的道德規範,其合理性、權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確認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屬於心性範疇的仁還為禮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礎。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重仁輕禮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簡單的說,在仁與禮的關系上,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學說裏,仁與禮的關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禮是一種倫理規範和制度,而仁則是一種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規範,仁為裏,禮為表,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三、 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啟示
  
  孔子的仁與禮,雖然產生於幾千年前,但我認為,它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有巨大意義:對於仁,它最基本的提倡是一種“修身”“愛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從社會規範,懂得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等等。主要體現在“與人為善,見賢思齊,慎言敏行”;“齊家,孝悌,感恩”。而這些,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認真學習的。對於禮,雖然孔子所倡導的禮與周禮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貴族化的禮,但是孔子則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力求使他成為每個人內心的規範,他所希望的是禮不是貴族的專用品,而是成為每個人的內心道德法則。
  孔子雖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一生中所創立的偉大儒學思想卻有幸流傳到了現在,孔子的“仁”與“禮”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學習它,不僅在於了解我們古代的優秀文化,關鍵是在於要認清其所能起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習,建立和諧社會,發展自己。
2016-03-08 8:35 am
孔子 仁與禮思想 思想特點
  
  一、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
  
  對於孔子的思想,可以說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但不論是看孔子的《論語》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禮的影子,因此,我認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與禮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經典理論。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它在不同的範疇裏有不同的含義。”在《論語》中,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於仁的解釋是極其廣泛的,在對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一個簡單的含義上來說,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過對道德準則的學習及遵從,達到一個“修身”“愛人”的目的,將仁作為是一種實現愛人、立人、達人的必然途徑。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論述,其中的深刻含義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所可以說清的。
  “禮”。對於禮,在我們現在這個日益現代化並處處要求講求禮儀的社會裏,人們應該不會陌生。但是我想對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最主要的禮儀倡導者-孔子的禮學思想,我們就不見得了解的那麽多了。雖然禮儀本身是歷史傳統的產物,但禮敬意旨和禮敬心態的強調則是禮學的創造性的發揮。
  對與禮的思想實質,我們可以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知一二: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在這句話中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雖然孔子在這句話中沒有明確點明禮的定義,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解釋,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也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自我的凈化與修養;“復禮”通常情況下認為是恢復周朝的禮。在實現途徑上,約束、培養、調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禮,就是“克己復禮“。同時,在具體方法上,“克己復禮追求的是“人欲”與“天理”、人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平衡協調與和諧統一。”但是,禮作為一種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禮也決不僅限於典章、制度、儀節、習俗,而是從人出發,在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的歷史研究和實踐觀察中,運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樸素的哲學規律及其基本的運用。孔子的禮,從小的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個人行為規範與社會規範的集合;從大的方面來看,禮就是哲學基本規律,就是通過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實現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孔子仁與禮思想的地位及關系
  
  對於仁與禮的地位問題,從孔子的言行及著作中得知,“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而“禮,是儒家學說中比較崇尚的一種思想,是治國的方略”,孔子說過:“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關於孔子的仁、禮在儒學思想中的重要性,我們從孔子的兩句話中便可得知: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決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子曰:“先進幹禮樂,野人也;後進幹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對孔子的仁與禮的關系上,從仁的方面來說,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仁以禮為準則,禮以仁為根據,兩者互相規定,互相補充。但這並不是說兩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時候會更重視對於仁的培植,以不斷給禮註入一種內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要是不講求仁了,那還要禮幹什麽呢!在 “修身”那一節裏,“中庸”作為仁的一種修養方法,講究“不偏不倚”“適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矛盾、避免沖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仁通過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為禮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雖然以周禮為本, 但因為孔子“仁學的本質不是針對社會秩序維持本身的,而是針對人類精神狀態的。” 因此仁仍代表著一種核心地位,禮須以仁為本,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但這麽說,並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視禮,相反,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過人們想象的,為了維護禮,孔子敢於不畏強權,對於違反禮的行為直言自己的憤慨:“‘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幹三家之堂?”。孔子為何會為了禮而不怕觸怒權貴呢,原因就在與:孔子雖然提升了仁的思想,但它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仁依然要受到禮的制約,與禮處在一種相維相異、相輔相成的關系之中。仁雖然超越禮而對禮的生成和踐履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但它並未取代禮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相反,當孔子把禮深深地植根於仁的基礎上之後,禮作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的道德規範,其合理性、權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確認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屬於心性範疇的仁還為禮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礎。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重仁輕禮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簡單的說,在仁與禮的關系上,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學說裏,仁與禮的關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禮是一種倫理規範和制度,而仁則是一種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規範,仁為裏,禮為表,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三、 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啟示
  
  孔子的仁與禮,雖然產生於幾千年前,但我認為,它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有巨大意義:對於仁,它最基本的提倡是一種“修身”“愛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從社會規範,懂得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等等。主要體現在“與人為善,見賢思齊,慎言敏行”;“齊家,孝悌,感恩”。而這些,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認真學習的。對於禮,雖然孔子所倡導的禮與周禮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貴族化的禮,但是孔子則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力求使他成為每個人內心的規範,他所希望的是禮不是貴族的專用品,而是成為每個人的內心道德法則。
  孔子雖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一生中所創立的偉大儒學思想卻有幸流傳到了現在,孔子的“仁”與“禮”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學習它,不僅在於了解我們古代的優秀文化,關鍵是在於要認清其所能起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習,建立和諧社會,發展自己。
  
2016-03-05 11:22 am
論文類別:文化論文 > 傳統文化論文
論文標簽:思想教育論文 思想教育論文 孔子文化研究論文 有關孔子論文
論文作者: 劉升
上傳時間:2010/1/7 13:54:00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從不同角度介紹孔子的仁與禮,目的是通過介紹,使我們對我國古代的偉大哲學思想有進一步的理解,通過對仁與禮的學習,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促進我們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 孔子 仁與禮思想 思想特點
  
  一、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
  
  對於孔子的思想,可以說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但不論是看孔子的《論語》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禮的影子,因此,我認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與禮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經典理論。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它在不同的範疇裏有不同的含義。”在《論語》中,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於仁的解釋是極其廣泛的,在對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一個簡單的含義上來說,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過對道德準則的學習及遵從,達到一個“修身”“愛人”的目的,將仁作為是一種實現愛人、立人、達人的必然途徑。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論述,其中的深刻含義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所可以說清的。
  “禮”。對於禮,在我們現在這個日益現代化並處處要求講求禮儀的社會裏,人們應該不會陌生。但是我想對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最主要的禮儀倡導者-孔子的禮學思想,我們就不見得了解的那麽多了。雖然禮儀本身是歷史傳統的產物,但禮敬意旨和禮敬心態的強調則是禮學的創造性的發揮。
  對與禮的思想實質,我們可以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知一二: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在這句話中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雖然孔子在這句話中沒有明確點明禮的定義,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解釋,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也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自我的凈化與修養;“復禮”通常情況下認為是恢復周朝的禮。在實現途徑上,約束、培養、調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禮,就是“克己復禮“。同時,在具體方法上,“克己復禮追求的是“人欲”與“天理”、人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平衡協調與和諧統一。”但是,禮作為一種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禮也決不僅限於典章、制度、儀節、習俗,而是從人出發,在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的歷史研究和實踐觀察中,運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樸素的哲學規律及其基本的運用。孔子的禮,從小的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個人行為規範與社會規範的集合;從大的方面來看,禮就是哲學基本規律,就是通過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實現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孔子仁與禮思想的地位及關系
  
  對於仁與禮的地位問題,從孔子的言行及著作中得知,“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而“禮,是儒家學說中比較崇尚的一種思想,是治國的方略”,孔子說過:“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關於孔子的仁、禮在儒學思想中的重要性,我們從孔子的兩句話中便可得知: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決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子曰:“先進幹禮樂,野人也;後進幹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對孔子的仁與禮的關系上,從仁的方面來說,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仁以禮為準則,禮以仁為根據,兩者互相規定,互相補充。但這並不是說兩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時候會更重視對於仁的培植,以不斷給禮註入一種內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要是不講求仁了,那還要禮幹什麽呢!在 “修身”那一節裏,“中庸”作為仁的一種修養方法,講究“不偏不倚”“適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矛盾、避免沖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仁通過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為禮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雖然以周禮為本, 但因為孔子“仁學的本質不是針對社會秩序維持本身的,而是針對人類精神狀態的。” 因此仁仍代表著一種核心地位,禮須以仁為本,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但這麽說,並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視禮,相反,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過人們想象的,為了維護禮,孔子敢於不畏強權,對於違反禮的行為直言自己的憤慨:“‘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幹三家之堂?”。孔子為何會為了禮而不怕觸怒權貴呢,原因就在與:孔子雖然提升了仁的思想,但它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仁依然要受到禮的制約,與禮處在一種相維相異、相輔相成的關系之中。仁雖然超越禮而對禮的生成和踐履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但它並未取代禮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相反,當孔子把禮深深地植根於仁的基礎上之後,禮作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的道德規範,其合理性、權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確認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屬於心性範疇的仁還為禮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礎。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重仁輕禮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簡單的說,在仁與禮的關系上,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學說裏,仁與禮的關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禮是一種倫理規範和制度,而仁則是一種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規範,仁為裏,禮為表,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三、 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啟示
  
  孔子的仁與禮,雖然產生於幾千年前,但我認為,它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有巨大意義:對於仁,它最基本的提倡是一種“修身”“愛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從社會規範,懂得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等等。主要體現在“與人為善,見賢思齊,慎言敏行”;“齊家,孝悌,感恩”。而這些,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認真學習的。對於禮,雖然孔子所倡導的禮與周禮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貴族化的禮,但是孔子則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力求使他成為每個人內心的規範,他所希望的是禮不是貴族的專用品,而是成為每個人的內心道德法則。
  孔子雖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一生中所創立的偉大儒學思想卻有幸流傳到了現在,孔子的“仁”與“禮”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學習它,不僅在於了解我們古代的優秀文化,關鍵是在於要認清其所能起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習,建立和諧社會,發展自己。
2016-02-25 6:42 am
『為往聖繼絕學』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

一代哲人 佇立在歷史的闌珊處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楊朱 ---- 一位被歷史扭曲二千年的哲學家 被人類所創造的歷史刻意淡化甚至有意曲解的思想家,文明的先驅者。

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大思想家,很少不是特立獨行之士,偉大的真理和觀念,永遠是那些獨立於時尚時流的人物所發現,楊朱便是其中之一。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人的尊嚴如只屬於少數人,或必須靠個人的道德力量才能爭取,正反映出政治、社會尚未進入合理的狀態,理想的狀況是,人們並不需要經由道德自覺的奮鬥,就能獲得尊嚴的保障

「中國的哲學家們,沒有科學確實性的需要,他們所要知道的是自己。同樣的情形下,哲學家也不需要科學的力量,因為他們所要征服的也是他們自己。」(哲學的再反思5731)

摘自: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13002036AAJvVEH
2016-02-25 6:25 am
所以我很怕談「愛國」,因為我知道當群眾對「愛國」認起真來而至狂熱的時候,這個「國」就成為一頂大帽子,要壓死許多不那麼狂熱的個人。要談愛國,我寧可一個人上山撿垃圾。
我也怕聽人說「學校榮譽」,因為我知道,為了這麼一個抽象的框框,有多少「不聽話」、「不受教」的學生要受到殘酷的壓制,多少特立獨行的個人要被塞進框框裏,呼吸不得,動彈不得。
我更不忍心聽人宣掦五代同堂的美德。在那個和諧的表面之下,有多少半夜的嘆息,破碎的夢想,解體的個人意志,一切都為了一個抽象的理想,一個原本迼福個人而往往犠牲個人的制度。(野火集 難局 頁36)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意見者: 夢醒時分 ( 初學者 3 級 )
發表時間: 2015-03-08 09:16:20
一張籤詩代表甚麼意義
一句約定又有什麼意義
今日才知是誰誤伊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9Yagq5nSM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下一站:關渡

如何在有限生命中開創出無限價值?
2016-02-25 1:25 am
當個人檔案不再顯示擅長領域後
已不再見優質達人的蹤影了
特別是淡泊名利的優質達人

東降東東降…..很豪華的悽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Q8rgpxgLo
2016-02-25 12:34 am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安身立命」!?

人們是否除了誘惑之外,甚麼都能抵抗!?

倔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oabeFNOJo

爽身粉→癌?
嬌生!?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3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4161954AAhK5y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